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家庭养育情况,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山东省2个县735例学龄前儿童监护人,并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50.0%以上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养育孩子感到为难和很重的负担;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不同类型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普及家庭教养方式的教育,从而保证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河北省平山县、河南省卢氏县、江西省于都县、贵州省三穗县和四川省通江县贫困农村地区12≤月龄≤35仅父亲外出打工和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看护人养育行为差异。方法在上述5个贫困县,采用分层抽样获得调查村,对村中所有12≤月龄≤35留守儿童养育行为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并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留守家庭类型对看护人养育行为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留守儿童680人,其中68.5%的调查儿童父母均外出务工,祖辈看护人占73.0%。在儿童12≤月龄24和24≤月龄≤35,在控制了看护人性别、民族、是否抑郁、地区及经济情况等因素后,仅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接受"早期启蒙和回应性养护"养育行为分别是父母均外出打工家庭留守儿童的2.81倍(95%CI=1.67~4.73)和3.16倍(95%CI=1.81~5.49),仅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接受至少2种积极养育行为的情况分别是父母均外出打工家庭留守儿童的2.59倍(95%CI=1.55~4.35)和2.77倍(95%CI=1.57~4.92)。在儿童24≤月龄≤35,仅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看护人实施"儿童拥有图书"行为是父母均外出打工家庭儿童的1.89倍(95%CI=1.09~3.29)。结论不同的留守类型对儿童看护人养育行为存在影响,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的看护人养育行为劣于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  相似文献   

3.
城乡人口流动常态化和农村家庭结构离散化促使隔代教育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流教育模式。本研究基于已有资料,结合现实情况,分析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城市和农村幼儿家庭养育环境进行比较,为改善农村家庭养育环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1个城市和农村幼儿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幼儿版《家庭环境观察评定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幼儿家庭进行入户访谈和观察。结果农村幼儿与城市幼儿家庭存在显著差距,农村幼儿家庭在物质环境(t=-8.17,P0.01)、认知养育环境(t=-2.33,P0.05)、情感养育环境(t=-2.47,P0.05)、社会性养育环境(t=-8.41,P0.01)及总体环境(t=-8.29,P0.01)。结论农村幼儿家庭养育环境得分低于城市幼儿家庭,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改善。  相似文献   

