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体DC-CIK细胞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表面分子表达情况.方法 抽取63例肺癌晚期患者的外周血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与患者病理分类相同的肺癌细胞株经反复冻融处理获得可溶性抗原,制备肿瘤相关抗原肽负载DC-CIK细胞,并进行质量控制后回输.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CIK细胞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前后T淋巴细胞表面CD3+HLA-DR+、CD3+CD25+、CD3+CD4+CD25+、CD3+CD8+HLA-DR+、CD3+CD8+CD38+细胞百分比及对比治疗前后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获得成熟DC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DC细胞成熟的标志分子CD11c、CD83、CD86及HLA-DR的表达均较高,分别为51.6%±10.3%、50.8%±9.7%、48.9%±11.4%、61.2%±6.5%;成功获得CIK细胞细胞,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D3+CD56+双阳性细胞比例占21.3%±7.6%.与治疗前相比,DC-CIK细胞治疗后CD3+HLA-DR+(12.71±1.54 vs 11.44±4.13,P<0.05)、CD3+CD8+HLA-DR+(7.48±1.01 vs 5.20±1.01,P<0.01)、CD3+CD8+CD38+(8.27±1.71 vs 6.47±1.99,P<0.01)表达明显升高,CD3+CD4+CD25+(5.38±1.47 vs 6.12±0.67,P<0.05)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采用自体DC-CIK免疫细胞治疗晚期肺癌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郭瑛  王凯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9):134-138
目的 探讨胸腺五肽对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组织微环境中浸润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前瞻性收集笔者医院收治的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新辅助化疗,研究组在新辅助化疗期间给予胸腺五肽,化疗结束后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留取乳腺癌组织标本,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和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例、外周血中IL-6、IL-10、TGF-β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乳腺癌组织中CD4+T细胞显著降低(21.47%±3.29% vs 23.88%±3.43%,P=0.002);CD8+T细胞显著增高(30.36%±4.38% vs 28.43%±4.16%,P=0.047);CD4+/CD8+T细胞显著降低(0.71±0.14 vs 0.84±0.18,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CD4+/CD8+T细胞、IL-6、IL-10、TGF-β1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显著增加(27.67%±4.24% vs 25.09%±3.68%,P=0.005);CD4+/CD8+T显著增加(0.83±0.14 vs 0.75±0.18,P=0.029);IL-6水平显著增高(12.39±2.87 vs 9.24±3.38ng/L,P=0.000);IL-10水平显著降低(8.49±2.59 vs 12.59±3.65ng/L,P=0.006);TGF-β1水平显著降低(12.47±3.88 vs 17.76±4.12ng/ml,P=0.000)。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切口感染、手术部位出血、复发率和病死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胸腺五肽联合新辅助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乳腺癌组织微环境中免疫状态和全身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炎调方对脓毒症热毒炽盛证患者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炎调方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免疫调理作用。  方法:纳入60例脓毒症热毒炽盛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药炎调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7 d。评价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检测所有患者的炎症指标及细胞免疫指标[包括CD4+、CD8+、CD3+/HLA-DR+ 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水平。  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APACHE Ⅱ、SOF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CRP、PCT、IL-6、IL-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WBC、CRP、PCT、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4+、CD3+/HLA-DR+ 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CD4+、CD3+/HLA-DR+ 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炎调方治疗脓毒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炎症和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4.
