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最初经验。方法:选取2005年11月至2009年1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例肾移植后因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而接受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的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的患者。后腹腔镜下将肾切除后,经膀胱镜行同侧输尿管口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于下腹正中做6~8 cm切口,经腹腔途径将远端输尿管切至膀胱壁内段后,将输尿管完整取出,并经此切口完整取出标本。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53 min,平均术中出血245 mL,3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腹腔镜肾切除术中无1例中转开放,2例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病理结果显示:3例肾盂、1例肾盂和输尿管、3例肾盂和膀胱、1例双侧肾盂、4例输尿管、2例输尿管和膀胱和1例双侧输尿管内可见移行细胞癌。平均随访35个月,无1例患者后腹腔内复发或远处转移。5例并发膀胱癌患者中在随访时发现有2例复发膀胱癌,4例行单侧肾输尿管切除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对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结论: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下腹正中经腹腔切口的方法可能是一个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安全且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探讨全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6年1月采用经腹全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的36 例输尿管中下段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健侧45°斜卧位,先进行输尿管中下段及膀胱袖状切除术,再行肾、输尿管上段切除术。结果手术时间125(85~170)min,术中出血量90(20~250)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2(18~6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8(5~11)d,无尿瘘、迟发肠穿孔、肠黏连和肠梗阻 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结果为pT1 10 例,pT2 21 例,pT3 5 例。随访时间超过3 个月行膀胱镜的患者22 例,其中发现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3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远处转移2例,局部复发0例。结论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尿路上皮细胞癌可行、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再发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再发膀胱癌的特点。方法:对98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中后再发膀胱癌24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行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术后膀胱癌再发率低于肾输尿管切除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合并膀胱癌、肿瘤恶性程度高及输尿管下段癌其术后膀胱癌的再发率高,再发时间多在术后3年以内。结论: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术是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定期复查膀胱镜和膀胱抗癌药灌注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对一侧肾盂、输尿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6月在我院行后腹腔镜下治疗肾盂癌、输尿管癌31例患者。膀胱袖带状电切,后腹腔镜行患肾、输尿管切除,下腹部小切口切除患肾及输尿管全长。结果:31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2.5~6h,平均4.7h,出血量50~200ml,平均80ml,引流量40~200ml,平均110ml,引流管术后36~72h拔除,住院时间12~15d,平均13.4d。20例为肾盂移行细胞癌,11例为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随访1~36个月,平均20个月,1例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行电切术。余均未复发。结论:后腹腔镜下治疗Ⅰ、Ⅱ期肾盂、输尿管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且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上尿路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09年5月对11例肾盂或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其中肾盂癌6例,输尿管癌5例。Hem-O-lock夹处理肾动静脉,不更改手术体位行下腹部斜切口处理输尿管下段与膀胱。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0min;出血量40~200ml,平均70ml;术中、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随访2~40个月,1例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论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Hem-O-lock夹处理肾动静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不更改手术体位行下腹部斜切口处理输尿管下段与膀胱节约手术时间,不增加创伤,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治疗上尿路肿瘤的两种手术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的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对58例局限性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25例用电切镜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后再行腰部切口行肾输尿管切除,33例采用常规的腰部或第11肋间切口肾输尿管切除后再做下腹部切口行膀胱袖状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膀胱肿瘤的复发率.结果 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标准的两个切口的手术时间(平均112与186min,P<0.05),出血量明显低(平均108与251ml,P<0.01).随访6~51个月时,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膀胱内肿瘤复发4例(16%),两个切口手术组膀胱内肿瘤复发6例(18%).结论 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的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不增加膀胱肿瘤的复发率,是局限性上尿路肿瘤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完全腹腔镜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12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在我院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肾盂癌8例,输尿管癌4例,其中2例输尿管癌突入膀胱内。术中采用70°健侧卧位,建立人工气腹,置5枚套管,首先在肾周筋膜外行患侧肾切除,再游离输尿管至膀胱,其中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未侵入膀胱病例切开部分逼尿肌,将输尿管开口及部分膀胱黏膜拉出膀胱壁外,Hem-o-lock夹毕切断;输尿管癌侵入膀胱病例术前膀胱内保留灌注100 mL稀释后的50 mg羟基喜树碱,切开膀胱前将灌注液自导尿管放出,沿输尿管膀胱入口处周围2 cm环形切除膀胱壁及输尿管开口处肿瘤,2-0可吸收线缝合膀胱。结果该组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50~200 min,平均170 min;术中出血80~150 mL,平均95 mL;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6~9 d,平均7 d,术后病理均为尿路上皮癌。8例患者术后辅以4次GC方案全身化疗。术后随访2~30个月,1例术后7个月因膀胱内肿瘤复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完全腹腔镜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临床疗效满意,同时具有创伤小、不需要术中更换体位、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马兜铃酸伴发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5例有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中药史并在我院确诊为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服药时间为1.0~25.0年,平均6.1年。结果:11例患者首发症状为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2例镜下血尿,1例腰痛,1例体检时超声检查偶然发现输尿管肿瘤。经尿脱落细胞检查、B超、泌尿系三维CT、磁共振尿路造影、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膀胱镜、输尿管镜等明确诊断。15例患者均在我院手术治疗: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长加膀胱内输尿管口电切术,姑息性单纯肿瘤切除术。15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尿路移行细胞癌,其中11例为多发或多中心肿瘤。全部随访6~36个月,平均13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23、33个月死于多发转移。结论: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中药的患者出现血尿时应高度怀疑尿路发生移行细胞癌的可能性,马兜铃酸与尿路多发或多中心肿瘤是否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最佳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0月到2010年10月收治的36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尿路逆行造影顺利的病人,通过CT、静脉肾盂造影或B超检查,对输尿管癌和肾盂癌的病灶处都能准确定位。CT、静脉肾盂造影(简称IVP)、B超对输尿管癌的诊断率分别是88.9%,16.7%,61.1%。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相互结合,定性诊断率为72.2%。结论临床上IVP结合B超检查可以作为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常规检查方法。对IVP检查不显影的患者,上尿路逆行造影可以进行辅助检查,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选择CT。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肾输尿管全切+膀胱袖套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近15年来收治的32例经病理证实的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前行脱落细胞学检查25例,CT检查30例;行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28例,术后随访26例。结果:尿细胞学阳性率为72%,CT阳性率93%。11例术后再发膀胶癌。结论: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是较好的定性诊断方法,CT检查是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肾输尿管及膀胶袖状切除术仍是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