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2):2836-2837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组(观察组)和普通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液病毒学和生化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病毒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分析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 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2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Peg IFNα-2α(180μg/周或135μg/周)联合利巴韦林900~1 200 mg/d抗病毒治疗48~72周,随访24周。比较不同基因分型病毒性学应答率;比较不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病毒学应答率的关系;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256例患者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166例(64.8%),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243例(94.9%)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218例(85.2%);基因分型结果显示,157例基因1型(61.3%)与99例非1型(38.7%)感染者中SVR分别为83.4%和8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治疗前ALT水平分为高ALT水平组(ALT80 U/L)与低ALT水平组(ALT≤80 U/L),两组之间RVR、EVR及SVR无显著差异(P0.05);按HCV RNA基线水平,高病毒载量组(HCV RNA4×105IU/ml)RVR、ETVR和SVR均较低病毒载量组(HCV RNA≤4×105IU/ml)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按是否获得SVR分为SVR组与非SVR组,非SVR组的年龄及病程明显高于S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g 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能获得较高的EVR和SVR,年龄、病程及治疗前HCV RNA水平均是影响SVR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臭氧自血疗法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乙肝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8例)采用臭氧自血疗法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1组(32例)采用单独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2组(28例)单独使用臭氧自血疗法治疗,疗程均为18个月。分别于治疗6、12、18个月比较三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血清ALT变化以及联合应答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的血清ALT和总胆红素水平低于两组对照组,联合应答率高于对照1组(P均0.05);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的血清ALT和总胆红素的水平低于两对照组,联合应答率高于两组对照组(P均0.05);治疗18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的血清ALT和总胆红素的水平与两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应答率高于两组对照组(P0.05)。结论臭氧自血疗法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起效快,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宿主因素、病毒因素、病毒应答模式以及干扰素(IFNα)种类和用药时间对老年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寻找预测老年丙型肝炎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60例年龄≥60岁丙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HCV RNA定量及基因型、IFNα种类、病毒应答模式以及病毒阴转后用药时间等因素与SVR的关系.结果 SVR组与非SVR组性别、年龄和BMI无统计学差异;SVR组HCV RNA定量显著低于非SVR组(t=4.209,P=0.022),ALT或AST显著高于非SVR组(t=15.724,P=0.006;t=10.549,P=0.003);HCV RNA定量<1×105 IU/ml组SVR率显著高于HCV RNA定量≥1×105 IU/ml(χ2=6.801,P=0.009);基因1b型SVR率为56.8%,低于非1b型(60.9%);PEG IFNα-2a组SVR率为62.5%,普通IFNα-2a组SVR率为53.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49,P=0.484);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患者95%获得S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患者68.4%获得SVR;IFN治疗时间≥72周SVR率82.8%,复发率6.9%;HCV RNA定量阴转后用药≥40周患者复发率3.2%.结论 老年患者抗病毒治疗前低HCV RNA定量、ALT及AST≥2倍正常上限(ULN),HCV RNA非1b型患者可获得较高SVR.RVR比EVR患者SVR率高约30%,延长病毒阴转后用药时间可提高SVR.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与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预测因素分析. 方法 将159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分为恩替卡韦分组(ETV组,81例)和替比夫定组(LDT组,78例).治疗72周后,观察两组的应答情况[生化学应答率(丙氨酸转氨酶转复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HBV-DNA阴转率)、血清学应答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并且分析在治疗24周HBV-DNA转阴情况对72周疗效的预测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段的生化学应答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ETV组和LDT组的HBV-DNA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治疗24周后ETV组的HBV-DNA值明显低于LDT组(P<0.05),但治疗7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各时间点ETV组比LDT组有着更高的血清学应答率,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4周HBV-DNA转阴(HBV-DNA<3lg拷贝/ml)的患者,72周具有更高的生化学应答率及血清学应答率(P均<0.05).结论 恩替卡韦与替比夫定对治疗CHB具有很好的疗效及较低的耐药率和不良反应,恩替卡韦在早期抗HBV-DNA优于替比夫定片,且治疗24周的HBV-DNA水平可预测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CHC)远期疗效.方法:选择68例丙氨酸转移酶(ALT)持续正常CHC患者为观察组,50例ALT升高的CHC患者为对照组,均接受PEG-IFN α-2a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HCV RNA基因型为1b或未分出型者疗程为48周,基因为2a型者疗程24周.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停药后3年,内容包括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应答、影像学改变及生存质量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1例和40例完成3年随访.