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凝血酶指标及相关临床特征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n=65)及预后不良组(mRS>2分,n=27)。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有无吸烟、有无饮酒、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脂血、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肿体积、血肿位置,检测2组患者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凝血酶峰值(TPH)、凝血酶达峰时间;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年龄、NIHSS评分、ETP、TPH、凝血酶达峰时间、血肿体积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年龄、NIHSS评分、凝血酶达峰时间、血肿体积小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ETP、TPH水平及小脑血肿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BMI、吸...  相似文献   

2.
目的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吞咽障碍,这种伴随症状会影响机体营养状态,本研究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法(PG-SGA)评分与不良预后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5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探讨患者营养状态与不良预后风险间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观察90 d, 88例(75.86%)患者mRS≤2分归为预后良好组,其余28例(24.14%)为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较预后良好组大,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PG-SGA评分较预后良好组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较预后良好组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OR=1.179,95%CI:1.059~1.314)、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775,95%CI:1.161~2.713)、PG-SGA评分高(OR=1.741,95%CI:...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2月—2013年6月间发病4.5 h内给予rt-PA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预后良好组(n=92)与预后不良组(n=83)在高血压病比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30%vs 67.47%,P=0.87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既不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0.453,95%CI:0.087~2.352,P=0.346),也不是影响溶栓预后的因素(OR=1.014;95%CI:0.933~1.101,P=0.746)。结论 高血压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脑出血患者CT血管造影(CTA)点征评分预测血肿扩大及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早期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起病24h内血肿扩大情况分为扩大组(n=26)与未扩大组(n=58),根据起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不良组(mRS≥3分,n=29)与良好组(mRS≤2分,n=55),比较不同分组条件下两组患者CTA点征评分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A点征对早期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扩大组CTA点征评分明显高于未扩大组(P0.05),不良组CTA点征评分也明显高于良好组(P0.05)。CTA点征预测血肿扩大及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736(0.619~0.854)、0.786(0.684~0.888),与对角参考线AUC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敏感度分为别69.23%、72.41%,特异性分别为74.14%、78.18%。结论 CTA点征能有效预测血肿扩大,为早期脑出血患者提供手术治疗指征,并评估预后神经功能恢复潜能,有利于尽早采取对应干预措施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首次平扫CT的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90 d功能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幕上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376例,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21例(mRS评分为4~6分)和预后良好组255例(mRS评分为0~3分)。从首次平扫CT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分析筛选临床因素用于构建临床模型,并结合Rad-score构建列线图模型。分析比较上述3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最终筛选出20个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由年龄(OR=1.045,95%CI:1.023~1.066)、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OR=4.128,95%CI:2.161~7.887)、血肿破入脑室(OR=3.071,95%CI:1.744~5.408)和血肿体积>30 mL(OR=5.802,95%CI:3.327~10.117)构成。在训练集,列线图模型的曲线下面积(0.892)高于临床模型(0.814)及影像组学模型(0.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5...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6):773-77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57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分析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空腹血糖(P=0.011)与糖化血红蛋白(P=0.005)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心房纤颤史(P=0.014)在预后良好组中明显较低。此外,TOAST分型中的小动脉闭塞型在预后良好组比例较高(60.7%与41.4%),心源性比例较低(14.3%与27.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是影响rt-PA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OR 2.186,CI 0.050~4.552,P=0.037)。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是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巴丽君  丽静  吴琳琳 《右江医学》2023,(10):896-900
目的 探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large vessel occlusive stroke, LVOS)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对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科2019年11月—2022年4月122例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的LVO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组(n=58)和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n=6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VOS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6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栓负荷量评分(CBS)≥6分、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the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7分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或0.001);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年龄和NIHSS两者相结合的指标SPAN指数、wSPAN指数、SC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8月—2021年10月就诊于中国3个综合性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889例,以门诊或电话方式随访90天。根据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同时记录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及术后90天死亡率。