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邓文正  李正华  黄汝祥  郭庆  陆辉 《广西医学》2012,34(11):1532-1533
目的观察牙种植术同期行膜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对牙种植区骨量不足的疗效。方法 30例46颗牙种植区骨量不足患者,在植入人工种植体的同时,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增加骨量。术后随访6个月,用骨面直接测量法和CT二维测量法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46颗种植体骨结合情况良好,种植体稳定性好无松动,种植均成功。骨面直接测量的成骨率为(86.23±2.94)%,而CT测量的成骨率为(87.05±3.3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量不足的牙种植同期行GBR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All—on-4”即刻种植修复技术对牙列缺失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探讨其技术要点。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0年11月在杭州口腔医院收治的行“All—on-4”即刻修复治疗的患者25例,种植体植入当天行即刻固定义齿修复,观察种植边缘骨吸收情况,患者满意度,追综种植体的存留率。结果①120枚种植体中,至最后-次复查共8枚种植体脱落,其余112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复查临床稳定,种植体存留率为93.3%。②倾斜种植体54例,边缘骨吸收量0.32~1.65mm,平均(0.98+0.25)mm;轴向种植体58例,边缘骨吸收量0.21~1.49mm,平均(0.94±0.19)mm,两者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种植体56例,边缘骨吸收量0.71~1.69mm,平均(0.98±0.24)mm;下颌种植体56例,边缘骨吸收量0.19~1.53mm,平均(0.94±0.27)mm,两者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非常满意者占96%(24/25),-般占4%(1/25),无不满意者。结论“All—on-4”即刻种植修复技术对牙列缺失患者的临床效果好,满意度高,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毛强  邓琦 《吉林医学》2012,33(3):456-457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牙运用膜引导技术的临床观察。方法:对50例70颗牙拔除术后患者,即刻植入种植体使用医用钛膜完全封闭骨缺损区,0.5~1年行冠修复,根据临床X线检查和患者主诉评价修复效果。结果:70颗牙即刻种植体4个月后骨缺损修复形成,冠修复后承栽了2年无松动。2年随访,除2例有进行性骨吸收外,其余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高度平均1.25 mm。结论:运用膜引导技术进行即刻种植,可获得良好的骨修复,缩短种植修复疗程。  相似文献   

4.
周道生 《中外医疗》2011,30(24):63-63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牙运用膜引导技术的临床观察。方法对50例70颗牙拔除术后病人,即刻植入种植体使用医用钛膜完全封闭骨缺损区。0.5~1年行冠修复,根据临床X线检查和病人主诉评价修复效果。结果 70颗牙即刻种植体4个月后骨缺损修复形成,冠修复后承栽了3年无松动。5年随访,除2例有进行性骨吸收外,其余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高度平均1.25mm。结论运用膜引导技术进行即刻种植,可获得良好的骨修复,缩短种植修复疗程。  相似文献   

5.
评估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效果. 4 例牙列缺失患者,共植入种植体35颗,部分种植体于植入当天行复合树脂临时固定修复,术后3个月,种植体完成骨结合后均行永久修复. 1 年后随访,所有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存留率为100%. 12个月后种植体周围平均边缘骨吸收值为( 0. 637 ± 0. 42 ) mm. 其中,前 6 个月平均骨吸收值为(0. 625 ± 0. 38)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即刻负载种植固定义齿是临床上解决牙列缺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牙患者应用牙槽嵴骨劈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要求种植固定修复的上颌牙列缺失患者48例,所选患者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 10 mm),但牙槽嵴骨宽度仅3~4 mm,牙槽骨骨量不足且基牙分布不均,采用牙槽嵴骨劈开术形成唇颊侧骨瓣,在腭侧骨板与唇颊侧骨瓣之间共植入75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种植修复,定期随诊.结果 种植区软组织愈合好,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牙槽嵴宽度增加达4~5mm,平均增宽4.4 mm,2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失败,失败率为2.67%,剩余种植体均稳固性好,完成烤瓷修复后美学效果好,追踪24个月以上,无种植体失败.结论 牙槽嵴骨劈开术保证了牙槽骨厚度不足患者的种植修复难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观察并比较了两种可吸收膜和一种不可吸收膜作为引导组织再生(GTR)膜应用于牙种植体即刻种植的引导成骨能力。结果表明:防止术后创口感染和膜暴露是GTR应用于即刻种植取得成功的关键;e-PTFE膜和胶原膜具有较好的引导成骨能力,并能促进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间骨性结合的形成;由于胶原膜不引起明显炎症反应,并具有可吸收性而无需在植入后作二次手术取出,其可取代目前普遍使用的e-PTFE膜应用于临床,而polyglactin910膜因其具有较高的水后感染率和较低的引导成骨能力,似不宜作为GTR膜应用于牙种植体的即刻种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膜引导技术进行即刻种植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54例接受即刻种植牙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4例接受常规种植牙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膜保留时间、成活率、骨吸收高度以及成骨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牙龈疼痛、红肿等不良反应,同时,所有患者并未出现种植体脱落和松动的情况,也并未表现出骨吸收病等症状以及其他口腔问题。结论:通过利用膜引导技术进行即刻种植牙治疗,不仅能够在口腔内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利于牙体骨再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治疗时间,更利于口腔创面的愈合,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种植成骨率以及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即上颌窦底剩余牙槽嵴垂直骨高度(RBH)≥1 mm且≤3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 窦底二次提升术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12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上颌后牙缺失 拟行上颌窦提升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符合RBH≥1 mm且≤3 mm,牙槽嵴宽度≥5 mm,采用经嵴顶二次提升法,共植入种植体 148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5年,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患者满意度、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存留率、软组织 情况、窦底骨高度变化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术中发生3 例上颌窦底黏膜破裂,穿孔率为3.85%(3/78)。