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孕妇体重指数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钱哨  于珊  段明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9):1260-1262
目的:探讨孕妇体重指数(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6月~2004年10月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足月单胎初产妇294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三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全部观察对象分为A组(BMI的增幅<4),B组(4≤BMI的增幅≤6),C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①孕前BMI与母婴预后的关系,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BMI的增幅与母婴预后的关系,B、C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大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幅过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宜运动,密切监测BMI的增幅。  相似文献   

2.
程翠云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09-4510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长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取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450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分为3组:A组BMI增幅<4,B组4≤BMI增幅<6,C组BMI增幅≥6。探讨各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及出现产科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加强营养指导,避免肥胖,对减少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及孕期BMI增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4(Ⅰ组)、4≤BMI≤6(Ⅱ组)、>6(Ⅲ组)分组,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孕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肥胖组孕期BMI增幅≥4者剖宫产、巨大儿明显增多(P<0.05),孕前正常组孕期BMI增幅>6者剖宫产、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孕前肥胖组、孕期BMI增幅>6的孕妇,其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母婴预后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可以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对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孕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产前BMI≥28为肥胖组、产前BMI28为正常组及孕期BMI增幅4为Ⅰ组,4≤BMI≤6为Ⅱ组,6为Ⅲ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随访。结果:产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体重明显增加(P0.05);孕期BMI增幅≥4孕妇剖宫产增加、孕期BMI增幅6孕妇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结论: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5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975例,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BMI<18.5)93例、正常体重组(18.5≤BMI<23)604例、超重组(23≤BMI<25)176例、肥胖组(BMI≥25)102例,观察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1)孕前肥胖组的妇女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明显长于其它组的妇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三产程时限在不同孕前BMI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2)随着孕前BMI的增长,孕妇的剖宫产率逐渐增加,各组间剖宫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剖宫产率为3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妇女的阴道助产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的镇痛分娩比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分娩镇痛率显著高于其它BMI组的妇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间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也增加,其中以肥胖组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最高为17.6%。各组妇女发生肩难产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正常体重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低,为27%,而以肥胖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高,为35%。结论孕前肥胖导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延长,同时会增加剖宫产率、镇痛分娩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以及新生儿转监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速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接收的孕产妇4 0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孕产妇的孕前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309例)、超重组(459例)、正常组(2 518例)和消瘦组(651例),对比4组孕产妇在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妊娠结局。根据孕产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又分为孕期体重过轻组(961例)、孕期体重正常组(1 369例)和孕期体重过重组(1 670例),比较3组孕产妇在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4组孕妇中出现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贫血、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3组孕妇中出现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贫血、剖宫产率、新生儿的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重指数过高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快不仅会增加孕产妇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还会增加产后贫血的发生几率,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生率也会有所增加。产科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孕前体重指数过高的孕产妇护理,使孕产妇体重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保证孕产妇妊娠期的身体质量,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对大于胎龄儿(LGA)和巨大儿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562例次足月单胎分娩的孕妇孕前和孕期产检资料,按孕前BMI值分为偏瘦组(BMI18.5)、正常体重组(18.5≤BMI24.0)、超重组(24.0≤BMI27.0)和肥胖组(BMI≥27.0),分别计算4组孕妇在孕期体重不同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发生LGA和巨大儿的相对风险值(OR)。结果:孕前BMI越高,孕期体重增加越多,分娩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和比例越高。孕前偏瘦组的妇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18.0kg时,发生LGA的风险高于其他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超过25.0kg时,则发生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均明显高于其他孕前BMI组。