结果 在纳入的889例患者中,预后不良组血管内治疗前的SPAN指数、wSPAN指数、SC评分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SPAN、wSPAN、SC均与EVT患者90天预后独立相关(SPAN:OR=0.961,95%CI=0.948-0.975、wSPAN:OR=0.968,95%CI=0.959-0.976、SC:OR=0.767,95%CI=0.713-0.826)。SPAN、wSPAN、SC与sICH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220,P=0...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趋化因子受体5(CCR5)与急性脑出血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20例纳入对照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观察组中患者分为重度组(26例)、中度组(64例)和轻度组(30例)。对患者出院2个月后进行随访,根据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价其神经功能水平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通过Pearson法评价CRP、PCT、CCR5与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不良预后影响相关因素。结果中、重度组的CRP、PCT、CCR5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CRP、PCT、CCR5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PCT、CCR5与mRS评分呈正相关,CCR5是发生中重度急性脑出血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0.68,P<0.05)。结论CRP、PCT、CCR5可以反应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严重程度,也是评估脑出血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影响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功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5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状况,根据术后90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3分)和预后不良组(4~6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血管内治疗术后90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22例(40.7%),预后不良组32例(59.3%);术后72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率9.3%,病死率3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OR=1.091,95%CI:1.002~1.188,P=0.046)评分与良好预后呈负相关,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周血炎症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2年8月至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脑卒中组(NIHSS评分<4分,n=50)和中重度脑卒中组(NIHSS评分≥4分,n=30);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n=74)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n=6)。收集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外周血炎症指标[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与轻度脑卒中组相比,中重度脑卒中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43.3%(13/30)vs 18.0%(9/50),P=0.014],NLR较高[2.81(1.93,5.97)vs 2.01(1.64,3.37),P=0.028]。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有高...  相似文献   

12.
范春红  廖春燕  罗琳  王佳  彭锐 《西部医学》2023,35(4):548-552
目的 探究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反应蛋白(CR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127例,根据治疗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n=81)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n=4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ICAM-1、CRP、MCP-1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AI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ICAM-1、CRP、MCP-1对AIS患者溶栓后90 d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冠心病、心房颤动发生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ICAM-1、CRP和MCP-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NIHSS评分、ICAM-1、CRP和MCP-1是影响AIS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向绍通  肖豪  陈安妮 《重庆医学》2017,(34):4838-4841
目的 通过分析血清骨桥蛋白(OPN)水平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OPN在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3例作为急性脑出血组,来该院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入组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含吸烟史、血脂、糖尿病、血压、体温、白细胞数、纤雏蛋白原等,入院24 h内对脑出血组患者完成脑出血评分,并评定组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根据入院时CT影像计算出血量.利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脑出血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急性脑出血组血清骨桥蛋白[(7.81±4.97)ng/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41±3.25)ng/mL]水平(P=0.008).急性脑出血组中预后良好(mRS评分小于4分)37例(58.73%),预后不良(mRS评分大于或等于4分)26例(41.27%).预后不良组其白细胞数量、出血体积、脑出血评分、脑出血破入脑室比例及OPN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得到当OPN的截断点为7.38 ng/mL时,曲线下面积为0.652,敏感度为0.691,特异度为0.627.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PN水平大于7.38 ng/mL(OR=3.916,95% CI:1.023~15.104,P=0.031)及脑出血破入脑室(OR=5.635,95%CI:1.016~26.305,P=0.030)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OPN水平升高,是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价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参考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IR)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HIR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HIR<0.4)组和侧支循环不良(HIR≥0.4)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为3~6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79例,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52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相比,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年龄偏大、核心梗死体积较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偏大、男性患者占比较低、基线NIHSS评分较高、核心梗死体积较大、ASPECTS较低、血管成功再通率较低、术后sICH发生率较高且HIR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2.290,95%CI 1.077~4.869,P=0.031)、HIR≥0.4(OR=2.974,95%CI 1.060~8.342,P=0.038)是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IR是一个可靠的术前侧支循环评价指标,高龄、HIR≥0.4是预测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IL 33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4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 33水平。在出院90 d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69)和预后不良组(n=73),分别对两组患者基线期一般资料和血清学资料进行比较。对NIHSS评分与血清IL 33水平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血清IL 33水平的ROC曲线。 