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东友  路军  周文奇  李凯  李娜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1):1085-1088
目的 探讨非洲刚果(金)维和部队恶性疟疾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提高治疗疟疾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8年9月—2019年5月治疗的90例恶性疟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门诊患者给予服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住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青蒿琥酯静脉推注加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二组给予蒿甲醚针剂肌肉注射加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90例患者治疗效果均较满意,治愈率为100%,死亡率为0;门诊治疗患者中有1例复燃,住院患者2组不同治疗药物无1例复燃;平均退热时间,一组为(26.5±8.7) h,二组为(30.9±9.7) 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一组为(37.4±12.2) h,二组为(41.2±11.1) h。结论 恶性疟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部分病例缺乏典型症状、体征。门诊给予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住院患者给予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或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可作为我刚果(金)维和部队二级医院治疗疟疾的常规方案。脑型疟等凶险发作恶性疟及症状较重者可首选青蒿琥酯作为基础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对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刚果(金)中国二级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维和任务区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明确诊断后即予“蒿甲醚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2~3 d后改为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定期观察患者症状、体温、疟原虫密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按WHO抗疟药物临床疗效分类综合评价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中,单纯恶性疟41例,混合疟1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完全临床原虫治疗成功,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平均退热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28.5±7.6) h,混合疟患者为(26.4±6.5) h;平均疟原虫清除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31.5±8.3) h,混合疟患者为(30.4±6.7) h;平均疟原虫清除半衰期单纯恶性疟为(2.54±0.55) h,混合疟患者为(2.42±0.43) h。两组患者退热时间、疟原虫清除时间及清除半衰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可有效治疗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策略,为疟疾防控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8.79±9.74) 岁。其中,恶性疟20例,间日疟3例,恶性疟混合间日疟2例,卵形疟1 例,三日疟1例,分型不详12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乏力(占74.36%)、头痛(占33.33%)、脾大(占30.77%)、恶心呕吐(占28.21%)等为常见临床症状,17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患者经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99.94±23.06)g/L]较治疗前[(116.97±28.30)g/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61,P<0.05),血小板[(209.24±100.31)×109/L]较治疗前[(102.12±86.98)×109/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01,P<0.001)。38例患者选用以青蒿琥酯为基础的治疗,除1例恶性疟重症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输入性疟疾感染虫种主要是恶性疟原虫,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尽早识别及诊断疟疾是治疗的关键。其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升高和血红蛋白降低具有显著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治疗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提供有效的药物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儿科住院的诊断重症结核性脑膜炎40例患儿资料,按随机方法,将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格拉斯哥(GCS)评分、脑脊液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葡萄糖、蛋白定量、氯化物)和体温恢复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GCS评分以及脑脊液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改善,且治疗4周时,观察组GCS评分(13.35±1.96)分以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8.61±23.46)×106/L、蛋白定量(466.33±158.35)mg/L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葡萄糖(2.75±0.42)mmol/L、氯化物(144.94±31.89)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在调整药物后好转,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奈唑胺具有抗结核作用,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加用利奈唑胺可以有效改善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GCS评分、脑脊液指标恢复情况,能显著改善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输入性恶性疟血液临床检验指标特征,为诊断及预防重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确诊病例入院第1次的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将病例资料分为重症组和普通组,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t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性。