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厄洛替尼对吉非替尼耐药的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15例NSCLC患者,均口服吉非替尼并出现病情进展,改换为厄洛替尼150mg,1次/日,直到病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为止。观察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疗效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厄洛替尼治疗吉非替尼耐药共15例进展期NSCLC患者,1例获得PR,4例获得SD,客观有效率为6.7%,疾病控制率为33.3%。获有效和稳定的5例患者中4例曾吉非替尼治疗获益。厄洛替尼治疗的中位疾病进展期(TTP)和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11天和223天。厄洛替尼获益的5例患者较未获益的10例患者获得更长的TTP(111天vs.35.5天,<0.05)。厄洛替尼最常见的副反应为轻度皮疹和腹泻。结论 厄洛替尼似乎是治疗吉非替尼耐药的进展期NSCLC的有效药物,尤其是对于曾予吉非替尼治疗可以获益的患者,但厄洛替尼不应作为常规的二线选择,对患者谨慎筛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化疗获得部分缓解(PR)或稳定(SD)后予以吉非替尼单药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71例经标准的两药含铂方案一线化疗获得PR或SD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36例)服用吉非替尼250 mg,1次/d;对照组(35例)服用安慰剂,1次/d。两组患者均服用至疾病进展。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RR)为36.1 %(13/36),其中1例(2.8 %)完全缓解(CR),对照组RR为14.3 %(5/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3,P=0.036)。治疗组疾病控制率(CR+PR+SD,DCR)为83.3 %(30/36),对照组为42.9 %(15/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82,P<0.001)。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PFS)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分别为13周和11周)(χ2=10.401,P=0.001)。治疗组中位生存期(OS)为13.2个月,对照组为10.4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6,P=0.006)。治疗组女性患者中位OS(18.5个月)显著长于男性(11.2个月)(χ2=22.864,P=0.011);不吸烟者中位OS(15.3个月)亦长于吸烟者(10.3个月)(χ2=0.389,P=0.007);腺癌及肺泡细胞癌患者中位OS(16.0个月)亦显著长于鳞状细胞癌患者(10.2个月)(χ2=4.638,P=0.001)。治疗组不良反应以皮疹、腹泻、皮肤干燥瘙痒及乏力为主,多为Ⅰ、Ⅱ度。结论 晚期NSCLC一线化疗后吉非替尼维持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轻,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吉非替尼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膜转移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2例NSCLC脑膜转移患者服用吉非替尼250mg,1/日,直至疾病进展。结果 12例患者获CR8.3%,PR41.7%,DCR75.0%,中位总生存期10.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8个月。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大部分为1~2级,未因不良反应而减停。结论 吉非替尼一线用于NSCLC脑膜转移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化疗后序贯给予厄洛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客观缓解率和毒副反应。方法 初治或复治的局部晚期或晚期NSCLC患者共39例,初治患者25例采用GC方案化疗,复治患者14例方案为多西他赛或培美曲塞,化疗间歇期序贯给予厄洛替尼(150mg/天,d15~d28),28天为1周期。连用6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毒副反应不能耐受。结果 39例患者至随访结束时共完成化疗135个周期,平均化疗346个周期。所有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价,其中获PR9例(初治7例),SD23例(初治14例),PD7例(初治2例)。总体客观缓解率(RR)为231%,其中初治RR为28.0%(7/25),复治RR14.3%(2/14),总体疾病控制率(DCR)为82.1%,初治患者为92.0%,复治患者64.3%。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血液系统毒性。结论 化疗序贯厄洛替尼治疗NSCLC近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耐受,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M1(RRM1)和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蛋白在ⅢB和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5例ⅢB和Ⅳ期、经过4周期以上GP方案化疗的NSCLC组织RRM1和ERCC1的表达情况。结果 RRM1和ERCC1蛋白表达情况与性别、年龄、组织病理学类型、吸烟史、临床分期和ECOG评分均无关(P>0.05)。RRM1与ERCC1蛋白表达显著正相关(r=0.586,P<0.001)。RRM1和ERCC1表达均为阴性组的有效率为71.4%,疾病进展时间为(10.59±4.4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4.55个月;两者表达均为阳性组分别为20.0%、(7.50±4.57)个月和10.32个月;两者表达任一阳性组分别为58.1%、(9.40±4.08)个月和12.87个月,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组织RRM1和ERCC1蛋白表达情况能够预测晚期NSCLC应用GP方案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在化疗失败的晚期肺腺癌中的疗效、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1例初始化疗失败的转移性肺腺癌,应用吉非替尼250mg口服,每日1次,直至出现有客观证据的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用Kaplan-Meier法拟定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因素。