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43例,均进行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用层间隔、层厚为1.0 mm、3.0 mm的方法进行重建每位患者的原始数据。观察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1.0 mm的检出钙化斑块为43个,小钙化斑块为38个;3.0 mm的检出钙化斑块为30个,小钙化斑块为22个;1.0 mm的钙化斑块检出敏感性为100%显著高于3.0 mm的69.77%,且小钙化斑块检查敏感性为100%显著高于3.0 mm的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较为显著,且1.0 mm的层间隔、层厚较3.0 mm具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翟学君 《山东医药》2014,(14):14-14
冠状动脉钙化是常见冠状动脉疾病。放射CT血管造影技术又称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 CTA )。其采用心电门控技术,空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已被用于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但其重建过程中应采用1 mm层厚及3 mm层厚的效果尚不明确。2013年2~8月,我们采用CTA对5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测,并比较了层厚1、3 mm时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糖尿病合并心绞痛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的CT成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42例糖尿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一时期的47例单纯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实施冠状动脉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中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及类型与病变血管支数。结果在检验结果中,两组患者在左前降支斑块阶段对比、左冠状动脉主干对比、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节段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斑块节段、混合斑块及斑块总节数对比中与对照组数据呈现出了显著差距且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2、3支病变血管较多,1支病变血管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在CT成像中普遍呈现冠脉血管受累严重的情况,除此之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呈现为混合斑块,以作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心脏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对30例临床诊断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对其结果与DSA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螺旋CT扫描发现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63%,准确性为77%。结论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老年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血清Wnt(wingless type protein)-1水平,探讨Wnt-1与炫速双源CT造影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且年龄大于60岁的疑似冠心病患者371例,行炫速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术,按管腔狭窄程度分组,≤50%为非严重冠状动脉病变,50%为严重狭窄病变,根据冠状动脉斑块钙化情况分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Wnt-1水平。结果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血清Wnt-1水平明显高于非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132.52±40.48)vs.(98.39±28.23)ng/m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Wnt-1水平是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OR=1.56,95%CI:1.24~2.03,P=0.003)。并且冠状动脉钙化组血清Wnt-1水平(135.56±38.82)ng/ml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钙化组(96.75±29.13)ng/ml和混合斑块组(102.62±34.64)ng/m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Wnt-1水平是预测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OR=2.07,95%CI:1.53~2.85,P0.001)。结论血清Wnt-1水平显著与冠状动脉CT造影老年血管斑块严重程度和钙化密切相关。Wnt在老年冠状动脉疾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斑块钙化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4例,共375处明显狭窄病变,其中234处为钙化病变。比较斑块不同钙化程度、钙化斑块血管直径、钙化斑块长度和钙化斑块血管分布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对轻中度钙化斑块和重度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6.8%(P=0.0028)和18.8%(P0.0001),且高估狭窄在重度钙化斑块中更明显(P=0.002)。对血管直径较小和血管直径较大的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7.2%(P=0.0026)和17.1%(P0.0001),且高估狭窄在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明显(P=0.001)。对不同长度的钙化斑块,双源CT的诊断准确性未见差异(P=0.792)。结论斑块钙化使双源CT高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且钙化程度重和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易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1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病人,均实施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类型和狭窄程度。对其中9例(13段)中度及以上狭窄病人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并与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1例病人经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共236段冠状动脉检测到斑块,其中混合斑块所占比例最大,可达108段(45.76%),其次为钙化斑块,共75段(31.78%),软斑块所占比例最小,共53段(22.46%)。对236段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轻度狭窄居多,共116段。对9例(13段)中度及以上狭窄病人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与CAG评估,并进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仅有1段不符合,为钙化斑块。总体符合率为12段(92.31%)。结论冠心病病人实施CT冠状动脉成像可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予以准确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源CT冠脉造影评估伴或不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74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被分为MS组(26例)和非MS组(48例),在传统的冠脉造影前,使用双源CT血管造影评估冠脉钙化积分,同时定量评估冠脉显著狭窄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结果:MS组患者冠脉显著狭窄的血管支数明显高于非MS组[(2.27±0.92)支:(1.46±1.20)支,P0.005]。两组患者间的钙化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参数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的钙化斑块[MS组144个(5.54个/例),非MS组140个(2.91个/例)和软斑块[MS组134个(5.15个/例),非MS组109个(2.27个/例]有显著性差异(钙化斑块,P0.05;软斑块,P0.