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模式,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运用FOCUS-PDCA程序管理方法研究我院手卫生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查找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同时督促落实情况。分析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率的变化。结果实施FOCUS-PDCA管理方法后,手卫生依从率从干预前的31.7%提升至69.9%,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不同科室、不同类别专业人员及不同手卫生指征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有提高,ICU科手卫生依从率提高效果最明显,从干预前的43.3%提升至干预后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技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提升最为明显,从干预前的7.3%提升至干预后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卫生指征中直接接触患者前提升最明显,从干预前的20.75%提升至干预后的5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CUS-PDCA程序管理方法对提高手卫生依从率效果明显,可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综合干预措施对提升医务人员医用口罩佩戴依从率与正确率的作用,探索适合我国综合医院的提升医用口罩佩戴情况的有效综合干预措施。方法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呼吸内科病房、儿科门诊、成人门诊、急诊科等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实施包括医用口罩佩戴多种形式的宣传、院科两级逐级多次培训、依从率与正确率调查与反馈在内的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佩戴的依从率与正确率的变化;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医用外科口罩依从率和正确率从干预前的85.0%和42.0%,提升至93.5%(P<0.01)和100.0%(P<0.01),医用防护口罩的依从率和正确率从68.8%和95.2%,提升至94.2%(P<0.01)和100.0%(P=0.57);除成人门诊以外,不同科室、专业人员和指征的医用外科口罩佩戴依从率与正确率均提升十分明显。结论综合干预效果对于医用口罩佩戴依从率与正确率的提升效果明显,值得借鉴,对于成人门诊还需要额外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疗综合目标评估"对提升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的效果,以提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水平。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将包括手卫生正确率在内的医院感染管理的关键指标纳入"医疗综合目标评估"体系,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反馈,通过调查,分析"医疗综合目标评估"实施前后手卫生正确率的变化。结果随着"医疗综合目标评估"的不断推进,手卫生正确率从干预前的57.21%提升至干预后期的95.30%,提升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838.04,P<0.01);除技术员在干预前后手卫生正确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各类科室、专业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呈上升趋势并提升明显(P<0.01),至干预措施实施的Ⅲ期,手卫生正确率稳定在90.00%以上。结论采取"医疗综合目标评估"能明显提升手卫生正确率,并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是一项长期有效提升手卫生正确性的管理举措。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开展手卫生活动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某院2013年5-12月实施一系列手卫生干预措施,调查并比较2013年4-12月(干预前后)全院所有临床、医技部门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手卫生活动的实施监管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39.82%上升至干预后的80.77%,医生、护士和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分别由41.09%、41.30%、34.33%,上升至83.87%、91.89%、59.54%,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除重症监护病房(ICU)外,干预后外科、内科、放疗系统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01)。干预后医务人员5个手卫生指征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01),其中接触患者前手卫生依从率由23.88%上升至73.37%,清洁/无菌操作前由58.65%上升至94.23%。结论通过手卫生活动的实施及监管,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及依从性均有明显提高,并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级综合医院实施五步法综合干预措施对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降低医院多药耐药菌分离率的有效性。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8月为干预前组,2014年9月-2015年8月为干预后组,采用直接观察法调查手卫生依从率,在获取了依从性的基线水平后,实施综合干预措施,通过χ~2检验进行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多药耐药菌分离率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全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前为54.0%,逐步提高至干预后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SA临床标本分离率从干预前的54.6%,下降至干预后的35.9%,VRE的临床标本分离率从干预前的30.1%,下降至干预后的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五步法综合干预措施能明显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有效降低医院多药耐药菌的分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微信小程序对提升血液病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效果,提升血液病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水平。方法采用微信小程序对血液病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血液病科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血液病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变化。结果干预后不同岗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62.75%上升至干预后的83.93%,护士由67.35%上升至92.55%,实习进修人员由50.00%上升至80.00%,保洁人员由47.62%上升至69.09%。干预后血液病科5个重要时刻手卫生依从率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接触患者前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52.73%上升至干预后的79.26%,无菌操作前由57.69%上升至87.50%,接触患者体液后由52.08%上升至84.91%,接触患者后由46.67%上升至87.68%,接触污染环境后由37.97%上升至83.72%。干预后血液病科患者医院感染率从干预前的17.25%下降至7.97%(P<0.05)。结论应用微信小程序管理血液病科医护人员手卫生,对提升手卫生依从率效果明显,可增加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执行率,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医疗综合目标评估管理体系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医疗综合目标评估管理体系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2012年12月)和干预后(2013年1月—2014年6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每床日速干手消毒剂使用量。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85.17%(18 208/21 379),高于干预前的39.92%(853/2 137),干预后较干预前提升了113.35%(χ2=2 590.81,P0.001)。