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脓毒症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25例加用三七总皂甙注射液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3和7d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浓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Plt、PT、TT、APTT、FIB和D-D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治疗后第7d两组Plt和FIB有明显差异(P0.01,P0.05)。对照组患者的PT、TT和APTT呈延长趋势,观察组患者的PT、TT和APTT无明显延长或有所缩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第7d的PT、TT和APTT明显缩短(P均0.05)。对照组患者的D-D浓度呈略升高趋势,观察组患者的D-D浓度稍升高后即逐渐下降,至治疗后第7d,两组间D-D浓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9,(6):718-72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66例初治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另选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凝血指标水平,分析肺癌患者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癌组患者PLT、Fib、D-D水平高(P<0.05)。肺癌组患者PLT、PT、APTT、Fib、D-D水平与年龄、性别及有无基础疾病无明显关系。Ⅳ期肺癌患者的PT及D-D水平高于Ⅱ、Ⅲ期肺癌患者(P<0.05),而PLT、APTT、Fib水平与分期无明显关系。肺腺癌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其它类型组肺癌患者。结论:肺癌患者存在高凝状态,Ⅳ期患者及腺癌患者更易出现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於健  刘莉  洪喆  王芳  曹悦羚  卢璐 《西部医学》2012,24(2):286-288
目的探讨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情的评估及预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106例,其中MAP组65例,SAP组41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检测凝血与纤溶功能指标PT、APTT、FIB与D-D水平。结果 MAP组与SAP组患者PT、APTT、FIB与D-D的水平较对照组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及MAP组相比较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PT、APTT、FIB及D-D值与APACHEⅡ评分均存在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0.83、0.86和0.84(P<0.05);与非MODS组相比,MODS组PT、APTT、FIB及D-D值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SAP的病情与预后,对防止疾病进展和降低死亡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评估其在AP分型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检测94例24 h内入院的AP患者PLT、PT、APTT、FIB、TT、D-D水平变化,并与AP分型(SAP、MA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PLT外,SAP组患者PT、APTT、FIB、TT、D-D水平均较MAP组和对照组高(P<0.05),其中FIB、D-D值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82和0.84,P<0.05)。结论:FIB、D-D水平变化有利于AP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LT参数及凝血功能7项对预测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产后出血的价值.方法 妊娠合并HBV感染发生产后出血产妇62例,其中产前肝功能正常24例(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38例(肝功能异常组);选择正常分娩产妇72例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前及产后检测PLT参数[PLT计数、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凝血功能7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 (1)在产前、产后PLT计数、PCT均呈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P<0.05);产后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的PLT计数、PCT低于产前(P<0.05),3组产妇产前、产后MPV、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前、产后PT、APTT、TT、D-D、FDP水平均呈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正常组>对照组(P<0.05),FIB、AT-Ⅲ均呈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P<0.05);产后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正常组PT、APTT、D-D、FDP水平高于产前,FIB、AT-Ⅲ低于产前(P<0.05),对照组产前与产后D-D、FDP、AT-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PLT参数及凝血功能7项能正确评估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产前、产后凝血及纤溶功能,对预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感染相关指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感染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有无败血症及蛋白水平高低分为败血症组(n=47)、非败血症组(n=42)及非败血症低蛋白组(n=39),检测凝血功能指标与感染相关炎性指标,分析其中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败血症组患者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值均显著高于非败血症组,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值显著低于非败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经抗感染治疗显效后,D-D、PT、APTT、PCT、CRP及ESR检测值均显著降低,而FIB检测值显著上升(P0.05);PCT与APTT、D-D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PCT检测值与APTT及D-D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血液细菌性感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败血症患者的感染炎症水平、并发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均显著高于非败血症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5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7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PT、TT、APTT、D-D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五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均在95%以上,肝功能A、B、C级患者的TT、PT、APTT依序逐渐延长,FIB依序降低。B级与A级比较,PT、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C级与B级比较,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对血浆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测定,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各种原因导致出血的抢救、对指导临床用药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妊娠时期孕妇130例为观察组,其中妊娠中期48例,妊娠后期45例,临产期37例;另选同期健康非妊娠妇女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妊娠时期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后期及临产期孕妇APTT、PT、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妊娠中期至妊娠后期,APTT、TT、FIB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PT明显缩短(P<0.05);妊娠后期至临产期,AP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T、TT未见明显变化(P>0.05)。D-D、FDP水平在妊娠中、后期及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产后APTT、PT、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前,FIB水平明显高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前APTT、PT、D-D、FDP水平明显高于产后未出血组产前水平(P<0.05)。结论:在孕妇妊娠过程中,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四项、D-D、FDP水平对预防产中及产后异常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过程中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NHL患者初诊化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并与28例健康体检者上述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同时分析病情分期、分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等因素对凝血指标的影响。结果 1NHL患者较健康对照组APTT延长、FIB增高(P均<0.01)。2NHL患者化疗后1、3周期APTT、PT、FIB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化疗6周期较初诊、1、3周期FIB均降低(P<0.05),治疗无效组较治疗有效组APTT延长、FIB增高(P<0.05);复发较初诊时APTT延长、FIB增高(P<0.05和P<0.01),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侵袭性淋巴瘤组较惰性淋巴瘤组APTT延长(P<0.01),III~IV期患者较I~II期患者,FIB增高(P<0.05)。IPI评分各组间APTT、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FIB较低危、低中危、高中危组均增高(P<0.05);LDH升高组较正常组FIB增高(P<0.05)。结论 NHL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化疗过程中APTT、PT变化不明显,FIB随病情好转而降低,且APTT、PT、FIB凝血指标变化可能与病情分期、分型、IPI有关。  相似文献   

10.
