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经颅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TM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IBS)发展迅速,通过电/磁刺激调节皮质兴奋性来改善神经功能,但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仍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成对关联刺激(PAS)结合了TMS和周围神经电刺激的双重刺激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运动区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16例PD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其辅助运动区,频率为5 Hz,共1200次脉冲,磁刺激强度为100%静息阈值(RMT)。于干预前30 min及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其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成分N30等指标。 结果重复经颅磁刺激后10 min,P20~N30波幅较刺激前显著增高(P<0.05),同时P/F指数显著减低(P<0.05);运动诱发电位(MEP120)波幅显著增高,且在刺激后10 min达到峰值。 结论频率为5 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运动区,不仅可暂时改善辅助运动区局部的兴奋性,还可影响与之存在纤维联系的第一躯体运动区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3.
运动诱发电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颅电刺激可引发相对同步的肌肉反应,即运动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反应的潜伏期与快传播性皮质脊髓束的激活一致,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很多方面,但存在可能同时诱发疼痛的问题。而经颅磁刺激可刺激神经和大脑,且几乎没有疼痛,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体大脑的生理学诸方面,包括运动功能和各种大脑疾患的病理生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观察这种联合治疗干预方式对脑卒中平台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3例脑卒中后平台期偏瘫患者在4周基线期后接受4周的tDCS结合FES治疗干预。干预前后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FMA)、表面肌电图(sEMG)、经颅磁刺激(TMS)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U-FMA分数较干预前提高。7个主动肌中有5个表面肌电激活性干预前后有明显变化。用TMS成对刺激方法评估受试者健侧大脑短潜伏期皮质内抑制与短潜伏期皮质内易化结果显示部分的干预前后变化。结论:tDCS结合FES治疗干预改善了受试者上肢的运动功能,该方案可能是针对脑卒中平台期患者的一种有前景的干预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TBS)对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双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对舌骨上肌群的调控机制。 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24例,采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cTBS)刺激受试者左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采用间隔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iTBS)刺激受试者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记录刺激前及刺激后即刻、15min、30min双侧舌骨上肌群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刺激前、后不同时间点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的变化。 结果刺激前,左右两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分别为(375.29±176.09)μV和(368.17±149.02)μV,分别与同侧刺激后即刻、刺激后15min和刺激后30min舌骨上肌群MEP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TBS可兴奋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并能逆转左侧相应皮质被cTBS预处理的抑制效应。TBS可以影响两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颅磁刺激应用于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新技术.它只对大脑皮质有作用,而对脑深部组织无影响。TMS对于有运动障碍的患者最普遍的应用是测试大脑皮质间和皮质内连接的兴奋性,通过这个测试可以提供相关病理生理信息。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可以使运动系统产生长时的可塑性改变.这使得人们产生了将rTMS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是为了解经颅磁刺激的预测价值。选取 2 0例脑卒中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人群 ,在运动皮质及颈椎间进行磁刺激 ,并记录肌电图反应 ,对中枢运动传导时间、静息运动阈值等参数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2 0例患者中在 2、3、4ms刺激间隔时 ,患侧皮质内抑制作用明显降低 ,且对磁刺激的运动阈值与 6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分值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故经颅磁刺激技术可早期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8.
应用大脑皮质电刺激仪检测23例脑梗死后的脑皮质运动代表区,记录经颅电刺激大脑皮质(MEP)的潜伏期、波幅、波形、中枢传导时间(CMCT)。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的MEP观察指标中至少有1项为异常,提示MEP是脑梗死后锥体功能评价及预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近5年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1.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年发文量逐年上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Abo Masahiro,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山大学。热点关键词为大脑皮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皮质兴奋性、可塑性等。突现强度排在前5位的关键词依次为单侧空间忽略、脑卒中后、神经性疼痛、皮质可塑性、经胼胝体抑制。结论 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相关研究的热度逐年上升,未来可关注经颅磁刺激对单侧空间忽略、神经性疼痛等的治疗效果,可进一步研究经颅磁刺激对皮质可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甲笠  单春雷 《中国康复》2019,34(4):218-222
<正>早在30多年前,Barker等~([1])首次报道了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从此实现了非侵入性地刺激大脑皮质,诱导皮质兴奋性的瞬时或长时改变的目的。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能够引起持续到刺激结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的皮质环路可塑性改变,很多研究也已证明rTMS对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2-3])。Theta节律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是rTMS的一种最新范式,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偶联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成A组、B组及C组,每组2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健侧大脑皮质运动区(M1)给予低频(1Hz)经颅磁刺激15min,随后对患侧肢体进行20min FES治疗;B组患者则对患侧大脑皮质运动区(M1)给予高频(10Hz)经颅磁刺激15min,随后对患侧肢体进行20min FES治疗;C组患者仅针对患侧肢体辅以20min FE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分析各组患者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MBI评分、MEP波幅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CMCT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A、B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C组水平(P<0.05)。 结论 rTMS预刺激偶联FES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患侧大脑皮质MEP,提高ADL能力,加速患侧大脑皮质功能重组,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脑卒中早期患者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治疗组18例和伪刺激组19例。