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哮喘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气道炎症。方法:观察1997~2001年门诊轻度哮喘病人30例及健康者30例。分为吸烟及非吸烟组。观察了痰中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结果:哮喘吸烟者比不吸烟哮喘者及健康者痰中中性粒细胞均增高。吸烟哮喘者和健康吸烟者的痰中性粒细胞分别占细胞总数的47%和41%,而不吸烟哮喘者和健康不吸烟者痰中性粒细胞比值分别为23%和22%。结论:吸烟引起中性粒细胞炎症,并使哮喘者肺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和肺功能正常的吸烟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COPD稳定期患者30例(COPD组)、健康吸烟者21例(吸烟组)及健康不吸烟者25例(不吸烟组),用肺功能仪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和FEV1/用力肺活量(FVC);应用流式细胞仪全血双色免疫荧光直标法检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的TLR2、TLR4表达水平,结果 以CD14+细胞TLR相对平均荧光强度(rmfi)和TLR相对阳性细胞百分率(rpcp)表示,并进行TLR2、TLR4表达与肺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COPD组CD14+单核细胞TLR2表达的rmfi(6.3±1.4)和rpcp(52.9%±20.5%)均明显低于吸烟组(分别为8.2±2.2和73.5%±19.O%,均P<0.01)和不吸烟组(分别为11.0±2.4和82.8%±17.9%,均P<0.01);TLR4表达的nnfi(2.2±0.9)明显低于不吸烟者组(3.0±0.5,P<0.01),与吸烟组(2.5±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pcp(M=1.3%,Q1~Q3为0.7%~2.4%)则明显低于吸烟组(M=4.7%,Q1~Q3为2.7%~9.4%,P<0.01)和不吸烟组(M:5.3%,Q1~Q3为2.6%~8.4%,P<0.01).吸烟组CD14+单核细胞中TLR2、TLR4表达的rmfi均明显低于不吸烟组(P<0.01,P<0.05);而rpcp与不吸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4+单核细胞TLR2和TLR4的表达与FEV1占预计值%、FEV1/FVC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 稳定期COPD患者和吸烟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2及TLR4表达显著下调,固有免疫可能受到抑制,TLR表达下调与肺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习惯性吸烟对血浆内重金属含量变化以及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湘南学院94名健康大学三年级男生,20名不吸烟者(对照组,C组);74名吸烟者,按照吸烟数量分为E1组(≤20支/周),E2组(>20支/周);测定每个大学生血浆内汞、镉、铅及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并比较了组间有无差异.结果 C组,E1组,E2组血浆中:①汞含量分别为0.022±0.016、0.036±0.018、0.058±0.013 μmol/L;镉含量分别为0.012±0.008、0.020±0.010、0.031±0.013 μmol/L;铅含量分别为0.209±0.028、0.251±0.018、0.272±0.032 μmol/L,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8-OHdG分别为204.23±28.48、354.84±36.13、517.15±19.74 μg/L,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③吸烟者吸烟指数与血浆中镉、铅及8-OHdG的含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6、0.520、0.743,P < 0.05).结论 习惯性吸烟能够导致机体重金属的集聚性中毒,并且伴有机体DNA的损伤.随着吸烟量与吸烟时间的累积,这种有害效应的危险性也将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吸烟人群与非吸烟人群的肺功能,探讨吸烟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辽宁省6个城市26 324人采用统一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经筛选和剔除后,对无症状的7 515名吸烟者及6 469名非吸烟者进行问卷调查后的6个月内,由固定技师每隔2个月应用同型号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连续3次,取均值,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吸烟组与非吸烟组间以及轻、中、重组间的功能残气量(ERV)、残气量(RV)、深吸气量(IC)、肺活量(VC)、RV/肺总量(TC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通气功能比较:吸烟组的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呼气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百分比均较非吸烟组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MVV占预计值百分比和FVC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轻、中、重组间MVV占预计值百分比和FVC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轻组与重组间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5),中组与重组间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反应小气道功能[25%呼气流速(FEF 25%)、50%呼气流速(FEF 50%)、75%呼气流速(FEF 75%)、中段呼气流速(MMEF)]的各项指标均较非吸烟组显著增高(P值分别<0.05、0.01);轻组与重组间FEF 25%、FEF 50%、FEF 7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轻组与重组间MM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吸烟者在尚无临床症状时,其肺通气功能已降低,随着吸烟年限和数量的增加,肺功能的损害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吸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外周血Bak基因表达异常及其与COPD发病的关系。方法 入选者包括健康对照组(不吸烟者10例、吸烟者14例)和轻中度吸烟COPD患者9例。使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沉降法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使用real-time PCR来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Bak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相对于健康对照组,轻中度COPD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的Bak mRNA水平(0.88±0.38)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健康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Bak mRNA水平(1.23±0.29)低于不吸烟健康者(1.33±0.