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杭州市西溪医院2014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疟疾患者临床资料及药物治疗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评估轻重以及治疗提供参考数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4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入院的66例疟疾患者资料,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对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 对两组患者的指标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7例重症恶性疟患者治疗中,10例患者尽早、足量、足疗程使用青蒿琥酯针及后续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巩固治疗,效果良好。34例轻症恶性疟疾患者,28例单独使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效果敏感,治愈率高。8例间日疟和4例卵形疟,6例患者使用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八日方案,6例患者选用青蒿素类药物,效果均良好。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轻症组与重症组在年龄、治愈时间、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疟疾轻重症分型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结论 青蒿素类注射液治疗后联用青蒿素类复方(ACTs)能更有效治疗重症恶性疟疾。在缺乏首选药物的情况下单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间日疟、卵形疟效果良好。影响疟疾发病后重症化的因素有年龄、治愈时间、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其中年龄、白细胞及降钙素原对疟疾严重程度的预测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在疟疾治疗中,经常以青蒿素配伍磷酸伯氨喹治疗间日疟、三日疟以及恶性疟等疟疾,效果显著,其中磷酸伯氨喹在联合治疗效果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药典采用电位滴定法(磷酸伯氨喹)和永停滴定法(磷酸伯氨喹片)测定磷酸伯氨喹含量。本文通过不同方法测定青蒿素磷酸伯氨喹片(简称青伯片)中磷酸伯氨喹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18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97例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总结抗疟治疗及转归情况,为提高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9月陕西省传染病院收治的疟疾患者住院病例资料,对所有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疾病转归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8年1月—2020年9月,陕西省传染病院收治的输入性疟疾患者97例,其中93例为外出务工的中国籍工人,4例为非洲来西安工作或留学外籍人员; 92例来自非洲,5例来自亚洲。恶性疟疾78例,间日疟15例,卵型疟4例,其中重型疟疾占11例(均为恶性疟原虫感染);疟疾全年散发,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畏寒、寒战、头痛、头晕、肌肉酸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重型疟疾可发生严重肾功能异常或继发嗜血综合征;不同类型疟原虫感染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9例间日疟及卵型疟中,12例予口服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治疗,7例予以蒿甲醚注射液治疗。78例恶性疟中,42例口服青蒿素类复方制剂,25例予蒿甲醚注射液治疗,11例重型疟疾有3例在使用青蒿琥酯注射液或蒿甲醚注射液后再口服青蒿素类复方制剂序贯治疗,所有患者疟原虫均转阴,但仍有1例间日疟复发, 3例恶性疟原虫再燃,对复发及再燃的病例予再次治疗后亦均治愈。结论 对有疟疾流行区居留史的发热患者,及时进行外周血涂片查找疟原虫有助早诊断。对确诊病例宜早采用合理、规范、足疗程抗疟药物,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胡绿荫  杨冀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8):1005-1006,1020