结果:随访至3年末,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获得相似的较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80.4% vs 80.0%,P=1.000),随访1年末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病例在后2年的随访中无一例复发.取得SVR的患者均保持了持续生化学应答和影像学稳定,同时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提高,尤其是社会功能、活力、总健康状况、情绪角色及心理健康5个领域改善明显.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可取得与ALT升高者相似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CHB)的疗效、不良反应和护理方式。[方法]对25例CHB采用医用臭氧自血回输疗法联合医用臭氧直肠灌注疗法,观察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定量及不良反应。[结果j25例CHB联合应答5例(20.0%),部分应答6例(24.0%),无应答14例(56.0%);11例(44.0%)病人治疗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定量下降超过2log10,6例(24.0%)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血清转换,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1b型慢性丙型肝炎(HCV 1b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病毒动力学与Peg-IFN α-2b联合利巴韦林疗效的关系.方法:51例初治或复治HCV 1b型患者,应用Peg-IFN 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并前瞻性地按照计划时间点收集血清和PBMC.结果:治疗24周,有病毒学应答(VR)率和无病毒学应答(NR)率分别为72.5%和27.5%.VR组与NR组治疗前血清病毒载量、PBMC感染率以及治疗后4、12和24周时PBMC内HCV RNA阴转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PBMC内HCV RNA含量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7.治疗12周时当PBMC内HCV RNA含量小于2 860 copies/106 cells时,阴性预测值最大,为92.3%.结论:治疗早期PBMC中HCV动力学,尤其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PBMC内病毒含量,可预测Peg-IFN α-2b联合利巴韦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慢性丙型肝炎6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氟伐地汀;用药后4、12、24、36、48周及停药后12周、24周复查病毒RNA定量。结果氟伐他汀治疗合并高LDL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3%vs.46.7%,85.1%vs.63.3%,81.5%vs.53.3%,P<0.05)。结论氟伐他汀有利于提高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0.
医用臭氧在国外尤其在欧洲临床应用已非常普遍,主要应用于创伤及难治性溃疡(如糖尿病足)的治疗、癌症的辅助治疗、腰椎间盘及骨关节疾病的治疗、抗自由基防衰老及卒中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医用臭氧在病毒性肝炎治疗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在急性肝炎的队列研究中显示医用臭氧有良好的退黄、降低转氨酶的作用;Yamamoto曾对60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进行臭氧治疗,每周3次臭氧自血疗法和直肠灌注疗法,治疗2个月和6个月HCV-RNA定量下降有效率分别为59%和72%;HCV—RNA转阴率分别为20.0%和37.7%。佩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臭氧治疗目前还未见报道,我院于2004年11月应用臭氧治疗1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CV基因型、RNA含量与肝损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来自14家医院的20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ALT、AST检测,采用罗氏公司的Cobas Amplicor HCV Monitor Test version2.0(v2.0)试剂进行HCV RNA定量和Simmons酶切分型方法进行HCV基因分型检测,分析HCV基因型、HCV RNA含量与ALT、AST水平及AST/ALT比值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的20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基础HCV RNA含量与ALT、AST水平及AST/ALT比值没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093、0.092、0.009,均P〉0.05),高病毒含量组(≥8.5×10^5IU/ml)与低病毒含量组(〈8.5×10^5IU/ml)比较ALT、AST水平及AST/ALT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0.052、0.746);HCV基因1型与非基因1型之间ALT、AST、AST/A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0.461、0.528),HCV基因1型与非基因1型之间R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病毒应答组和非应答组比较的ALT、AST水平及AST/ALT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0.641、0.942),随访结束时,病毒应答组和非应答组的ALT、AST水平及AST/ALT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0.411、0.76)。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型和RNA病毒含量与肝损伤指标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血回输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时对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自体血回输,Ⅱ组输注异体血.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并测定全麻诱导插管前(T1)、诱导结束后30 min(T2)、术毕(T3)、术后24 h(T4)患者血清cTnⅠ、CK-MB的水平.[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异体血输注量增多;Ⅱ组在T3、T4时点cTnⅠ、CK-MB水平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血回输能减少异体血的输注,使心肌酶的水平下降,有利于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补气实脾法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及其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9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在常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补气实脾法组方的中药颗粒剂,每日1剂,对照组56例给予常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指标、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医辨证分型变化规律。结果:观察组可提高延迟病毒学应答(DVR)率,改善白细胞下降水平,减轻神疲、乏力等临床症状;选择补气实脾法干扰,可使慢性丙型肝炎出现的症状或不良反应出现的症状减少/减轻;中医证型并未影响慢性丙肝早期治疗结果,特别是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和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未受影响。