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目的 初步探讨高血压及高血压伴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显像仪对48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79例老年血压患者、37例老年高血压伴DM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观察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及血脂、血凝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63.3%)显著高于非老年高血压组(22.9%,P<0.01),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与老年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组中,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脑梗死发生率(66.7%)较颈动脉正常组(25.0%)增高(P<0.05),与斑块组(36.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中内膜增(66.7%)及斑块组(46.4%)脑梗死发生率均较颈动脉正常组(0.0%)高(P<0.05)。老年高血压组及老年高血压伴DM组高血压病史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IB)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应积极控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纳入EH患者404例,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n=235)和无斑块组(n=169),对两组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斑块性质(分为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进行比较,并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压、血脂、血糖、FIB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斑块组FIB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无斑块组[FIB:(3.92±2.82)g/L vs.(3.23±1.62)g/L,P=0.032;LDL-C:(3.23±0.91)mmol/L vs.(2.95±0.82)mmol/L,P=0.047],而HDL-C低于无斑块组[(1.17±0.31)mmol/L vs.(1.25±0.35)mmol/L,P=0.021);②软斑块组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混合斑块[(4.18±2.89)g/L vs.(3.84±2.16) g/L,P<0.05]和硬斑块[(4.18±2.89)g/L vs.(3.69±2.21)g/L,P<0.05],混合斑块与硬斑块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③高FIB血症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软斑块比例均显著高于FIB正常者(74.7%vs.42.9%,P<0.05;32.5%vs.8.1%,P<0.05);④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FIB水平、LDL-C与颈动脉斑块成正相关,HDL-C与颈动脉斑块成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FI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尤其是软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为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94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和多支组内膜一中膜厚度,斑块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组显著高于单支组(P均<0.05),斑块指数与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收缩压以及高血压病程及程度密切相关,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是平行的。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浓度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之间的临床关系。方法 64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的结果分为斑块组和健康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VCAM-1浓度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斑块组患者的血清sVCAM-1、TC和LDL-C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斑块组患者的sVCAM-1又明显高于单斑块组(P<0.05),与主要血脂指标尤其是LDL-C的变化相一致。结论 脂代谢异常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中又常伴随着血清sVCAM-1水平的升高。VCAM-1可能是作为炎症反应递质参予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测定空腹血糖(FSG)、餐后2h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及动态血压监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 hickness,IMT)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颈动脉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24SBP、nSBP、nDBP较颈动脉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其dSBP、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体质指数、24hDBP、dDBP、TG三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颈动脉增厚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62.29%,颈动脉正常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37.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75%,与颈动脉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非杓型血压节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因此,积极治疗血压的同时,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该文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内皮素-1(ET-1)、脂蛋白(a)[Lp(a)]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有斑块(CP)及无斑块(NCP)分为:(1)硬斑块组(HCP)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2)软斑块组(SCP)46例,其中男35例,女11例。有斑块组共77例,年龄63~78(74.6±5.2)岁。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新近发生脑梗死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方法 对63例新近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结构特点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并与45例年龄匹配,伴随疾病相似,无明显缺血性心脑疾病症状,体症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1)脑梗死组IMT与对照组IM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间管径狭窄度皆以轻度狭窄(<50%)为主,但脑梗死组中重度狭窄(50%-75%)及严重狭窄(>75%)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表现与对照组有明显不同,这些特点可能与其发生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餐后血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47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对照组禁食12-14h后,均接受低脂实验餐负荷试验。分别于空腹及餐后4h采血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股动脉斑块的发生状况。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浓度显著增高,冠心病组餐后4h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增高(P<0.05),餐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指数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餐后血清甘油三酯与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呈正相关。颈动脉斑块指数与空腹总胆固醇呈正相关。提示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维生素D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老年高血压颈动脉易损斑块合并血清25(OH)D3缺乏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组(T1)24例,阿托伐他汀+骨化三醇组(T2)24例,其中T1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QN,T2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 QN+骨化三醇0.25ugBid,干预24W;2组患者均于0W、24W,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25(OH)D3,二维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弹性剪切波测定斑块中心杨氏模量(YM),动态血压测定24hSBP、24hDBP;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25(OH)D3与IMT、YM的关系。结果 24WT2组血清25(OH)D3 较0W及24WT1组明显增高(P<0.05);24W T1、T2组IMT较0W下降、YM较0W升高(P<0. 05),其中T2组上述指标变化较T1组明显(P<0. 05);24WT2组与0W及24WT1组比较,24hSBP降低 (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血清25(OH)D3与IMT呈负相关(r=-0.463,P<0. 05)与YM呈正相关(r=0.509,P<0. 05)。