目的探讨近年来上海市疟疾病例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趋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09年上海市38例外周血涂片阳性疟疾病例资料,进行镜下形态学分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肝功能、血常规)、治疗效果(治愈例数和再燃例数)和特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38例中20例为境外输入,主要来自非洲国家,外省市输入12例,本市散发仅为6例。病例临床表现较为多样性,大部分无明显的规律性发热,查外周血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间日疟与恶性疟患者血红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总胆红素存在显著性差异。青蒿琥酯联合伯氨喹、氯喹疗法较青蒿素单一疗法和氯喹、伯氨喹联合疗法治疗效果好。结论上海市疟疾病例以输入性为主。建议相关部门注意对外来人员的普查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临床治疗采用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ACT)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青蒿素哌喹片联合伯氨喹治疗科摩罗恶性疟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青蒿素哌喹片—伯氨喹治疗非洲恶性疟的有效临床剂量。【方法】共观察了无并发症恶性疟患者155例。成人口服青蒿素哌喹片—伯氨喹片1次/d,2片/次,连续2 d,1个疗程共4片(青蒿素320 mg,哌喹1 500 mg,伯氨喹16 mg);6岁以下儿童使用青蒿素哌喹片—伯氨喹颗粒剂。28 d后观察复燃率、平均原虫清除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副作用等。【结果】服药后患者临床症状快速缓解。平均原虫清除时间(PCT)为(51.0±25.9)h,平均退热时间为(20.8±11.4)h。患者对青蒿素哌喹片—伯氨喹有良好的耐受性。只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副作用发生局限且能自愈。患者用药前及开始用药后的第7天观察血常规、生化检查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青蒿素哌喹片—伯氨喹治疗无并发症恶性疟具有高效、速效、副作用低和疗程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张东友  路军  周文奇  李凯  李娜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1):1085-1088
目的 探讨非洲刚果(金)维和部队恶性疟疾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提高治疗疟疾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8年9月—2019年5月治疗的90例恶性疟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门诊患者给予服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住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青蒿琥酯静脉推注加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二组给予蒿甲醚针剂肌肉注射加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90例患者治疗效果均较满意,治愈率为100%,死亡率为0;门诊治疗患者中有1例复燃,住院患者2组不同治疗药物无1例复燃;平均退热时间,一组为(26.5±8.7) h,二组为(30.9±9.7) 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一组为(37.4±12.2) h,二组为(41.2±11.1) h。结论 恶性疟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部分病例缺乏典型症状、体征。门诊给予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住院患者给予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或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可作为我刚果(金)维和部队二级医院治疗疟疾的常规方案。脑型疟等凶险发作恶性疟及症状较重者可首选青蒿琥酯作为基础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江苏省11例输入性重症疟疾病例进行分析,总结重症疟疾的成因、评价诊治效果,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重症疟疾救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江苏省11例重症疟疾病例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的个案信息、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以及住院病历,对重症疟疾病例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1例重症疟疾病例中恶性疟10例、卵形疟1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在境外生活时间最短22 d,最长1 070 d,在国外期间有4例曾患过疟疾。10例恶性疟重症病例均在回国后一个月内发病,其中有 3例在回国当天就发病。1例卵形疟重症病例在回国后134 d才开始发病。11例重症疟疾病例发病至就诊平均时间为2.5 d,就诊至确诊平均时间为1.81 d。重症表现为昏迷或休克3例、重度贫血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1例卵形疟由于出现自发性脾破裂引起重度贫血。除1例卵形疟病例给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加服伯氨喹片治疗外,其余10例恶性疟重症病例均采用青蒿琥酯注射抗疟治疗, 接受抗疟治疗后均痊愈出院。11例重症病例,住院天数最短9 d,最长40 d,平均22.64 d;住院费用最少9 270元,最多177 174元,平均81 520.76元。结论 应加强多部门合作,提高患者及时就诊意识;加强医务人员疟疾专业知识和业务的培训,尽早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并及时治疗,防止因延误诊断造成的重症疟疾。  相似文献   

8.