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S与软斑块独立相关(OR=1.44,P=0.028)。结论:在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血管支数、钙化斑块和软斑块发病率升高,提示代谢异常可以增加冠脉斑块和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稳定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10 5例同时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的患者 ,按心绞痛性质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 (SA组 )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UA组 ) ,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和性质的差异。结果 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血管及狭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血管内超声显示 ,UA组病变以脂质斑块多见 ,SA组病变则以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更常见 ;SA组病变钙化的程度较UA组严重 ;UA组病变自发性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SA组。结论 血管内超声显示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在形态和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16层螺旋CT在诊断糖尿病伴胸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选择2015年1月1日—2016年2月1日,在该院主要以胸痛为临表现的行16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80例,按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分成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同时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斑块提点、累积血管段以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两组患者行16层螺旋CT对600段血管进行检测,其中糖尿病患者共检测出239段血管存在斑块,非糖尿病组患者共检测出108段血管存在斑块,两组结果差异(χ~2=98.33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单支、2支及3支以上的血管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同时软斑块、混合斑块累积的血管段数均远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的左前降支斑块累积段数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χ~2=6.876,P=0.013),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很准确的分辨出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伴有胸痛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之间的特点差别,准确的显示了斑块分布和累积范围,同时能够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尿病胸痛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特点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对比情况。方法选取该院78例胸痛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的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非糖尿病组),每组39例。对照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的类型和分布特点,评价各组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以及斑块性质。结果对两组患者共计1500段血管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存在斑块236段,而对照组患者存在斑块98段,实验组单支血管病变比例低于对照组,实验组2支及以上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变主要以软斑块和混合斑块为主。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清晰的反映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胸痛患者动脉斑块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斑块分布和特征的识别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斑块负荷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06例,随访3年,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56例和对照组150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总斑块负荷、钙化斑块负荷、非钙化斑块负荷、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测量冠状动脉斑块负荷,并分析其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组高血压、总斑块负荷、非钙化斑块负荷明显增高[73.2%vs 52.7%,P=0.008;(55.23±10.26)%vs(48.26±9.82)%,P=0.000;(26.93±7.98)%vs(21.46±7.62)%,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52.97±7.85)%vs(58.02±7.91)%,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总斑块负荷和非钙化斑块负荷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3年内并发心力衰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2(95%CI:0.682~0.822,P=0.000)和0.7...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对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因胸痛住院患者先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其中符合冠心病诊断的30例患者于2周内再行冠脉造影(CAG)检查,分析CCTA对冠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根据不同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3类,观察3类斑块在两组患者中的不同构成。结果以CAG为金标准,CCTA对冠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1.84%,特异性97.83%,阳性预测值93.75%,阴性预测值97.12%,正确率96.26%,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829);ACS患者以软斑块为主(55.9%),而SAP患者以钙化斑块为主(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CTA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且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判断有一定意义,CT值较低的软斑块与ACS有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的临床特点。方法 入选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220例,根据IVUS斑块回声强弱分为3组:衰减斑块组(n=42),钙化斑块组(n=63)和纤维斑块组(n=115)。对此22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斑块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根据IVUS检查结果,确定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有140例(全部成功),其中衰减斑块组26例(PCI比率62%),钙化斑块组41例(PCI比率65%)、纤维斑块组73例(PCI比率63%)。对此140例患者的斑块特点、PCI术特点以及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钙化斑块组患者年龄较其余两组大(P<0.05),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衰减斑块组患者的既往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以及吸烟史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钙化斑块组的最小管腔面积和病变血管直径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衰减斑块组患者的斑块负荷较重、病变血管面积较大(P<0.05)。