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切除的原因。方法:选择2008年至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早期移植肾切除患者20例,收集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切除时间、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及术后移植肾病理等数据,分析早期移植肾切除原因。结果:20例患者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切除的中位时间为9.5(0~77) d。彩色多普勒示超声示移植肾内血流均稀疏、阻力指数较高。术后病理显示,20例患者中移植肾血管栓塞10例(50%)、排斥反应5例(25%)、出血后改变2例(10%)、移植肾感染2例(10%)、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1例(5%)。20例患者中,9例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 death, DCD)供肾,其中2例因感染切除移植肾,病原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和毛霉菌。结论:早期移植肾切除的主要原因为移植肾血栓形成和急性排斥反应;感染为DCD肾移植患者早期移植肾切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慢性移植肾失功是导致后期移植肾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拟探讨慢性移植肾失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①选择1993-12/2006-12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行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3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②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停服硫唑嘌呤、环孢素A或减少环孢素A30% ̄50%剂量,改用他克莫司0.5 ̄1mg/(kg·d)、霉酚酸酯1 ̄2g/d、西罗莫司1 ̄2mL/d等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凝及补充鱼肝油丸;服用雷公藤、百令胶囊或尿毒清等中药,给予低蛋白、低磷及高维生素、氨基酸饮食;必要时手术切除移植肾。③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治疗结果。结果:①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急性排斥反应254例(71.35%),巨细胞病毒感染65例(18.26%),移植肾肾小球肾炎21例(5.9%),药物中毒(环孢素A/他克莫司)9例(2.53%),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5例(1.41%),肾单位减少(高龄供肾/性别差异)2例(0.56%)。②治疗结果:切除移植肾194例(54.49%),带肾存活、恢复血液透析87例(24.44%),经治疗血肌酐维持在200 ̄300μmol/L63例(17.70%),死亡12例(3.37%)。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是引起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因素。提高供肾质量,严格组织配型,减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制定个体化免疫方案,定期监测药物浓度及肝肾功能,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减少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移植肾早期失功切除同期再次肾移植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移植肾早期失功切除同期再次肾移植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移植肾早期失功切除同期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移植肾失功后同期再次肾移植13例,均获得成功。13例病例中首次移植失败的原因为顽固性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无效5例,肾血管栓塞7例,肾动脉出血1例。再次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术后随访1~5年,13例(人/肾)均存活,血肌酐水平72~146μmol/L,平均(110.8±20.6)μmol/L。结论:肾血管并发症引起的移植肾失功切除同期可行再次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引起的移植肾失功在严格的组织配型基础上,高群体反应性抗体患者在避开存在致敏位点的供肾的条件下,切除移植肾后仍可同期行再次肾移植。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排斥药物及生物制剂,再次肾移植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影响人/肾长期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0月~2006年2月54例(55例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①本组1、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36%(53/55)及90.91%(50/55);50岁以上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77.78%(7/9),1年人存活率为88.89%(8/9)。②本组肾移植术后患者死亡原因中,排斥反应居首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20.00%(11/55),病死率为18.18%(2/11);其次为感染,发生率为16.36%(9/55);糖尿病及外科并发症发生率均为5.45%(3/55)。③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随术前组织相容性位点抗原/基因误配位点数减少而降低。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较高的手术操作水平、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是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背景:临床实践中发现活体肾移植急件排斥反应并不少见,耐激素导致的排斥反应屡有发生,且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严重者导致移植失败,影响人/肾长期存活率.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2005-02/2008-09活体肾移植192例和尸体肾移植168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转归,对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活体肾移植和尸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耐激素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8%,46_2%和22.8%,57.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发热,移植肾区疼痛、血尿、尿少等症状及感染、肾周血肿等并发症少于尸体肾移植.活体肾移植19例急性排斥反应经强化治疗全部逆转,而尸体肾移植38例急性排斥反应,35例逆转,2例破裂切除,1例肾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提示,活体肾移植较尸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少,临床表现轻,易逆转,预后好,同时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不典型,耐激素排斥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观察肾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胰肾同期移植术式选择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胰液膀胱引流(BD)与肠道引流(ED)两种胰肾一期移植(SPK)手术方式,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原因和处理方式。【方法】12例Ⅰ型糖尿病(IDDM)合并尿毒症患者施行了SPK,最初2例为BD术式,另10例为改进的ED术式。术后早期采用他克莫司(FK506)/环孢素A(CsA) 霉酚酸酯(MMF) 皮质激素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CD25单抗四联诱导治疗.以后改为三联维持。抗凝治疗使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结果】12倒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移植胰、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停用外源性胰岛素。4例出现移植肾急性排斥,其中3例治疗后逆转,1例移植肾功能丧失。手术并发症包括:腹腔感染3例,切口感染2例。分别经引流换药治疗后二期愈合;肾周血肿2例.经手术探查清理后好转。多与抗凝剂短期应用过量有关。远期并发症:2例BD术式患者长期存在化学性膀胱炎.其中1例发生2次反流性移植物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好转。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和移植物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进的ED—SPK术式安全、简单,远期并发症少,是治疗IDDM合并尿毒症的理想方法;但应积极预防术后早期出血、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他克莫司 (FK5 0 6)替换环孢素A (CsA)治疗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异常 ,并经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慢性排斥反应者 6例 ,用FK5 0 6替换CsA ,其他免疫抑制剂未作更动 ,起始剂量为 0 1mg·kg-1·d-1 ,以后根据血中FK5 0 6的浓度加以调整 ,维持谷值浓度在 5~ 10ug/L。治疗期间观察患者血压、血脂、蛋白尿、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变化情况。