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研究了正常人、十二指肠溃疡伴幽门狭窄及胃癌患者胃液中β-葡糖苷酸酶的活性。该酶在胃液中的最适pH为4.0~5.5。让供试者口服甲氰咪胺(一种H_2-受体拮抗药)可获得胃液中酶活性的最适pH。与其他疾病比较,胃癌时该酶活性显著增高(P<0·01),说明可将胃液中此酶活性的增高作为胃癌诊断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细胞的恶性变化常伴有酶的改变,这可以用组织化学方法加以证实,并作为恶性肿瘤的有用的标志物.在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未累及的胃粘膜中,由于厌氧代谢逐步增强,胃液内的乳酸脱氢酶(LDH)总活性在胃癌时升高,LDH同工酶的分布亦有所改变.胃癌组织中的β-葡糖苷酸酶活性比未累及的胃粘膜中的要高.胃癌患者胃液中的β-葡糖苷酸酶水平升高.在本实验中,作者研究了胃液LDH和β-葡糖苷酸酶值探索诊断胃癌的可能性.对113名消化不良患者进行了研究.其方法是,将所有患者均进行双对照钡餐检查和内窥镜活检,待确诊后进行剖腹探查.胃液标本是在一夜禁食之后,通过胃检管或在内窥镜检查前获取.为抽取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患者胃液酸度和胃内条件致病菌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08-12~2010-12收治的建立了人工气道>48 h的80例重症患者,共收集107个胃液样本,用精密pH试纸测定胃液pH值,依胃液酸度将标本分为6组,同时做胃液细菌真菌培养.结果 ①107个胃液样本中有63个培养出细菌或真菌(58.8%).63个胃液培养阳性的样本中共培养出96株细菌,其中G- 菌、G+菌、真菌分别占49.9%、22.8%、27.2%.②Ⅰ、Ⅱ、Ⅲ、Ⅳ、Ⅴ、Ⅵ组胃液培养阳性率分别为0、25%、28.5%、62.5%、75%、81.8%.③我们发现在pH值为4时变化较大,重新将样本分成pH值≤4.0与pH值>4.0两组,胃液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0%、74.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P<0.01).结论 建立了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胃液微生物培养主要以G- 菌为主,随着胃液pH值的升高,培养阳性率明显升高,尤其是胃液pH值>4时,培养阳性率高达60%以上.对于该类患者宜加强监测胃液pH值,防止胃内条件致病菌的定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液pH值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及病原菌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促进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120例,测其胃内pH值,行胃液、口咽部、下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培养,分为VAP组和无VAP组两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胃腔和口咽部病原菌种类与胃液pH值间的关系,以及发生VAP后胃液、下呼吸道标本中出现病原菌的种类、次序及药敏情况,比较胃内有定植菌组、无定植菌组与胃液pH值的关系,研究胃液pH对定植菌种类的影响。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胃液pH值与VAP发生率密切相关,pH〉4时,VAP发生率明显增加。且胃腔内多重耐药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分离率明显上升,VAP组显著高于无VAP组;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和药敏谱显示:VAP下呼吸道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与胃腔内病原菌具有同源性。结论:胃液pH值直接影响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发展,机械通气患者需监测胃液pH值,发生VAP早期联用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生素,控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人和细菌β-葡萄糖醛酸酶(β-Ga)的最适pH 进行了研究,发现人β-Ga 在pH7.0时的活性仅是它最适pH4.5时的16.4%,而细菌β-Ga 在pH4.5时的活性仪是它最适pH7.0时的20.7%,据此设计了一个能同步测定尿中人源性和细菌性β-Ga 活性的公式,可对尿液中两种酶分别定量,对临床判断泌尿系统的细菌和非细菌性感染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保护作用及对血清皮质醇、β-内啡肽(β-endorpin,β-EP)的影响.方法 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应激组(S组)和Gln G1~G6组,每组8只,应用束缚浸水应激(WRS)方法制作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检测各组大鼠胃液pH值、溃疡指数(UI)值、H+-K+-ATP酶活性,抽取各组血清测定皮质醇、β-EP水平.结果 G2~G6组胃液pH值、H+-K+-ATP酶活性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G6组UI值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4~G6组间胃液pH值、UI值、H+-K+-ATP酶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5、G6组皮质醇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6组β-EP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充适量的Gln能减少应激大鼠的胃酸分泌,降低血清皮质醇、β-EP水平,减轻应激性溃疡程度.  相似文献   

7.