5.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把精力主要放在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对其精神生活基本不管,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因此,一要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内部环境,包括改善家庭教育氛围、重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就近务工确保家庭的完整性、改变亲子沟通交流方式等;二要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包括在学校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代管家长"、创建家长学校等;三要政府帮助,地方政府部门要根据相关政策对家庭困难的予以帮助,让留守儿童及家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四要社会帮扶,各种媒体要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积极报道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上的爱心志愿者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农村中隔代养育儿的养育情况及营养状况,掌握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方法:随机抽查农村0~2岁儿童532名,其中隔代养育儿261名,比较隔代养育儿和非隔代养育儿的营养状况及养育情况。结果:祖辈的文化程度较低,科学育儿知识匮乏;隔代养育儿和非隔代养育儿比较,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农村祖辈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教育,降低营养性贫血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是农村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横断面研究,了解上海市3~6岁儿童隔代养育情况及其饮食运动习惯差异。方法在上海市18个市辖区各抽取2所幼儿园,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儿童家庭情况、体格发育、营养膳食和体育活动信息。结果样本共纳入儿童1 637名,其中隔代养育的比例为30.5%。不同养育方式下儿童的超重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2)。不同养育方式下的幼儿都存在就餐时间过长、日饮水量不足及园外活动时间缺乏的问题。其中隔代家长在饮食及运动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结论上海市3~6岁儿童中亲代养育的比重更大,不同养育方式下儿童的饮食运动习惯存在差异。就餐时间过长、日饮水量不足及园外活动时间缺乏是两类养育方式下幼儿的共同问题。在运动方式和运动场地的选择上体现出上海市儿童生活环境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上海市城区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现状及不同抚养方式下家庭养育环境的差异,并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上海市城区在园学龄前儿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家幼儿园657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及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各因素与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上海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总分不良环境检出率均较其他省市低;隔代抚养儿童在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总分等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亲代抚养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年龄、家庭结构、隔代抚养、父亲角色缺失、家庭年收入、父母工作状态、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早餐频率,父母的体重状态等。结论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总体优于国内其他省市,但在环境/气氛、忽视/干涉/惩罚等方面相对欠缺。亲代抚养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优于隔代抚养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291名农村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农村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农村幼儿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甘肃省291名农村幼儿家长进行调查.结果甘肃省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男孩在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女孩多,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行为障碍问题多.影响农村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是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抚养人、夫妻关系、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水平等因素.结论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的重视,父母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远离父母,造成家庭教育缺失,这一群体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的现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逐渐提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议程.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概念的阐述,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提出,对其教育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改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早期发展环境, 为促进其早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对安徽省舒城县农村地区3~5岁儿童养育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750名儿童, 其中650名为留守儿童。结果显示1)留守儿童养育人文化程度较低, 家庭经济水平较高;2)留守儿童接受卫生服务、早期教育情况较非留守儿童差;3)留守儿童养育人对卫生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及非留守儿童养育人;4)留守儿童养育人对多项保健服务有需求。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早期发展环境较非留守儿童差, 应采取多项措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配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外出打工人群较多的3个县为调查现场,对同居住地、同性别、年龄相差±3个月的7岁以下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1:1配对,对调查对象进行心理测查。【结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方面(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农村儿童的身心健康管理,提高抚养人的监护意识和养育水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杨丽  陈卫星 《中国妇幼保健》2014,(22):3652-3655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监护人缺失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方法:采有自编问卷对劳务输出大市四川南充市的924名农村留守幼儿的吃、穿、玩、健康、教育等5个方面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调查农村留守幼儿924人,50.11%的幼儿父母均外出,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高达42.75%;在吃、穿方面,母亲外出、父亲外出和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幼儿没有明显的差异;母亲照顾的幼儿在饮食卫生习惯上显著优于父母均外出的幼儿;但是在玩、健康、教育等项目上,父亲外出有母亲照顾的留守幼儿则显著优于父母均外出由祖父母照顾的留守幼儿。结论:对于农村留守幼儿来说最好是采用母亲监护的方式,对于其他监护类型的农村留守幼儿,则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减少父母的缺失对幼儿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幼儿体重发育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改善农村幼儿尤其是留守幼儿体格发育的建议,并为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样本,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735名农村学龄前0~5岁幼儿中,269(36.6%)名为留守幼儿。同时,样本中留守幼儿体重发育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幼儿。单因素分析显示,可能影响农村幼儿体重发育异常的因素有:是否为留守幼儿、月龄段、母亲教育程度、监护人是否知晓健康饮食方式、监护人是否对抚养孩子不自信。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教育程度与监护人是否对抚养孩子不自信是影响留守幼儿体重发育的显著因素。结论幼儿监护人应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各方面教育技能。农村留守幼儿保障体系相对落后,应大力健全农村留守幼儿保护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儿期养育方式对青少年期综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方面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自拟)、青少年自评量表(YSR)、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SLEC)对66名婴儿期采用隔代养育的青少年(研究组)和67名婴儿期采用亲子养育的青少年(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多元方差分析显示,两种养育方式的青少年综合心理健康无差异,(Wilks’λ=0.881,F=1.85,P=0.0660.05);控制了婴儿期主要养育人受教育年限和生活事件混杂因素影响后进行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亲子养育青少年社交方面优于隔代养育青少年(2.54±0.24vs3.44±0.25,F=6.38,P=0.0130.05)。结论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综合心理健康的远期影响有限,应当加强隔代养育儿童社交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了解江西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江西省5县(市)2~16岁留守儿童2 286名,使用一般情况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资料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523名(42.0%),6~ 16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302名(29.0%).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教育方式和看护人感受是2~ 16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民主型教育方式和看护人感受有能力照顾好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低;女性为2~5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保护因素(OR=0.778),差的同伴关系是6~16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OR=1.769).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健康状况较差.应通过改善家庭养育环境和获得社会支持来减少留守给儿童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自编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农村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比较二组生活质量的差异,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分低于非留守儿童(P<O.05),不同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有个人爱好的留守儿童之间生活质量存在差异(P<O.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下降,一些因素可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乡农村留守初中生忽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国农村12~17岁中学生忽视评价常模"制定的量表和评价方法,调查河南某乡农村12~17岁初中生610名,其受忽视状况用忽视率和忽视度描述,并对影响忽视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守初中生总忽视率及各维度忽视率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P0.05)。不同类型留守学生的忽视度比较:女生在身体和安全维度的忽视度低于男生(t=3.54,2.98;P0.05);九年级学生在总忽视度、情感、教育维度忽视度较低(t=3.87,4.23,4.11;P0.05);留守时间越长的学生总忽视度和6个维度的忽视度越高(P0.05);家庭孩子数量较多的总忽视度和6个维度的忽视度均高于孩子数量少的(P0.05);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组学生,在总忽视度、情感、教育、社会维度中忽视度均高于父母单方外出组学生(P0.05)。留守初中生忽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留守时间、父母外出打工情况、与父母交流的难易度、父母的关心程度。结论河南省农村初中生受忽视程度比较严重,影响儿童忽视的主要因素为留守时间、父母外出打工情况、与父母交流的难易度、父母的关心程度。  相似文献   

19.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幼儿性教育的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在农村地区开展留守儿童性教育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2018年3-5月对1 348位四川省各乡镇农村幼儿园3~6岁留守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四川农村地区3~6岁留守儿童家长幼儿性教育开展率为48.4%(652名).多因素Logis-tie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孩子就读年级越高(OR=1.32,95%CI=1.12~ 1.55)、家庭年总收入<1万(OR=1.48,95%CI=1.02~2.14)、孩子问过性相关问题(OR=1.44,95%CI=1.11~1.87)、认为有必要开展幼儿性教育(OR=3.78,95%CI=2.57 ~ 5.58)、认为幼儿性教育负责人应该包括家长(OR=2.69,95%CI=1.78~4.07)、其他家人进行过幼儿性教育(OR=7.86,95%CI=5.16~11.95)、学校开展过幼儿性教育(OR=3.13,95% CI=2.25 ~ 4.34)的家长,幼儿性教育的开展率高(P值均<0.05).结论 四川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长幼儿性教育开展率低.应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加强对家长性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转变其态度,进而促进幼儿性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聊城市高唐县2个镇8个幼儿园共735名3~6岁学龄前农村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家庭养育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其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6.5%,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4.3%。留守儿童在品行,多动问题方面的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看护人对养育负担的心理感受较轻(OR=0.652,95%CI=0.463~0.919)以及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OR=0.676,95%CI=0.478~0.955)是影响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 留守问题会对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