结论 合并维生素D缺乏的老年高血压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在服用阿托伐他汀基础上补充维生素D具有一定稳定颈动脉斑块,改善颈动脉硬化,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58例接受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IMT及斑块超声检查,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无冠心病者50例,冠心病单支病变组53例,多支病变组55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单支病变(0.91±0.1)mm),多支病变(1.08±0.15)min]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0.83±0.08)mm,P均〈0.057,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单支病变52.6%,多支病变65.7%]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的32%(P均〈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者颈动脉硬化与血浆内皮素、脂蛋白(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S)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梗死,因其位置表浅,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了解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可作为了解全身AS的“窗口”。致老年人动脉硬化的因素很多,动脉壁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如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与血管活性物质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 ,血管活性物质 [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 1) ]及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 14 9例高血压患者 ,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2组 ,A组 :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 (74例 )。B组 :单纯高血压病组 (75例 ) ,对上述患者测定血清中NO、ET 1、Hcy值 ,颈动脉超声。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Hcy、ET 1生成增加 ,NO生成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A组较B组明显增多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高Hcy加重了高血压对血管壁的损伤 ,使血管内皮细胞中NO生成减少 ,ET 1生成增加 ,斑块的形成增加 ,从而促进了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心病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斑块指数及丙二醛化低密度脂蛋白(MDA-LDL)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82例,根据斑块形态,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n=31),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n=a2)及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n=19),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5例为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各组双侧颈动脉 IMT 和软斑指数,硬斑指数及总斑块指数,以及测定血浆 MDA-LDL 含量。结果 (1)冠心病各组(包括Ⅰ型、Ⅱ型、Ⅲ型病变组)CCA-IMT、软斑 PI、硬斑PI、总斑 PI 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均P<0.01);冠心病Ⅱ型病变组软斑 PI、总斑 PI 与Ⅰ型、Ⅲ型病变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Ⅱ型病变组血浆 MDA-LDL 含量与Ⅰ型、Ⅲ型病变组及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2)Ⅱ型病变组 MDA-LDL 含量与软斑 PI、总斑 PI 呈正相关(r=0.63,P<0.01;r=0.51,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特别是软斑)的检出,结合血浆 MDA-LDL 含量,可以初步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拉普利联合拉西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11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用西拉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拉西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管活性物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厚度、斑块长度变化情况,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一氧化氮(NO)、IMT、斑块厚度、斑块长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BP、DBP、ET、AngⅡ、IMT、斑块厚度和斑块长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SBP、DBP、ET、AngⅡ、IMT、斑块厚度和斑块长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NO浓度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拉普利联合拉西地平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调节血管活性物质表达,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脂联素(APN)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300例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分为正常对照组(0级,70例)、斑块1级组(80例)、斑块2级组(80例)、斑块3级组(70例),根据斑块性质又分为软斑组(88例)和硬斑组(142例),观察各组APN水平及eNOS和内皮素-1(ET-1)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斑块2、3级组患者APN水平明显降低[(90.91±9.66)μg/ml比(52.87±11.12)μg/ml、(50.67±10.31)μg/ml],斑块1、2、3级组患者eNOS水平明显下降[(12.35±1.08)U/ml比(9.27±1.24)U/ml、(6.68±1.03)U/ml、(4.92±1.12)U/ml],ET-1水平明显升高[(100.25±4.46)ng/L比(152.46±5.12)ng/L、(164.87±4.58)ng/L、(206.47±5.09)ng/L],P〈0.05~〈0.01;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表明APN水平与颈动脉软斑呈明显负相关(r=-0.83,P〈0.05);(2)ROC曲线表明APN、eNOS指标对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674,0.681,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脂联素、eNOS水平显著下降,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超敏C反应蛋白和P-选择素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n=42)及年龄相近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B组,n=40)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的超敏C反应蛋白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A组与B组颈动脉IMT均明显增厚,2组颈动脉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斑块以软斑为主,B组以硬斑为主。A组hsCRP水平高于B组(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血清hsCRP水平越高;A组P-选择素水平高于B组(P<0.05);软斑患者hsCRP和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软斑组(P<0.01),且软斑组hsCRP水平与P-选择素水平呈正相关(r=0.66,P<0.01)。结论:斑块软化破裂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超敏C反应蛋白和P-选择素是斑块不稳定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13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同期检测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浓度,观察两者间的关系。结果130例患者中有7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病变,其中29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47例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组患者的平均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均P<0.01),并且随着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脂蛋白a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及血液检查;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不稳定组血清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性别、糖尿病史、吸烟与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4.29%.结论 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CHOL、HDL-C、LDL-C、TG、HCY、FIB、性别、糖尿病史、吸烟有关,控制其危险因素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 ,利用高分辨率超声 ,对 6 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 2 0例对照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进行检测 ,并观察休息时、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发现 ,高血压II期、III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5 ) ,且随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内膜中层厚度呈增厚趋势。高血压各期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较对照组明显减弱 (P <0 .0 5 )。结果提示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