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2例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在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治疗组患者发生卒中7.9%,对照组患者发生卒中13.2%,二组相比,P〈0.05。治疗组2例(2.6%)患者出现进展性脑梗死,对照组4例(5.3%)患者出现进展性脑梗死。两组中均1例出现中重度出血,出血发生率均为1.3%。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能降低卒中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40)及对照组(n=40)。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尿激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并酌情给予对症处理。治疗后1周,进行2组疗效评价。均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同时监测血凝等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2.5%,对照组:有效率:55.0%,2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10例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相关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5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则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复发率5.45%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显著地提高治疗有效率,有效降低复发率,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3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和NIHS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也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优势更明显,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安全性和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上加用小剂量氯吡格雷组(治疗组),分析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组)20例和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20例,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控制情况、心电图以及血小板活化状态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有明显好转(P<0.05),1个月内心肌梗死及心脏猝死等主要终点事件下降,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氯吡格雷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虽然心电图疗效两组差异未见显著性,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二联"强化抗血小板治疗(ACS),比单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且未见出血增加,表明该方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钱福东 《安徽医学》2010,31(6):659-660
目的分析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方法资料完整住院患者60例,分为冠心病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上加用小剂量氯吡格雷组(治疗组),分析两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二联"强化抗血小板治疗UAP,比单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未见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及其联合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选取150例作为受试对象,并严格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A组、B组与C组,均为50例。给予A组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治疗,B组患者单用氯吡格雷,C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及其治疗前、后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A、B、C三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80.00%与94.00%,C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A组、B组;治疗前,三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A、B、C三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皆明显上升,其中经AA途径诱导的检测中,A组与C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明显优于B组;经ADP途径诱导的检测中,B、C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明显优于A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用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然而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于提升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与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及用药治疗后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无一例患者的肝肾功能受到影响。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吴镜  燕纯伯  蔡琳  王伟 《西部医学》2005,17(1):14-15
目的比较单独用阿司匹林和联合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6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氯吡格雷加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监测出凝血指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明显减少(P<0.01),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改善,对出凝血时间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9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8例三天内新发脑梗塞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组(治疗组),持续治疗1周,对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站杲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组有效率为89.47%;阿斯匹林组总有效率为71.87%.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疗效更佳。对于高危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较强的适应症。安全性较高,临床有极少不良反应,未见严重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氢氯吡格雷联合尼膜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1日该科及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TIA患者159例,分为3组.A组43例,口服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B组51例,口服氢氯吡格雷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C组65例,口服氢氯吡格雷联合尼膜同治疗.观察3组患者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目(PLT)的差异,以及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C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B组(P<0.05),A组和C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对凝血的影响优于A组(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脑出血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氢氯吡格雷联合尼膜同片能明显降低TIA的频率,对患者凝血指标影响较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赵金华  李智文 《医学综述》2012,18(14):2276-2278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和对出血的影响。方法 100只小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西洛他唑组(10 mg/kg)、阿司匹林组(30 mg/kg)。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梗死3 h再灌注21 h模型,梗死后24 h进行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脑出血量测定和神经功能学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西洛他唑组脑出血量、脑含水量无显著增加,梗死面积显著减小,神经功能学评分显著改善。而阿司匹林组脑水肿、脑出血量显著增加,并未改善神经功能学评分(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应用西洛他唑可以减小脑水肿和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而阿司匹林则无明显脑保护作用且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每日服用100mg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剂量对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脑梗死再发的预防作用及其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首次发生的缺血性卒中病例581例,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以出现脑出血、第2次脑梗死、胃肠道出血为研究终点,观察2组脑梗死再发及出血事件发生的情况,并对2组中首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第2次脑梗死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最终参加随访患者545例,其中服药组260例,未服药组285例。服药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P=0.002,RR=0.516,95%CI=0.312~0.739);2组脑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423,RR=1.233,95%CI=0.692~2.197);2组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227,RR=3.288,95%CI=0.340~31.814)。服药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P=0.010,RR=0.616,95%CI=0.289~0.893);服药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出血发生率与未服药组腔隙性梗死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269,RR=0.852,95%CI=0.657~3.611)。结论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包括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其脑梗死的复发,且没有明显增加出血不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周后,分别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论以ADP还是AA作为诱导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使29例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中23例转为阿司匹林敏感(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非心源性急性期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3月间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治疗,发病时间在72 h以内且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比例非心源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包括发病在6 h以内拒绝溶栓治疗的患者)。从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治疗患者中简单随机抽样3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从使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患者中简单随机抽样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均已给予咀嚼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入院后(包括入院当天)开始,研究组每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联合阿司匹林100 mg,对照组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治疗3周后,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与入院时的NIHSS评分、总有效率、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以及对比2组患者在出院后随访1年中脑梗死的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3周后,2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均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0.00%,P<0.05);在患者出院后1年随访中,研究组脑梗死再发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脑出血事件的发生。 结论 对于非心源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治疗比单一使用阿司匹林更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更能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同时能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再发率,且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重庆市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体检中心的老年人群,入组时纳入2 381人,随访丢失263人,5年随访结束时共2 118人被纳入基线分析,平均年龄71.7岁,51.1%是男性。根据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进行分组,其中阿司匹林组被定义为根据处方记录入组时服用阿司匹林者,非阿司匹林组被定义为入组后观察期间未服用阿司匹林者。研究中观察的主要结果为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TIA);次要结果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安全性结果包括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和其他部位的出血,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阿司匹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阿司匹林组共1 015人,非阿司匹林组1 103人。5年随访结束时,阿司匹林组381人、非阿司匹林组491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结果和次要结果(心绞痛、心肌梗死)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心血管死亡与全因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胃肠道出血(4.2% VS 2.4%)和胃肠道不良反应(16.1% VS 8.3%)高于非阿司匹林组(P < 0.05)。阿司匹林组与非阿司匹林组比较,服用阿司匹林 < 13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和37~48个月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显著降低(P < 0.05),而服用阿司匹林49~60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效性逐渐降低,并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轻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符合条件的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均给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应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评估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4d、90d的功能状态,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治疗后90d两组患者功能恢复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4d及90d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90d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轻型性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近期预后,使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高平建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5):563-565,574
目的:运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比观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标准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统计心血管事件发生、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变化、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较对照组低(P<0.05)。但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要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安全性良好,二者联合可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血管缺血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防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双嘧达莫进行防治,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可以改善脑缺血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同时还具有预防再次缺血事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替罗非班、阿司匹林联合用于PCI术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2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替格瑞洛观察组100例,氯吡格雷对照组100例。所有患者入院均给予阿司匹林负荷剂量300mg,随后100mg,1次/天;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mg,随后90mg,2次/天;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随后75mg,1次/天;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替罗非班持续泵入36h。研究的主要有效终点为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主要安全性结果为出血、血小板减少、心动过缓与呼吸困难。结果 观察期间对照组发生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事件,观察组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主要及其他主要出血事件发生,次要出血和轻微出血观察组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观察组多于对照组,血小板减少事件对照组多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与替罗非班、阿司匹林联合用于PCI术后患者不增加主要及其他主要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