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对46例无症状血友病患者的新鲜或贮存的血清进行了 HTLV—Ⅲ抗体检测,这些病人曾在1978—1984年间使用过血液制品以治疗血友病。其中22人使用过来源于一个 AIDS 患者的同一批号的Ⅷ因子(FⅧ)。患者中有36例为甲型血友病(其中30例较严重,FⅧ<1%);2例为严重的遗传性假性血  相似文献   

2.
据《国外医学情报》,1986;22:365报道:香港十组人群,包括大学生、医务工作人员、性病、癌症、发烧病人、血友病患者、乙肝患者等共七千余人,用HTLV-Ⅲ感染的H_9细胞或AIDS相关病毒感染的HUT-7细胞作抗原,经放射免疫荧光CIF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参照测定,结果表明;除8名血友病患者中4例和乙肝组1例(导游者)病人外,所有标本呈HTLV—Ⅲ阴性。说明在香港本地人中HTLV—Ⅲ感染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间接免疫萤光法测定96例淋巴细胞恶性患者血清中抗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1)抗体。其中,8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现一例成人抗HTLV—1抗体阳性,抗体滴度1:80,阳性率1.04%。並在培养细胞中检出HTLV—1抗原阳性细胞,前后两次阳性率分别为1.7~1.5%(P>0.05)。确诊病人已感染本病毒,提示HTLV—1已传入江西。认为测定HTLV—1抗原比抗体更重要,可用于早期确诊及游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对于血友病患者存在AIDS病毒抗体的大肆宣传之后,人们推测儿童期遭受HTLV/LAV感染仅限于那些接受血液或血液制品的病儿,或许都是情有可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大多数血清学阳性儿童都是在围产期从被感染的母亲而获得这种病毒的。输血传播HTLV-Ⅲ感染的患病率根据“血友病中心领导者”年鉴报道,看来目前英国大约有900名15岁以下男孩患有典型的血友病。其中具有HTLV-Ⅲ抗体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外周淋巴细胞内已发现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并在部份AIDS,淋巴结病综合征(Lymphadenopath Syndrome)和血友病患者血清查出抗HTLV感染的T-细胞胞膜抗原(HTLV-MA)抗体。但血友病病人体内的抗体究竟是通过渝血被动获得还是由于病毒抗原感染主动免疫产生的呢?本文对二例伴有AIDS的血友病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以及新鲜和培养血细胞的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6.
美国Gallo于1983年提出: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HTLV—Ⅰ)可能为AIDS病原因子,但未被人们所公认。1984年Gallo等人从AIDS患者身上分离到HTLV—Ⅲ,认为HTLV—Ⅲ与AIDS有极其密切的病原学关系。目前,AIDS的病因已经确定为人体Ⅲ型T细胞白血病病毒(即HTLV—Ⅲ)。这种病毒能影响调节细胞生长的基因,危害辅助性T细胞,并造成T细胞的癌变或杀死T细胞,使之失去免疫功能。HTLV-Ⅲ病毒主要存在于AIDS病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皮肤T细胞淋巴瘤 (CTCL)患者中是否存在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HTLV Ⅰ )的感染。方法 检测CTCL患者血清中的HTLV Ⅰ抗体以及患者外周血细胞和活检标本中的前病毒DNA。结果 PCR法检测CTCL患者外周血样 5 7例 ,其中HTLV Ⅰ前病毒DNA阳性患者 6例 ;ELISA法检测CTCL患者 5 4例 ,其中 1例为可疑阳性 ;Western印迹法检测CTCL患者 18例 ,其中HTLV Ⅰ抗体阳性者 4例 ,此 4例患者前病毒DNAPCR结果也为阳性。结论 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存在HTLV Ⅰ病毒感染 ,CTCL与HTLV Ⅰ有一定的关系。HTLV Ⅰ病毒感染可能是CTCL发病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作者测定11例HTLV—Ⅲ感染患者粒细胞的NBT还原作用,其中5例AIDS患者的NBT还原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淋巴结病综合征(LAS)的NBT还原作用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检测NBT反应有助于HTLV—Ⅲ感染之诊  相似文献   