青蒿素哌喹片治疗间日疟62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青蒿素哌喹片(Aaequick)治疗间日疟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剂量.[方法]对62例间日疟患者采用成人总量4片Artequick 2 d疗程的给药方案治疗,观察近期治愈率、近期复发率以及平均原虫复燃天数等有效性指标,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62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快缓解,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60.7±23.9)h,平均退热时间为(14.1±7.8)h,其中54例完成28 d观察,近期治愈率为94.4%(51/54例),近期复发率为5.6%(3/54例).本组病例对Artequick的耐受性良好,仅有少数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且为自限性;比较服药前与服药后第7天的血液、生化、心电图等指标,未发现Artequick片有明显的毒性.[结论]青蒿素哌喹片治疗间日疟,具有高效、速效、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巢式PCR鉴别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效果。方法 收集武汉市2008—2015年疟疾患者血样和流行病学资料。提取患者血样中的疟原虫DNA,进行巢式 PCR 检测。结果 采用巢式PCR检测疟疾患者282例,其中恶性疟原虫206例、间日疟原虫62例、三日疟原虫6例、卵形疟原虫19例。巢式PCR结果显示,卵形疟原虫经典型curtisi 和变种型wallikeri 分别扩增出800 bp和780 bp目的 条带。2012—2015年卵形疟占当年疟疾患者分别为4.1%(2/49)、12.2%(9/74)、8.2%(4/49)、11.4%(4/35),卵形疟总数占全部病例的6.74%,其中,经典型curtisi 14例,变种型wallikeri 3例,混合感染2例,变种型wallikeri检出率占卵形疟26.3%。19例卵形疟病例全部为男性,感染输入地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2例卵形疟混合感染分别来自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其中有2例卵形疟原虫curtisi型镜检 结果分别为间日疟和恶性疟,1例血片重新复核后为卵形疟,另1例巢式PCR检测为间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型。结论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减少卵形疟误诊的情况;加强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的巢式PCR 检测,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6—2019年武汉市8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6—2019年报告的85例疟疾病例全为境外输入病例,外籍患者3例,中国籍82例,恶性疟68例(80.00%),间日疟12例(14.12%),卵形疟4例(4.71%),三日疟1例(1.18%),混合感染0例。1—12月都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5月份出现明显集中趋势,1、8月份存在小高峰。输入性疟疾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来源于非洲国家79例(92.94%),亚洲国家6例(7.06%)。患者一般在发病后4 d内就诊,63.53%患者既往有疟疾病史,均有发热症状,部分合并寒战、头痛及意识障碍。83.53%为轻症病例,重症病例中恶性疟占92.86%。不少患者出现贫血,血小板、白蛋白降低,合并肝功能、肾功能等多器官损害。采用青蒿素及衍生物规范抗疟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 武汉市面临的境外输入性疟疾压力持续存在,应加强对出国务工人员的监测和管理,保持高效的疟疾监测体系;对于输入性病例采用规范的抗疟原虫及综合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不同种族之间P450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并直接影响约90%临床常用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英国牛津大学大数据研究所分析提示,目前广泛用于根治间日疟患者的伯氨喹啉药物已经不再适合临床用药,其理由是全球间日疟患者中有超过20%存在CYP2D6基因代谢受损,导致对患者肝脏内潜伏期的休眠子根治无效,同时还有14%的间日疟患者存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导致溶血,两类患者合计超过间日疟患者总数的34%。由此,改变了过去认为氯喹合并伯氨喹啉根治间日疟患者效果不佳是由于产生抗药性的看法。广西上林县发现非洲输入性间日疟患者采用标准剂量氯喹合并伯氨喹啉多次根治后仍然出现反复发作现象,经检测发现是由于CYP2D6基因代谢受损导致。研究小组尝试采用青蒿素类药物与阿奇霉素配伍进行根治后,至今2年多未见再复发。因此,对间日疟患者经常规根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开展CYP2D6检测。同时研究开发新的间日疟根治药物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间日疟地理分布广,是现今疟疾控制和消除的最大挑战之一。本文通过查阅各类相关数据库,综述了间日疟控制和消除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进展。各类来源的研究资料显示间日疟更易于传播,媒介控制措施效果差;无症状和亚显微镜检测密度带虫者比例高,常规检测困难;磷酸伯氨喹啉(唯一根治药)安全性低。为应对这些挑战,现正在从传播阻断、实验诊断、抗疟药物和方案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G H Trenholme  P E Carson 《JAMA》1978,240(21):2293-2295
Physicians should be prepared to provide prophylactic medications for travelers to malarious areas and to treat patients with malaria. Chloroquine hydrochloride is the suppressive agent of choice for treatment of mild infections due to all species of malaria except for those due to chloroquine-resistant strains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infections with P falficparum, quinine is the suppressive agent of choice. Chloroquine is also the prophylactic agent of choice for most travelers. To prevent infection with P vivax or P ovale, primaquine must also be given. A RBC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level should be obtained before administration of primaquine. For prophylaxis of chloroquine-resistant strains of P falciparum, no completely satisfactory regimen is presently available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4.