结果 :FK 5 0 6替换CsA ,随访 6~ 2 2个月 ,平均 13个月 ,4例患者移植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并持续稳定 ,蛋白尿基本消失 ;1例肾功能改善 (血肌酐下降程度 >2 0 %) ,蛋白尿减轻 ;5例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 2例已停用降压药 ,血脂下降不明显 ;1例治疗无效 ,血肌酐渐进升高 ,蛋白尿加重。治疗期间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肝功能损害。结论 :对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 ,用FK 5 0 6替换CsA对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根据临床表现、无创性辅助检查及临床经验来判断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原因常常会陷入困境,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则可提供重要的循证学依据。目的:探讨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资料及相应调整治疗后的临床结果资料。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7例(35%),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2例(10%),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加免疫抑制剂中毒1例(5%),免疫抑制剂中毒3例(15%),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15%),未见明确异常3例(15%),肾小管坏死1例(5%)。相应调整治疗方案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9例(45%),移植肾功能好转7例(35%),肾功能无明显变化3例(15%),肾功能轻度恶化1例(5%)。结果可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尸肾移植83例的临床经验,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3例尸肾移植一般情况,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3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发生尿瘘,2例输尿管梗阻,1例肺部感染,1例骨髓抑制,2例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结论:术后影响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原因是急性排斥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感染是影响受者存活的主要原因。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16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42例移植术后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5mgd)为治疗组;其它122例为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CM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年、2年及3年人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治疗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19%)比对照组(287%)低(P<005),且首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对MP冲击治疗效果好。治疗组CMV感染的发生率(33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对提高移植肾存活率,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较好的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预防及治疗CMV感染。  相似文献   

11.
Spontaneous rupture of an allografted kidney is not such a rare complication of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n our series 5.2% of the transplanted kidneys ruptured spontaneously. The condition is an acute emergency characterized by the triad, acute abdomen, swelling in the region of the transplant and haemorrhagic shock. The aetiology of transplant rupture seems to be multifactorial, but the superimposition of an acute rejection episode on ischaemic tubular damage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combination of events leading to transplant rupture in our patients. Exceptionally precise immunological monitoring in the early phase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and early aggressive therapy of an acute rejection crisis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should prevent allograft rupture.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各种移植肾病变是移植肾失功能的常见原因,但对移植肾予以准确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活检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段。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出现合并症时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方法:对72例移植肾进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72例中发生急性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移植肾急性药物毒性损伤10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6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75%以上。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死亡原因,为提高肾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进行的265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共死亡285例,按肾移植时的年份分为1990~1995年(A)、1996~2000年(B)、2001~2005(C)、2006~2010年(D)4组,分析比较各组死亡率变化趋势.统计不同时间段死亡例数及各死亡原因构成比,并将其分为移植肾失功能死亡组(n=181)和移植肾带功能死亡组(n=104),对两组死亡原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组肾移植受者死亡率分别为:A组28.21%;B组15.57%;C组8.14%、D组3.41%,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7.72%(79例)患者于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死亡,该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15.79%(45例)患者于术后3~5年死亡,死亡的原因主要为感染、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前3位死亡原因分别是,失功能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4例,40.88%)、肺部感染(26例,14.36%)、药物性肝衰竭(18例,9.94%);带功能组:肺部感染(46例,44.23%)、药物性肝衰竭(21例,20.19%)、心血管意外(2例,占1.92%).结论 肾移植受者死亡率随时间的发展呈明显下降趋势,患者死亡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术后3个月,第二个是术后3~5年,感染是移植肾带功能组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在移植肾失功的受者中显著增加,加强对肺部感染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防治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环孢素A转换成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方案对慢性移植肾肾病有一定疗效.目的:探讨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患者57例,诊断前均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然后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成两组:环孢素A组(n=27),继续采用原方案治疗;他克莫司+雷公藤多甙片组(n=30),环孢素A切换成他克莫司的同时再联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果与结论:转换后3,6个月两组间血肌酐、24 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各组3个月与6个月的血肌酐、24 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天冬酸氨基转换酶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他克莫司+雷公藤多甙片组震颤发生率较环孢素A组高(P < 0.05),但高血压、多毛症、血糖升高、牙龈增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 < 0.05).结果表明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联合雷公藤多甙片的治疗方案对慢性移植肾肾病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能好,有助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5.