在行PCI术的患者中: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衰减斑块组患者的斑块负荷较重(P<0.05)。行PCI术的各组患者在1年内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概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吸烟、既往心肌梗死或CABG史与衰减斑块的发生有关;与钙化斑块组及纤维斑块组相比,衰减斑块组具有较大的斑块负荷;PCI对IVUS证实的不稳定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轻度胆固醇升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LDL-C为2.6~3.6 mmol/L的5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65岁组(Ⅰ组,30例)和≤65岁组(Ⅱ组,27例)。每例患者选取一处狭窄50%~70%的斑块为靶病变。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靶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血管、管腔和斑块体积,并观察斑块钙化情况。结果Ⅰ组和Ⅱ组患者12个月后LDL-C平均降至2.39 mmol/L和2.23 mmol/L,较基线下降32.1%和33.2%。两组患者血管、管腔和斑块体积在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12个月后,Ⅰ组血管、管腔和斑块体积无显著变化,Ⅱ组血管体积无变化;管腔体积由(68.8±14.4)mm3增加至(83.6±22.5)mm3(P<0.05),斑块体积由(80.1±18.6)mm3缩小至(69.9±21.7)mm3(P<0.05)。钙化斑块比例Ⅰ组明显高于Ⅱ组(56.7%vs25.9%,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阻止LDL-C轻度升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比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63条血管)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46条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发现,软斑块比例、血管重构指数、最小面积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和斑块破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但血栓检出率两组患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目前临床工作中,人们只能半定性诊断易损斑块.如检出软斑块且位于重要血管的近端,不论病变的狭窄程度或检查发现任何斑块加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 mm+,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需要尽早介入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评价鹤童草中药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符合纳入条件的门诊患者65例,口服鹤童草中药胶囊12个月,服药前后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并对比分析.结果 65例研究对象中,非钙化斑块48处,混合斑块98处,钙化斑块56处;斑块引起的冠状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探讨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64排螺旋CT检查后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正常对照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测定血清TNF-α和Hcy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1)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0.001),而在SAP组钙化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2)各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间血清TNF-α和Hcy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ACS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均P<0.01)。结论 (1)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可较准确地显示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2)血清TNF-α、Hcy水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3)64排螺旋CT检测分析斑块在各型冠心病分布特点结合TNF-α、Hcy含量分析,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分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897例临床确诊或疑似冠心病患者的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以探讨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和随访中的价值.方法:262例临床确诊和579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予以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经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和曲面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其中207 例患者曾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40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结果对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有135例患者1年后再次做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94%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图像可用于分析.有斑块伴中重度狭窄病例512例,包括单支病变 216例,2支病变169例,3支病变127例.男女性可疑冠心病患者40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结果显示:无斑块或有斑块伴轻度狭窄的比例女性患者为56.98%(200/351),男性患者为45.18%(103/228),χ~2 =7.72,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逐渐增多.207例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显示,冠状动脉分支血管有意义狭窄( ≥50%)的敏感性为84.5%(223/264);特异性为97.3%(1117/1148);阳性预测值为87.8%(223/254);阴性预测值为96.5%(1117/1158);准确性为94.9%(1340/1412).135例患者1年后重复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有斑块消失6处、有斑块缩小5处、有新斑块出现9处、有斑块扩大10处.结论:40 层螺旋C T 作为无创性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技术可作为冠心病筛查,随访的良好方法,尤其适合临床症状较多的女性患者的鉴别诊断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高龄患者的随访.  相似文献   

20.
电子束CT冠状动脉钙化与影像学斑块负荷的量化关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探讨经电子束CT检测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影像学斑块负荷的量化关系。 32 0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而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电子束CT检查 ,并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分析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负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全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为 0~ 3 346 ,中位数 45 ,钙化积分的自然对数转换值平均为 3 .64± 2 .1 8。钙化积分的自然对数转换值与狭窄程度呈轻度正相关 (r=0 .385 ,P <0 .0 0 1 ) ,与斑块负荷总分呈高度正相关 (r=0 .768,P <0 .0 0 1 )。结果提示 ,电子束CT检测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斑块负荷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而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