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k mRNA水平与FEV1/预计值%、FEV1/FVC%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38 8(P<0.05)和0.432 1(P<0.05)。结论 Bak基因表达异常可能与COPD发病有一定关系。Bak mRNA水平与临床肺功能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推测可能与COPD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哮喘患者、健康吸烟者及正常无吸烟志愿者肺部HRCT扫描中空气潴留的分布情况及呼气、吸气末肺容积之比。方法对30例哮喘患者,15例健康吸烟者及15例正常无吸烟者行肺部吸气末及呼气末HRCT扫描,并行肺功能检查,重点观察呼气末空气潴留象、呼气末与吸气末肺容积之比。结果哮喘组、健康吸烟组、无吸烟组所观察到空气潴留个数分别为12.5±3.2、3.5±0.6、3.2±0.7,呼气末肺容积与吸气末肺容积之比分别为0.67±0.21、0.58±0.12、0.56±0.10,两组数据哮喘组与健康吸烟组及无吸烟组比较皆具有统计学差异,健康吸烟组与无吸烟组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空气潴留在哮喘患者及健康人肺部HRCT中皆有出现,但在哮喘患者肺部出现频度较高,健康吸烟者与健康无吸烟者两组肺功能皆正常,空气潴留出现频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对正常不吸烟者45例、无症状吸烟者44例、慢支20例、轻度肺气肿34例、中重度肺气肿23例进行最大呼气肺功能测定。结果显示,正常不吸烟组和无症状吸烟组之间FEF_(25-75%)差异显著(P<0.05),V_(50)差异非常显著(P<0.01);无症状吸烟者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7%和20.5%,表明可作为检出小气道早期病变的指标。三组慢阻肺病人之间FEV_1%和V_(75)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异常检出率随病情演变而递增,提示对慢阻肺病变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尾加压素Ⅱ(U Ⅱ)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和治疗后缓解期诱导痰中U Ⅱ含量,并常规进行肺功能检测和诱导痰细胞计数分类.结果 26例哮喘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诱导痰U Ⅱ含量分别为(58.88±47.38)pg/mL及(12.69±12.78)pg/mL,二者差异显著(t=4.779,P<0.01);急性发作期诱导痰U Ⅱ含量随病情恶化而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之间、吸烟与不吸烟之间诱导痰U 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急性发作期诱导痰U Ⅱ含量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0.326,P<0.05),与诱导痰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哮喘时气道U Ⅱ分泌增加,U Ⅱ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犬体外循环后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ou J  Luo T  Rui J  Jiang NG  Yu J  Ding B  An Q  Lin K  Tao KY  Li G  Wu XD  Du L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7):1206-1210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后是否存在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和破坏能力增强,而吞噬杀菌能力减弱的现象.方法 健康成年狼犬12只,随机均分为体外循环(CPB)组和假CPB(Sham)组,CPB组转机100 min后停机;Sham组静置100 min.通过测定CPB后中性粒细胞CD11b/CD18的表达、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和肺功能等,评估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功能和对组织的破坏作用;通过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细胞内MPO检测等,评估中性粒细胞的免疫功能.结果 CPB后4 h,CPB组中性粒细胞CD11b、CD18的表达和肺组织MPO活性显著高于肝素化前和Sham组[(55±21)IU/100 g组织vs(30±19)IU/100 g组织,均P<0.01],而PaO2/FiO2显著低于肝素化前和Sham组(319±79 vs 405±101,均P<0.05).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CPB组中性粒细胞伸出粗大触角.伴随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的升高,CPB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显著低于体外循环前和对照组(129±53 vs357±92,均P<0.05).但两组动物MPO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IL-8刺激后,中性粒细胞MPO释放和氧自由基产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体外循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失调,包括黏附能力的提高和吞噬功能的下降,这可能是导致体外循环后器官损伤和感染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晖  张勇 《海南医学》2013,24(8):1127-1129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屏气试验评价健康吸烟者的脑血管反应性。方法应用TCD检查70例健康男性(其中30例吸烟者为吸烟组,40例不吸烟者为对照组)静息状态下及屏气30s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计算MCA平均血流速度增加率及搏动指数(PI值)变化率来评价脑血管反应性(CVR)。结果静息状态下,吸烟组MCA的收缩峰值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Vd)和平均流速(Vm)较对照组显著减慢(P<0.05),吸烟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屏气后所有受检者MCA的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平均流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1),频谱上升速度变缓,PI、RI降低(P<0.01)。