9.
爱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类 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Ⅲ(HTLV—Ⅱ)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性疾病。该病毒存在于病人的血液、淋巴结,精液、泪液、唾液、乳汁和尿液中,血液中有相应的抗体。HTLV—Ⅲ对OKT_4~ (辅助/诱导)T 淋巴细胞有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番禺地区献血人群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流行情况,为国家制定地区性血液筛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无偿献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TLV-Ⅰ/Ⅱ抗体筛查,对筛查阳性的标本进行ELISA双孔复查,复查阳性标本为HTLV初筛阳性标本。对初筛阳性标本进行电化学发光试验,对化学发光试验阳性标本进行蛋白印迹法(WB)和PCR方法确证,WB或PCR确证阳性标本为HTLV阳性标本。结果 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ELISA筛查117 453份标本,发现ELISA阳性标本38例,初筛阳性率为0.03%(38/117 453),电化学发光法阳性5例,WB及PCR阳性1例,阳性病例的病毒分型为HTLV-Ⅰ,为非本地区籍贯人员。广州番禺地区献血人群HTLV感染率为0.8/10万(1/117 453)。结论广州番禺地区为HTLV低流行区,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血液安全,HTLV筛查可以参考欧洲发达国家的做法,只检测首次献血者,已经检测过HTLV并且合格的献血者再次献血时可豁免此项检测。  相似文献   

11.
美国CDC(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确定AIDS诊断标准有四条:(1)无其他原因的免疫功能低下,(2)患有kaposi肉瘤和(或)卡氏肺囊虫(pneumocystis carinii),肺炎等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感染。(3)辅助T细胞下降,抑制T细胞相对上升,二者比值<1。(4)HTLV—Ⅲ型抗体阳性。此病人在我校肿瘤研究室检测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结果Leu5b(pan—T)15/107阳性,Leu3a(helper/inducer)3/134阳性,Leu2b(suppressor/cytotoxic)12/120阳  相似文献   

12.
由HTLV(爱滋病毒)型特异性聚合酶链锁反应(PCR)确定的55例HTLV—Ⅰ及45例HTLV—Ⅱ带病毒者用重组HTLV—Ⅰ或Ⅱ重组包膜糖蛋白作西方斑点分析(Western blot assays)鉴别。重组蛋白(RP)B_1含HTLV—Ⅰ外层糖蛋白gp46的第166~201氨基酸,只与HTLV—Ⅰ试样反应。PR—ⅡB,含HTLV—Ⅱ外层糖蛋白Pg52的第96~235氨基酸,只与HTLV—Ⅱ样本反应。用密度分析法,39例(86.6%)有高度反应。55例HTLV—Ⅰ样品有35例(65.5%)对RP—ⅡB有抗体反应。在HTLV感染诊断中,RP—BⅠ及ⅡB西方斑  相似文献   

13.
<正>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爱滋病,AIDS)是由一种人类的逆转录病毒(HTLV—Ⅲ/LAV)引起的,它可以通过性生活,输血及血液制品传染,或经胎盘蔓延。在非洲一些国家,爱滋病在男女之间的分布相等,HTLV—Ⅲ/LAV的传播似与经常接触妓女及配偶频繁的性生活有关。但在美国和欧洲,已证实通过异性爱传播是少见  相似文献   

