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白质疏松症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480例曾行头颅CT或MRI检查的老年患者,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依据LA严重程度与年龄及高血压病史做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35%,LA组中患者年龄(t=3.243,P=0.0013)、高血压患者比例(χ2=9.8941,P=0.0017)均大于非LA组,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小于非LA组(χ2=4.4193,P=0.03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OR=1.06,95%CI:1.027~1.103,P=0.0006)、高血压(OR=1.15,95%CI:1.065~1.236,P=0.0003)、糖尿病病史(OR=0.85,95%CI:0.726~0.994,P=0.0421)与LA的发生有相关性.等级相关分析显示,LA严重程度增加与年龄增长(r=0.1553,χ2=4.9701,P=0.5477)及高血压病程增加(r=-0.0758,χ2=1.9076,P=0.7527)均无相关性.结论 年龄和高血压病史是LA的独立发病危险因素,但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大小及高血压病史长短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和复发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8-45岁脑梗死患者226例,采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病因进行TOAST分类。选取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吸烟、饮酒、房颤、房扑、心肌梗死、心脏附壁血栓等危险因素为研究内容。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NIHSS分级与TOAST分类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青年脑梗死复发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复发14例,男11例(6.4%),女3例(5.6%)。NIHSS分级中轻度为主(75.2%)。而TOAST分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最多(47.8%),不明原因者19.5%。NIHSS分级与TOAST分类无关(P=0.96);糖尿病和高血压与青年脑梗死发病和复发相关(分别为P=0.042,OR=3.91,95%CI 1.12-14.24;P=0.047,OR=4.21,95%CI 1.12-14.24)。结论:在青年脑梗死发病和复发的危险因素中,糖尿病和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期间收治的245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与非HT组(NHT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治疗时间(OT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特点等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5例接受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38例,占15.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0.737,95%CI:0.765~1.048)、溶栓前NIHSS评分(OR=0.590,95%CI:0.428~0.814)、OTT(OR=0.351,95%CI:0.530~1.185)、血尿酸(OR=0.954,95%CI:0.928~0.980)、溶栓前收缩压(OR=0.819,95%CI:0.737~0.910)、脑白质疏松(OR=0.459,95%CI:0.865~0.912)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溶栓前收缩压、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应谨慎,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小板体积相关指数(platelet volume indices, PVIs)、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以及这些参数的组合与接受静脉溶栓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符合AIS诊断标准的147例静脉溶栓患者。根据3个月后随访结果,将研究人群依据MRS评分(modified rank in scale,MRS),分为MRS≤2和MRS≥3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NLR(OR=1.045, 95%CI:1.032~2.350, P=0.032),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OR=4.212, 95%CI:1.074~16.513, P=0.039),MPV×NLR/血小板计数(PLT)(OR=5.711,95%CI:1.342~24.298, P=0.018),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OR=1.015, 95%CI:1.001~2.372, P=0.03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NIHSS)评分(OR=1.266, 95%CI:1.111~1.443, P<0.01)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NLR、MPV、MPV×NLR/PLT、PDW、NIHSS评分是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MPV×NLR/PLT可以较好地预测3个月后AIS神经功能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卒中严重性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AIS住院患者616例(AIS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非脑卒中住院患者66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AIS患者进行CISS分型,比较各亚型间胆红素水平。将AIS患者分为胆红素升高组和胆红素正常组,比较两组入院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神经功能好转率。结果 AIS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为AI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6,95%CI 1.012~1.041,P0.001)。CISS各亚型间TBIL、DBIL、IBIL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胆红素升高组入院NIHSS评分大于正常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好转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IS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与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AIS发病的危险因素;胆红素水平在CISS亚型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对AIS患者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与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确诊的高血压患者88例,其中单纯性高血压患者34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检测患者Lp-PLA2水平。