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滑桃树茎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滑桃树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滑桃树茎皮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6α-醇-3-酮(1),豆甾-4-烯-6β-醇-3-酮(2),7β-羟基谷甾醇(3),7α-羟基谷甾醇(4),schleicheol 2(5),蒲公英赛酮(6),abbeokutone(7),β-hydroxypropiovanillone(8),邻香兰醇(9),单棕榈酸甘油酯(10)。结论:化合物1~5,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刘青  刘珍伶  田瑄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9):1035-1038
目的:对从羽裂蟹甲草Cacalia tangutica中提取并分离的7个甾醇类化合物及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方法:从地上部分的石油醚浸膏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DEPT和化学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这几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4-烯-3β,6β-二醇(1),24-乙基-5α-胆甾-3β,5,6β-三醇(2),7β-甲氧基-豆甾-5-烯-3β-醇(3),7β-甲氧基-豆甾-5-烯-3β,22β-二醇(4),豆甾-5-烯-3β,7α-二醇(5),伞形花内酯(6),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7)。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我国南海丛柳珊瑚(Paraplexaur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反相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确定其结构。结果 从南海丛柳珊瑚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鉴定为:胆甾-4-烯-3β,6β-二醇(1)、24-亚甲基胆甾-5-烯-3-羟基-7-酮(2)、神经酰胺(E)-N-2-(1,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4)、尿嘧啶核苷(5)、咖啡因(6)、氨茶碱(7)、胸腺嘧啶(8)、鲨肝醇(9)。结论 化合物2~8均为首次从该种属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6、7在植物中较为常见,从丛珊瑚中分离得到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4.
湖北栝楼种子中不皂化物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郗砚彬  巢志茂  王金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1):2262-2265
目的:对湖北栝楼种子的不皂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石油醚提取脂肪油,氢氧化钾进行皂化反应,对不皂化部分进行硅胶色谱的分离和纯化,用MS,IR,1H-NMR和13C-NMR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分离获得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栝楼仁二醇(1),异栝楼仁二醇(2),5-脱氢栝楼仁二醇(3),7-氧代二氢栝楼仁二醇(4),豆甾-7-烯-3β-醇(5),豆甾-7,22-二烯-3β-醇(6),10α-葫芦二烯醇(7),β-谷甾醇(8),豆甾-7,22-二烯-3β-O-β-D-葡萄糖苷(9)。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5.
矮桃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矮桃(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从醋酸乙酯和甲醇部位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α-香树酯醇(1,β-香树酯醇(2,β-谷甾醇(3,豆甾-5,22(E-二烯-3β-醇(4,12-乌苏酸-3-O-β-D-葡萄糖苷(5,12-乌苏烷-3-O-β-D-葡萄糖苷(6和β-胡萝卜苷(7。结论 化合物1~3、5和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和6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稀硬木层孔菌(Phellinus robustu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 采用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利用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 分别为原儿茶醛(1), 原儿茶酸(2), 香豆素(3), 东莨菪苷(4), 22E, 24-麦角甾-7, 22-二烯-3β-醇(5), 5α, 8α-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6), (22E, 24R)-麦角甾烷-5, 7, 22-三烯-3β醇(7), β-谷甾醇(8), 麦角甾4, 6, 8(14)22-四烯-3-酮(9), (22E-24R)-麦角甾-7, 22-二烯-3β, 5a, 6β三醇(10), 胡萝卜苷(11), 棕榈酸(12), D-阿洛醇(13)和桑黄素D(14)。结论 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麻兵继  阮元  刘吉开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66-1767
目的:研究紫牛肝菌Boletus vioaceo-fuscu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紫牛肝菌丙酮提取物经柱色谱分离并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是3β-羟基-麦角甾-5,7,22-三烯(1),琥珀酸酐(2),(22E,24R)-5α,6α-过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3),(22E,24R)-5α,6α-过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4),脑苷酯B(5)和腺嘌呤核苷(6)。结论: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王兴娜  刘吉开 《中草药》2014,45(24):3515-3519
目的 研究臭红菇Russula foeten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其子实体中的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 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红外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个倍半萜(16):8β, 13-二羟基-小皮伞烷-5β-甲氧基γ-乙缩醛(1)、13-羟基-小皮伞烷-7(8)-烯-5-甲氧基γ-乙缩醛(2)、8β, 13-二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3)、8β, 13, 14-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4)、7, 8, 13-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5)、lactapiperanol A(6),3个甾醇(79):(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 5, 6-三醇(7)、麦角甾-5, 7, 22-三烯-3-醇(8)、3-羟基-5, 8-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9),尿嘧啶核苷(10)、D-阿洛糖醇(11).结论 化合物14是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红菇醛萜、红菇醛萜烯、红菇酮萜、红菇酮萜醇.化合物781011为首次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黑柄炭角菌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黑柄炭角菌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和大孔树脂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7-甲氧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1),5,7-二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2),5-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3),1-(2,6-二羟基苯)-3-羟基-丁酮(4),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大戟醇(7),β-谷甾醇(8),2-(4-羟基苯)-乙醇(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木蹄层孔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薇  杨峻山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0):1528-1529
 目的 研究木蹄层孔菌 [ Fomes fomentarius ( L.Ex.Fr.) ] 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 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木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泡桐素 (1);2个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原儿茶醛 (2),4-( 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 (3); 3个甾类化合物: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 (4),麦角甾-7,22-二烯-3β醇 (5),β-谷甾醇 (6) 。结论 化合物1~4, 6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白刺花的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用IR、NMR、MS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体积分数7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果鉴定为染料木素(1),5-羟基-7,3′,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 (2),5,4′ -二羟基 - 7,3′-二甲氧基 -二氢黄酮 (3),三叶豆紫檀苷(4),齐墩果酸-28-O-β-吡喃糖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从正丁醇部分得到2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槐果碱(8),9α-羟基槐果碱(9)。结论 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吴彤  李燕  孔德云  李惠庭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6):1224-1227
 目的 研究深绿山龙眼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 结果 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l→2)-α-L-吡喃鼠李糖苷(1)、黑燕麦内酯(2)、sawaranin(3)、芦丁(4)、紫云英苷(5)、山柰酚(6)、香橙素(7)、豆腐果苷(8)、豆腐果醇(9)、岩白菜素(10)、栗柄醇(11)、4-羟基苯甲酸(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二十四烷酸-α-单甘油酯(15)、正三十烷醇(16)、十八烷酸(17)。结论 化合物8、9除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3.
