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支原体肺炎患儿95例,根据年龄段分为学龄前组(3岁~6岁,52例)和学龄组(6岁~14岁,43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的发热、咳嗽、肺部啰音、影像学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肺外合并症等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MPP在体温、热程、持续干咳、肺部湿啰音、喘呜、X线下肺段实质浸润、MP-IgM阳性等方面与学龄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叶实质浸润、CRP增高以及肺外并发症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不同的MPP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临床诊治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26例MPP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26例MPP患儿中3~13岁者占83.5%,临床表现以发热伴刺激性咳嗽为主(93.5%),患儿常合并肺外系统损害,MP-IgM血清学检测阳性可作用早期诊断,所有病例用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及学龄前儿童,血清学MP-IgM检测可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其有效.  相似文献   

3.
小儿支原体肺炎23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36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以1~3岁的婴幼儿为主.发热148例(62.7%),持续性咳嗽113例(47.9%).多数肺部可闻及湿哕音,两肺呈斑片状阴影114例(48.3%),呈间质性损害31例(27.2%),大片状阴影21例(1...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11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胸部X线片特征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重症患儿29例加用激素。结果:发病年龄5岁76例,≤5岁35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均阳性。111例患儿中,咳嗽90例,发热83例,肺部无阳性体征78例。胸部X线片异常105例。肺内合并症15例,其中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10例;肺外合并症90例,其中肝功能损害36例,心肌损害35例,皮肤损害12例,过敏性紫癜2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0例,血液系统损害60例。治愈76例,显效20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5%。结论:儿童MPP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肺外合并症多见,胸部X线片异常较肺部阳性体征更为多见,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可作为确诊依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pneumoniaepneumonia,MP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20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主要集中于学龄儿童.发热74例(61.67%),持续性咳嗽63例(52.5%).多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胸片呈斑片状阴影61例(50.83%),呈间质性损害22例(18.33%),肺门影增浓11例(9.17%).大多数患儿92例(76.67%)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肺外并发症主要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黏膜的的损害.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均为阳性.所有病例用阿奇霉素治疗2~3周均治愈.结论 儿童MPP好发于学龄儿童,肺外并发症也较常见,可累及多个系统.血清学MP-IgM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必要手段,阿奇霉素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肺炎支原体肺炎 (MPP) 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 水平及其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菌量高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42例MPP患儿, 选取50例健康同龄儿童作对照组, 对比2组儿童FeNO测定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 法检测MPP患儿BALF中肺炎支原体的DNA定量 (MP-DNA) , 将其分为低菌量组 (MP-DNA定量≤106copies/m L) 及高菌量组 (MP-DNA定量>106 copies/m L) , 对比不同菌量组的FeNO测值;同时, 根据临床将MPP患儿分为普通MPP组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RMPP) 组, 对其FeNO测值进行对比.结果 MPP组FeNO水平[ (27.48±5.34) bb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14.24±4.21) bb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菌量组FeNO水平[ (27.33±6.20) bbp]与低菌量组[ (27.58±4.74) bbp]相当,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RMPP组FeNO水平[ (29.88±4.51) bbp]高于普通MPP组[ (26.00±5.35) bbp].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FeNO水平增高, 但其与所感染肺炎支原体菌量高低之间不存在有相关性;与普通MPP相比, RMPP对患儿小气道的损伤可能更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婴幼儿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的异同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M P)Ig M确诊的78例MPP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所有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岁)和儿童组(4-14岁).比较不同年龄患儿在临床症状,肺部体征,胸部X线表现及肺外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 婴幼儿组M P P起病相对较急,咳嗽及喘息症状相对明显,肺部罗音多,体温相对低,平均热程短;儿童组多表现为高热,咳嗽(主要是干咳)症状重,肺部体征轻,平均热程长.MPP患儿胸部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婴幼儿组以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为主,儿童组以肺段实质性浸润为主,肺外表现儿童组高于婴幼儿组.结论 不同年龄患儿MPP在临床症状,肺部体征及胸部X线表现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9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以学龄期儿童41例(51.9%)为主.症状以持续咳嗽79例(100%)、发热70例(88.6%)为主.临床症状多于肺部体征,X线所见较体征显著.肺外并发症主要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黏膜、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均阳性.