结论: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均对LGA和巨大儿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应在保证营养的条件下,尽可能控制孕期体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身高、体重及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860例单胎产妇,测量孕前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计算体重指数(BMI)及体重增幅,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孕期高体重指数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率相应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性;当体重指数增幅>6时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率和高危新生儿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性;孕期体重增幅≥15Kg时,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率和高危新生儿高于另一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孕期体重增长、孕期体重指数的变化,是新生儿体重增加及孕妇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孕期体重指数与头位难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红  刘慧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1):1340-1341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指数(BMI) 与头位难产的关系。方法; 将267例单活胎、头先露、孕足月(37~42周)、母身高≥150cm之初产妇按BMI=0 .17~0 .24为正常组、BMI<0. 17为低重组、BMI>0. 24为超重组, 比较3组孕妇头位难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产时宫缩乏力发生率、新生儿体重增加的情况。结果: 超重组头位难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产时宫缩乏力发生率、新生儿体重增加显著高于低重组和正常组(P<0. 05, P<0 .01)。结论: BMI与头位难产呈正相关, 孕期控制体重及合理营养有助于减少头位难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孕妇和妊娠期体重增长过度的孕妇与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19年10月到2020年4月在本院分娩单胎的1242例孕妇进行分析,根据表1分组:孕前BMI(18.5-24.9)及孕后体重增长(11.5-16Kg)在正常范围内的为A组,孕前BMI(18.5-24.9)正常,孕期体重增长过快(>16Kg)的为B组,孕前BMI(25.0-29.9)但孕期体重增长7-11.5Kg的为C组,孕前BMI(25.0-29.9)且孕期体重增长>11.5Kg的为D组,比较孕产妇基本资料,年龄、身高及孕次、产次、产检次数无差异。计算出不同组别的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巨大儿及剖宫产率百分比进行比较,并将数据输入IBM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不同BMI的体重增长情况进行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分析。结果:体重过多增长的孕妇及孕前肥胖的孕妇分别与体重正常并体重增长未超出指南建议的孕妇相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发病百分比均有升高,其中D组妊娠期高血压P<0.05有显著差异,巨大儿在B组及D组中P<0.05,有显著差异,剖宫产率在B组C组D组中P均<0.05,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前肥胖和妊娠期过多的体重增长均会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增加。孕前指导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及孕期继续提供正确的体重增长指导可减少妊娠合并症的发生及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与分娩巨大儿的多因素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迟心左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8):3941-3942
目的:为了研究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与分娩巨大儿的多因素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在我院分娩的孕周≥37周的妊娠期糖尿病妇女123例,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BMI≤23.9组(正常组)、BMI≥24组(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单纯饮食治疗组(GDM1组)、饮食+胰岛素治疗组(GDM2组);分析正常BMI组与肥胖组、GDM1组与GDM2组分娩巨大儿的临床风险性。结果:巨大儿总的发生率为27.5%;妊娠28周前发现并治疗的GDM,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19.0%,妊娠28周后发现并治疗的患者,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30.2%,增加11.2%,但无统计学意义。GDM1组巨大儿的发生率为28.8%,GDM2组巨大儿的发生率17.4%,下降11.4%,亦无统计学差异。GDM孕前体重指数与巨大儿发病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GDM孕前体重指数过高是分娩巨大儿的重要因素。孕期重视对孕前BMI的评估,及早发现GDM并强化胰岛素治疗,使孕期体重适当增长,可有效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及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体重指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36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205例产前BMI≥28者为产前肥胖组,156例产前BMI<28者且孕期体重增长≤15kg为产前体重正常组。分析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产科并发症有无差异性。结果:肥胖组孕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切口延期愈合、产科并发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及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该院门诊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孕妇590例。孕前体重指数BMI≥25者为孕前超重组共114例,BMI<25者为对照组共476例,比较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于孕前正常体重者孕期体重增长按15 kg再分组比较对妊娠结局影响。结果:①孕前超重组在糖尿病筛查、糖耐量试验(OGTT)异常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宫高+腹围≥140cm的比例及巨大儿、产钳助产、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孕前正常体质量者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上述指标也高于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P<0.05);③孕期食用水果多的6、7、8月孕妇糖筛、OGTT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P<0.01);④偏爱吃维生素C水果的孕妇,巨大儿发生率高(P<0.01)。结论:控制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减少GDM的发生及降低剖宫产率。孕前、孕期应均衡饮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浦口区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开展孕期保健指导。方法收集并回收浦口区《江苏省围产保健手册》,统计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等孕妇自身指标;统计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等胎儿指标;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分析孕妇消瘦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 kg/m~2)、肥胖组(BMI≥24 kg/m~2)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病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产妇资料399份,消瘦组45例,正常组292例,肥胖组62例;孕妇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均P0.05),低体重组的孕妇年龄低于肥胖组。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控制孕前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肥胖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5年1月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24例,根据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加量分为3组,孕前BMI≥25者36例为孕前肥胖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150例为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38例为正常组。