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卡他性中耳炎为五官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耳闷、耳痛及听力下降,治疗不及时可转为慢性,成为致聋原因之一[1]。临床上多采用药物、通气等方法治疗,但效果不佳,疗程也较长。近几年来,我们采用超短波及达松伐治疗卡他性中耳炎,取得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本组104例,男48例,女56例,年龄5~60岁,发病1周~2年。急性卡他性中耳炎76例,慢性28例。右侧47例,左侧34例,双侧23例。继发上呼吸道感染54例,中耳邻近区慢性疾病(副鼻窦炎等)引起6例,潜水不当5例,不明原因35例。12 采用上海手术器械厂生产的80型五官超短波电疗机,输出功率40W,频率50H…  相似文献   
3.
烧伤一般以手背较多、较重。将手背烧伤康复分为术前期、创面愈合期及功能恢复期3期康复,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患者86例,136只手,均为深Ⅱ~Ⅲ度烧伤。男72例,女14例。年龄18~58岁。总烧伤面积8%~46%,平均(23. 36 ±11. 52)%。患者均于伤后 1周内行手背削痂后大张中厚皮片移植术。1.2方法(1)术前期康复此期为伤后至削痂的7d内。康复重点是心理康复、姿势疗法。心理康复即了解患者心理,做好疏导工作。姿势疗法是将手置于功能让,抬高患肢,速度静力肌肉收缩,促…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有人提出肝硬化是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但二者之间许多关系尚来最终阐明。本文认为肝硬化时补体功能和含量的下降及 CIC 升高,RF 出现率高,可见有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肝脏损害(Ⅲ型变态反应)。若伴乙肝病毒感染,则既有肝细胞增生又可导致 DNA 重排,从而启动原癌基因而发生肝癌。因此肝硬化时的免疫病理过程正好给肝癌的发生提供了机会。肝癌时已无上述补体功能等异常变化,可能是此病理过程已经结束。至于有的补体含量增高的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明显回升,尤以淋病居多,为了解淋病患者携带H13V和抗一HCV的情况,我们于1995年6月至1996年8月在邵东县对临床症状典型,病原学检测确诊的266例淋病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对激1.1检测对来为邵东县人民医院和卫生防疫站、湖南中医学院、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具有淋病典型症状,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检出淋球首以及采用上海捷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供给的淋球菌快速试验试剂盒检测阳性者.1.2来患者赢脉血25ml,分高血清,用上海科华公司供给的试剂检测HBV;用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供给的试剂盒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更有效的方法。方法临床确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随机分为三组:反搏组30例,实施单纯体外反搏治疗,用广州产WFB-V型体外反搏装置,气囊压力0.035~0.04MPa,每次治疗50~6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牵引组30例,做单纯牵引治疗,用英国产AKRON-8908型颈椎牵引装置,取坐位,选适当牵引角度,治疗重量取5~15kg,每次治疗15~2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综合组30例,同时应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结果单纯体外反搏和单纯牵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一定疗效,体外反搏加牵引综合治疗有显著疗效。反搏组与牵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分别与反搏组、牵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故体外反搏加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8.
我们应用《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加减治疗严重失眠患者15例,均服药3~6剂达到了安眠的目的,特报道如下,请同道参考指正。治疗方法1、本组病历,在服此方治疗前皆用过大量镇静药,在接受此方治疗后全部停用。  相似文献   
9.
10.
补体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过去偏重于自身被活化后损伤组织细胞,并导致免疫复合物病的消极作用。然而在1975年Miller和Nussenzweig首次报导了补体的复合物释放活性(CRA),1980年Schifferli等又报导了补体的免疫沉淀抑制作用(IIPC),从而发现补体有防止免疫复合物病的积极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