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是所有期盼康复患者的福音。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外相关方面的最新资料,结合实践总结出最佳机能康复训练法(OPRT)模型可概括为3个阶段:即常规阶段,特殊阶段和专门阶段。OPRT每阶段具有敏感的训练变量(重复次数、组数、强度、速度、休息时间、频率等),推荐的最佳机能康复训练模型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旨在为不同程度的康复者提供较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法。  相似文献   

2.
早期康复教育介入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教育介入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康复教育组与对照组,康复教育组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前进行科学的康复教育,而对照组只做康复训练。用Barthel指数和简式Fugl-Meyer法对两组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各评定一次。结果:出院时康复教育组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积分分别是72.4±14.8,68.58±28.21和51.6±12.4,38.18±25.26,两组患者的功能均有提高,但康复教育组功能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教育介入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阶段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康复组给予正规的3阶段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康复治疗。两组在入选时、发病后1,3,6个月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①发病后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②3个月时康复组上肢的评分增加值明显高于1个月及6个月,下肢1个月时的评分增加值明显高于3个月及6个月(P〈0.05)。结论规范的3阶段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中上肢运动功能在发病后3个月内、下肢在发病后1个月内恢复最快。  相似文献   

4.
运动康复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目的:研究运动康复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为运动训练改善脑梗死患学习记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er大脑中动脉缺血梗死雄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模型组和自由活动组。康复组于术后第4d给予平衡、抓握、行走及水迷宫训练、模型组于普通笼内饲养;自由组可在康复训练器材上自由爬行但不给予强制训练。检测4周后3组大鼠在Y-迷宫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中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康复组在Y-迷宫分辨学习能力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记忆能力的检测均优于模型组和自由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及在防止肩手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将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分,康复组在发病14天以内进行康复训练,结合中枢性瘫痪的特点,恢复的过程有步骤地进行。结果:一个月康复训练后,康复组Fugl-Meyer积分和MBI积分的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十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避免和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家庭康复计划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家庭康复计划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计划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康复治疗。出院回家后,康复计划组严格按照康复计划所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康复训练.并每2周来康复门诊评估指导一次;对照组在每天训练与否、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等方面完全由自己掌握。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5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但康复计划组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家庭康复计划可以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患者,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62.94±8.59)岁。用随机化的方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1例脑出血伴发重症胰腺炎患者死亡,1例脑缺血患者进食时窒息死亡),两组均用相同的内科治疗方案,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技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两组患者疗效标准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和综合功能评定法(FCA)。在入选时(V0)、发病后1个月末(V1)、3个月末(V2)、6个月末(V3)分别进行评定。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入选时康复组与对照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经过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后,各阶段(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阶段各项评分的积分差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各阶段综合功能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符合老年骨折病人身心特点的康复训练及指导方法。 方法 根据病情不同阶段,制定常规训练计划和个体训练计划,对指导效果及时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工作。 结果 老年病人对康复的信心增强,康复训练效果明显,优良率达到 79.39%。 结论 康复训练是促使老年骨折病人功能康复的重要内容,护士在病人训练中的指导是实施康复训练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康复组采用Bobath方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普通康复宣教。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改良巴氏指数(MBI)和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进行评定。结果:康复组NDS、MBI和下肢FMA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预后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循证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方法,探讨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方法]采用单盲法将30例脑梗死偏瘫病人分为循证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循证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法(MRP)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观察两组病人康复训练效果.[结果]经过4周的康复训练后,循证组简化Fugl 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与训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下肢功能的改善最为明显。对照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也有一定提高,但改善的程度不如循证组。两组病人康复训练4周后的FMA和功能独立性简测量表(FIM)评分的改善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可促进急性期脑槌死偏瘫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卒中康复新主张:超早期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卒中发生率很高。发生卒中以后,病人及家人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尽快康复,如何让已经偏瘫的肢体恢复功能。对于卒中偏瘫病人而言,康复训练的效果远胜于用药,康复训练进行得越早、越科学、越完善,病人康复的机会越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结合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侧枝循环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PCI后患者,其中25例采用三阶段康复运动程序,作为康复运动组(运动组),18例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体外反搏治疗,作为康复运动+体外反搏治疗组(运动反搏组),20例为单纯PCI对照组(对照组)。3个月后采用Bruce方案亚极量分级运动试验进行康复评定,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并于术后第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判定侧枝循环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患者的康复训练进展均较快,其中运动反搏组第3阶段RPP和RPE值明显低于运动组(P〈0.05)。