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DCS治疗组在采用tDCS阳极刺激运动皮质M1区的同步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踏车(FES-cycling)训练,伪刺激组则在tDCS伪刺激模式下同步进行FES-cycling锻炼,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其下肢初级运动皮质(M1区)大脑皮质运动阈值(C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MBI评分和TUG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FMA-LE评分和TUGT分别为(28.28±2.72)分和(18.04±3.09)s,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MT、CL、CMC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Amp则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CMT、Amp、CL、CMCT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训练可有效兴奋脑卒中早期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及下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经颅磁刺激对西比灵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测定运动诱发电位和枕皮质功能,观察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新诊断的偏头痛患者给予西比灵5mg QN治疗,治疗前后作脑运动诱发电位和磁刺激枕皮质诱发视幻觉的阈值检测.结果:共有59例病人参加了试验,典型偏头痛17例、普通型偏头痛42例.发现治疗前每月头痛指数平均为45.70,治疗一月后为27.4,两月后为10.3,与治疗前比较P均小于0.01.西比灵治疗后显著降低典型偏头痛枕皮质的兴奋性和改善运动区皮质的功能.结论: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疗效较好,并有改善偏头痛皮质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及假刺激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高频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患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10 Hz高频rTMS治疗,低频组患者则针对健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0.5 Hz低频rTMS治疗,假刺激组则针对患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假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3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CMCT及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高频组、低频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假刺激组水平(P<0.05),同时低频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高频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频组与高频组FMA、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及高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并且低频rTMS刺激健侧M1区较高频rTMS刺激病灶侧M1区能更显著改善病灶侧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31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当日常规康复治疗之外,治疗组和对照组还分别接受2h的偏瘫侧上肢尺神经和桡神经的PNS治疗和伪PNS治疗。以患手第一骨间背侧肌为靶肌肉,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检测卒中侧大脑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 MT)、运动诱发电位募集曲线(recruitment curve,RC)、运动诱发电位峰值(peak motor evoked potential,p MEP)、皮质静息期(cortical silent period,CSP)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PNS治疗后,RC斜率(P=0.01)及p MEP波幅(P=0.02)均显著增高,而r MT和CSP持续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接受伪PNS治疗前后,各运动皮质兴奋性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P=0.030和0.033),提示治疗前后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变化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单次2h的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16.
经颅磁刺激在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研究经颅磁刺激对运动传导通路的易化作用及其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选取65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基本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给予14天的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第1天和第14天的MEP(运动诱发电位)、CMCT(中枢运动传导时间)、肌力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在Gug-Meyer运动功能评分、肌力和CMCT等方面:治疗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之间的MEP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进行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明显缩短CMCT,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从电生理角度评估患者预后并指导康复治疗。 方法选取早期脑卒中患者46例,根据病灶侧脑区TMS检查结果,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低于50μV的患者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阴性组(阴性组),MEP波幅达到或超过50μV的患者则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阳性组(阳性组)。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药物及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TMS检查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静息阈值(RMT)、MEP波幅(Am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等。 结果治疗4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为(54.99±2.76)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同时亦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8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73.11±2.98)分]进一步提高,同时亦显著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RMT均呈渐进性降低趋势,阴性组RMT从(98.35±10.12)%下降至(30.35±7.31)%,下降幅度及下降速度均明显超过阳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Amp均呈渐进性增高趋势,并且阳性组Amp开始增加时间点早于阴性组,但在Amp增加幅度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阴性组CL及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而阳性组CL及CMCT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兴奋性呈动态变化过程,通过TMS分析其MEP特点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科学制订康复干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1])。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平衡被打破,非损伤侧皮质可经胼胝体抑制损伤侧皮质兴奋性,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3—4])。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  相似文献   

19.
经颅电刺激大脑皮质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大脑皮质电刺激仪检测23例脑梗死后的脑皮质运动代表区,记录经颅电刺激大脑皮质(MEP)的潜伏期、波幅、波形、中枢传导时间(CMCT)。结果显示脑梗死患的:MEP观察指标中至少有1项为异常,提示MEP是脑梗死后锥体功能评价及预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20)、磁刺激组(n=20)和联合组(n=20)。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磁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健侧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镜像疗法。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以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磁刺激组和联合组FMA-LE评分、BBS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且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最为显著(P<0.05)。 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