在入院第1天和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根据NIHSS变化情况将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和预后差,并采用Logistics多元回归评价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Lp-PLA2水平(OR=1.523,95%CI=1.323~1.657)和入院NIHSS评分(OR=3.275,95%CI=1.402~6.208)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清Lp-PLA2与高血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预后的评价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病前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与缺血性脑卒中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1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或小血管闭塞(SVO)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卒中发病前高血压控制情况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卒中发病前高血压未控制患者(OR=1.607,95%CI为1.102~2.343)发生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更大。超重(OR=1.498,95%CI为1.066~2.105)、糖尿病(OR=1.803,95%CI为1.215~2.674)、男性(OR=1.804,95%CI为1.190~2.733)患者发生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更大。结论规范化治疗并控制高血压可能会降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对入选的90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访3年,收集其一般状况、相关疾病病史和服用药物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n=39)和非卒中组(n=862),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087,95%CI:0.240~1.315)、心力衰竭病史(OR=2.245,95%CI:1.033~4.880)、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5.265,95%CI:2.545~10.889)、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OR=5.034,95%CI:1.307~19.386)、利尿剂的应用(OR=3.505,95%CI:1.715~7.165);保护因素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应用(P0.05,OR=0.316,95%CI:0.122~0.815)。结论年龄、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以及利尿剂的应用,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RB的应用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对入选的90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访3年,收集其一般状况、相关疾病病史和服用药物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n=39)和非卒中组(n=862),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087,95%CI:0.240~1.315)、心力衰竭病史(OR=2.245,95%CI:1.033~4.880)、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5.265,95%CI:2.545~10.889)、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OR=5.034,95%CI:1.307~19.386)、利尿剂的应用(OR=3.505,95%CI:1.715~7.165);保护因素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应用(P0.05,OR=0.316,95%CI:0.122~0.815)。结论年龄、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以及利尿剂的应用,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RB的应用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维生素D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190例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用药后7~10 d检测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血小板CD_(62p)活化百分率、血浆P选择素和维生素D。根据MPAR将患者分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组和敏感组。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率为1.2%,氯吡格雷抵抗率24.7%(抵抗组47例,敏感组143例)。抵抗组血小板CD_(62p)活化百分率(t=-5.232, P 0.001)、高血压患病率(χ~2=4.878, P 0.05)均高于敏感组,维生素D浓度明显低于敏感组(t=3.052, P 0.01),两组血浆P选择素浓度无显著性差异(t=-0.684, P=0.2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5.538, 95%CI:1.204~25.470, P 0.05)、血小板CD62P活化百分率(OR=1.082,95%CI:1.041~1.092, P 0.05)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而维生素D (OR=0.848, 95%CI:0.755~0.953,P 0.01)是氯吡格雷抵抗的保护因素。结论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提高氯吡格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吸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纳入165例发病在72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基线临床和实验室数据。采集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百分比,并将吸烟者与非吸烟者进行比较。对不同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来评估吸烟强度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B细胞数量(P<0.001)和百分比更高(P=0.009),总T细胞(P=0.013)和抑制性T细胞数量更高(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与B细胞数量(OR=3.384,95%CI 1.621~7.067,P=0.001)和百分比(OR=2.243,95%CI 1.095~4.596,P=0.027)、T细胞数量(OR=2.104,95%CI1.055~4.196,P=0.035)显著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吸烟强度与B细胞数量、B细胞百分比、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2、0.009、0.012)。