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秋灵  马廉 《北京医学》2014,(4):309-31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 hoblas-tic leukemia, 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目前应用的联合化疗方法,5年生存率超过80%。因而在儿童ALL的治疗研究中,如何在获得最高治愈率的同时,尽量减少长期生存者的晚期并发症,保证治愈后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骨骼并发症,尤其是骨质疏松甚至骨坏死是造成儿童ALL治疗后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国外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国内相关研究甚少。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药物,而它可导致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成骨细胞的生成和活性,促进其凋亡,减少骨骼中活性成骨细胞成分,导致骨生成能力下降。现就儿童ALL相关骨骼病变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2010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儿童ALL病例资料,统计分析EBV感染与儿童ALL预后及临床特征间的关系、血小板数量对儿童ALL风险分层的作用。前瞻性收集携带/不携带EBV感染的白血病病人及对照的骨髓样本,探讨EBV感染调控血小板水平的可能原因。结果首先,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EBV IgG阳性预测较差的儿童ALL预后,且与温度(P0.001)、淋巴结肿大(P=0.049)及外周血小板计数相关(P0.001)。为验证EBV IgG阳性与外周血小板计数对儿童ALL预后作用的一致性,我们分析了外周血小板计数对危险分层的预测作用发现:高危组中外周血小板计数最低,且ROC曲线下面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最后,RT-PCR检测EBV感染的病人骨髓样本,及B系急性淋巴细胞株Raji(EBV阳性)、Reh(EBV阴性)发现,EBV下调c-mpl表达。结论 EBV感染正相关于儿童ALL差预后,可能与血小板相关,为研究EBV感染在儿童ALL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7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RT—PCR法检测了45例儿童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内p73 mRNA的表达,并分析了p73 mRNA阴性表达与影响儿童ALL预后的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 儿童ALL患者中存在较高频率的p73 mRNA阴性表达,且与高危年龄、高白细胞数、高肿瘤负荷、髓外浸润、高危临床分型显著相关。结论 p73 mRNA阴性表达在儿童ALL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p73 mRNA阴性表达者与预后不良因素相关,p73 mRNA检测可能对评估儿童ALL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白血病,儿童ALL的治疗以化疗为主,在化疗药物中,甲氨蝶呤对髓外白血病的防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已有甲氨蝶呤治疗儿童ALL的相关报道,但仍需更多的研究,尤其是多中心、大样本和长期的临床观察,该文就甲氨蝶呤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测量甲氨蝶呤浓度的重要性及解救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iR-708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愈率和存活率的提高作用以及预后标志物.方法 采集90例已确诊为ALL的儿童血液样本和20例健康儿童血液样本;qRT-PCR检测技术检测所有血液样本中miR-708的表达水平;非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利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708在儿童ALL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评估miR-708表达水平对儿童ALL的预后生存情况.结果 与健康儿童血样相比,miR-708在儿童ALL血样中表达显著上调(P<0.001);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说明miR-708在儿童ALL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潜力;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过表达的miR-708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结论 miR-708在儿童ALL患者血液中显著上调,并可以作为儿童ALL的诊断及预后的有效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类儿童化疗方案治疗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可行性。方法将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LL初治患者分为传统方案组(n=49)及类儿童方案组(n=51)。传统方案组患者接受传统成人ALL治疗方案,类儿童方案组采用儿童ALL治疗方案,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儿童ALL诊疗建议(第3次修订草案)中对高危组患儿的治疗方案,总疗程均为3年。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化疗药物剂量及应用时间。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方案组和类儿童方案组患者诱导化疗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7.8%及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类儿童方案组患者的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及总生存分别为53.1%、59.4%,高于传统方案组(分别为38.4%、45.2%,P<0.05)。两组患者化疗相关病死率、L-ASP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LL初治患者应用类儿童化疗方案治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7.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该地区儿童ALL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33例ALL患者及380例健康对照进行问卷调查,资料处理采用EPIDATA3.02录入,SPSS13.0统计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计算比值比(OR),估计各危险因素与儿童ALL的关联强度。结果:所调查的因素中共筛选出8项与ALL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其中5项(是否与父母共同居住、是否早产、儿童杀虫剂接触史、儿童父母亲是否吸烟、家庭是否装修)在多因素回归仍有显著意义。结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地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预防可降低儿童ALL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缓解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相关因素。方法:分析51例儿童ALL接受诱导缓解治疗期院内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化疗中患儿均发生院内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感染不易控制。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结论: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儿童ALL院内感染死亡率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缓解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相关因素.方法:分析51例儿童ALL接受诱导缓解治疗期院内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化疗中患儿均发生院内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感染不易控制.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结论: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儿童ALL院内感染死亡率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生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1A1、谷胱甘肽转硫酶M1、T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89例儿童ALL患儿以及90名健康对照者的CYP1A1MspI多态(T264C)、GSTMI和GSTT1等基因的多态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儿童ALL组的CYP1A1基因MspI多态纯合子突变型(C型)的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纯合子突变型的儿童患ALL的危险度比杂合子突变型(B型)与野生型(A型)儿童的高(OR=1.997,95%CI:1.024—3.896)。GSTM1缺失型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2.709,95%CI:1.427-5.146),GSTT1缺失型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携带CYPIA1C型、GSTM1、GSTT1缺失型的联合基因型儿童患ALL的风险增加(DR=2.235,95%CI:1.111-4.497)。结论CYP1A1基因MspI多态纯合子突变型(c型)、GSTM1缺失型与儿童ALL的易感性可能相关,GSTT1缺失型与儿童ALL易感性可能不相关;同时携带CYP1A1C型与GSTM1、GSTT1缺失基因型可能是儿童ALL发病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AL)是儿童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其总发病率的近8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又是儿童AL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25%~30%[1]。尽管儿童AL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治疗水平及治愈率均有显著提高,但其发病因素仍不十分清楚,仅有约小于5%的病例可进行危险因素的预测[2]。儿童AL发病因素受多方面影响,包括环境、母系、父系因素及各种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因素。其中环境致癌物和遗传多态性对儿童ALL发生发展起主要作用。谷胱甘肽转移酶( 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GSTs)属于Ⅱ相解毒代谢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可催化活性外源物与内源亲水性底物结合发挥解毒作用。目前针对GSTs家族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LL易感性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谷胱甘肽转移酶P1(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 GSTP1)是 GSTs 家族中最重要的一个分类,当GSTP1编码区内A313G( GSTP1 Ile105Val,rs1695)多态性位点发生碱基突变时可导致GSTP1酶活性亲和力下降,进而对儿童ALL发病、白血病耐药及预后等一系列过程产生影响。本文重点对GSTP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LL易感性及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并为儿童ALL发病因素的研究及预后治疗提供依据线索。  相似文献   