吸烟组屏气试验后MC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率[(25.60±3.53)%]低于不吸烟组[(28.54±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组屏气试验后PI值变化率[(19.02±4.20)%]较不吸烟组低[(21.10±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长期吸烟者脑血管反应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对心肌复氧损伤的影响及L?精氨酸对中性粒细胞介导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72h后分4组Ⅰ组单纯缺氧5h,再给氧10h;Ⅱ组在再给氧的同时加入中性粒细胞;Ⅲ、Ⅳ组在缺氧前分别先用1、5mmol/L的L?精氨酸孵育2h,再行缺氧复氧。实验过程中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搏动状况,各组在实验开始前、缺氧后和再给氧后抽取上清液,测LDH,并在实验结束时计数各组的细胞存活率。结果Ⅲ、Ⅳ组缺氧后LDH值明显低于Ⅰ、Ⅱ组(分别为P<0.05和<0.01);复氧后Ⅱ组LDH明显高于Ⅰ组(P<0.05),而Ⅲ、Ⅳ组则明显好于Ⅱ组(P<0.01);细胞存活率在Ⅱ组低于Ⅰ组(P<0.05),Ⅲ、Ⅳ组则明显较高(与Ⅱ组相比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加重心肌的再给氧损伤,而L?精氨酸可拮抗中性粒细胞的损伤,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吸烟者的运动心肺功能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无症状吸烟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运动心肺功能,探讨吸烟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负荷递增运动方案,对20例COPD患者、20例无症状吸烟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结果极量运动时,最大运动负荷在健康组、吸烟组和COPD组分别为(140.8±34.8)W、(118.7±36.0)W和(96.0±46.3)W(P<0.05);最大摄氧量(VO2max)在健康组、吸烟组和COPD组分别为(2.005±0.386)L/min、(1.414±0.356)L/min和(1.001±0.514)L/min(P<0.01);最大氧脉搏(VO2/HRmax)在健康组、吸烟组和COPD组分别为(12.6±4.0)mL/min、(9.8±2.7)mL/min和(7.2±3.3)mL/min(P<0.05);最大分钟通气量(VEmax)在健康组、吸烟组和COPD组分别为(72.5±13.8)L/min、(63.7±13.1)L/min和(43.7±19.1)L/min(P<0.01);呼吸储备(BR)在健康组、吸烟组和COPD组分别为(40.1±10.3)%、(24.5±15.1)%和(11.9±8.4)%(P<0.01).且吸烟者VO2max/kg与其吸烟指数呈负相关(r=-0.66,P<0.01).结论吸烟者在尚无临床症状时,其运动心肺功能已明显降低,且吸烟量越大,其心肺功能损害越严重.COPD患者运动心肺功能降低更显著,其中以肺功能较心功能受损严重,说明肺功能损害是COPD患者运动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胖与哮喘控制及气道炎症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前瞻性收集101例哮喘患者临床信息,采用哮喘控制测试(ACT)和GINA哮喘控制标准进行哮喘控制水平评估。测量所有患者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行肺功能检测和痰诱导,对诱导痰和外周血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90例哮喘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n=54)、超重组(n=21)和肥胖组(n=15)。三组间年龄和哮喘发生年龄存在差异(P=0.021和P=0.004)。哮喘控制水平比较,三组间存在明显差异[ACT评分分别为(20.6±2.9)分、(18.6±4.8)分、(18.3±2.9)分,P=0.019;GINA:P=0.014)。相关分析显示,BMI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呈正相关(r=0.29,P=0.039)。BMI可明显恶化哮喘控制水平[ACT:OR=1.84,95%CI(1.04,3.23),P=0.035;GINA:OR=2.27,95%CI(1.27,4.07),P=0.006],与BMI等级间存在量效关系。经年龄、性别、病程、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吸烟指数、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校正,肥胖对ACT和GINA控制水平的影响仍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5;P=0.008)。结论在中国人群,肥胖型哮喘呈现以中性粒细胞炎症为主的表型特征,肥胖明显影响哮喘控制水平,且此种效应与BMI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沈征宇  廖康煌  陈向东 《上海医学》2007,30(1):8-10,F0002
目的研究吸烟状况和吸烟量与面部皱纹的关系。方法收集51名不吸烟者、35名既往吸烟者和69名现时吸烟者的基本资料,并进行面部皱纹目测评价。制作45名志愿者的皱纹硅胶复制物,进行图像分析。结果现时吸烟者发生中、重度皱纹的合计比例明显高于不吸烟者(P<0.000 1)。不吸烟者、既往吸烟者和现时吸烟者的皱纹积分分别为(42.1±27.0)、(59.0±24.0)和(70.9±29.1)分,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6.22,P<0.000 1)。吸烟量<10、10~20和>20包年现时吸烟者的皱纹积分分别为(45.8±20.7)、(71.1±22.7)和(96.9±23.9)分,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2,P<0.000 1)。现时吸烟者的皮肤粗糙度、最大粗糙度、平均粗糙度、表面及变异性与不吸烟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吸烟是面部皱纹加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定喘活血汤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治疗方法,治疗组加入定喘活血汤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PLT),以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L)、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L%)比较肺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及PLT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肺功能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西医常规疗法联合定喘活血汤雾化吸入能明显改善慢阻肺急性期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肺功能指标,并对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不同疾病状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例健康非吸烟者、20例健康吸烟者、31例COPD稳定期患者和30例COPD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AECOPD)患者的静脉血,经离心后取