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经胸肺部超声检查方法(TLUS)在诊断间质性肺疾病(ILD)中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本院呼吸内科、免疫内科住院的临床诊断为ILD的病人4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简化的前侧后胸壁14肋间隙扫查法、前侧胸壁28 肋间隙扫查法、前侧后胸壁72肋间隙扫查法三种方法对肺部进行扫查。计算每种超声检查方法的可重复性、一致性及扫查时间。结果 (1)同一医师/不同医师利用三种扫查方法对B线评价的可重复性及一致性均较高,其中同一医师利用14肋间隙扫查法的可重复性最高(ICC=0.9891,95%CI[0.9772,0.9948])、一致性最高(界限宽度=0.57±2.79,95%CI[-0.47,1.61]);不同医师利用14肋间隙扫查法的可重复性最高(ICC=0.9795,95%CI[0.9575,0.9902])、一致性最高(界限宽度=0.70±3.77,95%CI[-0.71,2.11])(2)同一/不同医师利用14肋间隙扫查法观察胸膜线严重程度的一致性高(Kappa值分别为0.948和0.895,P<0.01)。(3)三种扫查方法的扫查时间对比,14肋间隙扫查法最短,72肋间隙扫查法最长(P<0.01)。结论 利用简化的14肋间隙扫查法、28肋间隙扫查法和72肋间隙扫查法诊断ILD的可行性均较高,其中14肋间隙扫查法可重复性及一致性最高,且用时最短,临床中可以14肋间隙扫查法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Meta分析评价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自发性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及万方医学网自199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录的超声弹性成像预测早产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评价其质量。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1 755名受试者,超声弹性成像预测早产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合并阳性似然比、合并阴性似然比、合并诊断比值比及其95%CI分别为0.66[95%CI(0.60,0.71)]、0.78[95%CI(0.75,0.80)]、4.55([95%CI(1.94,10.67)]、0.36[95%CI(0.21,0.61)]及15.30[95%CI(5.85,39.99)],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78 6,Q*=0.809 1。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预测自发性早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甲状腺恶性与炎性病灶的价值。方法 纳入78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n=61)及炎性组(n=17);对比2组病灶常规超声及CEUS特点,并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回归分析,观察常规超声联合CEUS鉴别诊断甲状腺恶性与炎性病灶的价值。结果 恶性组与炎性组病灶最大径、钙化情况、纵横比、造影剂到达时间、病灶增强模式及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最大径<10 mm(OR=130.319,P<0.001)、慢进型增强(OR=6.177,P=0.013)、微钙化(OR=10.886,P=0.001)及向心性增强(OR=12.922,P<0.001)为甲状腺恶性病灶的预测因子,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95%CI(0.740,0.916)]、0.703[95%CI(0.575,0.832)]、0.638[95%CI(0.501,0.775)]及0.630[95%CI(0.491,0.768)]。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CEUS有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恶性与炎性病灶;病灶伴微钙化、慢进型增强及向心性增强为恶性病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建立综合模型,验证其术前鉴别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p-AML)与均质肾透明细胞癌(hd-ccRCC)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2例fp-AML与39例hd-ccRCC。在增强CT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图像手工勾画肿瘤ROI,提取影像特征,计算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组内相关系数(ICC),采用LASSO回归进行特征选择,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方程,并计算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及三期联合的影像组学得分。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综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列线图的拟合度,以ROC曲线分析检测列线图的鉴别效能,以决策曲线评价列线图鉴别fp-AML和hd-ccRCC的净获益。结果 自各期图像中提取出包括强度、形状、纹理、图像滤波在内共1 029个特征,对ICC均>0.75的特征进行LASSO选择,分别于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和三期联合获得6、6、5和7个有鉴别意义的特征,AUC分别为0.83[95%CI(0.73,0.92)]、0.80[95%CI(0.70,0.91)]、0.78[95%CI(0.68,0.89)]和0.86[95%CI(0.77,0.95)]。基于三期联合影像组学得分和临床特征的列线图的AUC为0.90[95%CI(0.81,0.99)],以之术前鉴别fp-AML和hd-ccRCC可获得较满意的诊断净获益。结论 通过列线图表示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建立的综合模型术前鉴别fp-AML与hd-ccRCC具有较高诊断效能,有助于术前定性诊断肾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诊断颅内高压症(ICH)的准确性及其诊断阈值。