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疗效、手术特点、假体选择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4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膝关节病变患者19例(25膝);年龄18~54岁,平均33.4岁.Ⅷ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为手术当天补充至100%,术后3 d内80%以上,术后3 d至一周60%以上.术后进行以持续被动活动器(CPM)为主的功能锻炼,锻炼时机为Ⅷ因子输注后6 h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疼痛、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 18例(24膝)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54月,平均31个月.术前患者HSS评分为平均(51±14)分(31~64),术后HSS评分为平均(86±9.5)分(62~110).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55°±26.3°(10°~100°),改善为术后平均82°±18.6°(60°~100°).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19°±13°(0°~45°),改善为术后平均2.7°±3.2°(0°~10°).所有患者术后1~5 d时间内检测的平均Ⅶ因子浓度为74.07%.术后1例发生关节出血,1例发生腓总神经麻痹,1例患者术后17个月因假体感染行翻修术.结论 在合理补充凝血因子条件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膝关节症状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手术特点及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法。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我科共对6例A型血友病性晚期膝关节炎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Amold分期Ⅳ期5例,Ⅴ期1例。观察围手术期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过程、效果及膝关节置换术特点,对手术前及术后2年时患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系统中的膝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无关节内出血、皮肤裂开,晚期无关节出血、假体松动、下沉,AKS膝评分从术前(57.7±5.6)分上升至术后2年时(97.0±1.4)分,功能评分从(65.0±6.3)分升至(92.5±4.2)分。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需在确保凝血因子理想活性的前提下进行,手术难度较大,但效果满意,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安全、理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关节置换术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总结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2002年5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血友病性关节病患者2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14例(20膝),人工全髋关节置换6例(8髋),踝关节融合2例.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平均46分(17~64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4分(13~61分);美国足部和踝部矫形协会对踝部和后足评分(AOFAS评分)平均35分(19~51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7.3个月.全膝关节置换术后HSS评分平均83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9分;踝关节融合术后AOFAS评分平均78分.并发症:1例迟发出血;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迟发感染伴假体松动.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踝关节融合能够明显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是血友病性关节病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非骨水泥型全髋假体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期疗效。方法:对29例(33髋)选用非骨水泥型全髋假体行全髋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随访,年龄34~57岁,平均42.4岁,术后随访2.2~5.6年(平均为4.3年)。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松动及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系统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本组失访5例,术后除6侧髋关节轻度疼痛,2侧髋关节明显疼痛外,其余关节均无疼痛。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6.5°改善为术后75.2°。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32.6°改善为7.5°。术前Harris评分18~65分,平均44分;术后68~92分,平均86分。术后所有患者生活均可自理或部分自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股骨上端微型劈裂骨折5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术后2个月脱位1例,股骨假体下沉4例,异位骨化4例。结论: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行全髋置换术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全髋置换术(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中期结果,探讨该病行THA的策略。方法46例(52髋)AS患者行THA治疗,术后随访1.1~6.6年,比较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和Harris评分,分析对不同身体条件患者行不同类型THA策略。结果获得随访40例(46髋),42髋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4.7°改善为术后79.7°。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28.5°改善为6.8°。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7.2分,术后平均87分。结论THA治疗AS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术前的个体化分析、选择不同的手术策略和假体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疗效及术后康复锻炼的意义.方法 1998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28例(46髋)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男27例,女1例;年龄22~58岁,平均38.9岁;病程5~35年,平均17年2个月;髋关节屈曲强直7例(14髋),伸直强直21例(32髋).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34髋,改良前外侧与外侧联合切口12髋;其中应用全生物型假体40髋,混合型假体6髋.术后24 h即开始进行系统性康复锻炼.对手术前、后患者Harris评分、VAS评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及患者整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4个月,平均38.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坐骨神经或股神经麻痹、皮肤压疮、肺部感染、关节松动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髋关节脱位,经闭合复位治愈.8髋出现异位骨化,其中Brooker Ⅰ级6髋,Ⅱ级2髋.7例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屈曲角度由术前34.3°±16.3°改善为术后4.2°±3.3±.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8.3±10.3)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2.7±7.6)分.VAS评分:术前(3.5±1.4)分,术后(3.8±1.8)分.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5.6°±9.3°改善至术后133.7°±17.6°.术前28例患者生活均不能自理;术后1年,除3例患者行走时仍需借用单拐、生活需他人帮助外,其余25例患者生活均可自理,并可从事家务或轻体力劳动.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早期系统康复锻炼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实施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特点、手术技术难点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1986年5月~2004年6月34例(41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施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得到完整的临床及X 线片资料,平均随访时间为7.1年(2.2~19.3 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3.9分(13.0~59.2分),术后改善为86.2分(72~96分).髋关节术前总活动度为45°(0~150°),术后改善为130°(70°~210°).随访时3例(4髋)出现假体的松动(均为骨水泥假体),其中1例患者术后10年行股骨柄及髋臼杯假体翻修术,其余患者无假体松动和下沉.2例(2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 2例(3 髋)髋关节周围出现轻度异位骨化.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在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方面略差.术中应注意到此类患者因骨盆旋转对安放髋臼杯假体方向所产生的影响,减少术后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中、长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380-1384
