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对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及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VOCAL)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肌肉骨骼系统肿瘤108例,评定血管分型(3D-CPAⅠ~Ⅲ型),计算肿瘤血管指数(VI)。结果①48例肌骨恶性肿瘤中3D-CPAⅢ型37例,Ⅱ型11例;60例肌骨良性肿瘤3D-CPAⅠ型31例,Ⅱ型15例,Ⅲ型14例(全部为血管瘤)。以3D-CPAⅢ型诊断恶性肌肉骨骼系统肿瘤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6%。②恶性肌骨肿瘤VI为19.25±9.67,良性肌骨肿瘤VI为4.71±3.2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VI≥9.58诊断肌肉骨骼系统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0%。结论3D-CPA可清晰、立体、完整显示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血管分布,其血管分型及血管指数对肌骨系统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定量检测乳腺肿物内血管参数对鉴别诊断肿物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61例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组31例,恶性组30例,对其行3D—CPA重建。采用Vocal分析软件,选择三维能量直方图获得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形成一血流指数(VFI);并对乳腺肿物进行3D—CPA血流分级,比较乳腺良恶性肿物vI、FI、VFI及其与乳腺肿物内血流分级的关系。结果3D—CPA血流Ⅲ级患者的VI、FI、VFI高于Ⅱ级(P〈0.05),以Ⅲ级作为诊断乳腺良恶性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3%、76.3%、82.0%。恶性组VI、FI、VFI均高于良性组(P〈0.05)。以vI≥1.157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87%,准确性为77%,特异性为68%;以FI≥32.397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3%,准确性为67%,特异性为52%;以VFI/〉0.426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3%,准确性为73%,特异性为61%。结论乳腺肿物3D—CPA血管定量参数VI、FI、VFI与乳腺肿物血流分级结果一致,可用来判断乳腺肿物内部血管丰富程度,恶性肿物参数均高于良性肿物,有助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直肠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TR3D-CPA)对前列腺癌(PCa)及前列腺增生(BP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PCa和60例BPH病变区血管行TR3D-CPA重建,进行血管半定量分型及血管指数(VI)定量分析。结果TR3D-CPA显示PCa较BPH血管丰富,血管走行迂曲、紊乱,粗细不均。以TR3D-CPA型诊断PCa的敏感性为77.3%,特异性为85%;PCa的VI高于BPH,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VI>0.19条/cm3诊断PCa敏感性为77.3%,特异性为63.3%。结论血管分型及VI能客观地反映PCa的血管分布特征,可作为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肿瘤的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lor power angio,3D-CPA)特点及其血管病理学基础,评价3D-CPA鉴别卵巢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40例卵巢癌,27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术前应用3D-CPA检测肿瘤的血管分布类型并计算肿瘤血管指数(vascularity index,VI),术后分别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CD34单克隆抗体对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VEGF染色强度。结果:卵巢癌的MVD及VEGF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P<0.05)。以3D-CPA血管指数>0.02条/cm^3诊断卵巢癌敏感性77.5%,特异性81.5%。卵巢癌的血管指数与MVD呈等级相关(rs= 0.503,P<0.01)。结论:3D-CPA可用于术前间接评价肿瘤的血管生成,为卵巢肿瘤的诊断及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肿瘤三维血管定量与病理微血管定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甲状腺肿瘤的三维血管定量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技术(3D-CPA),术前检测38例甲状腺肿瘤血流信号(恶性22例,良性16例)计算3D-CPA血管指数(VI),术后对手术标本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22例甲状腺癌3D-CPA VI和MVD分别为(9.69±4.37)条/cm3和(51.33±12.86)/400倍视野,二者呈线性正相关(r=0.796,P<0.01),16例良性甲状腺肿瘤3D-CPA VI和MVD分别为(4.96±1.19)条/cm3和(20.11±8.05)/400倍视野,二者呈线性正相关(r=0.814,P<0.01),良、恶性两组3D-CPA VI、MVD分别对比差异有显著性(t=2.020,P<0.001;t=2.016,P<0.001).