1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组生物学和预后不同的异质性疾病。新的治疗策略使成人ALL的完全缓解(CR)率几乎与儿童ALL的缓解率相似,达到了80%,但与80%的儿童ALL治愈率相比,成人ALL的长期无病生存率还是很低,仅为30%~40%。本文就成人ALL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表达上调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髓系抗原表达的关系。方法采集42例ALL患儿的骨髓标本,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确定其FAB类型,运用一组相关的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及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行免疫分型,采用吉姆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同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其外周血hTERT的表达水平。结果儿童ALL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26.19%,髓系抗原表达的ALLhTERT—mRNA表达水平高于无髓系抗原表达的ALL,而正常对照组无或低表达.hTERT—mRNA。结论伴髓系抗原表达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TERT-mRNA表达上词。  相似文献   

14.
儿童恶性肿瘤并高钙血症罕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是儿童初诊高钙血症最可能的原因。本文报告1例以骨痛、高钙血症为首发症状儿童ALL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以提高对其认识,只有加用化疗结合注射鲑鱼降钙素注射液方可有效治疗儿童ALL相关性高钙血症。 1 一般资料 患儿,男,9岁,因“双下肢无法行走伴骨痛10余天”人院。查体:中度贫血貌,脾脏稍增大,双下肢股骨疼痛,以右下肢明显,余查体无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发育相关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125例初发ALL患儿(ALL组)骨髓样本中Notch1、Wnt3a和β-catenin的mRNA表达量,并与临床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对...  相似文献   

16.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系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 ,约占白血病患儿总数的 75 %。应用单克隆抗体 (McAb)可精确地鉴定细胞表面或胞浆中免疫标志 ,分析细胞的分化阶段 ,对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多数AL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仅表达淋巴细胞抗原 ,但也有部分同时表达髓系抗原 ,ALL髓系抗原表达与临床及预后的关系目前尚无统一的结论。我们对本院收治的 2 9例儿童ALL免疫表型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儿童ALL髓系抗原表达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9例均为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4月本院…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分析儿童ALL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更科学判断儿童ALL预后,正确评估ALL患儿危险度,选择合理个体化化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eclin-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噬基因beclin-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9例,体检正常儿童40例作为对照,收集患者及正常对照外周血标本,分离白细胞,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beclin-1表达,分析比较患者与对照组beclin-1蛋白表达差异。结果:ALL患儿外周血白细胞beclin-1表达阳性率48.7%(19/39),低于正常对照组82.5%(33/40)(P<0.005),Western blot显示患儿阳性标本表达量亦低于对照阳性标本。标危组表达率(59.3%)高于高危组(25.0%),B-ALL与T-ALL的beclin-1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eclin-1表达率及表达量在ALL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中明显低于正常对照;beclin-1表达率与诊断时免疫学分型无明显关系,标危组表达率高于高危组。beclin-1可能与儿童ALL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β-arrestin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55例初发ALL患儿的骨髓样本(ALL组),分离单个核细胞,以51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照(Ctrl组),将ALL患者分成高危、中危和标危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β-arrestin1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β-arrestin1蛋白表达的变化。用Spearman统计分析β-arrestin1表达与ALL患者临床和生物学特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LL组β-arrestin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Ctrl组(P值均<0.01)。高危组和中危组β-arrestin1 mRNA表达高于标危组,且高危组β-arrestin1 mRNA表达高于中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β-arrestin1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数(r=0.458,P=0.002)和危险分级(r=0.344,P=0.022)正相关。结论儿童ALL患者骨髓β-arrestin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危险分级密切相关,对ALL诊断、治疗策略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蛋白质芯片和生物信息学方法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息儿血清中筛选标志蛋白质,为临床提供分子诊断学方法.方法 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弱阳离子交换(WCX2)蛋白质芯片对44例ALL初诊患儿血清和35例健康儿童血清的蛋白质谱图进行检测,使用PBSII-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获得的结果采用Ciphergen公司的Biomarker Wizard和Biomarker Patterns System软件分析.结果 ALL初诊患儿与正常儿童血清蛋白质谱相比有7个显著差异蛋白质(P<0.00001),其中3个蛋白质在患儿血清中高表达,4个蛋白质低表达.Biomarker Patterns system软件用上述标志分子建立儿童ALL诊断的分类树模型,检测灵敏度为88.6%(39/44).特异性为82.9%(29/35).结论 实验证明利用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从血清中筛选出儿童ALL相关的标志蛋白质.而且蛋白质芯片技术对于发现和筛选血清中的ALL标志蛋白质是一种有效、快速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