结论:吸烟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B细胞数量和百分比增加、T细胞数量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规律服用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剂量≥1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7例,根据有无卒中复发分为无卒中复发组119例和卒中复发组28例,2组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YP2C19*2、*3基因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结果卒中复发组患者合并糖尿病(39.3%)、既往卒中史比率(28.6%)高于无卒中复发组(19.3%、11.8%)(P0.05);卒中复发组CYP2C19*1/*1基因型和*1等位基因频率(28.6%、53.6%)低于无卒中复发组(46.2%、67.2%)(P0.05),CYP2C19*2/*2基因型和*2等位基因频率(14.3%、39.3%)高于无卒中复发组(6.7%、26.9%)(P0.05);卒中复发组CYP2C19*3等位基因频率(7.1%)与无卒中复发组(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4.215,95%CI:1.284~12.214,P=0.008)、既往卒中史(OR=3.236,95%CI:1.324~10.329,P=0.015)和CYP2C19*2等位基因(OR=2.792,95%CI:1.245~6.436,P=0.014)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携带CYP2C19*2等位基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治疗效果差,卒中复发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功能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门急诊收治的3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9例,女131例,平均年龄(65.6±11.1)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参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路径给予规范治疗,在患者病情平稳后介入早期康复干预。采集患者可能与预后相关的临床信息,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待患者病情稳定、早期康复介入前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对其功能预后进行评估。于早期康复结束后(即神经内科出院时)再次对患者进行NIHSS和FIM量表评定。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后,本研究发现高龄(OR=1.061,95%CI:1.024~1.099,P=0.001)、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R=1.779,95%CI:1.190~2.658,P=0.005)以及入院时较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OR=1.906,95%CI:1.585~2.293,P<0.00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LDL-C水平以及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其近期功能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与牙周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于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的80例GERD患者和71名正常人进行GERD相关检查和牙周疾病检查,牙周检查以社区牙周指数(CPI)和附着丧失(AL)作为诊断标准。结果 GERD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性别等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民族、BMI、吸烟比例等指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GERD患者中维吾尔族较汉族多(χ~2=4.447,P=0.035),BMI高于对照组(t=2.463,P=0.015),GERD组吸烟比例较对照组高(χ~2=5.234,P=0.022),GERD患者牙周炎患病率较对照组高(χ~2=4.113,P=0.043),在GERD患者中牙周炎严重程度较对照组高。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可知年龄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OR=1.091,95%CI 1.052~1.132),非GERD(OR=0.332,95%CI 0.176~0.624)和不吸烟(OR=0.422,95%CI 0.210~0.847)是牙周疾病的保护因素。结论与吸烟、年龄等危险因素一样,GERD是牙周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6年1至3月收集198例接受结肠镜检查口服3 000 m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的患者,采用Boston肠道准备量表对肠道清洁度进行评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腹部手术史、肠镜检查史、便秘、脑卒中、吸烟情况。统计分析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的精确检验,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以上因素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98例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8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14±13.04)岁,肠道准备充分率为57.07%(113/198),肠道准备充分与肠道准备不充分两组间小于5 mm息肉发现率及盲肠进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肠镜检查史是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χ~2=17.13,P=0.00,OR=0.21,95%CI 0.10~0.44),便秘(χ~2=4.24,P=0.04,OR=3.01,95%CI 1.05~8.57)、体质量过重(χ~2=4.30,P=0.04,OR=3.88,95%CI 1.08~13.99)及肥胖(χ~2=4.50,P=0.03,OR=3.88,95%CI 1.12~16.19)是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相对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体质量(消瘦、正常)、糖尿病、腹部手术史、脑卒中、吸烟(以上因素均出现P>0.05)与肠道准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充分的肠道准备可以提高小于5 mm息肉检出率及盲肠进入率。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危险因素有肠镜检查史(独立危险因素)、便秘、体重过重、肥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不同病情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下缺血性卒中患者近期生存状况。方法选择北京301总医院合作医院涿州市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5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颈动脉狭窄28例,中度狭窄27例,轻度或无狭窄270例。采用多元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病情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下缺血性卒中患者生存状况。