结论:抗HCV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如神疲、乏力、白细胞减少等,可以归纳为中医气虚证;补气实脾法可减少/减轻慢性丙肝抗病毒药治疗不良反应,提高DVR,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肝提供了有益方法;补气实脾法可明显使慢性丙肝其他中医证型症状减少/减轻,向无证可辨型转变,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HCV抗体(HCV-Ab)、HCV核糖核酸(HCV-RNA)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收集临床诊断为HCV感染患者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HCV-Ab,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CV-RNA,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根据ALT、AST水平以及HCV-RNA水平分别分为两组,分析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变化。同时收集37例临床抗病毒治疗患者的血清,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肝功异常组HCV-Ab、RNA载量对数值水平均高于肝功正常组(P<0.05)。HCV-RNA阳性组HCV-Ab、ALT、AST水平均高于HCV-RNA阴性组(P<0.05)。HCV-Ab、RNA载量对数值诊断丙型肝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0.838。连续观察病例治疗后ALT、AST、RNA载量对数值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HCV-A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V-Ab对于丙型肝炎的诊断效能优于RNA载量对数值。ALT、AST及HCV-RNA检测在丙型肝炎治疗监测过程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大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并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将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治疗的无应答慢性丙肝27例患者均给予Peg—IFNα-2a270μg每周皮下注射,联合利巴韦林15mg/(kg·d),治疗12周后改为Peg—IFNα-2a180μg每周皮下注射,联合利巴韦林15mg/(kg·d)继续治疗,总疗程72周,停药后均随访24周,观察其不良反应同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初始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大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为25.9%,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为59.3%,病毒动力学缓慢下降。结论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大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并同时配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CHB)的疗效、不良反应和护理方式.[方法]对25例CHB采用医用臭氧自血回输疗法联合医用臭氧直肠灌注疗法,观察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定量及不良反应.[结果]25例CHB联合应答5例(20.0%),部分应答6例(24.0%),无应答14例(56.0%);11例(44.0%)病人治疗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定量下降超过2 log10,6例(24.0%)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血清转换,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HCV RNA、抗-HCV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治疗后HCV RNA和ALT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对87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法(PCR)检测HCV RNA、ELISA法检测抗-HCV和酶速率法检测ALT浓度水平,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大部分患者的ALT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HCV RNA含量与ALT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r=0.673,P0.01),而与抗-HCV的S/OD值无显著相关性(r=0.122,P0.05);在治疗早期,患者HCV RNA含量在第2天显著性下降,而ALT浓度呈一过性上升。结论在HCV诊断与疗效观察中,血清HCV-RNA、抗-HCV和ALT指标各有利弊,3者有机结合在正确诊断和预测肝脏损伤及早期疗效观察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麟宇  刘凤君  杨家红  刘聪  唐红 《临床荟萃》2008,23(22):1600-1603
目的对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定量检测结果与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的检测结果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1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HCV 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抗-HCV,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ALT值。结果251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标本均为抗-HCV或HCV RNA阳性,其中:①抗-HCV阳性235例(93.6%);HCV RNA阳性197例(78.5%)。②抗-HCV和HCV RNA同时阳性181例(72.1)%;抗-HCV阳性,HCV RNA阴性54例(21.5%);HCV RNA阳性,抗-HCV阴性16例(6.4%);③ALT异常者164例(65.3%),其中HCV RNA阳性143例,HCV RNA阴性21例;ALT正常87例,其中HCV RNA阳性54例,HCV RNA阴性33例;HCV RNA水平与ALT异常率呈正相关(rs=0.468,P=0.000),而与ALT水平高低无相关性(r=-0.048,P=0.447)。结论抗-HCV和HCV RNA含量的检测在丙型肝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同时检测可以提高临床对丙型肝炎的诊断;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水平与ALT异常率呈正相关,而与ALT水平高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9在冷球蛋白血症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及其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100例冷球蛋白血症CHC患者(观察组)和60例同期我院体检正常者(对照组),观察组予聚乙二醇干扰素ɑ-2ɑ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XC趋化因子9等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影响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清CXC趋化因子9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01)。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为32%、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c EVR)为66. 00%,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4. 00%。存在CHC家族史及总胆红素(TBIL)、CXC趋化因子9和HCV RNA水平过高为导致冷球蛋白血症CHC患者未能出现SVR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在冷球蛋白血症CHC患者中血清CXC趋化因子9以较高水平表达,且为影响其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可将CXC趋化因子9的检测作为临床上预测冷球蛋白血症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