结果:21例患者中CR3例(14.3%),PR例8(38.1%),SD3例(14.3%),PD7例(33.3%)。客观缓解率为52.4%,疾病控制率为66.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为8个月。1年生存率为33.3%(7/21),2年生存率为95%(2/21)。好的PS评分与生存期延长显著相关(P<0.01)。结论:吉非替尼对既往化疗失败的晚期肺腺癌疗效好,能有效改善生存时间,体力状态评分与吉非替尼治疗的生存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Asn118Asn(C→T,rs11615)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晚期胃癌患者对奥沙利铂一线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71例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抽静脉血提取DNA,以real-timePCR法对ERCC1基因进行SNP分型。患者接受奥沙利铂化疗,观察疾病控制率(CR+PR+SD)及至肿瘤进展时间(TTP),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与疗效的关系。结果:47例Ⅳ期胃癌患者可以评价化疗疗效,疾病控制率为55.3%,C/C与C/T+T/T基因型在疾病控制组和无效组之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χ2=2.755,P=0.097)。71例晚期胃癌患者中位TTP为6个月,C/T+T/T基因型患者其中位TTP为5个月,与纯合基因型C/C中位TTP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15,P=0.071)。其中24例Ⅲ期胃癌患者中位TTP为8个月,C/T+T/T型患者中位TTP为7个月,与纯合基因型C/C中位TTP8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397,P=0.111)。结论:ERCC1Asn118Asn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晚期胃癌患者接受奥沙利铂一线化疗后的临床效果有相关趋势,需要进一步观察论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吉非替尼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5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一线应用吉非替尼250mg/d,直至出现肿瘤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结果:45例可评价病例中,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15例,病情稳定(SD)17例,疾病进展(PD)13例。全组有效率为33.3%,疾病控制率为71.1%。疾病相关症状缓解率为72.5%,中位缓解时间为8天。中位生存期15.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0个月。主要的毒副作用为皮疹24例(53.3%),腹泻15例(33.3%),皮肤干燥脱屑12例(26.7%),皮肤瘙痒10例(22.2%),恶性呕吐8例(17.8%),转氨酶升高3例(6.7%)及口腔溃疡2例(4.4%)。结论:吉非替尼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肺泰胶囊维持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按标准入选中晚期NSCLC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肺泰胶囊维持治疗,对照组随访观察。随访统计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组间临床特征采用方差分析,PFS比较采用Kaplan Meier分析。结果:入组62例,2例出组,60例可评价疗效,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分布均衡(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PFS分别为6.23个月和4.67个月(P=0.048)。结论:中药复方肺泰胶囊维持治疗可延长中晚期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吉非替尼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73例晚期NSCLC患者化疗后给予吉非替尼治疗,其中62例为诱导化疗后维持治疗,111例为复发后治疗.中位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不同因素分层生存期比较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维持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25.0个月,95%可信区间(CI)为19.3~30.7个月;复发后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2.5个月,95%CI为9.3~15.7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持治疗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为16.5个月,95%CI为8.7~24.3个月;复发后治疗组PFS为9.2个月,95%CI为7.5~10.9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持治疗组生存的影响因素包括吸烟状况、病理类型、是否有肝脏转移和吉非替尼治疗的客观疗效.结论 晚期NSCLC患者化疗后给予吉非替尼维持治疗,其生存期和PFS明显长于复发后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严爽  王礼  吴月兵 《中国肿瘤》2013,22(11):918-921