结果重度狭窄组患者病死率更高、神经功能恶化程度更大、不良转归比例更大、住院时间延长,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OR=2.319,95%CI=1.989~4.227),神经功能恶化(OR=1.426,95%CI=1.317~1.953)、不良转归更严重(OR=1.350,95%CI=1.231~1.423)和住院时间延长(OR=1.328,95%CI=1.166~1.445)。结论颈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短期生存状况最差,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针对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出血转化(HT)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2月住院的115例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HT组(n=58)与非HT组(n=57)。对两组年龄、脑栓塞前后抗栓治疗、溶栓、梗死灶大小、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及HAS-BLED评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发病时、发病后1个月、发病后3个月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NIHSS评分(t=-2.991,P=0.003)、HAS-BLED评分(t=-2.499,P=0.014)、梗死灶大小(χ2=8.355,P=0.004)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NIHSS(OR=1.127,P=0.027)、梗死灶大小(OR=4.390,P=0.035)和HAS-BLED评分(OR=1.783,P=0.03)均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按HAS-BLED评分分组,低危组(0~2分)HT发生率低于高危组(≥3分)(χ2=4.643,P=0.031)。发病时、发病后1个月、发病后3个月,HT组NIHSS评分均高于非HT组(t2.387,P0.05);HT组发病时m RS评分高于非HT组(t=-2.262,P=0.026);发病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m R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t1.468,P0.05)。结论心房颤动后脑栓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重、梗死灶较大、HAS-BLED评分较高的患者更易发生HT;HT组神经功能的恢复较非HT组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潍坊市中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76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χ~2检验比较GFAP高水平、低水平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梗死灶直径、吸烟史、饮酒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Cox回归分析评价血清GFAP蛋白水平与患者2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GFAP高水平与低水平患者梗死灶直径(χ~2=11.753,P<0.01)及NIHSS评分(χ~2=7.90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GFAP水平是2年复发率(HR:13.247;95%CI:1.553~62.141;P=0.018)和生存率(HR:2.775;95%CI:1.460~5.316;P=0.002)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GFAP水平是患者2年复发率(HR:3.004;95%CI:1.418~6.282;P=0.005)和2年生存率(HR:9.017;95%CI:4.923~16.063;P<0.001)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血清GFAP蛋白水平是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接收的468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关系。结果:吸烟、高血压病、饮酒、家族史、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等因素为青年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且76.50%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为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类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吸烟、高血压病、饮酒、家族史、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脑梗死TOAST分型、脑血管循环异常等指标均无相关性,P均0.05;与梗死灶大小呈正相关,r=2.025,P0.05;吸烟(OR=1.035,95%CI1.018~1.239,P0.05)、脂代谢异常(OR=1.612,95%CI 1.054~3.004,P0.05)、房颤(OR=1.127,95%CI 1.014~1.252,P0.05)均为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年脑梗死以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病情严重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吸烟、脂代谢异常及房颤为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在临床防治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脂代谢及心律失常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脑梗塞复发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渝屏 《华西医学》2004,19(3):440-441
目的 :探讨引起脑梗塞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了本院 1995 1~ 2 0 0 3 12期间收治的 5 8例复发性脑梗塞与同期收治的 96例初发性脑梗塞的资料。结果 :复发性脑梗塞的发生常与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 ,复发性脑梗塞组的平均危险因素达 3 4 7种 ,而初发性脑梗塞组的平均危险因素为 2 34种 (P <0 0 0 1)。其中 ,在复发性脑梗塞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危险因素有 :高血压病 (38例 ,6 5 5 % ) ,吸烟 (35例 ,6 0 3% ) ,近期感染 (31例 ,5 3 4 % ) ,高脂血症 (2 7例 ,4 6 9% ) ,糖尿病 (2 6例 ,4 4 8% )。而尤其以高血压 ,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以舒张压增高为著 ,复发组的舒张压平均高于初发组 17mmHg ,(P <0 0 1) ;复发组的痊愈率、好转率明显低于初发组 ,而病死率显著高于初发组 ,两组之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P <0 0 1)。结论 :复发性脑梗塞的发生常与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 ,与脑梗塞复发关系较密切的危险因素有 :高血压、吸烟、近期感染、高脂血症、糖尿病。积极预防、治疗有关的危险因素 ,特别是上述几种因素将有利于降低脑梗塞的复发 ,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