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3~4周均治愈.结论小儿MP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肺外并发症可累及多个系统,早期诊断可结合血清学MP-IgM检测助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仍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nmonia,MPP)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引起的肺炎.MPP起病缓,有发热、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少量黏液性或黏液脓性痰.MPP多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占肺炎总数的15%~30%[1].大多数MPP患儿血液中单核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值(3.5%~7.9%),可达65.3%,这是否提示具有肺炎症状且伴有单核细胞增多的患儿为MP感染.为此,我们对2000-2011年住院治疗的MP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WBC计数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关系.方法 使用特定蛋白分析仪、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30例MPP患儿(MPP组)和30例体检的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2组WBC计数.结果 MPP组WBC计数值、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MPP组血清hs-CRP水平与WBC计数呈正相关(r=0.263,P<0.05).结论 hs-CRP和WBC计数联合检测对MPP有预测价值,其可为MPP 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84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以学龄期儿童40例(47.6%)为主.症状以持续咳嗽84例(100%)、发热72例(85.7%)为主.临床症状多于肺部体征,X线所见较体征显著.肺外并发症主要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黏膜、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均阳性.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3~4周均治愈.结论 小儿MP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肺外并发症可累及多个系统,早期诊断可结合血清学MP-IgM检测助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仍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与非MPP患儿血常规结果,以探讨小儿MPP血常规的变化规律,并观察治疗前后MPP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变化,以探讨肺炎支原体(MP)与EOS血症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2年1月—2012年7月入住本院的0~14岁MPP儿童49例,入院时及治疗7天后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与非MPP患儿和健康儿童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MPP组和非MPP组患儿外周血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比例及计数、EOS%均高于健康儿童(P<0.05),但MPP组和非MPP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治疗1周后MPP组和非MPP组患儿外周血WBC和NEUT计数均下降(P<0.05),MPP组EOS计数升高(P<0.05),其升高幅度与NEUT计数的下降幅度正相关(P<0.01),但非MPP组EOS计数无变化(P>0.05)。结论 MP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WBC及NEUT均增加,治疗1周后有所下降,但EOS有所增加,提示MP感染可导致EOS血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6-12月入住本院的0~14岁肺炎儿童,按照肺炎支原体(MP)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MPP和非MPP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且分年龄段〔≤3岁(婴幼儿)和>3岁两个年龄段〕比较MPP和非MPP组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改变。结果 (1)婴幼儿肺炎患儿MPP组院前病程及发热时间长于非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岁肺炎患儿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病例均有咳嗽,MPP组夜间咳嗽症状评分高于非MPP组,肺部湿啰音发生率低于非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肺炎患儿MPP组急性期喘息发生率高于非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婴幼儿肺炎患儿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所有病例均有肺部异常X线征,婴幼儿MPP均表现为小叶性肺炎,但>3岁肺炎患儿MPP组较非MPP组更多表现为大叶性肺炎,更多病例出现肺外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个年龄段MPP病例比较,婴幼儿组更多伴有肺部湿啰音|>3岁组胸部正位片更多表现为大叶性肺炎、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CRP)水平也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MPP组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长于非MPP组,出院后6个月再发喘息或慢性咳嗽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非MPP儿童比较,MPP病例咳嗽更严重,肺部体征更轻微,胸部X线表现更多样化,症状恢复时间更长,恢复期更多病例出现慢性咳嗽或反复喘息。婴幼儿肺炎患儿的两组比较,MPP组院前病程及发热时间更长|>3岁肺炎患儿中MPP组较非MPP组更多存在喘息、大叶性肺炎X线征及肺外表现。儿童肺炎病例应及早进行MP病原体检测及胸部X线摄片,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MPP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叶季萍 《吉林医学》2012,33(35):7711-771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2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虽多为学龄儿童为主,但低龄儿童也较常见。学龄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咳嗽,部分患儿可无阳性体征。胸片常出现大叶性肺炎,常合并胸膜炎、胸腔积液、肺不张。低龄儿童除发热和咳嗽外,常伴喘息,部分患儿有呼吸困难,且肺部常可闻及干湿啰音和喘鸣音。胸片多为支气管肺炎。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CRP在大叶性肺炎中较高。大部分患儿对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部分初始治疗效果不佳者加用激素均获疗效。结论:不同年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有不同的临床特点,CRP在大叶性肺炎中较高。