[目的]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对控制脑转移的作用。[方法]83例Ⅳ期(或复发)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同期67例化疗患者作为对照,随访脑转移出现的时间和生存时间。[结果]经中位11.4个月的随访,TKI组脑转移发生率低于化疗组(18.29%vs 35.38%,χ2=5.5,P=0.019)。TKI组中发生脑转移的中位时间为7.6个月(6.9~8.3个月),明显长于单纯化疗组4.9个月(4.4~5.4个月)(χ2=15.6,P=0.001)。TKI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4个月(95%CI:10.3~12.6),长于单纯化疗组的7.5个月(95%CI:6.6~8.5)(χ2=19.3,P〈0.001)。[结论]TKI降低晚期NSCLC患者脑转移的风险,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吉非替尼与多西紫杉醇单药,在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4月1日~2006年6月1日期间标准一线化疗失败的78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吉非替尼口服或多西紫杉醇单药治疗,其中吉非替尼组44例.多西紫杉醇组34例。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中位生存时间(MS)。[结果]吉非替尼组客观有效率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组,分别为29.5%和2.9%;疾病控制率相近,分别为72.7%和70.6%。吉非替尼组和多西紫杉醇组患者的MS分别为17.5个月(95%CI:9.3—25.7)和26.8个月(95%CI:15.1~38.51(Х^2=3.35,P=0.0672);中位PFS分别为9.8个月(95%CI:6.2~13.4)和4.4个月(95%CI:2.5~6.3)(Х^2=11.33,P=0.0008)。吉非替尼组和多西紫杉醇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56%和74%。多西紫杉醇组3/4级血液学毒性反应高达58.8%,吉非替尼组未观察到3/4级血液学毒性。[结论]吉非替尼作为晚期NSCLC患者的二线治疗药物,客观有效率及PFS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组,且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吉非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68例化疗失败的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NSCLC患者给予吉非替尼250mg,qd,口服,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68例患者中,CR 1例,PR 20例,SD 23例,PD 24例。有效率30.88%(21/68),疾病控制率为64.71%(44/68);全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5.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3个月,1年生存率为52.94%(36/68)。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皮疹和腹泻,皮疹发生率为26.47%(18/68),腹泻发生率为19.12%(13/68),多在用药后1周内出现,症状轻不需特殊处理。1例出现Ⅰ度转氨酶升高。结论:吉非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及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68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均接受化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患者:吉西他滨1000mg/m2,d1,8,静脉滴注30min;多西他赛75mg/m2,d1,奥沙利铂85mg/m2,d1.每3周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没有观察到完全缓解病例.吉西他滨组:PR 19例,SD 9例,PD 6例,总有效率为55.9%,临床获益率 82.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1个月;多西他赛组:PR 16例,SD 11例,PD 7例,总有效率为 47.1%,临床获益率 79.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 5.1个月.两组有效率(55.9%vs 47.1%,P=0.47)、临床获益率(82.4%vs 79.4%,P=0.38)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6.1月 vs 5.1月,P=0.524 )均无明显差异.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和消化道反应,两组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8.2%(P=0.028),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分别为11.8%和47.1%(P=0.001),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分别为32.4%和8.8%(P=0.016),肌肉酸痛发生率分别为8.8%和32.4%(P=0.016),末梢神经麻木分别为11.8%和 35.3%(P=0.022).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及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相近,毒副反应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卡培他滨在Ⅲ期结直肠癌一线化疗后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13例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以上患者术后接受8周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XELOX)方案化疗,然后分组:A组(n=76)维持组,B组(n=137)非维持组.比较两组3年无瘤生存率(DFS)、5年总生存率(OS)以及A组维持化疗前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5月.A组3年DFS为62.0%,B组为51.3%(HR =0.6168,95%CI:0.4173 ~0.9118,P=0.0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5年OS为70.2%,B组为54.5%(HR =0.6502,95%CI:0.4150 ~ 1.1090,P=0.0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维持化疗前后的不良反应多数是Ⅰ/Ⅱ级,严重Ⅲ/Ⅳ级不良反应少见.A组和B组两组之间的Ⅰ/Ⅱ级和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一线化疗后加单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3年DFS和5年OS,且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一线化疗获益的患者后续参一胶囊维持治疗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初治、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最多6个周期后疗效评价无疾病进展的患者随机分组,35例进入观察组,仅接受定期随访观察,34例进入治疗组,接受参一胶囊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持续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患者不能耐受为止.