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侣山堂类辨》是一本中医学术研讨的文集,是对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及其同学友生、诸门弟子等在侣山堂讲学、研讨的记述。侣山堂位于杭州胥山,由张志聪主持建造,同道医家在此进行学术研究,讲授医理,培养了大批医生,颇极一时之盛~([1])。《侣山堂类辨》以研究中医学术之同异是非为主要思想,其论辨内容包括上卷的脏腑、气血、经络、病因等基础理论方面,也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楚文化和吴越文化曾经在钱塘江流域交相辉映,孕育了杭州的古代文明历史。杭城历代名医辈出,著述纷呈,尤其明末清初曾出现我国医学史上鲜有之繁荣局面。当时,医家云集,人才荟萃,可谓盛极一时。清代王琦云:“自顺治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间,外郡人称武林(钱塘别称)为医薮”(《侣山堂类辩·跋》)。  相似文献   

3.
张志聪,清代医家,字隐庵,浙江钱塘人,生于清顺治、康熙(公元1644-1722年)间.张氏生活在一个世医家庭,自小喜好医药,成年后即从当时名医张卿子学医,学成后行医数十载,并于杭州胥山专门建造了一所房子,题名"侣山堂",集聚同道医家在一起讲论医学.  相似文献   

4.
李珍 《中医药文化》2008,3(3):27-30
明末清初,以张志聪为代表的钱塘医派,在杭州吴山以侣山堂为基地,讲学论道,著书立说,不但培育了一大批医治疑难病的医家,且所撰的<侣山堂类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等多种论著,在中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钱塘医派"气化学说"的学术精华和"遇难不默,注意创新"的治学态度,对今日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以张志聪为代表的钱塘医派,在杭州吴山以侣山堂为基地,讲学论道,著书立说,不但培育了一大批医治疑难病的医家,且所撰的《侣山堂类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等多种论著,在中医电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钱塘医派“气化学说”的学术精华和“遇难不默,注意创新”的治学态度,对今日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舞阳  文竹  彦知 《光明中医》2008,23(7):1044-1044
中医文人景观对弘扬中医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杭州又添中医人文景致。今之杭州,古称钱塘,历代名医纷呈,尤其明末清代,形成了以卢之颐、张遂辰为开山鼻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力量,以高世拭与仲学铬为传承人物,以侣山堂为主要活动场所,集诊疗、讲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历时近四百年的“钱塘医派”。侣山堂原址在杭州市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吴山西北山脚粮道山路,其建筑毁于清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7.
2008年3月30日,在杭州“吴山天风”石刻的左侧山坡上,举行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讲习场所,钱塘医派主要的学术活动场馆——“侣山堂”纪念亭碑揭幕仪式,杭州又添中医药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8.
酉山堂本《千金方》为北宋原版初刻,流传至清乾嘉时期,藏于酉山堂。后清代学者黄丕烈购得此书,有“题识”详述其来龙去脉。后转归陆心源“丽宋楼”收藏。清末此书被日本岛田翰劫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  相似文献   

9.
论中医人才培养与钱塘医派的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新苗 《中医教育》2010,29(2):59-62
阐述了明清时代自发形成的极具中医特色的,由钱塘医派举办的侣山堂中医教育的过程。分析了传统中医教育的不足,及其对后世中医教育、教学的影响。同时体现了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特色,提出了值得今天中医教育、教学、学习与借鉴等8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紫苏梗:色紫入血,味辛善行,理气活血。《侣山堂类辨》载:“紫苏枝茎能通血脉……余亦常用香苏细茎,不切断,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直指方》豆苏汤治上焦有热、咯血、瘀血,《圣济总  相似文献   

11.
六朝医家谢士泰编著的《删繁方》继承发展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和理法方药合一的诊疗模式,对于病证与《伤寒杂病论》一致的就直接引用仲景方剂,主病一致、证有微殊则灵活化裁,在仲景原方的基础上或直接加味,或进行加减变化,或合方图治,或沿袭其中药物基本配伍,随证施药,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极具特色的医方著作。既可见六朝医家对仲景组方严谨、药专力宏的认同,又可以看到六朝医家辨证论治、不拘一格发展经方的精神,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考  卡毛吉 《中医教育》2009,28(3):68-69
德司·桑杰加措(1653—1705年)是清代一位杰出的藏族医学科学家,一生勤于治学,编写了西藏史、地方志、白琉璃、蓝琉璃、藏族医学史等大量的著作,校勘藏医名著《医学四续》,此外还绘制系列医学教学挂图,并于藏历火鼠年(公元1696年)在拉萨药王山上创办了藏医学校碧都亚卓翩达那俄擦柔齐林,发展医学教育事业。他的著作和建树,对近代藏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也为现代藏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考证的方法,分别从傅山从医动机、行医史实及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相关资料,充分证明傅山确有医著存世,驳斥了一部分人认为傅氏医著是“伪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理中丸和四君子汤对利血平脾虚大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理中丸和四君子汤对利血平脾虚大鼠自主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生理室发明的小动物自主活动检测装置对大鼠的自主活动进行观察,并用生理实验信号采集分析系统进行信号的采集和分析。结果正常组、理中丸组和四君子汤组大鼠的自主活动度高于模型组,差异显著。结论四君子汤和理中丸对脾虚大鼠自主活动有显著影响,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隋唐期间中医药学相关著作的研究,探讨了这一时期医籍中药物的产地、药物的采摘时节、发病季节、药物的使用剂型、患者的体质与年龄、药物的毒性等对药物所用剂量大小的影响,为现代中药剂昔的灵活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临床疗效。[方法]本组8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87.8%。[结论]应用补阳还五汤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是治疗中风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8例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的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按照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治疗。7天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3%,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小儿肺腑娇嫩,脾常不足,外邪入侵,首上犯于肺,常表现为咳嗽。小儿咳嗽病位虽在肺,但与脾胃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肺与脾胃无论是在生理机能、病理变化都有密切联系。朱珊教授认为,治疗小儿咳嗽,在从肺辨证施治的同时,更应注重脾胃的调治。  相似文献   

19.
育阴调经汤治疗阴虚证月经失调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四川中医》2006,24(6):62-63
目的:观察育阴调经汤治疗阴虚证月经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月经失调病例43例,中医辨证以阴虚为主,运用育阴调经汤治疗,观察疗效,比较不同月经失调类型、不同阴虚证型、不同西医病种之间疗效以及疗程与疗效的关系。结果:痊愈17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痊愈率39.5%,总有效率90.7%。育阴调经汤对各种类型月经失调、阴虚证型及西医病种均有较好的疗效。服药3疗程者疗效显著优于服药1疗程者(P<0.05)。结论:育阴调经汤治疗阴虚证月经失调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对汉、唐、宋3个朝代中药药剂学的文献记载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中药药剂的剂型、制剂工艺和服药理论的历史发展。选择汉代、唐代、宋代的3部经典医药著作《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探索中成药剂型、辅料、制剂工艺、服药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比后发现随着历史的发展,中成药剂型种类、亚类不断丰富,固体类剂型逐渐增多;从制剂角度而言,所用辅料的种类也在不断的丰富,制剂工艺过程控制也愈加精准;同时,服药理论也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中药制药技术、理论在汉、唐、宋3个朝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时隔千年,但仍有不少经验值得现代制剂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