HIV感染和AIDS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病理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Li T  Qiu Z  Wang A  Sheng R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0):1391-1395
目的 探讨我国HIV感染和AIDS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病理改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13例HIV感染患者 (HIV组 )、2 7例AIDS患者 (AIDS组 )和 5 1名健康献血员 (正常对照组 )的抗凝血 ,用人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 T淋巴细胞 (T4细胞 )、CD8+ T淋巴细胞 (T8细胞 )及其亚群 ,并检测患者血浆HIV载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HIV组和AIDS组外周血T4细胞计数 (× 10 6个 /L)分别为 84 9± 2 88,4 37± 184 ,5 0± 5 1,组间比较P <0 0 1;T8细胞计数 (× 10 6个 /L)分别为 5 79± 175 ,10 31± 345 ,5 35± 338,HIV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5 ) ;T4纯真细胞 (CD4 + CD4 5RA+ CD6 2L+ )亚群比例分别为 4 3 0 %± 11 4 % ,4 4 2 %± 12 8% ,2 4 8%± 15 5 % ,AIDS组明显为低 (P <0 0 5 ) ;T4纯真细胞计数 (× 10 6个 /L)分别为 36 8± 16 2 ,185±134,18± 2 0 ,组间比较P <0 0 1;T4功能细胞 (CD4 + CD2 8+ )亚群比例分别为 93 1%± 8 1% ,6 2 6 %±2 8 2 % ,5 6 9%± 2 6 4 % ,组间比较P <0 0 1;T4和T8激活细胞 (CD4 + HLA DR+ ,CD8+ HLA DR+ ,CD8+CD38+ )亚群比例均表现为AIDS组 >HIV组 >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T4和T8凋亡细胞 (CD4 +CD95 + ,C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CD4+CD25+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液中的变化,探讨该细胞亚群在RA免疫耐受失衡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动期RA患者关节液、外周血和健康对照外周血CD4+CD25+FoxP3+ Treg细胞比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外周血和关节液单个核细胞FoxP3基因的表达。分析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期RA患者关节液CD4+CD25+FoxP3+ Treg细胞比例(7.56%±2.89%)高于外周血(1.84%±0.97%)和健康对照外周血(2.19%±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患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ACPA)阴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2.85%±0.87%)高于ACPA阳性组(1.40%±0.63%,P<0.01)。活动期RA患者关节液单个核细胞FoxP3基因表达水平高于RA患者外周血和健康对照外周血(P<0.01);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 Treg细胞比例与疾病活动指标无相关性(P>0. 05)。结论 RA患者关节液CD4+CD25+FoxP3+ Treg细胞的变化更能反映RA炎症部位免疫耐受失衡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了CKD 3~5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154表达能力的变化。 方法 以健康人外周血为对照组,以未接受血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脏病(CKD)3~5期(未透析组)及CKD 5期维持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透析组)外周血为实验组,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频率、CD3+CD8-T细胞CD154的表达比例。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KD 3~5期未透析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细胞所占频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5期透析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为72.05%±2.65%;未透析组为63.06%±3.37%;透析组为68.92%±3.22%)。离子霉素联合佛波酯刺激全血后,各组表达CD154的CD3+CD8- T细胞占CD3+CD8- T细胞比例:未血液净化组(73.61%±1.91%)较对照组(79.78%±2.00%)及血液净化组(78.94%±2.4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取PBMC后用离子霉素联合佛波酯刺激,各组间CD15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KD 3~5患者存在CD3+CD8- T细胞CD154表达能力下降,可能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病人外周血CD 4+ CD 25+ CD 127调节T 细胞( T
regulatory cells,Treg) 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观察32 例ITP 病人及20 例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
测外周血CD 4+CD 25+CD 127Treg 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ITP 病人治疗前CD 4+ CD 25+ CD 127 Treg 细胞表
达水平明显降低( 2. 90±1. 00) ,与治疗恢复期( 7. 36±1. 46) 及正常对照组( 4. 52±0. 94)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 P<0. 05) 。治疗恢复期病人CD 4+CD 25+CD 127-Treg 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5) 。结论:
ITP 病人外周血CD 4+CD 25+CD 127Treg 细胞表达水平下降,激素的有效治疗能提高病人机体内CD 4+CD 25+
CD 127Treg 细胞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及部分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0例Graves病初发患者、11例他巴唑治疗患者(西药组)、16例他巴唑合用中药五岳抗甲丸治疗患者(中西医结合组)及16例正常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40、CD80、CD3、CD4、CD8、CD28等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Graves病初发患者CD19+、CD40+、CD19+ CD40+、CD80+细胞比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CD3+CD8+细胞比率降低(P<0.05),CD3+CD4+/CD3+CD8+比值高于正常对照(P<0.05);西药组患者CD80+细胞恢复正常,CD3+CD4+细胞比率及CD3+CD4+/CD3+CD8+比值高于正常对照(P<0.05,P<0.01),而CD3+CD8+及CD8+CD28+细胞比率低于正常对照(P<0.01,P<0.05);除CD80+细胞比率高于正常对照外,中西医结合组所测各种分子的表达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CD3+CD4+细胞降低(P<0.01),CD3+CD8+及CD8+CD28+细胞比率升高(P<0.01,P<0.05), CD3+CD4+/CD3+CD8+比值降至正常水平(P<0.01)。结论:Graves病患者体液免疫处于较高水平,存在细胞免疫调节失衡,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更有利于患者免疫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分型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手足口病(HFMD)病情程度的关系。 方法分析HFMD患儿92例(HFMD组)及健康儿童4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HFMD组按照病情程度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探讨HFMD患儿肠道病毒分型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HFMD病情程度的关系。 结果HFMD患儿肠道病毒感染以单一感染为主,其中柯萨奇病毒A16(CA16)和CA6构成比较高;重症组与轻症组病毒分型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D3+、CD4+、CD8+及CD4+/CD8+水平HFMD组低于对照组,重症组低于轻症组(P<0.05)。 