以VI大于6条/cm3诊断甲状腺癌,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1.82%、87.50%.结论 3D-CPA能立体、直观显示甲状腺肿瘤血供,血管三维定量测值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相关性较好,血管三维能为良、恶性甲状腺肿瘤鉴别提供有效血流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肿瘤的血管病理学特征,评价彩色血管能量成像(CPA)在鉴别良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术前应用CPA检查,术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肿瘤组织进行微血管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上皮性恶性卵巢肿瘤的MVD(38.8±5.9)明显高于良性卵巢肿瘤(15.5±5.0,P<0.05),恶性肿瘤中CPA Ⅲ型病例的MVD(43.9± 5.2)明显高于Ⅱ型病例(32.6±5.6,P<0.05).以CPA Ⅲ型诊断卵巢癌的敏感性为 75%,特异性为100%.结论良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不同的微血管特征为临床应用CPA提供了可靠的病理学基础,CPA为临床鉴别良恶性卵巢肿瘤提供了敏感的血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对肾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3D-CPA术前检测32例肾癌,评定血管分型(Ⅰ一Ⅲ型),计算血管指数(vascularity index,VI),按Robson法及超声表现对其临床分期和对比分析。结果:Ⅰ、Ⅲ期和Ⅲ、Ⅳ期肾癌血管分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Ⅲ期肾癌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期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3D—CPA能客观显示各期肾癌的血管分布及数量,有助于肾癌分期诊断、治疗和估价预后。  相似文献   

8.
三维多普勒能量成像在卵巢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三维多普勒能量成像在诊断卵巢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5例患者76个卵巢占位性病变,进行三维能量多普勒重建,观察肿瘤形态、肿瘤内的细微结构及血管形态,且计算肿瘤内血管指数(VI),对比其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结果三维多普勒能量图所观测卵巢癌的血管形态及血管分级与卵巢良性肿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以Ⅱ级血管分型诊断卵巢癌的敏感性为65%,特异性为100%;卵巢肿瘤内VI在良恶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以VI≥0.02条/cm^3诊断卵巢癌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80.9%。结论三维能量成像在术前能客观地反映卵巢肿瘤的血流情况,可为临床鉴别良恶性提供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肿瘤血管成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50例观察对象,均来源于2016年3月—2019年4月我院诊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均接受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且经病理学确诊,收集50例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CT扫查结果,并和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评估CT检查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度。结果:CT诊断检出率为92.00%,敏感性为93.18%,特异度为83.33%;共检测出78个病灶,69.23%的肿瘤直径<3cm,20.51%的肿瘤直径在3~5cm,10.26%的肿瘤直径>5cm;肿瘤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空洞状(55.13%)、空泡征(37.18%),特征表现主要以分叶征(38.46%)、血管集束(28.21%)为主。结论: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周围型肺癌,诊断准确率得到显著提升,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肾癌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及微血管密度(MVD)检测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3D—CPA术前检测120例肾癌患者,进行血管分型,计算血管指数,检测术后肾癌肿块内MVD,并对肾癌患者按Robson法进行临床分期,分析MVD与其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3D—CPA血管分型肾癌Ⅰ期、Ⅱ期的以Ⅱ型、Ⅲ型血管为主,肾癌Ⅲ期、Ⅳ期以Ⅲ型血管为主。肾癌Ⅲ期、Ⅳ期的血管指数、MVD较Ⅰ期、Ⅱ期大(P〈0.05)。肾癌3D—CPA血管分型、血管指数与MVD相一致,且肾癌血管指数与MVD呈正相关(r=0.842,P〈0.01)。