大部分患儿对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部分效果不佳者适时加用激素均获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儿科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将2012-01~2013-02间在我院儿科住院的的202例MPP患儿按年龄分为5岁以上组、5岁以内组,按是否发热分为有发热组、无发热组,观察比较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结果 MPP患者比较白细胞水平均不高,分类主要以淋巴为主,CRP、ESR、CKMB、痰培养阳性率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热组与有热组MPP患者比较,两组在中性粒细胞、ESR、CRP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如果临床发现肺炎患者有白细胞升高不明显,淋巴细胞为主,ESR、CRP不升高或轻微升高,3岁以上伴有喘息的肺炎,β内酰胺酶类素抗生素治疗无效,应考虑MPP患者。如临床高度怀疑MPP肺炎,短期内复查MP-IgM抗体以明确诊断。发热MPP患儿特点白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ESR及CRP的轻微升高,可与典型细菌肺炎鉴别。5岁以内MPP患儿容易合并心肌损伤及细菌感染,治疗要兼顾营养心肌及时给予抗菌治疗。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患儿仍有发热,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持续加重,应注意难治性MPP,应及时查找原因,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从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特征、肺外合并症及治疗转归等方面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结果 128例MPP发病年龄8个月~1岁7.30%,1~3岁35.77%,3~5岁21.95%,5~12岁32.52%,12~14岁2.43%,临床表现中咳嗽是突出症状(94.30%),早期多为干咳或刺激性咳嗽,且夜间较重;88例(71.54%)有发热症状,热型不定,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不一,少数为弛张热型;少数患儿常合并肺外多系统的损害;血清MP-IgM检测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所有病例选用阿奇霉素治疗均有效.结论 近年来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率明显增高;血清学MP-IgM检测可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指标;选用阿奇霉素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陈广道  梁少媛 《海南医学》2013,24(12):1778-1780
目的比较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和非MPP患儿转氨酶水平,并探讨MPP患儿转氨酶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检测99例MPP患儿、120例非MPP患儿和63例健康儿童的肝酶水平,并对MPP患儿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与患儿年龄、病程、发热程度及时间、血常规WBC计数、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肺炎支原体(MP)IgM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MPP组患儿ALT、谷草转氨酶(AST)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的异常率分别为5.05%、37.37%和3.03%,其异常率及ALT、AST水平与非MP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γ-GT水平显著高于非MPP组患儿(P〈0.05),且MPP组患儿ALT水平与外周血CRP水平和MP-IgM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患儿年龄、发热程度及时间、外周血WBC计数无显著相关。结论小儿MPP致肝功能损害并不常见,但MPP组患儿γ-GT水平显著高于非MPP组,且MPP组ALT水平与外周血CRP水平和MP-IgM滴度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免疫损伤可能是小儿MPP致肝功能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支原体肺炎2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采集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的支原体肺炎256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①1 839例2个月~13岁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肺炎支原体256例(13.92%),其中<3岁58例(22.66%),≥3岁198例(77.34%).②发热伴刺激性咳嗽219例(85.55%);X线胸片:双肺大片或絮状阴影者185例(72.27%);渗出性胸膜炎14例(5.47%),有肺外合并症106例(41.4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MP-IgM阳性234例(91.41%).③所有患儿用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均有良好效果.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较大儿童,ELISA血清MP-IgM阳性率高,有利于早期诊断.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冯越 《徐州医学院学报》2011,31(12):819-820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难治性MP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热程长,剧烈咳嗽,病情迁延不愈.12例患儿出现肺外并发症,表现为不同程度心肌损害以及肝功能受损.所有病例均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联合短期使用甲基泼尼松龙,31例加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30例治愈出院,2例转院,1例好转后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结论 儿童难治性MPP使用足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短疗程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欧小琴 《四川医学》2021,42(10):1017-1021
目的通过对20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研究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从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科住院的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普通支原体肺炎(GMPP)和RMPP,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MPP的相关因素。结果203例患儿纳入分析,GMPP组168例,RMPP组3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居住地、年龄、发病季节等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MPP组在入院前发热时间、总发热时间、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GMPP组;前白蛋白水平低于G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DH水平及总发热时间与RMPP独立相关。结论发热时间、LDH水平是RMPP的重要预测指标,有助于早期识别RMP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