背景:雷公藤多甙所具有的多种免疫调节作用,是否可于肾移植慢性排斥,缺乏严密的动物实验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研究证据的支持。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制作SD-Wistar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完整保留受体右肾作为每个移植肾的内对照。所有受体均于移植后10d内接受小剂量环孢素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移植成功受体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自移植后10d起每日经胃灌服雷公藤多甙,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服至移植后12周。移植后12周收获动物,取受体移植肾组织送检组织病理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肾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周,两组受体移植肾均存活,体积较正常右肾略小,色泽较苍白,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等慢性排斥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组大鼠移植肾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两组所有受体自身右肾均未出现任何组织病理学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肾小管、间质表达,治疗组肾组织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雷公藤多甙能够减轻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模型移植肾组织病理学损害,下调移植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出血的原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3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原因分为①移植肾破裂;②移植肾动脉出血;③移植肾静脉出血;④其他原因出血。分析了引起出血的因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结果本组出血患者23例,均进行了手术。1例移植肾破裂、1例肾动脉破裂因无法修补而切除移植肾;2例移植肾破裂术后死亡;2例髂外静脉窦破裂,修补术中移植肾二次再灌注,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均正常恢复。结论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出血的患者,应及时手术,并对不同原因的出血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49岁男性患者,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行肾移植术,第一次肾移植术后因移植肾破裂行移植肾切除术,第二次肾移植术后,移植肾供血的左侧髂外动脉吻合口近心段因血栓而闭塞,虽然通过血管介入治疗恢复了左侧髂外动脉和移植肾的血供,但由于移植肾缺血时间较长,最终肾功能并没有恢复正常。通过本病例的探讨,提醒我们:对于血栓高危的移植肾患者,需要警惕供血的髂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从而指导早期诊断与治疗,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Renal allograft dysfunction may be due to a variety of causes including acute and chronic rejection, acute tubular necrosis, cyclosporine A toxicity, glomerulonephritis, and surgical causes. It can b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se etiologies. Ultrasound is a relatively simple, noninvasive method for imaging the transplant kidney, and is excellent for the diagnosis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 The features of rejection include an increase in renal volume, reduced echogenicity, indistinctness of the corticomedullary junction, and splaying of the medullary pyramids. These findings, although suggestive of rejection, cannot differentiate reliably between rejection and other causes of allograft hypofunction. Doppler studies may show an increased resistive index in a kidney undergoing rejection, but this finding may also be seen in other pathological processes and is not specific. A norm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does not exclude rejection. Ultrasound is useful as a baseline examination. Abnormal findings should be interpreted in the light of the clinical situation in each case. Where there is any doubt about the diagnosis, ultrasound-guided biopsy should be performed.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环孢素A转换成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方案对慢性移植肾肾病有一定疗效。目的:探讨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患者57例,诊断前均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然后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成两组:环孢素A组(n=27),继续采用原方案治疗;他克莫司+雷公藤多甙片组(n=30),环孢素A切换成他克莫司的同时再联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果与结论:转换后3,6个月两组间血肌酐、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3个月与6个月的血肌酐、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天冬酸氨基转换酶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他克莫司+雷公藤多甙片组震颤发生率较环孢素A组高(P〈0.05),但高血压、多毛症、血糖升高、牙龈增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5)。结果表明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联合雷公藤多甙片的治疗方案对慢性移植肾肾病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能好,有助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