[目的]探讨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髋、膝及踝关节)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策略。[方法] 2010年06月~2018年7月共收治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18例,甲型16例,乙型2例,表现为下肢负重关节疼痛、畸形、活动受限。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0例(12膝),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5髋),踝关节融合术4例(4踝)。联合氨甲环酸及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控制血友病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采用HSS评分、Harris评分及Kofoed评分分别评价膝、髋及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术中失血量:髋关节置换约1 000 ml,膝关节置换约710 ml,踝关节融合约310 ml,均未出现危急生命的大出血。术后早期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关节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膝关节伤口血肿,1例踝关节切口愈合不良。随访5~60个月,平均(30.24±5.12)个月。5髋THA的Harris评分由术前(42.00±8.97)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7.20±4.08)分;12膝TKA的HSS评分由(47.00±7.14)分增加至(84.75±6.25)分;4例踝关节融合的Kofoed评分由术前(33.50±2.64)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70.00±6.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髋、膝假体松动或脱位,踝关节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外科治疗虽然手术难度大,出血多,但联合运用氨甲环酸及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控制出血,配合术中仔细操作以及围手术期相关科室的合作,术后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髋、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于2017-06诊治1例重度双侧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先进行双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时将下肢外展20°,并减少髋关节的屈曲度,使股骨头假体处于稳固状态。结果手术时间为4.25 h。患者在ICU病房治疗1周后转入关节科,术后4切口一期愈合。术后42 d可完全站立行走。末次随访时左髋关节内收20°、外展20°、内外旋15°、屈曲110°,右髋关节内收20°、外展20°、内外旋15°、屈曲110°;左膝关节活动度为0°~120°,右膝关节活动度为5°~110°。结论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髋、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创伤大、风险高,需要完善术前准备,制定全面、科学的手术方案和术后康复计划,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以提高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刘欣  白人骁 《中国骨伤》2008,21(9):654-655
目的:总结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1992年至2005年采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畸形33例共计45个髋关节,比较手术前后疼痛指数、畸形角度、关节活动范围、单腿负重能力改变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7个髋关节术后无疼痛,疼痛指数平均下降1.0级;术髋屈曲畸形角度平均改善44.17°;术后关节活动度平均改善58.4°;31个手术关节可单腿负重。有22个关节出现不同程度股骨头假体下陷,1例患者于假体安装后因暴力复位导致坐骨神经挫伤,术后8个月恢复。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严重畸形的中期临床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对13例(18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5岁(22~51岁)。术后平均随访3.8年(2~5年),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分,根据Gruen股骨分区法和DeLee-Charnley髋臼分区法对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作影像学分析。结果 13例(18髋)患者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4.3分(0~3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7.3分(54~94分),疗效优6髋,良10髋,可2髋,优良率为88.9%。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5.4°(0°~105°)提高至术后平均192.6°(78°~225°)。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或折断,异位骨化发生率11.1%(2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重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20例(27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其中需要使用助行器7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例,8例(11髋)关节强直。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后期行脊柱后凸矫形术。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年(1.2~7.8年)。最后一次随访,23髋(85.2%)疼痛完全消失;仅有1例仍需双拐辅助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不扶拐行走,步态正常。术前Harris评分平均14.9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40°。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2.9分,其中优8髋,良10髋,可7髋,差2髋,优良率74.1%;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90.5°;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4髋(7.4%)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分级Ⅰ、Ⅱ级。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畸形的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12例(14髋)髋关节骨性强直畸形患者,男10例(12髋),女2例(2髋);年龄22—62岁,平均46岁;病程3—22年,平均15年;髋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术前0°-60°,平均30°;Harris评分术前为为28~53分,平均40.5分。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型假体植入。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60个月,平均48个月。髋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提高至术后69~92分,平均83.6分。