在胃的上皮细胞和胃液中只能检查到阳离子蛋白质CP与乙酰氨基葡萄糖形成的复合物和增高的抗菌活性.在胃的分泌、消化和屏障功能中,Pr~+的作用不能表现出来.作者设计了一种适合于实验诊断正常和某些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胃液中Pr~+含量的测定方法.测定的标本为病人和健康志愿者空腹取得的基础胃液.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在酸性pH值时进行胃中Pr~+的测定.电泳方法.使用的试剂包括:溶液A:含丙烯酰胺60%(w/v)和亚甲基二丙烯酰胺0.4%(w/v)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围术期胃液pH变化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 44例CPB 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术前留置胃管,随机分为两组.Ⅰ组:CPB手术对照组20例,未使用洛赛克治疗;Ⅱ组洛赛克治疗组24例;分别在术前12h、麻醉诱导后、CPB30min、CPB60min、术后1、4、14和38h等时间点进行胃液pH测定、镜检(红细胞计数)和潜血试验.结果Ⅰ组各时间点胃液pH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pH=2左右),Ⅱ组胃液pH在CPB30min后明显高于Ⅰ组(P<0.01).Ⅰ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10%;Ⅱ组无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胃液的pH与胃肠道的损伤关系密切,胃液的pH保持在4以上,可能是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 ICU病人胃液pH值、胃蛋白酶含量及胃内细菌定植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为临床给予及时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 ICU病人进行连续3 d的病情观察,并采集胃液进行 pH值、胃蛋白酶含量检测及细菌培养,采集气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纳入47例病人,共收集235例次,胃液pH值为2.5~8.0(5.54±1.02);胃液 pH 值随 ICU入住时间逐渐增加,酸度逐渐下降;胃液中胃蛋白酶含量为3.766 ng/mL~84.482 ng/mL,与胃液pH值呈负相关(r=-0.939,P〈0.001);76.6%病人胃液中含有定植菌,85.1%病人痰液中含有定植菌,病人胃液中细菌定植菌落与呼吸道细菌菌落呈现一致的比例为57.4%。[结论]对ICU重症病人进行胃液pH值监测,可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合理地调节胃液的酸碱度,将胃液pH值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对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ICU病人胃液pH值、胃蛋白酶含量及胃内细菌定植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为临床给予及时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ICU病人进行连续3d的病情观察,并采集胃液进行pH值、胃蛋白酶含量检测及细菌培养,采集气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纳入47例病人,共收集235例次,胃液pH值为2.5~8.0(5.54±1.02);胃液pH值随ICU入住时间逐渐增加,酸度逐渐下降;胃液中胃蛋白酶含量为3.766ng/mL~84.482ng/mL,与胃液pH值呈负相关(r=-0.939,P0.001);76.6%病人胃液中含有定植菌,85.1%病人痰液中含有定植菌,病人胃液中细菌定植菌落与呼吸道细菌菌落呈现一致的比例为57.4%。[结论]对ICU重症病人进行胃液pH值监测,可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合理地调节胃液的酸碱度,将胃液pH值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对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与鉴定重症监护病房(ICU)建立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胃液pH值与真菌类型及耐药情况,探讨ICU患者胃液pH值与真菌的直接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160例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 2008年12月至201 1年10月收治的建立人工气道>48 h的重症患者.通过鼻胃管收集其胃液样本,用精密pH试纸测定胃液pH值;依胃液酸度将样本分为pH值≤2.0、pH值2.1~3.0、pH值3.1~ 4.0、pH值4.1~5.0、pH值5.1~6.0、pH值6.1~7.0组;同时进行胃液真菌培养及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胃液酸度对胃液真菌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再按照患者28 d存活情况分成存活组(102例)和死亡组(58例),分析组间胃液真菌分布及临床意义.结果 ①胃液pH值<4.0时,几乎无真菌生长;随着胃液pH值的增大,真菌培养阳性率明显升高.②胃液总样本真菌培养阳性率为27.9%(55/197),其中白色念珠菌与非白色念珠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8.2%(21/55)和61.8%( 3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P<0.05).③存活组与死亡组真菌培养检出率分别为40.0%( 22/55)和60.0%( 33/55),其中存活组白色念珠菌与非白色念珠菌分别为54.5%(12/22)和45.5%( 10/22),死亡组白色念珠菌与非白色念珠菌分别为27.3%( 9/33)和72.7%(24/33).白色念珠菌与非白色念珠菌耐药率分别在4.7%~14.3%(平均10.1%)和0~ 60.0%(平均28.5%).结论 建立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胃液真菌培养阳性率随着胃液pH值的增大而明显升高;非白色念珠菌是胃液培养的主要真菌,其耐药率高于白色念珠菌,数量增加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碳酸酐酶Ⅵ与上消化道pH值的关系。方法采集6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胃液,并进行胃液pH值、缓冲容量、碳酸酐酶Ⅵ浓度的检测,并分析其中的关系。结果碳酸酐酶Ⅵ浓度低的患者,胃液pH值低,且缓冲容量下降;胃液中含有碳酸酐酶Ⅵ,且碳酸酐酶Ⅵ浓度与胃液pH值、缓冲容量呈正相关(r=0.428、r=0.353,均P〈0.05)。结论碳酸酐酶Ⅵ对维持上消化道的pH值的平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留置胃管进行胃液pH值监测对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并对这类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进行探讨.