探讨各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及出现产科合并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孕妇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期热量个体化供给与控制孕期母婴体重、降低孕期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12月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有控制体重意愿并在该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1010人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无控制体重意愿的1270人作为对照组,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体重指数(BMI)不同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3组。研究组中3组热量供给分别为36~40、33~35.9、30~32.9kcal·kg/日,同时利用孕期营养个体化专家指导系统PNM1.0,适时调整热量及各种营养素供给。对照组热量供给不限制。指导孕妇进行轻体力劳动。结果 3组孕妇的孕期体重增加、BMI增加及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GDM)、相对头盆不称及医学指征剖宫产率,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孕前不同BMI孕妇给予不同的热量供给,对控制孕期增重、降低巨大儿及GDM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满意,进而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5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975例.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BMI〈18.5)93例、正常体重组(18.5≤BMI〈23)604例、超重组(23≤BMI〈25)176例、肥胖组(BMI≥25)102例,观察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1)孕前肥胖组的妇女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明显长于其它组的妇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三产程时限在不同孕前BMI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2)随着孕前BMI的增长,孕妇的剖宫产率逐渐增加.各组间剖宫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剖宫产率为3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妇女的阴道助产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的镇痛分娩比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分娩镇痛率显著高于其它BMI组的妇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间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也增加,其中以肥胖组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最高为17.6%。各组妇女发生肩难产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正常体重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低,为27%,而以肥胖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高,为35%。结论孕前肥胖导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延长.同时会增加剖宫产率、镇痛分娩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以及新生儿转监护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分娩的80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孕前体重:孕前肥胖组、超重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发生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危新生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及消瘦组(P<0.05);GDM发生率孕前肥胖组高于正常体重组及消瘦组(P<0.05),孕前超重组高于消瘦组(P<0.05);产后出血率孕前肥胖组高于正常体重组及消瘦组(P<0.05);低体重儿发生率孕前消瘦组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②孕期BM I增幅: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发生率、GDM发生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孕期BM I增幅>6者高于增幅为4~6及<4者(P<0.05),增幅4~6者剖宫产率高于增幅<4者(P<0.05);增幅<4者的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增幅4~6者及>6者,增幅4~6者高于增幅>6者(P<0.05)。增幅>6者的产后出血及高危新生儿发生率高于增幅4~6者(P<0.05)。结论:合理的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幅利于优化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及其增幅与计划妊娠产妇不良妊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4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36例计划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孕前BMI将其分为低体质组58例(BMI<18.5 kg/m2)、健康组62例(18.5 kg/m2≤BMI<24.9 kg/m2)、肥胖组60例(24.9 kg/m2≤BMI<30 kg/m2)、超重组56例(BMI≥30 kg/m2),同时依据妊娠期体质量增长(GWG)将其分为低度增长组102例(GWG<3 kg)、正常增长组84例(3 kg≤GWG<12 kg)、过高增长组50例(GWG≥12 kg)。对比孕前不同BMI、妊娠期不同GWG产妇及新生儿体质量,分析孕前不同BMI及妊娠期不同GWG产妇妊娠结局,最后通过Spearman系数分析孕前BMI与妊娠期GWG的相关性。结果4组产妇孕前、分娩时体质量及孕期增重对比超重组>肥胖组>健康组>低体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孕前体质量及孕期增重对比过高增长组>正常增长组>低度增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分娩时体质量过高增长组>低度增长组、正常增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低体质组、肥胖组、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超重组早产、产后出血、妊娠期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巨大儿、宫内窒息、宫内窘迫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低体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增长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低度增长组、过高增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高增长组早产、产后出血、妊娠期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巨大儿、宫内窒息、宫内窘迫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度增长组、正常增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BMI与妊娠期GWG呈现出负相关(P<0.05)。结论孕前BMI及妊娠期GWG偏高会增加妊娠期、分娩期、新生儿并发症,产科医师应当关注孕妇BMI、GWG变化,积极控制孕妇体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幅与母婴结局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产检直至分娩、符合纳入标准的GDM孕妇313名。完成孕妇情况调查表,计算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幅,参考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制定"基于孕前BMI的总孕期增重的新推荐值",将研究对象归为孕期体重增幅不足、合适、过多3组。将母婴结局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孕前BMI超重、肥胖组分别占27.16%、3.83%;孕期体重增幅不足、合适、过多组分别占44.41%、40.89%、14.70%。2、孕期体重增幅过多组较不足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χ2=8.87,P=0.01)。3、孕期体重增幅过多组较不足组的巨大儿发生率高(χ2=16.15,P0.001)。结论 1、孕前超重、肥胖是GDM危险因素。2、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幅过多易发生产后出血和巨大儿,孕前体重增幅不足可能是这两者的保护因素。3、建议制定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幅推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