方法 检索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及Sino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收录的关于超声测量ONSD评估ICH的文献并进行筛选,提取相关数据。采用Stata 15.1、Meta Disc 1.4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ONSD诊断ICH的准确性;绘制受试工作者特征曲线,获取其诊断阈值。结果 最终纳入12篇文献,包括568例ICH及816例颅内压正常患者。超声测量ONSD评价ICH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及综合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5%CI(0.87,0.92)]、0.88[95%CI(0.86,0.90)]、7.38[95%CI(4.71,11.56)]、0.13[95%CI(0.11,0.17)]、66.40[95%CI(36.35,121.30)]及0.92[95%CI(0.89,0.94)]。超声测量ONSD诊断ICH验前概率20.00%,验后概率升至69.00%。以ONSD≥5.01 mm为最佳阈值诊断IC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83.30%。结论 超声测量ONSD诊断ICH准确性较高;其最佳阈值为5.01 mm。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123I-间碘苄胍(123I-MIBG)及N-氟丙基-2b-甲酯基-3b-(4-123I-碘苯基)降托烷(123I-FP-CIT) SPECT/CT显像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D)与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APS)的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Ovid EBMR、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中2000年1月—2020年10月有关123I-MIBG及123I-FP-CIT SPECT/CT显像鉴别PD与APS的文献。筛选文献后,根据显像结果将123I-MIBG SPECT/CT分为早期及延迟显像,评价其鉴别PD与APS的效能;采用Stata 16.0和Metadisc 1.4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 106例PD及365例APS患者。123I-MIBG显像鉴别诊断PD与APS无明显阈值效应(r=0.58,P<0.05),而123I-FP-CIT存在阈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r=0.89,P<0.01);二者鉴别诊断PD与APS均存在非阈值效应引起的中高度异质性(I2均>50%);123I-MIBG早期及延迟显像鉴别诊断PD与APS均有较高异质性(I2均>50%),故均以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数据。123I-MIBG及123I-FP-CIT SPECT/CT显像鉴别诊断PD与APS的合并敏感度分别为0.82[95%CI(0.76,0.86)]及0.90[95%CI(0.84,0.94)],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95%CI(0.68,0.93)]及0.27[95%CI(0.12,0.50)],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显示其AUC分别为0.87及0.81;123I-MIBG SPECT/CT早期及延迟显像鉴别诊断PD与APS的合并敏感度分别为0.74[95%CI(0.63,0.82)]及0.82[95%CI(0.77,0.87)],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94[95%CI(0.78,0.98)]及0.79[95%CI(0.61,0.90)],SROC的AUC均为0.86。结论 123I-MIBG及123I-FP-CIT SPECT/CT显像可互为补充用于鉴别诊断PD与APS;123I-MIBG早期及延迟显像的鉴别效能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肋间隙(ICS)扫查法在间质性肺疾病(ILD)超声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104例ILD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胸肺部超声检查(TLUS),行简化14肋间隙(ICS)扫查法、28 ICS扫查法、72 ICS扫查法,对比不同肋间隙扫查法在ILD的可重复性、B线评分及扫查时间。结果 3种扫查方法对比,14ICS扫查法B线可重复性最高,28 ICS扫查法次之,72 ICS扫查法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扫查方法 B线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ICS扫查法扫查时间对比,14 ICS扫查法时间最短,28 ICS扫查法次之,72 ICS扫查法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S扫查法显示ILD患者可重复性较高,扫查范围全面,其中简化14 ICS耗时最短,可重复性最高,可作为超声诊断ILD首选扫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CT"切缘征"鉴别直径<4 cm复杂胸腺囊肿与胸腺上皮肿瘤(TE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接受胸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复杂胸腺囊肿(囊肿组)及14例TET (TET组)患者;由2名医师分别评估CT图像"切缘征",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间评估结果的一致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2组CT"切缘征"检出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T"切缘征"鉴别复杂胸腺囊肿与TET的效能。结果 观察者间评估"切缘征"结果的一致性良好[ICC=0.94,95%CI(0.90,0.97)]。囊肿组CT"切缘征"检出率为62.50%(15/24),高于TET组的14.29%(2/14,P<0.01)。以CT"切缘征"鉴别复杂胸腺囊肿与TE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62.50%(15/24)、85.71%(12/14)、71.05%(27/38)及0.74。结论 CT"切缘征"有助于鉴别直径<4 cm复杂胸腺囊肿与TET。