结果 共收集106份较完整的病例血液检测结果,其中重症组20例、普通组86例,血常规结果显示重症组红细胞(2.77±0.87)×1012/L、血红蛋白(84.52±25.57)g/L、红细胞压积(24.70±7.12)%,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同时重症组血小板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结果显示重症组和普通组总胆红素(M=63.40,32.60)、直接胆红素(M=27.65,12.85)、间接胆红素(M=29.35,18.40)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中位数82.00 U/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总蛋白(51.79±6.00) g/L、白蛋白(27.52±3.61) g/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重症组肾小球滤过率(56.06±42.05) mL/min、尿素(14.91±9.71) mmol/L、肌酐(161.93±36.21) μmol/L、胱抑素C 中位数2.22 mg/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乳酸脱氢酶均明显上升,重症组(978.65±653.65)U/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钙下降,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疟重症以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乳酸脱氢酶升高及钙代谢紊乱为特征,对恶性疟重症诊断与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HIV阳性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 CM)患者是否产生积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HIV阳性CM患者40例,其中20例腰椎持续引流为观察组,20例定期腰椎穿刺引流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CD4计数、脑脊液检查及隐球菌墨汁染色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8.70±12.04)×106/L]、蛋白含量[(477.25±198.61) mg/L]比治疗前[(68.80±34.71)×106/L、(712.15±427.89) mg/L]明显下降(P<0.001),对照组中也有相似的结果(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的CD4计数[观察组(31.30±22.00)cells/µL、对照组(27.70±20.18)cells/µL]、糖含量[观察组(3.41±0.62)mmol/L、对照组(2.80±0.77) mmol/L]、氯化物[观察组(127.78±9.47)mmol/L、对照组(125.25±8.03) mmol/L]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间CD4/CD8、白细胞计数、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恶心/呕吐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最终,腰椎持续引流方式治疗有效15例,无效5例;定期腰椎穿刺引流治疗7例有效。结论 腰椎持续引流方式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能较快缓解临床症状,加快脑脊液的更新,缩短病原菌清除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体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118例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ARD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间段内在西安市胸科医院就诊的118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FIB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全部患者实施综合性治疗,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FIB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1.04±0.39)和(4.80±1.15),对照组(0.50±0.10)和(2.72±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0.51±0.11)和(2.78±0.56),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照组数据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ARDS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FIB与D-二聚体水平异常上升。通过积极治疗可降低上述指标水平,改善高凝状态。FIB与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IL-37、IFN-γ和IL-10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深圳龙岗中心医院2016年9月—2017年4月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25例为结核组,同期2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核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中IL-37、IFN-γ和IL-10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血清IL-37、IL-10水平较对照组升高[(308.87±62.52)vs.(144.72±45.26) pg/mL;(400.75±46.89) vs.(62.75±5.85) pg/mL],IFN-γ水平下降[(167.25±12.71) vs.(195.50±13.7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仍有升高[(120.25±17.04) vs.(62.75±5.85)p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7及IFN-γ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IL-37、IL-10水平上升[(308.87±62.52)vs.(137.88±62.47)pg/mL;(400.75±46.89) vs.(120.25±17.04) pg/mL],IFN-γ水平下降[(167.25±12.71) vs.(195.75±4.9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IL-37与IFN-γ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IL-37、IFN-γ和IL-10水平呈现与活动性肺结核病情相关的动态变化,IL-37对抗结核免疫的负性调节可能与抑制IFN-γ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在肺结核初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6月60例肺结核初治患者为肺结核组,60例肺细胞腺癌患者为肺癌组,1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血清CA125、CA19-9、CA153、CEA、SCC水平,比较肺结核组、肺癌组、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肺结核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结果 肺结核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A125、CA19-9、CA153、CEA和SCC水平分别为(24.51±12.84) U/mL、(15.21±5.59) U/mL、(12.98±5.78) U/mL、(3.49±0.57) ng/mL和(1.43±0.56) ng/mL,肺癌组为(30.75±12.73) U/mL、(26.40±8.43) U/mL、(30.68±14.66) U/mL、(3.50±0.29) ng/mL和(1.01±0.08) ng/mL,正常对照组为(12.29±3.74) U/mL、(11.73±5.93) U/mL、(9.26±4.26) U/mL、(1.37±0.36) ng/mL和(0.98±0.18) ng/mL,肺结核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CA125、CA19-9和CA153水平均低于肺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组患者血清CA125、CA19-9、CA153、CEA和SC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组患者治疗后为(15.15±8.47) U/mL、(18.13±9.04) U/mL、(14.57±7.26) U/mL、(3.26±1.64) ng/mL和(1.25±0.33) ng/mL,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CA125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A125和CA19-9作为主效应被纳入模型中,利用预测值绘制ROC曲线AUC为0.903(95%CI:0.813~0.993),敏感性、特异性和理想界值点分别为0.892、1.000和0.30,提高了诊断效能。