(2)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评定结果显示,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均达较高康复程度,运动耐量和运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3)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较治疗前提高(P〈0.05和P〈0.01),而且运动反搏组的NMD也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侧枝循环计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运动反搏组明显高于运动组(P〈0.05)。结论PCI术后给予康复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从而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断指再植术后的综合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方法对21例断指再植者进行系统综合的康复训练,最早由术后2周介入康复治疗,全部病例术后行康复训练超过2个月,分别采用总活动度测定(TAM)法和两点辨别觉(2-PD)进行评估,后期对21例患者出院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和调查。结果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总有效率分别占92.3%、88.5%;19例患者恢复原工作,2例更换轻工作。结论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的手功能和职业能力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76例脑出血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40例和晚期康复组36例。早期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7d开始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3~4周开始康复训练。两组均采用以Bobath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的FMA、MBI和ND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个月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早期康复组的改善程度更大。结论早期和晚期康复均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但早期康复介入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5例脑卒中病人分为两组,早期康复组病人(50例)病情稳定后2~10d内开始康复训练指导及相应的康复训练;对照组(45例)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应用降纤、抗凝、抗血小板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进行治疗,于病情稳定后3周进行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2、4和8周,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并比较两组评分结果。结果早期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2.738~4.568,P〈0.05)。结论早期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能使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康复实施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康复中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训练的原理、方法与措施。方法:将该手术后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即起始康复阶段、中间康复阶段、递进康复阶段、恢复活动阶段,各阶段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并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个体化的康复指导与训练。结果:11例13膝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畸形完全矫正。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达110&;#176;-135&;#176;不等,行走步态良好。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科学的康复训练本可获得手术预期疗效,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原则要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术后康复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17.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56例及对照组52例,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早期组患者在发病15~30d时即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发病3~6个月后接受康复训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运动功能评分(FMA)和ADL评分。结果:治疗前,早期组F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3个月后,2组FMA评分和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1、0.05),2组间比较,早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康复程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徐红  刘爱喜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90-2091
通过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设定科学的康复程序,并实施康复训练指导,来探讨康复程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正确而及时地应用康复程序,能有效提高手术效果,达到预期目的,使患膝功能得到重建。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恢复其肢体功能,降低残疾程度,而在发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我科先后对51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治疗,对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肢体功能进行了评价总结,其中32例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其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另19例晚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认为:(1)患者在发病早期,康复欲望强烈,对待康复训练积极努力;(2)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不易使肢体因长时间缺乏合理活动而出现关节疼痛、关节强直、肌萎缩、肌痉挛及各种畸形;(3)患肢在早期,有着自然恢复的趋势,尽早进行康复治疗,还能够刺激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建立新的联系;(4)家庭、社会等因素,在患病早期,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有着较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近年来针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观察其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9/2005-04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3例,所有患者符合以下条件:①脑卒中病程在1~6个月。②穿戴强制性装置后要有足够的平衡和安全能力。⑧手腕能主动背伸至少20&;#176;。除拇指外,至少有其他两指背伸10&;#176;。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的2周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基线测量,然后进行为期2周的以患侧上肢和双上肢组合的神经发育技术为主的常规的康复训练,最后进行连续12d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同时接受行为再塑的技巧训练,密集地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2周、治疗前和治疗12d后用上肢功能测验(满分99分,分数越高,功能越好)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分数越高,功能越好)来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用效应值来比较常规康复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后差异的大小(0.2即表示疗效轻微,0.4~0.6为中等疗效;≥0.80为疗效显著)。结果:1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常规康复治疗前后比较:上肢功能测验平均提高(5.3&;#177;5.1)分,效应值为0.41;简易上肢机能检查平均提高(2.9&;#177;6.0)分,效应值为0.13。②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比较:上肢功能测验平均提高(25.3&;#177;14.0)分,效应值为1.59;简易上肢机能检查平均提高(24.3&;#177;15.6)分,效应值为1.03。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疗法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短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疗法介入,可以显著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多方面的改善,减缓恢复平台期的出现,效果优于常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