方法:将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内留置胃管,实验组动态监测胃液pH值的变化,当胃液pH<4时,给予奥美拉唑注射液40 mg静脉推注.对照组在抽吸胃液时发现为咖啡色或鲜红色液体或解黑便时,同样给予奥美拉唑注射液40 mg静脉推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置管后第1~14 d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监测胃液pH值能显著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50%碳酸氢钠液在去除胃管腔内沉积物的有效性.方法 对胃管腔内有沉积物的胃管腔用5%碳酸氢钠液13 ml保留30 min后,回抽胃管腔;并对碳酸氢钠液保留前后采集患者胃液的pH进行对照,数据经统计学t检验.结果 5%碳酸氢钠液保留去除胃管腔内的沉积物的效果比用白开水保留冲洗佳,且胃液的pH进行对照显示,差异不明显,用碳酸氢钠液保留前后对患者的胃液pH无显著影响.结论 用5%碳酸氢钠液保留去除胃管腔内的沉积物效果佳,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液pH与窒息后急性胃黏膜病发生频率的关系及评价奥美拉唑(洛赛克)治疗急性胃黏膜病的效果。方法:采用动态监测新生儿胃液pH方法,回顾性分析胃液pH与急性胃黏膜病发生的关系及静脉注射奥美拉唑后的效果。结果:窒息新生儿(常规组)生后胃液p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后48h胃液pH值达最低值;于生后24h内给予静脉注射奥美拉唑治疗后,其胃液pH值明显升高(P<0.01),急性胃黏膜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通过对窒息新生儿胃液pH进行动态监测可以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奥美拉唑是目前治疗急性胃黏膜病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6.
两种鼻饲方案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两种鼻饲方案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为临床选择肠内营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重症监护病房医嘱经鼻胃管采用鼻饲泵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53例,对每例患者实施1周的持续鼻饲后改l周的间歇鼻饲,记录两个阶段患者腹胀、腹泻、误吸、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次数以及胃液pH值.结果 两种鼻饲方案在腹胀、腹泻、误吸、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案患者胃液平均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鼻饲方案时患者胃液pH值更接近生理值.结论 应用鼻饲泵间歇鼻饲不会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患者胃液pH值的影响程度小于持续鼻饲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减轻胃肠术后病人身心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以及正确掌握拔除鼻胃管的时机,探讨胃肠术后检测胃液胆汁返流对判断拔除鼻胃管时机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行胃大部切除(10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各5例)并顺利在术后第3天拔除鼻胃管的20例住院病人,术后每日定时检测胃液常规胆红素水平、胃液量及pH值,分析每日胃液胆汁返流与胃液量以及随时间改变的关系.结果除手术当日胃液胆汁返流与胃液量不相关外,术后3天两者均呈显著性相关;胃液pH值术后改变不显著;每日胃胆汁返流及胃液量随时间呈类似曲线变化.结论利用胃液常规检测胆红素水平能够判断胆汁返流情况,胃肠手术病人术后每日胃胆汁返流同胃液量一样随时间呈类似曲线变化,当现察到术后每日胃液胆汁返流呈曲线变化接近术前水平或为阴性时提示为鼻胃管拔除时机,该法可以单独应用指导判断拔管时机.  相似文献   

18.
心脏手术后胃液pH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围术期胃液pH变化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 44例CPB心脏直视手术的忠者,术前留置胃管,随机分为两组。I组:CPB手术对照920例,未使用洛赛克治疗;Ⅱ组洛赛克治疗组24例;分别在术前12h、麻醉诱导后、CPB30min、CPB60min、术后1、4、14和38h等时间点进行胃液pH测定、镜检(红细胞计数)和潜血试验。结果 I组各时间点胃液pH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pH=2左右),Ⅱ组胃液pH在CPB30min后明显高于I组(P<0.01)。I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10%;Ⅱ组无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胃液的pH与胃肠道的损伤关系密切,胃液的pH保持在4以上,可能是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损伤前进餐与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影响,以便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及早进行护理干预.方法 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损伤前进餐与空腹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为损伤前空腹,观察组30例为损伤前进餐,两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观测两组患者的胃液隐血试验、胃液pH值和应激性溃疡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胃液隐血试验、胃液pH值和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损伤前进餐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更易并发应激性溃疡.  相似文献   

20.
用放免法测定20名正常人及18例GU和31例DU患者的血浆、胃液和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β-EP含量,并观察了试餐对血浆β-EP的影响。结果显示,β-EP在血浆中含量较高,胃液铰低,十二指肠粘膜组织高于胃窦;胃液中β-EP可能来源于血液弥散和胃粘膜其相应分泌细胞的直接分泌;试餐刺激后30分钟正常人及GU患者血浆β-EP含量无明显变化,而DU却显著降低。餐后血浆β-EP高在GU中、胃窦粘膜组织和餐后血浆β-EP减少在DU中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