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CA125和CA19-9水平,并利用其建立联合诊断模型,可较好地鉴别肺结核和肺细胞腺癌。同时,血清CA125水平可作为肺结核患者病情进展和评估治疗效果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初治、复治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河北省胸科医院进行治疗的200例肺结核患者的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治组和复治组,其中初治组117例,复治组8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和营养状况指标。结果 复治组患者的CD3+、 CD4+T细胞与CD4+ /CD8+数值分别为(64.15±9.12)%、(35.21±6.37)%、(1.13±0.09)%,均低于初治组(71.07±8.07)%、(43.28±7.96)%、(1.52±0.13)%,而CD8+T细胞计数复治组(36.36±7.58)%高于初治组(28.55±6.8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的NK细胞、B淋巴细胞、IgG、IgA、IgM数值分别为(12.37±5.98)%、(12.41±7.74)%、(12.37±6.28) g/L、(2.13±0.26) g/L、(1.34±0.52) g/L,复治组为(11.89±6.38)%、(13.21±6.41)%、(13.35±7.24) g/L、(2.17±0.31) g/L、(91.42±0.45) g/L,两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治组BMI、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数值分别(18.64±3.68) kg/m2、(110.36±15.57) g/L、(1.63±0.52)×109/L、(30.05±5.84) g/L,均低于初治组相应数值(20.34±3.58)kg/m2、(119.86±17.85) g/L、(1.92±0.61)×109/L、(34.25±6.31) 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治与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推断中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此类指标进行监测。复治肺结核患者身体营养状况较差,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保证营养的摄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外周血CXCR5+CD4+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TFH)水平与HIV感染者血浆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IV感染者,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A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μL)23例和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500/ μL)77例,以同期行健康体检8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HIV感染者外周血中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血浆HIV病毒载量为(4.70±1.13) log /mL显著高于B组(2.74±0.74)log/mL(P<0.05)。A、B和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13.64±23.44)/μL、(334.10±31.52) / μL和(995.41±49.23) /μL,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计数绝对值分别为(18.63±5.67) /μL、(59.35±13.73) /μL和(194.85±25.78) /μL,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83±4.05)%、(17.57±5.08)% 和(19.59±4.25)%,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I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计数与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且TFH计数可作为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HIV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5例,并根据年龄、镜下分型和支气管CT评分对上述患者进行分组,同期选择1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单核细胞和B细胞比例的差异。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CD4细胞和CD8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4.76±17.44)%和(41.24±15.65)%,与健康对照组的(65.43±10.00)%和(32.3±8.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组单核细胞比例(9.38±8.1)%高于健康对照组(2.15±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者相比,炎性浸润型患者和瘢痕狭窄型患者的CD4细胞比例降低,CD8细胞比例升高,CD4细胞/CD8细胞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炎性浸润型患者的单核细胞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溃疡坏死型患者的单核细胞和B细胞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CT评分高的组单核细胞比例显著高于低CT评分组(P<0.05)。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免疫细胞水平的检测有助于阐明肺结核的免疫致病机理,同时也可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扶正解毒化瘀颗粒对克雷伯杆菌肺炎所致多器官损伤小鼠不同感染时相血清TNF-α、IL-1β、IFN-γ、IL-6及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促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32只。