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早期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组(35例)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粘稠度、痰痂、日均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痰痂、日均吸痰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早期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能有效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增加氧合,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舌后坠患者非确定性人工气道(口咽通气道下)湿化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应用口咽通气道的脑卒中舌后坠呼吸困难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经口咽通气道内径孔道持续湿化法;对照组应用五官科喉头喷雾器间歇湿化法。观察两组患者痰液湿化效果、吸痰次数、痰痂的形成、气道黏膜损伤以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湿化第3、7天观察组痰液湿化效果满意率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化第7天观察组痰痂的形成、气道黏膜的损伤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化第3、7天观察组吸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舌后坠患者采用非确定性人工气道持续湿化法,湿化效果满意,可减少吸痰次数、痰痂的形成以及气道黏膜的损伤,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经鼻气管插管患者正确的吸痰程序和方法,提高气道护理质量。方法将62例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按临床一般吸痰、湿化方法;实验组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加强物理疗法,利用体位引流,加强气道湿化,适时吸痰、减少吸痰次数,进行气道灌洗等;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细菌培养、肺感染、痰液性状、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情况。结果对照组呼吸道黏膜损伤占63%,出血占40%,细菌培养阳性占86.6%,肺部感染占80%,黄色黏稠痰占36.6%,痰痂形成占60%,吸痰次数20±12;而实验组分别为25%、12.5%、62.5%、56.2%、15.6%、18.7%、12±5,P〈0.05。结论实验组可有效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感染和痰痂形成,减少吸痰次数,提高吸入性损伤经鼻插管患者气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道灌洗法应用于重症脑卒中患者吸痰护理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2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在常规方法上采用呼吸道灌洗法。结果在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方面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灌洗法应用于吸痰护理能减轻气道粘膜的损伤,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呼吸道管理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工气道持续性湿化对危重患者痰痂形成率及院内肺部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284例实施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2例,实验组给予持续性湿化护理,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护理后2组患者痰痂形成率及院内肺部感染率。采用x^2检验,对2组肺部感染率和痰痂生成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人工气道持续性湿化护理后,实验组痰痂形成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院内肺部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人工气道持续性湿化能降低实施人工气道的手术患者的痰痂形成率及院内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程负压浅部吸痰联合气管内滴药在喉癌患者术后吸痰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喉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并同时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按全程负压浅部吸痰联合气管内滴药的个性化吸痰法进行气道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率、痰痂形成率、肺部感染率、患者吸痰依从性及其家属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率、痰痂形成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依从性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全程负压浅部吸痰联合气管内滴药对喉癌患者术后进行气道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家属满意度,降低气道黏膜损伤、痰痂形成率等并发症,不会增加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吸痰法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吸痰法,研究组给予新型改良式吸痰法。观察两组气道护理指标、肺部湿罗音和痰液黏稠度、吸痰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吸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吸痰次数、雾化次数、气道灌洗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肺部湿罗音和痰液黏稠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吸痰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改良式吸痰法用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吸痰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人工气道持续性湿化对危重患者痰痂形成率及院内肺部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将284例实施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2例,实验组给予持续性湿化护理,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护理后2组患者痰痂形成率及院内肺部感染率.采用x2检验,对2组肺部感染率和痰痂生成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人工气道持续性湿化护理后,实验组痰痂形成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院内肺部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人工气道持续性湿化能降低实施人工气道的手术患者的痰痂形成率及院内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 将106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封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吸痰过程患者SaO2值、HR的变化、肺部感染率、血气分析以及气道黏膜的损伤情况等.结果 两组SaO2变化、肺部感染情况和血气分析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心率下降>20%例数、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密闭式吸痰较开放式吸痰能更好维持患者的氧合状态,减少气道黏膜损伤,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操作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程序化气道管理在人工气道病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收治的68例建立人工气道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程序化气道管理,比较两组病人痰液黏稠度Ⅲ级情况、肺部湿化情况、肺部感染情况、气道黏膜出血、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痰痂形成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Ⅲ级比例及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肺部湿化率及病人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P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痰痂形成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程序化气道管理能有效降低人工气道病人痰液黏稠度及减少呼吸道感染,可缩短病人机械通气及入住ICU时间,改善人工气道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1.
欧阳红娟 《全科护理》2009,7(25):2257-2259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危重症病人肺部感染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78例危重症肺部感染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观察组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对照组应用普通吸痰机常规吸痰。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变化情况、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改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64.1%);观察组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危重症病人肺部感染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机械振动排痰法与传统手工叩击排痰法在ICU肺部感染患者排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振动排痰仪进行机械振动排痰,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叩击排痰。3 d后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呼吸频率(R)的变化。结果:观察组SaO2,PaO2,PaCO2及呼吸频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振动排痰效果优于传统手工叩击排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潘凌燕 《全科护理》2012,10(29):2699-2701
[目的]观察头面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气道灌洗的效果。[方法]对32例头面部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实施气管切开病人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并给予吸痰护理及气管切开护理,监测气道灌洗前后吸出痰液的性状、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pH值。[结果]气道灌洗后病人的心率及呼吸频率明显减缓;SpO2与PaO2值明显上升,动脉血pH值明显下降,与气道灌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给予气道灌洗可明显改善低氧血症、发绀及呼吸窘迫等状况。  相似文献   

14.
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氧雾化温化法和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2种吸痰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比较2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感染发生率、痰液喷出情况及平均操作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延长(1周后),感染率低(P〈0.05),观察组工作量及喷出痰液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密闭式吸痰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能降低肺部感染,减轻护理工作量,操作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56例,所有忠儿在气管切开前均无肺部感染。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实验组采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氧气进行加温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气道湿化法。观察两组气管切开后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的例数及肺部感染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实验组痰液粘稠度Ⅰ°、Ⅲ°例数及痰痂形成例数、吸痰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最初两周内实验组肺部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感染时间迟,(P均〈0.05)。比较两组氧疗后24h及48hPaO2、PaCO2、Sp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使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减少了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了患儿氧疗舒适度和疗效。  相似文献   

17.
神经外科患者气管切开持续加湿加温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人工气道湿化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7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采用持续加湿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滴入方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和比较两种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气道加湿加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采用持续加湿加温进行气道湿化能有效提高人工气道湿化效果,同时患者舒适、耐受,经济,减少临床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应用CNP护理,对照组按呼吸科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痰细菌培养合格率、出院前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及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结果试验组患者痰细菌培养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结论CNP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支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对多发伤并肺挫伤患者的检查与治疗效果。【方法】将多发伤并肺挫伤且需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对照与纤支镜治疗组,除抗感染、循环呼吸支持、皮质激素等治疗外,治疗组病程中均采用纤支镜,以生理盐水100mL+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0mg作为灌洗液,床旁行BAL灌洗3次,每2天1次,并行痰检,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纤支镜治疗组氧合指数(PaO2/FiO2)改善(≥300mmHg)时间、胸片阴影消退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三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所缩短,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能及时发现黏膜损伤及气道阻塞,及时局部冲洗及用药解除阻塞。【结论】在机械通气基础上结合BAL灌洗是治疗多发伤并肺挫伤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氧气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 CTD-ILD)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断为CTD-ILD的住院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予常规吸氧、非甾体类抗感染、血管扩张剂、免疫调节剂,针对患者本身疾病给予健康宣教。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气雾化吸入并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方面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评价。结果观察组咳嗽、咳痰、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和肺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的患者分别为24例(85.7%)、4例(14.3%)、0例(0.0%);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9例(73.1%)、6例(23.1%)、1例(3.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4,P<0.05)。结论氧气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治疗CTD-ILD患者的疗效显著,并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方面的护理能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