结论3D—CPA能客观显示各期肾癌的血管分布及数量,可作为肾癌分期诊断及评估转移预后的参考指标,将3D—CPA评价肾癌血管生成情况与MVD检测结合起来能更准确地评价肾癌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3D-CEPD)在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卵巢肿瘤患者分别于造影前、造影中及造影后进行三维能量多普勒(3D-PD)检查。采用3D-PD直方图计算肿瘤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比较卵巢良性与恶性肿瘤各血管参数的差异及各血管参数在造影前、造影中、造影后的差异,并评价3个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50例患者中,18例为恶性肿瘤,32例为良性肿瘤。造影前、中、后卵巢恶性肿瘤的血管参数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均<0.01),良恶性肿瘤的各血管参数在造影前、造影中、造影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个不同检查时段血管参数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均为VI最大,FI最小。造影前、中、后三个不同检查时段VI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87、0.89。造影前以VI=2.2%为界值,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为77.77%、87.50%、77.77%、87.50%、84.00%;造影中以VI=23.2%为界值,各诊断效能分别为94.44%、90.62%、85.00%、96.66%、92.00%;而造影后以VI=12.4%为界值,各诊断效能分别为94.44%、93.75%、89.47%、96.77%、94.00%,造影中及造影后的诊断效能较造影前明显增高(P<0.01),而造影后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优于造影中(P<0.01)。结论 3D-CEPD可提高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能力,血管参数VI最有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以造影后更佳。  相似文献   

12.
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 (3D- CPA)在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中的作用。方法 对 30例乳腺肿块的患者术前 1周内行超声检查 ,记录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 3D- CPA的特点 ,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良、恶性肿块血流分布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 ;良、恶性肿块的血流阻力指数(RI)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 ;用 3D- CPA观察良、恶性肿块的血管形态有显著不同 ,血管内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用 3D- CPA有助于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可弥补 CDFI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肾脏及肾肿瘤CT灌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脏及肾肿瘤的CT灌注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11例受检者肾脏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扫描参数包括:层厚3 mm,在对比剂注射后第7 s开始扫描,间隔扫描时间为3 s,共扫描12层,对比剂按1 ml/kg计算给药,经肘前静脉单相注射,注射流量为3 ml/s.取得正常肾脏 (n=13)及肾肿瘤(n=9)血流量(BF)图.结果正常肾皮质BF为(157.3±20.5) ml/(min·100 ml),恶性肿瘤BF为(85.4±43.8) ml/(min·100 ml).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肾脏及肾肿瘤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3D-CPA)超声参数血管指数(VI)评估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损害的能力。方法:对60例临床诊断CKD的患者进行3D-CPA检查及肾脏组织病理活检,计算VI值及病理学积分,正常对照组30例。超声测量结果与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临床CKD分期对照分析。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脏疾病有不同的VI值;32例病变局限在肾小球(I组),VI值37.64%±9.97%与对照组VI值33.44%±4.31%相接近(P≥0.05),28例病变累及肾小管间质及血管(II组),VI值23.34%±12.12%小于I组和对照组(P<0.05);同时VI与CKD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V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肾脏病的病理类型;病例组在VI值正常时,其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球;在VI值降低时,其病变已累及肾小管间质或血管;VI值越小,CKD临床分期越高。  相似文献   

15.