采用气管插管法直接注入肺炎克雷伯杆菌制备多器官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1、3、5、7天每组各取8只小鼠,摘眼球采集血液,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感染时相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IFN-γ、IL-6及IL-10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TNF-α、IL-1β、IFN-γ和IL-6含量分别为(202.07±22.82)、(502.11±29.44)、(186.50±10.32)、(204.98±8.15)pg/mL,其含量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在感染后第1、3、5天含量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第7天含量为(134.34±0.4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TNF-α、IL-1β、IFN-γ和IL-6含量分别为(147.18±22.67)、(262.09±43.44)、(142.00±0.84)、(177.29±8.03)pg/m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第3天后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第1、7天血清IL-10含量为(140.46±4.07)pg/mL和(136.48±0.10)pg/mL均显著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IL-6的含量(180.97±8.86)pg/mL、IFN-γ含量(144.39±14.67)pg/mL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正解毒化瘀颗粒能够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通过调节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多器官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s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 PTEN)及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 在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心室肌中的表达,以探讨PTEN及FAK在压力过负荷性心肌肥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压力过负荷心肌肥厚动物模型,于术后4周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 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心肌肥厚相关基因心房钠尿因子(ANF)的mRNA 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和检测大鼠PTEN蛋白及FAK蛋白表达在左心室心肌细胞中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和假手术的LVMI、ANF mRNA 相对含量和FAK蛋白表达分别为3.46±0.20 和 2.73±0.15、0.93±0.16 和 0.63±0.12、126.45±2.78和77.64±5.74,模型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假手术的PTEN蛋白表达分别为87.14±6.11和 120.60±4.22,模型组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K蛋白的表达与LVMI呈正相关(r=0.877, P<0.01),与PTE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952, P<0.01);PTEN蛋白的表达与LVMI呈负相关(r=-0.825, P<0.01)。结论 PTEN/FAK通路在压力过负荷性心肌肥厚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评分(LUS)动态改变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在ICU住院治疗的29例重症COVID-19患者实施LUS,收集同期临床资料,根据起始呼吸治疗结局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分析LUS和临床特征及LUS动态改变对呼吸支持策略的预测价值。结果 29例重症COVID-19患者,男性23例(79.31%),年龄(60.9±12.44)岁,病程(11.00±4.06)d,氧合指数(184.55±61.98)mmHg,LUS(18.34±4.51)分。共行118次LUS,含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63次,无创正压通气(NPPV)6次,有创正压通气(IPPV)22次,俯卧位通气(PPV)5次,体外膜氧合(ECMO)22次。其中HFNC组LUS明显低于其他呼吸治疗组,ECMO组LUS显著高于IPPV组(P<0.05)。23例无创呼吸治疗成功14例,失败9例,成功组LUS由(18.14±4.44)分下降至(15.07±3.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组LUS由(18.44±3.64)分上升至(21.56±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US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LUS≥20.5分预测IPPV的灵敏度为77.6%、特异度为73.9%,LUS≥23.5分预测PPV或ECMO的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83.5%。结论 LUS动态改变趋势是预测呼吸治疗能否成功的有效指标,可为重症COVID-19患者呼吸支持介入时机和手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炎1号方”中药颗粒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确诊住院的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抗病毒、抗炎、化痰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肺炎1号方”颗粒。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6.44±8.2)分和(17.56±8.3)分、(4.20±4.3)分和(7.81±5.2)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有效率构成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上升、D-二聚体(D-Dimer)下降、血乳酸脱氢酶(LDH)下降,LYM和D-Dimer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仅在治疗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上调血LYM(P<0.05)及减轻血LDH的上升幅度(P<0.05),同时缩短住院天数(P<0.05)。 结论 “肺炎1号方”颗粒能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和实验室指标,缩短住院病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既往血吸虫感染者的健康状况,并研究其与脂肪肝、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在华东疗养院2016年6万余例体检人群中,筛选出既往血吸虫感染者272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以1∶100的比例,从同期体检人群中抽取277人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详细病史、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血吸虫感染与脂肪肝、冠心病等疾病的关系。结果 既往血吸虫感染组中脂肪肝和冠心病患病人数分别为26例和5例,对照组相应为119例和14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血吸虫感染组的TG、AIP、空腹血糖以及血小板分别为(1.28±0.67) mmol/L、(-0.08±0.27)、(5.82±1.19) mmol/L和(182.01±49.20)×109/L,均比对照组的(1.79±1.26) mmol/L、(0.11±0.30)、(6.09±1.63) mmol/L和(199.22±47.03)×109/L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血吸虫感染组的HDL-C为(1.42±0.35) mmol/L1、总胆红素为(14.59±5.08) μmol/L,分别与对照组的(1.22±0.34) mmol/L和(13.26±4.38) 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既往血吸虫感染者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与同年龄段人群相仿,但既往血吸虫感染可能与轻度脂肪肝、冠心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