魔鬼爪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魔鬼爪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用理化方法解析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该植物块茎中分得9个化合物,其中1~5为苯乙醇苷类化合物,6为三萜皂苷,结构分别被鉴定为martynoside(1),6-acetylacteoside(2),β-(3′,4′-dihydroxyphenyl)ethyl-O-α-L-rhamn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3),acteoside(4)+isocteoside(5),7α,23-dihydroxytormenticacidesterglucoside(6),阿魏酸乙酯(7),二十五酸(8)及β-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1,6,7,8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菊状千里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朝凤  金军  张勉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6):1214-1217
 目的为系统研究千里光属药用植物的活性或毒性成分,对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 Edgew.)全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体积分数为90%乙醇热回流提取,分别采用溶剂萃取和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等方法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常数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总生物碱部位分得3个化合物:奥索千里光碱(1)、千里光碱(2)和千里光菲灵碱(3);从非生物碱部位得到4个黄酮类和4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4)、异鼠李素(5),槲皮素(6),黄颜木素(7),白藓苷A(8)、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3-丙二醇(9)、香草酸(vanillic acid,10)和对羟基苯乙酸(11)。结论化合物9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7和8为首次属内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藏药甘青青兰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离和鉴定藏药甘青青兰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用体积分数80%乙醇提取,用硅胶色谱和凝胶柱(LH-20)色谱分离,采用IR,MS,NMR等谱学方法确定结构。结果经药理活性筛选后,由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纯化了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1)、5,3',4'-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2)、pedalitin(3)、香草酸(4)、对羟基桂皮酸(5)、5,6,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6)、pedaliin-6'-acetate(7)、cirsiliol-4'-glucoside(8)、香树脂醇(9)、β-谷甾醇(10)、(R,S)-迷迭香酸正丁酯(11)、迷迭香酸甲酯(12)、苯甲酸(13)、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4)、pedaliin(15)、绿原酸甲酯(16)、5,4'-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4'-O-β-D-葡萄糖苷(17)、迷迭香酸(18)。结论所鉴定的18个化合物中,有11个化合物即化合物1~2,4~6,11~13,16~1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对HBV具有抑制作用,而化合物1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紫芝中的一个新甾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紫芝Ganoderma sinense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2β,4α-二醇(ergosta-7, 22-dien-2β, 4α-diol,1)、麦角甾-7,22-二烯-2β,3α,9α-三醇(ergosta-7, 22-dien-2β, 3α, 9α-triol,2)、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ergosta-7, 22-dien-3β, 5α, 6β, 9α-tetraol,3)、麦角甾-7, 22-二烯--棕榈酸酯(ergosta-7, 22-dien--yl palmitate,4)、5-羧基糠醛(5-formylfuran-2-carboxylic acid,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铁皮石斛中一个新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铁皮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法、HP2MGL型大孔树脂色谱法、Sephadex LH-20、Sephadex G-25凝胶色谱法、RP-HPLC制备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甲氧基苯基-1-O-β-D-芹糖-(1→2)-β-D-葡萄糖苷(1), 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芹糖-(1→2)-β-D-葡萄糖苷(2), leonuriside A(3),(1′R)-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醇-4-O-β-D-葡萄糖苷(4),左旋丁香脂素(5),丁香脂素-4,4′-O-双-β-D-葡萄糖苷(6),(+)-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icariol A2-4-O-β-D-glucopyranoside(8),(+)-lyon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9),裂异落叶松脂醇(10)。结论 1为新化合物,2~4,6~10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发现,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檵木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药材采用丙酮提取,利用大孔树脂柱、ODS反相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提取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檵木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Dglucopranosyl(Z)-3-hexenol(1)、ampelopsisionoside(2)、红景天苷(3)、2-hydroxy-5-[3-hydroxybut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4)、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5)、6″-O-galloylsalidroside(6)、绿原酸甲酯(7)、绿原酸(8)、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9)、alangionoside-A(10)、benzyl-α-L-rhamo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1)。结论化合物1~4、6、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L.) Schott]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和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质谱、核磁等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海芋的根茎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是山橘脂酸(1)、反式-阿魏酰酪胺(2)、grossamide(3)、原儿茶酸(4)、香草酸(5)、对羟基苯甲酸(6)、尼泊金甲酯(7)、β-胡萝卜苷(8)、β-谷甾醇(9)。结论 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