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共44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MRI和DWI资料。DWI中测量ADC值,绘制ROC曲线,获得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腮腺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ADC阈值;动态增强MRI中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计算单独ADC和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腮腺恶性肿瘤ADC值分别为(1.41±0.06)×10-3 mm2/s、(0.75±0.05)×10-3 mm2/s和(1.01±0.05)×10-3 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1.12×10-3 mm2/s,鉴别诊断腺淋巴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0.70×10-3 mm2/s;ADC、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61.54%(8/13)、76.92%(10/13)、84.62%(11/13),特异度分别为64.52%(20/31)、83.87%(26/31)、90.32%(28/31),准确率分别为63.63%(28/44)、81.81%(36/44)、88.64%(39/44)。结论 DWI联合动态增强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效能较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及误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对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价值,并结合文献探讨原发性良、恶性以及肿瘤的超声特点,以及其诊断诊断心脏肿瘤误漏诊的原因。方法 对35例经手术,尸解、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磁共振显像(MRI)及病理结果证实的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超声首先发现和诊断心脏肿瘤者占91.43%(32/35)。患者首次通过超声检查诊断心脏肿瘤的准确率和误漏诊率分别为7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W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90例腮腺肿瘤患者共94个病灶,其中良性75个、恶性19个。对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WI和DCE-MRI检查,分析各病灶的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绘制ROC曲线,比较ADC值、TIC及两者联合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肿瘤的ADC值[(1.02±0.25)×10-3 mm2/s]显著低于良性肿瘤的ADC值[(1.38±0.44)×10-3 mm2/s;t=5.170,P<0.001]。将表现为A型(流入型)、B型(廓清型)和D型(平坦型)曲线判为良性肿瘤、C型(平台型)曲线判为恶性肿瘤时,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0.62,特异度为0.92;C型曲线患者中,以ADC<1.36×10-3 mm2/s诊断恶性肿瘤时,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95。结论 良恶性腮腺肿瘤间ADC值存在重叠,鉴别诊断时不应单纯依赖DWI;TIC表现为A、B、D型多提示良性肿瘤,C型常提示恶性肿瘤;TIC曲线为C型时,联合ADC值可明显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采用不同阈值勾画18F-FDG PET/CT图像中病灶ROI鉴别心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纳入64例心脏肿瘤患者(65个病灶),根据病理学或长期随访结果分为良性组(n=27)和恶性组(n=38)。采用3种阈值(Th 2.5、Th 40%和Th bgd)勾画心脏肿物,测量并比较病灶18F-FDG PET/CT代谢和形态学参数,包括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代谢肿瘤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最大CT (CTmax)值、平均CT (CTmean)值及CT值中位数(CTmedian)。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良、恶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3种阈值诊断心脏良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 采用3种阈值勾画ROI得到的肿瘤SUVmax一致,其鉴别诊断心脏良恶性肿瘤的AUC均为0.92;良、恶性肿瘤之间SUVmean、MTV及TL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SUVmean诊断良、恶性肿瘤时,以阈值Th 40%的诊断效能最佳;以MTV及TLG诊断时,阈值Th 2.5均具最佳效能。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Th 40%与Th bgd诊断效能均较好,且Th bgd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高于Th 40%。结论 根据PET代谢参数可鉴别心脏良恶性肿瘤。SUVmax截断值为6.75时,鉴别心脏良恶性肿瘤具有较好效能;采用多参数评价时,3种阈值中,以Th bgd效能最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99mTc-MDP骨三相扫描在诊断四肢单发骨肿瘤病灶中的价值。方法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肿瘤患者的99mTc-MDP骨三相资料,比较良恶性骨肿瘤病灶的三相骨显像特征、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骨代谢情况。结果在血流相,良性骨肿瘤的最高计数率、平均计数率、计数率-时间曲线斜率和曲线下面积均低于恶性骨肿瘤(t=-4.50、-3.93、-8.42、-3.03,P均<0.05),良性骨肿瘤计数率高峰时间晚于恶性骨肿瘤(t=8.03,P<0.05)。在血池相,良性骨肿瘤患/健侧ROI比值低于恶性骨肿瘤(t=-3.00,P<0.05),延迟相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P=0.08)。99mTc-MDP骨三相扫描诊断恶性骨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7%(17/19)、86.96%(40/46)、87.69%(57/65)、73.91%(17/23)和95.24%(40/42)。结论 99mTc-MDP骨三相在反映良恶性骨肿瘤病灶血流灌注和骨代谢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血流灌注相及血池相对鉴别诊断良恶性四肢单发骨肿瘤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