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术后髋痛消失,步态恢复基本正常,生活自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一种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血友病膝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奋勇  杨凤娥  陈琪 《中国骨伤》2011,24(12):1001-1004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疗效、手术特点、假体选择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男性血友病性膝关节炎患者10例(12膝),年龄17~49岁,平均33.6岁,其中8例为甲型血友病,2例为乙型血友病。根据Arnold和Hilgartner影像学分级:7膝为Ⅳ级,5膝为V级。Ⅷ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为手术当天补充至80%以上,术后3d内60%以上,术后3d~2周40%以上。Ⅸ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为手术当天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剂(PCC)使FⅨ活性水平〉40%,术后3d内FⅨ活性水平〉30%,术后3d~2周FⅨ因子活性水平〉20%。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及各单项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结果:10例(12膝)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前HSS(44.9±12.5)分(29~62分)改善为术后(84.4±10.2)分(72~96分);各单项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同时发现在疼痛方面由术前平均(8.5±4.1)分改善为术后(24.5±4.4)分,TKA缓解疼痛作用明显。结论:在严格围手术期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下,TKA已成为血友病性膝关节炎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患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7例(12髋)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规范功能锻炼,定期临床随访。其中男4例(8髋),女3例(4髋);年龄28~52岁,病程4~28年。屈曲强直畸形35°~85°,平均62.83°。本组3例6髋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切口,余均采用后外侧切口,均采用生物型假体。Harris评分对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临床愈合。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年至3年2个月。5髋出现异位骨化,但对功能无明显影响,早期无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9.33分。影像学检查假体位置良好。术后髋痛消失,膝痛、腰骶痛明显改善,步态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严重屈髋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技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22髋)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及畸形矫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60~110(85.2±11.8)min,术中出血量300~1 200(650.3±157.7)ml。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7.65±7.85分提高至86.54±6.30分。短缩肢体延长1.5~4.0 cm。19例均获随访,时间14~42个月,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正常;关节活动度满意。2例患者仍遗留轻度跛行。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技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纠正髋关节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手术适应证以及手术操作注意事项,分析其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对行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5例(60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48.1岁(18~69岁).50岁以下33例,占60.0%.双髋同时置换5例,单髋置换50例.术前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1例,股骨颈骨折7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2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所采用的Durom髋臼和MetasulLDH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人工髋关节假体均为非骨水泥型. 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0min(50~85 min),失血量平均750 mL(450~1120 mL),住院时间平均9.6 d(7~12 d).55例患者术后获3~19个月(平均8.7个月)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1分(15~82分)改善至术后94.7分(91~97分), 结果 评价均为优.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髋臼和股骨假体松动,均未见异位骨化形成.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大直径股骨头能减少术后脱位和关节磨损,并能增加人工关节活动度.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年轻、活动度要求高患者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本组共随访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32例32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3岁。本组患者全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所有假体均采用生物型假体。采用Harris、UCLA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拍摄标准双髋正位片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2.5分增加到术后93.6分,UCLA评分由术前3.2分增加到术后8.1分,改变有统计学差异。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感染及明显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术中尽量采用生物型假体,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晚期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往往因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而影响日常生活。凝血因子的问世使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血友病性关节炎变为可能。血友病性关节炎较多累及膝、髋关节,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缺乏公认的治疗指南。因此,本文总结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血友病性髋关节炎的相关文献,对其发病机制、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手术准备、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术后血栓及凝血因子抗体形成的处理方法进行系统综述。本文旨在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血友病性髋关节炎的围手术期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中重度血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手术特点、假体选择、术后康复及治疗费用。方法2004年4月至2006年8月,对6例(9膝)男性血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年龄18-50岁,平均33.83岁;随访4-28个月,平均20个月。以瑞金方案补充凝血因子,手术日血友病A的Ⅷ因子:C水平〉50%,血友病B的Ⅸ因子:C水平〉40%即可手术,以后根据出血和凝血因子水平,减少凝血因子补充量。术中基于关节结构和功能选择假体。术后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采用Cleveland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进行评估,并统计凝血因子总量和住院总费用。结果根据Cleveland膝关节评分,优6膝,一般3膝。根据KSS评分,平均膝关节评分从术前(27.6±13.0)分增加到术后(84.3±11.4)分,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27.1±33.3)分增加到术后(58.7±47.9)分。术后2例发生关节内出血,1例发生左腓总神经麻痹。平均住院费用为(141450±46501)元,西药和手术费用分别占总费用的48.2%和43.9%。结论对血友病膝关节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关键是调整术前、术中和术后凝血因子水平,合理补充凝血因子。双膝受累时一次手术可节约医疗支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