14.
孙荷  何有明 《新疆医学》1997,27(3):130-132
收集新疆喀什地区不同年龄组的维吾尔族血清579份,汉族血清290份,共计869份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上述血清中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1)IgG抗体,结果维族HTLV—1IgG抗体阳性率为1.03%(6/579),汉族为0(0/290)。首次证明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HTLV-1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本地区检出的无症状献血人群携带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株亚型。方法对3份HTLV-Ⅰ/Ⅱ血清阳性标本,采用Nested-PCR方法检测前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1ong terminal repeat,LTR)并测序分析。结果从1名有多次合格献血经历,但抗体筛查强阳性(OD=3.000)血样中提取到HTLV-Ⅰ前病毒DNA。核苷酸序列分析提示,与日本原型ATK株比较其序列一致性为98.4%(738/750)。结论试验认定该HTLV病毒为世界群b型日本型毒株,并提示无症状携带HTLV-Ⅰ病毒的献血者具有潜在经血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人T细胞病毒I型(HTLV-I)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59例SLE、49例RA患和334例健康献血员的血清HTLV-I抗体。结果: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4.1%和0.6%。部分阳性经Western blot、PCR法证实。结论:HTLV-I感染可能与SLE、RA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春地区献血人群HTLV感染状况,为了解本地区献血人群是否存在HTLV感染和针对其感染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吉林省血液中心随机留取的65821份无偿献血者血浆标本进行HTLV-Ⅰ/Ⅱ抗体检测,初筛阳性的样本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WB)实验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RT-PCR)法进行确认。结果 65821份献血标本中初筛阳性结果数25例,占总纳入人数的0.04%,疑似阳性者合计1例,占初筛阳性数的4.00%;疑似阳性者最终确认结果呈阴性。结论长春地区属于HTLV感染低发区或非流行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河南地区儿童血友病发病特点及诊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94例血友病患儿(年龄≤14岁)的临床资料。结果血友病A 254例,血友病B 40例;重型83例,中型117例,轻型94例。首次发病年龄(1.62±1.58)岁,确诊年龄(5.54±5.28)岁。首次发病年龄≤3岁共222例(75.51%)。有明确血友病家族史57例(19.39%)。104例(35.37%)自发性出血,166例(56.46%)外伤后出血,24例(8.16%)医源性出血。首次出血部位以皮肤黏膜为首位,共220例(74.83%)。95例(32.31%)合并关节畸形。所有患儿仅在出血严重时接受过替代治疗,无1例接受预防性替代治疗。仅1例患儿查丙肝抗体阳性,家族中否认丙肝病史。结论血友病延误诊断仍存在,关节畸形发生率较高,存在替代治疗不及时及无预防性替代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780例血友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临床症状、治疗、抗体产生、血液传播疾病等情况。方法对780例确诊的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和治疗措施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部分患者进行了抗体检测和基因分析。结果 780例血友病患者中A型687例(88.1%),其中重型269例(39.2%),中型302例(44%),轻型106例(15.4%),亚临床型10例(1.4%);B型93例(11.9%),其中重型36例(38.7%),中型42例(45.2%),轻型12例(12.9%),亚临床型3例(3.2%)。患者初次发病的中位年龄为1.9岁(0.1~70岁);确诊中位年龄为5.1岁(0.1~70岁)。有血友病家族史者占33.2%。血友病A/B重型患者均自幼反复自发性出血,以关节、肌肉和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关节畸形者占43.0%;中型患者多为损伤后出血,以皮肤黏膜、关节出血为主,关节畸形者占25.3%;轻型患者以皮肤黏膜损伤后出血为主,关节畸形者占14.4%。对286例血友病A患者进行FⅧ:Ab测定,阳性例数为13例(4.55%)。18/509例血友病患者感染HBV(3.54%),42/509例感染HCV(8.25%),4/509例感染HIV(0.79%),271例(34.74%)不详。81例血友病A患者中3例为FⅧ内含子1倒位(3.7%),其中1例FⅧ:Ab阳性;25例为FⅧ内含子22倒位(30.9%),其中1例FⅧ:Ab阳性。结论本组血友病患者呈家族型分布倾向,诊断存在延迟。血友病A∶B为7.4∶1,以中重型患者为多,关节畸形发病率高。血友病A患者抑制物发生率比国内外报道低,多发生在中重型患者。血液传播疾病感染与患者反复输注未经病毒灭活的FFP、冷沉淀物或全血史有关。FⅧ内含子1/22倒位检测可用于血友病直接基因诊断和家系调查,可能是抑制物物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韶关市献血人群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感染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2—11月于本血站经筛查合格的无偿献血者标本29 418份,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对于初筛为有反应性(s/co≥1)的无偿献血者标本,再采用免疫印迹法(WB)及核酸试验(PCR)进一步确认。结果:29 418名献血者中本地献血者占93.603%(27 536/29 418),外地流动人口占6.397%(1 882/29 418);29 418份标本中经ELISA法初筛发现反应性标本量为4份,占0.014%(4/29 418),而经WB法及PCR法检测结果 1份为阳性,阳性率为0.003%(1/29 418)。本研究调查样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献血人群主体来自农民和工人,其次为自由职业者及学生。结论:韶关市29 418名无偿献血者中发现1名HTLV感染,从安全输血角度综合分析,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应对献血者行HTLV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