23 例 (30.67%)存在轻微疼痛,52例(69.33%)无头痛发热,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反应。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SQ值术后即刻和术后半年 分别为58.39±1.39,81.88±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无一种植体脱落,种植体 存留率为100%。比较随访时间1年和5年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上颌 窦底提升高度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相 比,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二次提升术植骨手术创伤小、患者不适感明显减轻,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并 取得良好的长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下颌骨半柱状骨块重建牙种植患者萎缩牙槽嵴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下颌骨外斜线半柱状骨块重建前牙单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明显萎缩牙槽嵴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环形钻或柱形钻将前牙单牙缺失骨缺损区的受骨床预备成半凹柱状,使用环形钻从患者的下颌骨外斜线和升支取与半凹柱直径等同、长度等同或略长的半柱状骨块,将获取的骨块与受骨床嵌贴后用钛钉固定,愈合3~6个月后植入种植体,观察牙槽嵴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量增加情况;再过2~4个月以冠修复种植体,观察1年后种植体的周围组织健康状况和邻面嵴顶骨吸收状况。结果:14例患者15个部位的牙槽嵴水平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8±0.8) mm(x±s),5例患者5个部位的牙槽嵴垂直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0±1.2) mm(x±s);平均愈合(4.5±1.7)个月(x±s)后,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吸收率分别为8%和7%。取骨区未出现神经损伤麻木感、伤口感染等并发症。15个部位均完成了牙种植修复,观察1年无种植体脱落,探诊深度均≤4 mm,邻面嵴顶骨吸收(0.7±0.35) mm(x±s)。结论:这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骨愈合快、取骨区神经损伤反应轻等优点,是重建上前牙单牙缺失牙槽嵴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植入后的早期边缘骨吸收,并分析各分组要素对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后牙区植入种植体105枚,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负载前分别进行全景片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量。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94依1.104)mm、(0.298依1.032)mm,骨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89依1.500)mm、(0.603依1.068)mm,两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入式与非埋入式愈合方式之间,根形种植体与柱形种植体之间,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牙区,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负载前边缘骨吸收量与骨水平种植体相近,可以作为后牙区种植的常规选择。非埋入式愈合的患者、使用根形种植体的患者易引起较多的早期边缘骨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引导骨再生的生物膜技术在义齿种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行拔牙后义齿种植的患者共66例(80颗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拔牙创窝内直接填塞种植体,实验组在填塞种植体时,利用医用胶原膜行引导骨再生技术(GBR).观察两组患者一期手术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菌斑指数(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探针深度(PD)、种植体周骨丧失水平、成骨厚度、植骨厚度和骨生长效果等指标.结果 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LI、MBI、PD和种植体周骨丧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成骨厚度、植骨厚度和骨生长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种植体填塞牙缺损区联合GBR应用于拔牙后行义齿种植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植牙,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ITI种植体用于后牙游离端缺失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牙游离端缺失采用种植义齿修复的56例共227个种植体。其中即刻种植4例,上颌窦内提升术9例。3~6个月后行上部结构修复。定期随访种植牙的探诊深度、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种植体的骨丧失水平。结果经过1~4年的随访观察,227颗种植体无一松动脱落,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和感觉异常。种植体稳定,未见其周围有X线透视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为(2.93±0.37)mm;术后1年的骨丧失水平均值为(0.92±0.62)mm,1年后的平均每年骨吸收均〈0.2 mm。病人对舒适度、美观性和咀嚼效率评价良好。结论 采用ITI种植系统对后牙游离端缺失进行修复,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颌骨密度与种植体植入扭矩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拟行种植修复的63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锥形束CT扫描Kavo eXam Vision软件测量获得各种植体术区颌骨密度的HU值,按照Biomet 3i根形种植体的要求,植入83颗种植体并记录植入扭矩,根据散点图的相关数据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分析颌骨密度与植入扭矩的相关性。