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1、CXCL13的水平,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比较4组间IL-21、CXCL13水平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同时检测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肺功能及GOLD分级,分析肺功能、GOLD分级分别与IL-21、CXCL13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ECOPD组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组、健康吸烟组、健康非吸烟组(P<0.05);COPD稳定期组患者血清IL-21、CXCL13水平与健康吸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健康非吸烟组(P<0.05);健康吸烟组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非吸烟组(P<0.05).COPD稳定期组血清IL-21、CXCL13水平与患者肺功能中FEV1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9、-0.505,P<0.05),并与患者GOLD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901、0.458,P<0.05).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中IL-21水平与CXCL13水平呈正相关(r=0.424,P<0.05).结论 健康吸烟人群、COPD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显著上升;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与肺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IL-21、CXCL13可能在COPD进程中发挥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谢丹  林振恩  张森  郑竑 《西部医学》2015,46(1):29-31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对降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4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按照简单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7例患者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感染,实验组47例患者采用呼吸功能锻炼合并抗生素治疗感染,治疗时间均为两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菌学感染情况、肺功能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白细胞总数(5861.15±1681.23)/ul,中性粒细胞占(0.39±0.12)%;实验组患者白细胞总数(8428.24±2019.51)/ul,中性粒细胞占(0.62±0.23)%;实验组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呼吸频率(17.05±1.43)次/min,最大通气量(7.24±0.93)L/min;实验组患者呼吸频率(24.97±1.14)次/min,最大通气量(18.71±1.51)L/min。实验组的呼吸频率和最大通气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治愈20例(42.6%),有效18例(38.3%),无效9例(19.1%),总有效8例(80.9%);实验组治愈31例(66.0%),有效13例(27.6%),无效3例(6.4%),总有效44例(93.6%);实验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肺功能,减少院内感染,提高临床疗效,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治疗中利用降钙素原(PCT)水平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的价值.方法 186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CT指导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按常规治疗方法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PCT组通过检测血清PCT浓度来指导抗生素使用.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使用率以及抗生素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炎性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PCT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各炎性指标中除白细胞计数外,中性粒细胞和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CT组PCT值也较治疗前降低[(1.6±0.8)mg/L至(0.4±0.8)mg/L].同时,在抗生素使用时间上,常规组[(4.98±0.4)d]与PCT组[2.65±0.21)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88%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组抗生素使用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 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治疗中参考PCT水平用药,可以在达到更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剂联合噻托溴铵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1月~2014年4月收治的7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B组患者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剂治疗,A组患者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以及诱导痰各细胞分类. 结果:2组治疗前各肺功能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均降低,巨噬细胞升高,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剂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对30名无症状吸烟者及30名对照者进行肺功能配对调查。结果表明,VC,FVC,FEV_1%,V_(25)、吸烟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MMEF,V_(75),V_(50),V_(50)/V_(25)吸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肺功能指标异常率,吸烟组MMEF,V_(75),V_(50)的异常率分别为33.33%,63.33%,26.67%,而对照组分别为3.33%,30.00%,3.33%。本文证实,对常规通气功能尚属正常的无症状吸烟者,大、小气道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