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脑卒中是全球致残的最常见疾病,对患者功能障碍进行准确评定可更好的指导康复治疗并改善预后。大脑皮质兴奋性是脑卒中康复及预后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临床评估多采用量表,精确性差,无法定量评定患者大脑兴奋性情况。由经颅磁刺激诱发的运动阈值及运动诱发电位是大脑皮质兴奋性的代表性评价指标,可定量评估大脑皮质兴奋性。近年来,经颅磁刺激成对脉冲刺激模式诱发的短间隔皮质内抑制及皮质内易化已成为皮质兴奋性相关研究的新方向。经颅磁刺激诱发的相关皮质兴奋性评价指标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评估及预后参考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有关指标的特性及其在脑卒中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背景:硬膜外植入式皮质刺激兼顾了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硬膜下皮质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的优点,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的肢体运动与语言功能。 目的:综述近年来有关硬膜外植入式皮质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年1月至2014年4月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检索关键词为“cortical stimulation,extradural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extradural cortical implants,extraduralcorticalstimulation,stroke,rehabilitation;皮质刺激,硬膜外电刺激,硬膜外皮质植入,硬膜外皮质刺激,脑卒中,康复”。纳入有关硬膜外植入式皮质刺激在脑卒中后运动与言语障碍中应用的文章。结果与结论:硬膜外皮质刺激是植入式皮质刺激,其优势是侵入性小、高度精确性和经硬膜与大脑密切接触,对缺乏有效治疗的脑卒中慢性期运动和语言障碍患者来说,这有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硬膜外皮质刺激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促进病灶周围结构与功能改变、提高神经网络功能、促进大脑半球间功能平衡及增加感觉输入来改善脑卒中后的肢体运动功能与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3.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变脑卒中患者皮质兴奋性、改善吞咽功能。早期可采用90%~130%静息运动阈值(rMT)强度的高频刺激,恢复期采用100%~130%rMT强度、脉冲总数为1200的低频刺激;双侧刺激的效果优于单侧刺激。  相似文献   

4.
经颅磁刺激对偏头痛患者皮质功能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经颅磁刺激探讨偏头痛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及枕皮质的兴奋性,以进一步明确偏头痛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新诊断的偏头痛患者作脑运动诱发电位(brain 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和磁刺激枕皮质诱发视幻觉的嗣值检测。结果 共有59例患者参加了试验,男26例、女33例,典型偏头痛17例、普通型偏头痛42例。正常对照22例。发现典型偏头痛患者枕皮质刺激诱发视幻觉的嗣值(51&;#177;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74&;#177;8)%,运动透发电位潜伏期典型值头痛[17.3&;#177;3.0)ms比正常组(12.1&;#177;2.7)ms显著延长。结论 提示典型偏头痛患者枕皮质神经元兴奋增强,潜伏期延长可能与偏头痛患者脑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经颅磁刺激对西比灵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测定运动诱发电位和枕皮质功能,观察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新诊断的偏头痛患者给予西比灵5mg QN治疗,治疗前后作脑运动诱发电位和磁刺激枕皮质诱发视幻觉的阈值检测.结果:共有59例病人参加了试验,典型偏头痛17例、普通型偏头痛42例.发现治疗前每月头痛指数平均为45.70,治疗一月后为27.4,两月后为10.3,与治疗前比较P均小于0.01.西比灵治疗后显著降低典型偏头痛枕皮质的兴奋性和改善运动区皮质的功能.结论: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疗效较好,并有改善偏头痛皮质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用于初级运动皮质上的经颅超声刺激(transcranial ultrasound stimulation, TU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1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偏瘫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疗程2周。真刺激组患者还采用TUS治疗,假刺激组的刺激部位及模式与真刺激组相同,但换能器处于非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运动皮质电活动的改变。以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WMFT)、Jebsen手功能测试(Jebsen Hand Function Test, JHFT)和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 FMA-UE)作为上肢运动功能指标;以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潜伏期、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 RM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卒中慢性期患者上肢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1例脑卒中病程3年以上、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康复基础上,采用偏瘫侧前臂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和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皮质高频rTMS治疗,共4周。结果治疗后,患者右上肢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提高,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降低。结论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联合rTMS可能对改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偏瘫侧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经颅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TM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IBS)发展迅速,通过电/磁刺激调节皮质兴奋性来改善神经功能,但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仍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成对关联刺激(PAS)结合了TMS和周围神经电刺激的双重刺激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31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当日常规康复治疗之外,治疗组和对照组还分别接受2h的偏瘫侧上肢尺神经和桡神经的PNS治疗和伪PNS治疗。以患手第一骨间背侧肌为靶肌肉,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检测卒中侧大脑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 MT)、运动诱发电位募集曲线(recruitment curve,RC)、运动诱发电位峰值(peak motor evoked potential,p MEP)、皮质静息期(cortical silent period,CSP)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PNS治疗后,RC斜率(P=0.01)及p MEP波幅(P=0.02)均显著增高,而r MT和CSP持续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接受伪PNS治疗前后,各运动皮质兴奋性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P=0.030和0.033),提示治疗前后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变化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单次2h的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10.