结论HFMD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分析有助于其临床诊断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模型,探索药物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手术结扎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I/R模型,20只Sprague-Dawley ( SD)大鼠随机分入I/R+NAD+组(n=10)和I/R+NS组(n=10),通过血清肌钙蛋白(cTn-I),TTC染色检测心肌损伤程度, TUNEL染色用于检测缺血区域凋亡信号。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I/R模型,I/R+NAD+组大鼠血清cTn-I水平显著低于I/R+NS组[(10.01±3.26)ng/ml vs. (57.17±14.83)ng/ml, P<0.01]。TTC染色结果显示: I/R+NAD+组大鼠心脏梗死体积显著低于I/R+NS组[(68.06±16.04)mm3 vs. (11.42±9.65)mm3, p=0.02]。TUNEL染色结果显示: I/R+NAD+组大鼠心脏梗死区域凋亡信号显著低于I/R+NS组。结论 NAD+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而其具体保护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体NK细胞过继输注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天然免疫及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 PS)评分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晚期NSCLC患者(肺癌组)和2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外周血NK(CD16+CD56+)细胞的表达水平;检测晚期NSCLC患者应用自体NK细胞过继输注后外周血NK(CD16+CD56+)细胞的表达水平。根据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体力状况评分标准,比较肺癌组患者应用自体NK细胞过继输注前后P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外周血NK(CD16+CD56+)细胞的表达明显降低[(8.980±1.942)%],与健康对照组[(15.290±1.86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治疗前PS评分为(1.50±1.080),应用自体NK细胞过继输注后PS评分显著降低(1.00±0.816),外周血NK(CD16+CD56+)细胞的表达显著升高[(24.660±10.04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N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有助于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体力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反复化疗的转移性结肠癌患者(mCRC)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30例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检测结果,与30例健康受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并于化疗4周期后复查结肠癌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对比有效与无效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mCRC患者中化疗有效组化疗后外周血中B细胞、CD4+细胞、NK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同组化疗前水平(11.2%±0.98%vs 6.7%±1.05%,P<0.05;30%±2.01%vs 26%±2.02,P<0.05;10%±1.02%vs 8.9%±0.72%,P<0.05;1.2±0.03 vs 0.9±0.06,P<0.05),而化疗无效组化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无效组外周血中B细胞、CD4+细胞、NK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4%±0.01%vs 15%±1.10%,P<0.05;8%±0.03%vs 37%±2.10%,P<0.05;4.4%±0.12%vs 25%±1.80%,P<0.05;0.44±0.01 vs 1.23±0.02,P<0.05).结论 NK细胞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评价结肠癌化疗的疗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癌栓的相关性,研究术前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乳腺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收治并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根据入组标准筛选出75例患者。于术前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T/CD8+T、NK细胞、CD19+B细胞),分析与患者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癌栓的相关性。结果 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的患者中,CD4+T和CD3+T水平显著低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脉管癌栓组的患者,CD4+T和CD3+T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组(P<0.05);其CD19+B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9+B细胞水平可有效预测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界值为14.00,曲线下面积(AUC)为0.631(0.505~0.758),敏感度为48.9%,特异性为86.7%。CD19+B细胞水平可有效预测患者是否发生脉管癌栓,界值为14.00,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0.592~0.830),敏感度为53.7%,特异性为88.2%。结论 乳腺癌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失调,其外周血中越低的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越高的CD19+B细胞水平,提示乳腺癌细胞在体内发生越大程度的免疫逃逸,造成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伴有脉管癌栓。且外周血中CD19+B淋巴细胞水平对于乳腺癌患者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脉管癌栓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D-1在Graves病CD4+、CD8+T细胞中表达水平,对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殖及炎性细胞因子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GD患者和健康人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T淋巴细胞中PD-1的表达。采用CCK-8、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检测CD4+PD-1+和CD8+PD-1+T细胞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共培养后的存活率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GD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L-4、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均升高(P<0.05)。GD患者CD4+T细胞百分率升高,CD8+T细胞百分率降低,CD4+和CD8+细胞PD-1表达均升高。在与CD4+PD-1+和CD8+PD-1+T细胞共培养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细胞活力及上述炎性细胞因子最高。结论 GD患者CD4+、CD8+细胞中PD-1表达升高,可促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活性,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可能加速G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年龄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细菌感染的影响,为CKD患者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的CKD患者447例。其中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2年内未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165例(筛选病例)。根据2016年WHO建议的年龄划分标准,将患者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并且将老年组分为低龄老年组(60~74岁)和高龄组(≥75岁)两个亚组。