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既往脑梗死病史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血清IL 33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血清IL 33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81, P<0.01)。入院时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而血清IL 33水平是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72.5%。结论: 血清IL 33水平降低可作为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外周血中N-Myc下游调节基因2(NDRG2)蛋白、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含量,并分析其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病人300例为观察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度组(n=99)、中度组(n=113)、重度组(n=88),根据出院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不良组(mRS>3分,n=108)与预后良好组(mRS≤3分,n=192),同期随机选取体检的健康者278名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检测常规生化指标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NDRG2蛋白、mTOR含量,Pearson法分析NDRG2蛋白、mTOR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常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病人出院后随访3个月,利用ROC曲线分析NDRG2蛋白、mTOR含量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观察组病人外周血中NDRG2蛋白与mTOR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人外周血中NDRG2蛋白与mTOR含量神经功能缺损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亦高于轻度组(P<0.05);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外周血NDRG...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超敏肌钙蛋白I (hs-Tn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3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在90 d随访时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hs-TnI水平与90 d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hs-Tn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曾患有卒中比例、收缩压、住院时间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病史及吸烟史比例、舒张压、心率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水平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白细胞计数水平、hs-TnI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女性、年龄、既往卒中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hs-TnI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为预后良好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hs-TnI的AUC值为0.818。 结论 hs-TnI升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单纯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病情严重程度及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单纯静脉溶栓患者,记录其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尿酸水平及溶栓后出血转化等情况,根据患者在随访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根据是否存在出血性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392.6±34)umol/L比(307.1±42) umol/L,P=0.001],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高尿酸水平与预后良好无明显相关性。非出血转化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出血转化组患者[(373.3±40) umol/L比(284.5±29)umol/L,P=0.01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水平于出血转化呈现负相关性(OR值0.911,95%可信区间0.834~0.987,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与单纯rt-PA静脉溶栓预后无显著相关性,较高血尿酸水平与较低脑出血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文探讨了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3-2019.6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EVT)、且血管再通均达到术后脑梗死溶栓 (TICI)分级2b以上的病例。分析患者的术前和术后24h的血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临床预后包括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及3个月死亡率。mRS 评分≤2 定义为预后良好, mRS≥3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P <0.1纳入多因素分析,寻找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得到术后24h平均收缩压(mSBP)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术后24hmSBP值分为三组:低mSBP组101-120mmHg;中mSBP组121-140mmHg;高mSBP组:141-160mmHg,分析三组间预后的差异;再分析低中mSBP(≤140 mmHg)两组患者与高mSBP组(>140 mmHg)预后差异。结果 共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取栓成功再通患者238例,其中预后良好161人,预后不良77人。术前Alberta卒中早期 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术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后24hmSBP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mSBP增高预后良好率下降、死亡率增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随着mSBP的增高,24h sICH发生率增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9)。低中mSBP(≤140 mmHg)患者较高mSBP(>140 mmHg)患者的良好预后率高(OR:2.039,95%CI:1.043-3.984,P=0.037),sICH率低(OR:0.203,95%CI:0.062-0.664,P=0.008),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后24h mSBP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术后血压管理的重点。建议将术后24h mSBP积极控制在140 mmHg以下,如果出血转化的风险大,可控制在120 mmHg以下。需RCT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低血钾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其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以纳入该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359例作为脑出血组,纳入同时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294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钾水平。进一步将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血钾水平分为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 mmol/L)和低血钾组(血钾<3.5 mmol/L),分析影响急性脑出血患者低血钾的相关因素。追踪脑出血患者30 d预后,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3~6分)和预后良好组(0~<3分),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血钾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3.72±0.49)mmol/L vs.(4.06±0.34)mmol/L,P<0.05];急性脑出血患者中低血钾组108例,正常血钾组251例,低血钾发生率3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OR=0.440,95%CI(0.293,0.777)]、入院NIHSS评分[(OR=1.043,95%CI(1.0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