干预后,不同科室、岗位、手卫生时刻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后,全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呈逐月上升的趋势,且自2013年10月起,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90%)。速干手消毒剂使用量干预后为10.54 mL/床日(9 323.5L/884 489床日),较干预前增加了3.30 mL/床日[干预前为7.24 mL/床日(4 200 L/579 841床日)],提升了45.58%。结论医疗综合目标评估能有效提升手卫生依从率,并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该项措施也可能通过霍桑效应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是一项长期有效提升手卫生依从率的管理举措。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多中心研究评价综合干预措施对提升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效果。方法选取12个省市47所医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手卫生调查方法,于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进行调查,并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率的变化。结果 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从干预前的73.70%(11 155/15 135)提升至干预后的78.70%(18 206/23 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16,P0.01);干预后,不同地区中,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系统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均P0.05);综合ICU、呼吸ICU、急诊ICU和外科ICU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均P0.05);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均P0.05);直接接触患者前、进行清洁或无菌操作前、直接接触患者后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助于提升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方法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运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强化手卫生措施,比较干预前(2012年)及干预后(2014年)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结果开展手卫生活动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76.3%上升至干预后的80.3%;洗手正确率由93.3%提高至98.5%;除"接触患者前"和"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2个指征外,其余3个手卫生指征的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不同岗位中,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由76.8%上升至84.0%;医生和保洁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落实一系列手卫生强化措施及加强培训监管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意识总体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级综合医院实施五步法综合干预措施对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降低医院多药耐药菌分离率的有效性。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8月为干预前组,2014年9月-2015年8月为干预后组,采用直接观察法调查手卫生依从率,在获取了依从性的基线水平后,实施综合干预措施,通过χ~2检验进行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多药耐药菌分离率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全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前为54.0%,逐步提高至干预后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SA临床标本分离率从干预前的54.6%,下降至干预后的35.9%,VRE的临床标本分离率从干预前的30.1%,下降至干预后的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五步法综合干预措施能明显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有效降低医院多药耐药菌的分离率。  相似文献   

11.
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多途径干预措施对广东省某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运用单盲法和分层抽样的方法,现场调查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采取完善制度、宣传教育、培训指导、加强监督和奖惩等干预措施后,分析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差异,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显著上升,从33.33%上升到75.34%(P<0.01)。医生、护士和助理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升高了35.61%、46.50%和36.94%;ICU等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上升幅度大于普通科室;接触患者物品后的依从率仅提高了19.79%,远低于其他手卫生依从性。结论加强针对性宣传和督察管理,施行奖惩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隐患,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集束化手卫生干预对控制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的效果,以达到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的。方法于2014年1-6月对某院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实施集束化手卫生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手消毒剂使用量及医院感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干预半年后,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手卫生概念、意义、指征、洗手方法及手消毒剂使用)知晓率较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均P<0.05);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分别为77.92%、76.47%,高于干预前的49.78%和37.72%,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消毒剂使用量从干预前的每床日2.14 mL上升至干预后的每床日4.63 mL, 医院感染率从干预前的1.97%降至干预后的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基层医院实施集束化手卫生干预,可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提高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以多中心研究的方式,选取全国9个省及直辖市17所三级甲等医院,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手卫生调查方法,每月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依从性调查。2013年10月1日—2014年3月31日为干预前;2014年4月1日—9月30日采取及时反馈与强化培训等干预措施,即为干预后。结果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前为80.29%,干预后为80.85%,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规模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20张、20~30张床位的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30张床位的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后低于干预前(P0.001)。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58.82%提高至干预后的6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卫生指征中除清洁或无菌操作前,其他手卫生指征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国NICU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处于较高水平,采取强化培训、及时反馈等干预措施对不同规模NICU、不同岗位医务人员、不同手卫生指征的手卫生依从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处理因素对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12月某院8个临床科室作为研究对象,7月份对其进行手卫生依从率本底资料调查; 8-10月,对其中6个临床科室免费提供手消毒剂+综合干预,其中2个科室仅采取综合干预;11-12月对入选科室仅采取综合干预,不免费提供手消毒剂。