结果 锥形束CT测量结果显示:上颌前部和后部的颌骨密度分别为(415.44±147.14)HU和(336.00±148.04)HU,下颌前部和后部的颌骨密度分别为(815.09±88.08)HU 和(537.08±167.28)HU。上颌前部和后部的植入扭矩分别为(43.08±10.52)Ncm 和(36.90±11.68)Ncm,下颌前部和后部的的植入扭矩分别为(50.00±0.00)Ncm和(44.05±11.17)Ncm。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锥形束CT扫描所得颌骨密度与种植体植入扭矩高度相关(r=0.536, P〈0.01)。结论 根据锥形束CT扫描测得的术区颌骨密度可对种植体植入扭矩进行初步评估,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种植区骨量不足患者行骨劈开增量,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种植区骨量不足,牙槽嵴高度充足但厚度仅3~5 mm的患者。行骨劈开术并同期植入ITI种植体,直径3.3~4.1 mm,共计24枚,18例均采用固定修复。结果 24枚种植体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负载12~24个月,无一种植体失败,功能和美学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牙槽嵴骨宽度为3~5 mm时,采用骨劈开术能有效增加骨量并可同期植入种植体,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视网膜脱离术中加压块的测量数据与术后MRI的测量数据,探讨MRI作为巩膜加压块生物学测量方法的价值。方法视网膜脱离节段性外加术中准确测量加压块的长度、宽度及厚度,并与术后MRI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术中测量加压块的长度为(16.692±2.4498)mm,宽度为(6.1346±0.7288mm),高度为(4.3846±1.03255)mm;MRI测量加压块的长度为(16.346±2.1953)mm,宽度为(6.3462±0.94878)mm,高度为(4.3731±0.67324)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加压块的长度、宽度及高度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RI生物学测量技术测量加压块能同时二维成像,直观、清晰、准确性较好,为术后测量加压块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7.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it the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PECT) to compare osteoblastic activity of two implant systems: an Endopore implant (Beaded implants) placed immediately into an extraction socket in conjunction with peri-implant autogenous grafting supplemented with a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 technique, and an Endopore implant placed immediately into the extraction socket without peri-implant grafting and GTR. Endopore implants of the same size (12 mm x 4.1 mm INT-Hex) were placed in fresh extraction sockets in the canine-tooth region of the pigs jaw. The implant on the right side had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utilizing autogenous bone together with cytoplast resorbable GTR membrane, whilst the implant on the left side received no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Osteoblastic activity was evaluated 81 days (11 weeks and 4 days) post implantation using the SPECT imaging technique. The SPECT imaging revealed more osteoblastic activity on the side with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as compared with the site without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with GTR around the immediate implant showed more osteoblastic activity and thus enhanced osseointegr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the implant without bone grafting and GTR. Bone grafting and GTR should be encouraged as a standard procedure with dental impla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引导骨组织再生(GBR)技术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病人25例,种植手术中应用GBR技术成功植人ITI Straumann等常用牙种植体61枚。4~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及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2年,观察种植体稳定性、骨结合情况及种植体周围骨量与软组织形态变化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修复后随访期内,除1枚种植体脱落外,其余种植体骨结合情况良好,存留率98%。软组织形态正常,病人满意度良好。结论GBR技术具有较好的骨增量效果,且术中病人痛苦较小、易被接受,适应证广泛,是创伤性牙缺失种植修复中较好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北京市某社区医院就诊的4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150例)给予健康教育联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两组的生活方式,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在坚持服药(65.3%)、心理健康(57.3%)、合理膳食(55.3%)、规律运动(36.0%)方面较对照组(分别为34.0%、33.3%、28.0%、15.3%)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白天收缩压[(124.55±13.73)mm Hg]、脉压差[(39.45±7.71)mm Hg]以及夜间的收缩压[(119.22±17.42)mmHg]、舒张压[(77.62±10.39)mm Hg]均低于对照组[(133.36± 16.09)、(43.63±10.42)、(126.48±17.17)、(83.81±12.67)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SF-36量表身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精神健康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对控制血压波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