经颅磁刺激对偏头痛患者皮质功能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探讨偏头痛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及枕皮质的兴奋性,以进一步明确偏头痛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对新诊断的偏头痛患者作脑运动诱发电位(brainmotorevokedpotentials,MEP)和磁刺激枕皮质诱发视幻觉的阈值检测。结果共有59例患者参加了试验,男26例、女33例,典型偏头痛17例、普通型偏头痛42例。正常对照22例。发现典型偏头痛患者枕皮质刺激诱发视幻觉的阈值(51±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74±8)%,运动透发电位潜伏期典型偏头痛(17.3±3.0)ms比正常组(12.1±2.7)ms显著延长。结论提示典型偏头痛患者枕皮质神经元兴奋增强,潜伏期延长可能与偏头痛患者脑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经颅磁刺激仪,刺激部位为健侧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M1),频率1.0 Hz,强度80%静息运动阈值,连续刺激20 min,刺激时间5 s,间隔时间5 s,每次予以600个脉冲刺激,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下肢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评分)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Holden分级)评定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Berg评分和Holden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下肢FMA评分、Berg评分和Holden分级分别(22.05±2.93)分、(39.15±2.68)分和(3.45±0.83)级,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和WanFang Data中关于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11个RCT,376例患者。3个低质量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2~4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更好,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02,95%CI(2.56,19.47)],其余8个研究仅作相应的描述性分析。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尚不能确定。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时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近5年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1.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年发文量逐年上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Abo Masahiro,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山大学。热点关键词为大脑皮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皮质兴奋性、可塑性等。突现强度排在前5位的关键词依次为单侧空间忽略、脑卒中后、神经性疼痛、皮质可塑性、经胼胝体抑制。结论 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相关研究的热度逐年上升,未来可关注经颅磁刺激对单侧空间忽略、神经性疼痛等的治疗效果,可进一步研究经颅磁刺激对皮质可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与额颞叶痴呆(FTD)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共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AD患者70例(纳入AD组)及FTD患者50例(纳入FTD组),收集记录其一般资料情况。采用TMS检查2组患者静息运动阈值、易化运动阈值及皮质静息期,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MS检查发现,AD组患者静息运动阈值[(44.21±7.770)%]、易化运动阈值[(31.81±5.947)%]均较FTD组[分别为(47.84±9.671)%和(34.75±6.751)%]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患者皮质静息期[(151.5±31.0)ms]较FTD组皮质静息期[(159.8±29.53)ms]有缩短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TMS检查发现,AD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较FTD患者明显增强,提示TMS检查可作为鉴别诊断AD与FTD患者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TBS)对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双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对舌骨上肌群的调控机制。 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24例,采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cTBS)刺激受试者左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采用间隔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iTBS)刺激受试者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记录刺激前及刺激后即刻、15min、30min双侧舌骨上肌群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刺激前、后不同时间点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的变化。 结果刺激前,左右两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分别为(375.29±176.09)μV和(368.17±149.02)μV,分别与同侧刺激后即刻、刺激后15min和刺激后30min舌骨上肌群MEP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TBS可兴奋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并能逆转左侧相应皮质被cTBS预处理的抑制效应。TBS可以影响两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颅磁刺激可作为一项无创的、非侵入性的测量大脑皮质兴奋性的神经生理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研究癫痫的病因及耐药机制等。本文对单/双脉冲经颅磁刺激在癫痫患者皮质兴奋性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此项检测获得的参数在癫痫病因探索、癫痫分类及用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验证经颅磁刺激 (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 ,TMS)在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完全发展前的预测程度。对 2 0例脑卒中后 30d的患者行TMS ,并根据有无运动诱发电位分成两组 ,于脑卒中后 70d运用Enjalbert积分和运动功能指数进行临床评定。发现运动功能指数与TMS结果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1) ,两组间Enjalbert平均积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3)。TMS对预测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8%和 75 % ,提示TMS可预测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CPSP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患侧大脑初级运动皮质(M1区)的rTMS,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对照组给予假刺激,作用部位、治疗声音与治疗组相同。2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结束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目测类比法(VAS)评分、患侧静息运动阈值(RMT)、皮层静息期(CS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RMT、CSP和MEP潜伏期分别为(3.1±1.2)分、(51.3±4.8)%、(188.9±63.0)ms和(27.9±5.7)ms,与组内治疗前[(5.1±1.3)分、(60.1±5.9)%、(239.7±43.5)ms和(35.5±4.4)ms]比较,各指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上述4个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VAS、RMT、CSP和MEP潜伏期,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4.7±1.0)分、(57.6±5.1)%、(241.7±33.9)ms和(31.7±5.2)ms],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原因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治疗效果往往欠佳。运动皮质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 MCS)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因其对疼痛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近年来,更多的运动皮质刺激技术方法得以发展,镇痛效果也不断提高。本文主要梳理了在疼痛治疗中,硬膜外运动皮质刺激(epidural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 eMCS)、重复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repetitive stimulation, 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的临床疗效和镇痛机制,以期推动运动皮质刺激镇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脑卒中早期患者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治疗组18例和伪刺激组19例。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DCS治疗组在采用tDCS阳极刺激运动皮质M1区的同步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踏车(FES-cycling)训练,伪刺激组则在tDCS伪刺激模式下同步进行FES-cycling锻炼,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其下肢初级运动皮质(M1区)大脑皮质运动阈值(C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MBI评分和TUG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FMA-LE评分和TUGT分别为(28.28±2.72)分和(18.04±3.09)s,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MT、CL、CMC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Amp则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CMT、Amp、CL、CMCT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训练可有效兴奋脑卒中早期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及下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