结果 随访过程中治疗组有2例患者退出或失访,治疗组与观察组的疾病进展率分别为53.1%和6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5个月和6.2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改善以及疾病进展后接受二线治疗的患者比例方面,治疗组均优于观察组(P<0.05).整个维持治疗过程中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对于晚期NSCLC,一线化疗后继续参一胶囊维持治疗可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有利于更多患者接受二线治疗,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紫杉类和蒽环类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分别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或氟尿嘧啶(5-FU)、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羟基喜树碱(HCPT)进行解救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转移性乳腺癌经紫杉类和蒽环类治疗进展后适合的化疗方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经紫杉类和蒽环类治疗后进展的65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分为:GX方案组(n=34):吉西他滨800~1000mg/m2,d1、d8;卡培他滨850~1000mg/m2 bid,d1~d14或5-FU 500mg/m2 d1~d5。GP方案组(n=21):吉西他滨800~1000mg/m2,d1、d8;顺铂70mg/m2或卡铂AUC=4~6。GH方案组(n=10):吉西他滨800~1000mg/m2,d1、d8;HCPT 6~8mg/d,持续用5~6天。21天为1周期,每两个周期评价疗效,获疾病控制的患者继续化疗至6个周期。结果 64例可评价疗效,65例可评价不良反应。GX方案组、GP方案组及GH方案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6.4%、33.3%和3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个月(1~22个月)、8个月(1~48个月)和6个月(2~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5);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4.5个月(6~37个月)、14个月(4~48个月)和16个月(5~63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3组的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以吉西他滨为主的方案对既往经紫杉类和蒽环类治疗后进展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为有效的解救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紫杉醇联合卡铂同期放疗(CCRT)在治疗有高危因素早期宫颈癌术后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收集本科2008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收治ⅠB1~ⅡB宫颈鳞癌根治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54例,其中行同期化放疗15例,39例行序贯放疗。同期化疗方案为紫杉醇(135 mg/m~2)联合卡铂(AUC=5)于放疗第一周进行一个疗程。辅助化疗方案同同期化疗,于放疗结束后开始,每21天一个疗程。比较同期化放疗和序贯放疗的复发率、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以及急性期和晚期不良反应。结果 54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同期化放疗的中位放疗剂量50 Gy(46~52 Gy,每次2 Gy)和人均化疗次数4次(3~5次)与序贯放疗相似(P=0.60和P=0.34)。在中位随访20个月(8~43个月)期间发现,同期化放疗较序贯放疗能减少局部复发率(0/15 vs 9/39,P=0.04),而两组无进展生存期(log-rank,P=0.26)和总生存期(log-rank,P=0.51)相似。同期化放疗患者出现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比例高于序贯放疗(4/15 vs 1/39,P=0.03),而3级胃肠道急性不良反应相似(4/15 vs 5/39,P=0.22),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未发现3~4级晚期不良反应。结论紫杉醇联和卡铂的同期化放疗能减少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局部复发,并有较好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用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或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标准一线化疗后复发的晚期NSCLC患者112例,其中联合治疗组52例接受培美曲塞/顺铂及吉非替尼治疗,化疗组60例仅采用培美曲塞和顺铂化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36.5%,高于化疗组的18.3%(P=0.030);两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71.2%和55.0%(P=0.035);两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8.7个月和6.7个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7),但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6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均明显下降,但联合组的CEA和CYFRA21-1水平比化疗组更低(P<0.05)。联合组皮疹和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化疗组(P<0.05),两组之间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失败后,采用培美曲塞/顺铂化疗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较单用化疗显示出更高的ORR和中位PFS,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