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B1场校正MR纵向弛豫时间成像(T1 mapping)测量肺癌初始T1值的可重复性及其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6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包括33例单发及3例多发共39个病灶;采集胸部B1场校正T1 mapping及DWI,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评估病灶组织Ki-67表达水平。由2名影像科医师(观察者A、B)独立测量病灶初始T1值和ADC,评估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T1值的一致性及其差异,分析肺癌初始T1值、ADC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者A所测肺癌初始T1值为(1 436.38±222.26)ms及(1 449.58±229.98)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0,P=0.343);观察者B所测肺癌初始T1值为(1 461.30±236.44)ms,与观察者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2,P=0.134);观察者内[组内相关系数(ICC)=0.963,95%CI(0.928,0.980)]与观察者间[ICC=0.948,95%CI(0.901,0.973)]测量肺癌初始T1值的一致性均较好。肺癌初始T1值与Ki-67表达呈中度正相关(r=0.448,P=0.004)、与ADC呈中度负相关(r=-0.558,P<0.001),ADC与Ki-67表达呈高度负相关(r=-0.605,P<0.001)。结论 B1场校正T1 mapping测量肺癌初始T1值可重复性好;肺癌初始T1值与ADC、Ki-67表达均呈中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超声和MRI评估正常胎儿胸廓发育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方法 选取30胎正常胎儿,分别以超声和MRI测量胎儿胸廓横径、前后径、面积、胸围、胸廓体积和肺体积,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图分析同一医师及不同医师间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以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超声测量胎儿肺体积、胸廓体积与MRI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 同一医师及不同医师以超声测量胎儿胸廓二维指标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均高于MRI,而以MRI测量胎儿胸廓体积和肺体积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均高于超声;同一医师以超声测量胎儿胸廓横径的可重复性最高[ICC=0.996 4,95%CI(0.992 5,0.998 3)],且一致性最高[界限宽度-0.004 7±0.057 3,95%CI(-0.026 1,0.016 7)]。超声与MRI测量胎儿肺体积和胸廓体积高度相关(r=0.915、0.957,P均<0.001)。结论 超声和MR均可评估正常胎儿胸廓发育,胎儿胸廓发育的二维指标测量超声优于MRI;三维指标测量MRI优于超声,但两者相关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零回波时间(ZTE)动脉自旋标记(ASL)MR血管成像(MRA)与时间飞跃法(TOF)MRA(TOF-MRA)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价值.方法 对25例临床疑诊脑卒中患者行TOF-MRA及ZTE ASL-MRA,并于2天内行DSA检查.采用26段法评价MRA所示颅内动脉图像质量及颅内大、中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基于术前腹部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POP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2例接受PD患者的术前腹部增强CT资料,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77)和验证集(n=75)。于训练集增强静脉期CT图像中勾画胰腺实质作为感兴趣容积(VOI),提取其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最优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绘制模型预测PD术后POP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效能;以验证集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共选出14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2[95%CI(0.76,0.88)]和0.82[95%CI(0.72,0.91)]。结论 基于术前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能有效预测PD术后POPF。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心脏MR(CMR)延迟钆强化(LGE)评估心肌淀粉样变(CA)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医学网自建库至2020年10月以CMR-LGE评价CA患者死亡风险的队列研究,依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合并纳入文献中的死亡风险比(HR),评价LGE阳性、LGE类型或位置、CA类型与CA患者死亡风险的关系,以STATA 15.0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包括1490例患者,其中666例发生死亡事件。合并分析结果显示LGE阳性患者死亡风险增大,HR为1.46[95%CI(1.06,2.02),P<0.05];透壁性[HR=2.36,95%CI(1.79,3.12),P<0.05]及心内膜下LGE阳性[HR=3.83,95%CI(2.12,6.91),P<0.05]患者死亡风险增高;左心室[HR=2.82,95%CI(1.33,5.98),P<0.05]及右心室LGE阳性[HR=1.94,95%CI(1.12,3.35),P<0.05]患者死亡风险不同程度升高;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LGE阳性死亡风险增大,HR为1.94[95%CI(1.53,2.46),P<0.05]。结论CMR-LGE阳性与CA患者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CA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