比较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医院感染情况。 结果2012年7-12月临床科室手卫生依从率为59.50%,各月份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7月份手卫生依从率最低(36.73%);采取免费提供手消毒剂+综合干预措施后,各月份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57.20%~72.08%)明显提高,且取消免费手消毒剂后,各月份手卫生依从率(65.20%~65.50%)仍维持在较高水平。8-10月各科室手卫生依从率(45.41%~73.63%)均高于7月份(18.97%~47.17%,均P≤0.05);除重症监护室(ICU)北区外,11-12月各科室手卫生依从率(61.67%~72.73%)高于7月份(均P<0.05)。医院感染率由7月份的3.39%降至11-12月的1.75%,呈下降趋势(χ2=5.122,P=0.024)。结论免费提供手消毒剂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不是必要条件;反复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是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实际情况,探讨改进观察模式和施行手卫生干预措施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2015年12月对某院所有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调查。其中2014年10月开始改进手卫生观察模式,采用直接观察法,观察人员由10名新入院实习生组成,分为10组交叉进行调查。2015年4月开始实施手卫生干预措施,分别比较改进观察模式前后和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手卫生依从率。结果改进观察模式前(2014年4—9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74.69%(484/648),改进观察模式后(2014年10月—2015年3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65.63%(401/611)。观察模式改进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P0.01)。实施手卫生干预后(2015年4月—2015年12月),手卫生依从率提高至76.05%,高于干预前(2014年10月—2015年3月)的65.63%(χ~2=24.78,P0.01)。医生的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60.14%提高至干预后的71.12%,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70.79%提高至干预后的80.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14、13.78,均P0.01)。结论改进观察模式可减少霍桑效应,获得手卫生依从性的真实水平,强化手卫生干预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柔性管理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手卫生管理中倡导柔性管理理念,比较干预前(2013年12月前)和干预后(2014年1-12月)医生、护士、保洁人员和实习、进修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知识考核合格率和每床日手消毒液用量等各项管理指标,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施柔性管理措施以后,医务人员整体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67.36%,上升至干预后的81.65%(χ~2=45.67,P<0.001);干预后不同岗位、不同手卫生时机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步洗手法考核合格率、手卫生知识考核合格率、外科洗手法考核合格率、每床日手消毒液使用量干预前后均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柔性管理增强了医护人员主动参与手卫生的意识和行为,有效提升手卫生依从性,并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是一项长期有效提升手卫生依从性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开展手卫生教育干预活动,提高儿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按照WHO手卫生改善策略实施干预,采用观察法监测干预前342个手卫生时点和干预后328个手卫生时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统计快速手消毒剂、洗手液消耗量,用ATP监测手卫生合格率。结果经过手卫生干预,儿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从24.0%提高至47.9%;护士手卫生依从率从干预前的26.3%提高至52.3%,医师手卫生依从率从干预前的17.9%提高至39.3%;体液暴露后时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最高,其次是在无菌操作前;在接触患者后及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较低;快速手消毒剂和洗手液每床位日消耗量和手卫生ATP合格率干预后明显提高。结论 WHO手卫生改善策略在我国医疗机构中也是适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评价干预效果。方法2013年4-6月为该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基线调查阶段,2013年7月开始实施干预,2013年10-12月为干预后效果评价阶段。调查人员利用调查表,隐蔽观察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结果通过多种干预措施,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53.86%,显著高于干预前的3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82,P<0.05);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室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后,不同操作时机医务人员整体手卫生依从率为53.45%(2 044/3 824),显著高于干预前的41.87%(1 740/4 156)(χ2=107.2,P<0.05);除无菌操作,其余4个操作时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结论采取积极的手卫生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切实可行的手卫生管理方法,提高手卫生综合管理质量。方法采用多模式手卫生调查及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等各项管理指标,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61.9%上升至干预后的76.7%(P<0.01),5项不同手卫生指征观察时机依从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卫生技能考核合格率和手卫生用品领取数量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多模式调查及针对性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手卫生管理质量,但手卫生管理质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寻求更多的途径、更加有效且效果持久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切实可行的手卫生干预方法,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某院外科作为干预科室,2013年1—2月对干预科室进行基线调查,2013年3月—2014年4月对干预科室采取多模式干预措施,2014年5—6月采用与基线调查相同的方法进行干预后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情况。结果经过干预,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明显升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53.32%上升至干预后的6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9,P0.001)。直接接触患者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式:干预前以皂液+流动水为主(67.02%),干预后以速干手消毒剂为主(61.08%);直接接触患者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式:干预前后均以皂液+流动水为主(分别为86.40%和70.41%)。干预前,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的手卫生干手方式均以工作服擦干为主,干预后,均以干手纸巾干手为主。干预科室的医院感染率由干预前的3.08%下降至干预后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P=0.005)。结论对干预科室采取多模式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