In 1980, the incidence of malaria among Southeast-Asian refugees arriving in South Australia rose substantially to 22.0 cases/1000 arrivals. All these cases were caused by Plasmodium vivax, and the majority occurred in the small proportion of refugees who had arrived by way of Indonesian camps of asylum (59.2 cases/1000 arrivals). The commencement of an eight-week prophylactic regimen with primaquine (22.5 mg/week) and chloroquine (300 mg/week; 600 mg first dose) by 1388 refugees proved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malaria among this population. The regimen was administered without the assessment of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levels, and a transient haemoglobinuria occurred in only one refugee. Other side-effects were minimal when the administration of drugs was delayed until several day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refugee in Australi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策略,为疟疾防控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8.79±9.74) 岁。其中,恶性疟20例,间日疟3例,恶性疟混合间日疟2例,卵形疟1 例,三日疟1例,分型不详12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乏力(占74.36%)、头痛(占33.33%)、脾大(占30.77%)、恶心呕吐(占28.21%)等为常见临床症状,17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患者经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99.94±23.06)g/L]较治疗前[(116.97±28.30)g/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61,P<0.05),血小板[(209.24±100.31)×109/L]较治疗前[(102.12±86.98)×109/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01,P<0.001)。38例患者选用以青蒿琥酯为基础的治疗,除1例恶性疟重症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输入性疟疾感染虫种主要是恶性疟原虫,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尽早识别及诊断疟疾是治疗的关键。其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升高和血红蛋白降低具有显著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9年1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措施进行总结。统计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发热、寒战、肌肉疼痛、头痛等患者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统计贫血、黄疸、少尿或无尿、肝脾肿大、意识障碍等患者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依据WHO第三版重症疟疾标准对所有病例进行评估;统计各分型病例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了解显微镜下疟原虫密度、形态;采用疟疾快速诊断试剂(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并与显微镜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照青蒿素类药物蒿甲醚与青蒿琥酯的疗效;总结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例数。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国外生活史及蚊虫叮咬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100.0%),寒战、肌肉疼痛、头痛患者分别占所有病例的96.6%、94.4%、92.1%;贫血、黄疸、少尿或无尿、肝脾肿大、意识障碍分别占100.0%、79.8%、30.3%、28.1%、11.2%;分型以急性肝损伤、高原虫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见,分别占79.8%、62.9%、30.3%。所有病例外周血涂片入科前均查到疟原虫,环状体(小滋养体)73例(82.0%),大滋养体14例(15.7%),配子体2例(2.3%)。抗原检测(快速诊断试验,RDT)36例(入科治疗后),阳性25例(其中镜检阴性4例),阴性11例。疟原虫镜检阳性32例。应用蒿甲醚后7 d镜检阴转率93.8%,青蒿琥酯7 d镜检阴转率100.0%。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等支持对症治疗86例痊愈。3例在入院前因诊断不清而延误治疗,导致入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流行病学史的详细调查对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至关重要;镜检与RDT检测结果要依据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青蒿素类抗疟治疗安全、有效,无抗药性,重症病例青蒿琥酯首选。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及支持对症治疗,对抢救重症疟疾患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输入性非恶性疟的流行特征及血液临床检验指标特征,为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8年武汉市境外输入性间日疟、卵形疟和三日疟的非恶性疟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生化检验结果,分析病例发病—诊断时间与血液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28例完整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血液检测资料,其中间日疟9例、卵形疟15例、三日疟4例,均为境外输入性非恶性疟。间日疟主要由亚洲和东北非洲输入,卵形疟和三日疟全部由撒哈拉以南非洲输入。12例回国后超过3个月发病,潜伏期最长14个月,发病—诊断时间1~30 d,超过6 d 16例,中位数7.50 d。与血液指标正常值比较,28例非恶性疟血红蛋白、白蛋白下降,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肾功能正常。发病—诊断时间超过6 d组的病例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较6 d内组下降(P<0.05)及淋巴细胞比率恢复正常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境外输入性非恶性疟感染致贫血和肾损害不明显,长潜伏期和发病-诊断时间较长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和总蛋白及白蛋白下降明显,三日疟贫血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