所有受试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结果 CKD患者中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率不断上升,发生感染患者的T淋巴细胞CD3+、CD4+、CD8+水平也明显低于非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计数和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年龄和淋巴细胞水平呈负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T淋巴细胞CD3+、CD4+、CD8+水平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KD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感染发生率不断增高,并且与T淋巴细胞水平密切相关。监测CK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尤其根据年龄调整监测频率,及时调整感染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是CKD患者防控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8例初诊AML患者及76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对AML患者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将患者分为高危组(20例)和非高危组(48例)。经标准化学治疗方案治疗后对AML患者进行疗效评价。采集AML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 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CD4+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非高危AML患者比较,高危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CD4+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均降低(P均<0.05),Treg细胞比例升高(P<0.05)。与未获得完全缓解的AML患者(27例)比较,获得完全缓解的AML患者(41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CD4+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均升高(P均<0.05),Treg细胞比例降低(P<0.05)。结论 观察AML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细胞比值变化有助于监测AML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厦门市新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者的血浆HIV病毒载量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基线情况,探讨病毒载量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罗氏COBAS TaqMan 48病毒载量仪和贝克曼FC500流式细胞仪检测269例新确证HIV-1感染者的血浆HIV病毒载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应用SPSS 20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93.69%(252/269)样本的病毒载量≥103 拷贝/mL,病毒载量检测结果为23~1.76×106 拷贝/mL,对数平均值为(4.43±0.79)log/mL; 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途径的新发现HIV-1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水平构成情况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血浆病毒载量对数值与CD3+T淋巴细胞总数、CD8+细胞计数无显著相关性,但与CD4+细胞数量和CD4+/CD8+比值总体呈负相关[r分别为-0.276(P<0.01)和-0.355(P<0.01)]。 结论 厦门市大部分新发现的HIV-1感染者体内HIV病毒复制活跃,应考虑联合应用病毒载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基线检测结果指导抗病毒治疗和观测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鑫  魏平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8):138-141
目的 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B淋巴细胞表面Fas及可溶性Fas/FasL(sFas/sFasL)的表达,研究B淋巴细胞Fas受体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标记的B淋巴细胞及Fas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Fas/sFasL的水平。结果 RA组血清及关节液sFas/sFas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RA组外周血Fas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1),CD20+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Fas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RA中sFas、sFasL表达升高,可能通过抑制致病淋巴细胞凋亡,促进RA发病;RA发病中T/B淋巴细胞比例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升高而B淋巴细胞Fas表达降低,可能是由sFas/sFasL升高引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得辅助治疗对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的影响及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100例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红霉素联合匹多莫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细胞因子、血清免疫球蛋白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外周血中CD3+、CD4+和CD4+/CD8+细胞数显著升高,而CD8+细胞数则显著下降,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2、IFN-γ的水平显著升高,而IL-6和IL-8的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血清IgM、IgG和IgA的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并且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92.0% vs 66.0%,P<0.05)。结论匹多莫得佐治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可显著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某地区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与抗病毒治疗效果,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2013年2月~2016年1月选择在笔者医院诊治的HIV/AIDS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笔者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都给予HAART标准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对照组在入院时都进行CD4+T淋巴细胞与细胞因子表达的检测。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的CD4+CD45RA+、CD4+CD28+、CD4+CD45RO+的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4+CD25+的细胞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浆IL-10和TGF-β1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D4+CD45RA+、CD4+CD28+、CD4+CD45RO+的细胞比例都明显上升(P<0.05),而血浆IL-10和TGF-β1含量明显降低(P<0.05)。在观察组中,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CD4+CD45RA+、CD4+CD28+、CD4+CD45RO+的细胞比例与IL-10、TGF-β1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HIV/AIDS患者只有较低的免疫功能,具有较低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较高的IL-10和TGF-β1水平,HAART治疗能改善免疫功能,为此通过CD4+T淋巴细胞就能判断HIV/AIDS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