白丹  石境懿  张勇  邹志慧 《四川医学》2020,41(9):969-973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联合凝血功能检测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新生儿79例(观察组)及同期收治的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75例(对照组)进行研究。受试对象入组后均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对PCT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根据感染类型、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分别将观察组进行分组,对比各组检测指标。结果两组患者P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患者APTT、D-D及PCT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 <0. 05)。不同感染类型患者PT、APTT及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细菌感染组患儿D-D及PCT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P <0. 05)。不同严重程度患者PT及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PTT、D-D及P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PTT、D-D、PCT与NCIS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 <0,P <0. 05)。不同预后情况患者PT及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生存组患者APTT、D-D及PCT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 <0. 05)。结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患者PCT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联合检测可有助于鉴别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APTT、D-D、PCT与NCIS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联合检测可用于评价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严重情况及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患者凝血四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妊娠高血压患者99例,将妊娠高血压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外纳入99例同年龄段正常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根据妊娠结局差异,将妊娠结局良好的妊娠高血压患者纳入A组(n=42),将不良妊娠结局的患者纳入B组(n=57),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及A、B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凝血四项、TAT、D-D与孕妇妊娠高血压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凝血四项、TAT、D-D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PT、T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TAT、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T、TT、APTT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FIB、TA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S)患者D-二聚体(D-D)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镇平县妇幼保健院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121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重度39例,中度42例,轻度4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非妊娠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D-D浓度及凝血指标检测,观察比较各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D水平,并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IHS轻、中、重度患者APTT、PT水平低于对照组,FIB及D-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PTT及PT随病情加重呈现降低趋势,FIB及D-D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观察组PIHS中、重度患者DIC发生率分别为35.71%、58.97%,均高于轻度PIHS患者的15.00%,重度PIHS患者DIC发生率高于中度PIH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存在纤溶亢进及高凝状态,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治疾病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与TNM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80例肺癌患者作为治疗组,根据TNM分期标准分为Ⅰ+Ⅱ期组(23例)、Ⅲ期组(32例)和Ⅳ期组(25例);根据出院后随访预后分为死亡组(n=49)和存活组(n=31)。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的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D-D、FIB和APTT水平。结果治疗组D-D、FIB水平高于对照组,APTT低于存活组(P<0.05)。Ⅳ期组、Ⅲ期组D-D、FIB水平高于Ⅰ+Ⅱ期组,APTT低于Ⅰ+Ⅱ期组(P<0.05);Ⅳ期组D-D、FIB水平高于Ⅲ期组,APTT低于Ⅲ期组(P<0.05)。经Sepearman分析,D-D、FIB水平与肺癌患者TNM分期呈正相关,APTT与肺癌患者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死亡组D-D、FIB水平高于存活组,APTT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D-D、FIB水平与肺癌患者TNM分期呈正相关,APTT与肺癌患者TNM分期呈负相关,三者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轻症组46例、重症组34例。入院后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并分析其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轻症组PT、APTT、FIB、D-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PT、APTT、FIB、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轻症组(P<0.01)。 MODS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MODS组(P<0.05或P<0.01)。 FIB和D-D与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78,0.82,P<0.01)。结论轻症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而重症胰腺炎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FIB和D-D与患者病情指标APACHEⅡ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联合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1年6月三明市第二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乙型肝炎未肝硬化的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四项及D-D水平,比较观察组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D水平,比较观察组凝血四项及D-D水平正常和异常患者的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FIB低于对照组,D-D、PT、APTT、FLB及TT均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D-D、PT、APTT、FLB及TT均高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FIB低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P<0.05);D-D、PT、APTT、FLB及TT指标正常的患者出血率显著低于异常的患者(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乙型肝炎未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代偿性肝硬化与失代偿性肝硬化,其凝血四项与D-D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凝血四项与D-D水平异常的患者出血率显著高于凝血四项与D-D水平正常的患者。通过凝血四项与D-D水平检测可以预测患者出血风险,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指标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50例普通肝炎(未发展成肝硬化)患者为肝炎组,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凝血四项[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及血小板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并分析各凝血指标与肝硬化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PT、TT、APTT及D-D水平比较,肝硬化组>肝炎组>对照组,FIB水平比较,肝硬化组<肝炎组<对照组;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的PT、TT、APTT、D-D水平比较,A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PT、TT、APTT、FIB)与D-二聚体(D-D)联检对肝硬化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4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和D-D均升高(P<0.05),FIB差异无显著性,肝功能轻度损伤组和肝功能重度损伤组比较,PT、APTT和D-D均升高(P<0.05),FIB降低(P<0.05),TT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凝血四项与血浆D-D与进行联检,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红霞  江亚军 《医学综述》2009,15(23):3675-3676
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ML)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变化。方法应用磁珠法检测66例ML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ML患者APTT、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Ⅲ期ML患者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和Ⅱ期患者(P<0.05);Ⅳ期患者APTT、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Ⅱ期患者(P<0.05、P<0.01)。结论ML患者常伴凝血指标异常,表现为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何周瑜 《吉林医学》2012,33(28):6102-610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待产142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妇女10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D-D、FIB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D-D、FIB水平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TT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缩短,观察组PT及AP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检测可以为临床避免和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检测D-D、PT、APTT、TT及Fib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而及时发现产妇凝血系统功能异常,保证胎儿的顺利生产及孕妇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呼吸道、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同部位肿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定量检测对照组(40例)、呼吸道肿瘤组(40例)、消化道肿瘤组(40例)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呼吸道肿瘤组PLT、PT、APTT、TT、FIB及D-D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消化道肿瘤组PT、FIB、APTT及D-D含量高于对照组,呼吸道肿瘤组FIB高于消化道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及消化道恶性实体瘤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恶性实体瘤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无关,与肿瘤细胞自身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