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聚乙交酯丙交酯(polylacticacid/polyglycolicacidcopolymers,PLGA)海绵状膜的生物相容性,探讨作为细胞支架的可能性。方法:将SD大鼠2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在其背部埋置PLGA海绵状膜。不同时相点取材,做组织学观察。用PLGA浸提液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结果:PLGA海绵状膜在体内两三周后有大量细胞长入并伴新生血管形成,炎性细胞较少。4周开始降解,8周完全降解。细胞毒性试验表明其细胞毒性为1级。结论:此种生物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降解速率,可以作为细胞支架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上使用的胆道塑料支架和金属支架存在胆泥形成、支架嵌入胆道壁等难以克服的缺陷。生物可降解胆道支架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结果。目的:评价5种不同摩尔比例的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oly(1actide—co-glycolide),PLGA]胆道支架在体外人胆汁中的降解规律及其径向支撑力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和地点:完全随机设计,于2006—07/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5种比例的PLGA支架为济南岱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人体新鲜胆汁取自实验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胆汁外引流的患者。方法:取5种比例(丙交酯和乙交酯的摩尔比分别为90:10,80:20,70:30,60:40,50:50)的PLGA支架各32个,将各支架独立浸泡于装有10mL新鲜人体胆汁的平底试管内,并置于恒温振荡器中,调节温度至37℃,摇动速度恒定,胆汁每天更换1次。浸泡1,2,3,4,5,6,7,8周后各比例支架分别取出试件各4个,蒸馏水洗涤后25℃恒温箱干燥24h。主要观察指标:①大体形态、色泽及完整性。②扫描电镜观察降解前,降解1,3,5周PLGA(丙交酯和乙交酯的摩尔比为90:10)支架的表面形态。③PLGA支架的质量变化及径向支撑力变化。结果:①5种比例PLGA支架的大体形态变化遵循同一规律:外形保持完整→质地变软→支架表面粗糙,出现裂痕→管壁塌陷→支架破碎为大块,并进一步解离为小碎片→支架完全降解。②降解前PLGA(丙交酯和乙交酯的摩尔比为90:10)支架材料呈清晰的三维立体网状空隙结构;降解1周后,材料表面受侵蚀,网状结构减少,孔洞局灶性连接呈片状;3周时材料表面受侵蚀现象加重,空隙逐渐消失,网状结构进一步减少,聚合物融合呈火片状;5周后材料空隙、网状结构完全消失,呈不定型均质状。③各种比例PLGA支架的质量损失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快,且乙交酯所占比例越大,支架的质量损失速度越快。初始径向支撑力随丙交酯含量的增多,支撑性能逐渐增强。结论:PLGA材料具有可调节的生物降解性和良好的力学特性,适宜制成胆道支架,  相似文献   

3.
玉银华 《中国临床康复》2011,(21):3949-3952
背景:目前不同形式的输尿管支架均有其并发症,因此,如何选择适宜的支架来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输尿管支架生物降解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在体外的降解规律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1-01/2009-12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有关输尿管支架生物降解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在体外的降解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R-PLGA;in-vitrodegradation;degradalionrate",中文检索词为"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体外降解;降解速率"。检索文献量总计135篇,排除陈旧及重复性文章,最终纳入17篇文献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高分子降解性输尿管支架材料体内外生物降解性质的研究国外报道较少,国内则未见报道,目前该领域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作为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降解性质及相容性是此种材料得以应用的首要条件,了解材料的降解及相容性对材料的临床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输尿管支架生物降解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的生物相容性良好,通过调整乙交酯与丙交酯的组分比,可有效调节共聚物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改善聚碳酸亚丙酯(PPC)耐热性及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制备了新型生物材料改性聚碳酸亚丙酯(M-PPC),并对其进行生物相容性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PPC与聚β-羟基丁酸酯(PHB)共混制备成M-PPC;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其细胞毒性,并进行52周白兔肌肉植入试验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制备出M-PPC;M-PPC无细胞毒性,植入白兔背部肌肉后,机体无任何炎症反应。结论 成功地制备出新型生物材料M-PPC,M-PPC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D,L-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具有可吸收、细胞毒性小及硬度可调性的特点,符合作为人工硬脊膜材料的基本条件。但由于PLGA的表面缺乏功能性基团,生物相容性难以达到满意的要求。目的:通过加入Ⅰ型胶原和壳聚糖对PLGA进行表面改性,观察其作为人工硬脊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5/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多孔PLGA膜由济南岱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Ⅰ型胶原蛋白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壳聚糖由上海其胜生物制剂医疗器械公司提供,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细胞所提供。方法:制作多孔PLGA膜、PLGA/Ⅰ型胶原复合膜(简称PG膜)、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9∶1)复合膜(简称PGC9∶1膜)、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5∶5)复合膜(简称PGC5∶5膜)。主要观察指标:各膜接触角、吸水率测定。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1,3,7d后纤维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毒性。结果:接触角分别为:PG膜0.05)。第3,7天,多孔PLGA膜与PG膜、PGC9∶1膜各组间,PGC9∶1膜与PGC5∶5膜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GC9∶1膜可进一步改善复合膜的细胞黏附及增殖,PGC5∶5膜可抑制细胞增殖与分化。结论:PLGA膜的表面复合Ⅰ型胶原和壳聚糖可提高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9∶1)复合膜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基本符合人工硬脊膜的材料要求。  相似文献   

6.
背景: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已用于构建心脏生物瓣膜,但不知是否可作为骨再生引导膜?目的:观察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的生物相容性,并评价其成骨能力。方法:采用MTT法检测100%,75%,50%,25%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材料浸提液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对增殖度的影响,并评价其细胞毒性;在犬胫骨缺损模型左右两侧远心端骨缺损上方覆盖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作为实验组,在近心端仅以骨膜瓣复位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100%,75%,50%,25%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的细胞毒性分级为0~1级,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无毒性;实验组术后第2周即可见新骨形成,12周时骨缺损区已完全被新骨充填,骨修复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毒性,引导成骨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许旺细胞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于大鼠髓内共移植后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对大鼠损伤脊髓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9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损伤修复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支架组、神经干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12只/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由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医用高分子材料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T9半横断损伤模型。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取2×1010L-1的许旺细胞、神经干细胞各10μL接种于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内,神经干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取2×1010L-1的神经干细胞10μL接种于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内,单纯支架组取10μLDMEM培养液置于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内,于脊髓缺损处分别植入对应的复合物。③实验评估:应用电镜观察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的降解及轴突的再生状况;应用BBB评分和电生理技术检测大鼠脊髓功能性的恢复情况。结果:36只Wistar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行为学观察结果:移植术后4,12周,神经干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均好于单纯支架组(P<0.01),其中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尤为明显。②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在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即刻,所有动物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都明显减低甚至消失。移植术后4周,神经干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大鼠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均有所恢复;至移植术后12周恢复明显。单纯支架组移植术后4,12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波幅无明显变化。③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植入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逐渐降解。透射电镜下,各组植入材料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至12周时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最明显。结论: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在大鼠损伤的脊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与神经干细胞、许旺细胞共移植能够明显促进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的脊髓轴突再生,并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国产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的制备及其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产外周动脉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的物理性能、生物相容性及体外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利用喷涂装置将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与肝素的混合溶液雾化喷出,在涂载雷帕霉素聚合物涂层的12枚镍钛合金支架表面形成载肝素聚合物涂层。对载药涂层支架进行物理性能检测、降解特性检测、血液相容性试验及药物释放特性研究。结果:雷帕霉素-肝素支架表面质量良好,与支架有良好的结合力。降解实验表明:PLGA和PLGA载雷帕霉素薄膜的降解时间为3个月左右。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PLGA涂层与血小板接触,血小板粘附量明显较少,变形较小,未引起大量聚集;载药的PLGA涂层表面粘附的血小板数量更少,没有变形,未引起进一步的聚集;载药涂层的凝血时间长,凝血因子被激活的程度低。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雷帕霉素涂层释放曲线为线性释放,可持续释放时间约3个月。肝素涂层在释放初期存在突释,为60%左右,后期释放较平缓,在1个月左右释放为总量的70%,全部释放约50天。结论:国产外周动脉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雷帕霉素及肝素能够持续缓慢释放,提高了洗脱支架的预防再狭窄及抗凝性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是近年来受到重视的聚羟基脂肪酸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免疫排斥反应低、生物相容性好和降解产物无毒副作用的优点。目的:观察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膜材料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将第3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膜上作为实验组,培养板单纯培养细胞作为对照组,计算1,2,4 h两组贴壁细胞的数量,得出细胞贴壁率。MTT比色法观察2,4,6,8 d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法,检测3,6,9,12 d两组细胞内的DNA含量。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膜材料上5d后,电镜扫描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共培养1h时,实验组的细胞贴壁率低于对照组;其他时间段两组之间细胞贴壁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各时点间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各时间点细胞内DNA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扫描电镜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膜上生长良好,形态呈梭形,细胞间连接紧密,分泌较多细胞基质。证明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膜材料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共聚物材料进行体内生物相容性研究,为该材料作为冠状动脉内支架涂层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内刺激试验、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热源试验、过敏试验、体内植入试验综合评价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共聚物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共聚物浸提液无溶血反应和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热源反应,材料中不存在致敏性物质。复合材料体内植入在初期有轻度的炎症反应,12周后炎症反应基本消失,未见巨噬细胞积聚现象,材料在16周基本完全降解。结论 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作为冠状动脉内支架涂层材料或载体应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不同形式的输尿管支架均有其并发症,因此,如何选择适宜的支架来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输尿管支架生物降解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在体外的降解规律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1-01/2009-12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有关输尿管支架生物降解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在体外的降解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R-PLGA;in-vitro degradation;degradalion rate",中文检索词为"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体外降解;降解速率".检索文献量总计135篇,排除陈旧及重复性文章,最终纳入17篇文献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高分子降解性输尿管支架材料体内外生物降解性质的研究国外报道较少,国内则未见报道,目前该领域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作为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降解性质及相容性是此种材料得以应用的首要条件,了解材料的降解及相容性对材料的临床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输尿管支架生物降解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的生物相容性良好,通过调整乙交酯与丙交酯的组分比,可有效调节共聚物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绿荧光蛋白(GFP)基因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a)与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膜材料复合培养,为后续种子细胞.基因-支架材料-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方法构建组织工程化脊髓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 GFP的过表达慢病毒载体(lv-GFP)转染的rMSCs-GFP按8000个细胞/cm2与PLGA膜材料复合培养,以普通培养板上的rMSC-GFP作为对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性,噻唑蓝法测定每天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PLGA膜材料上第3天rMSCs-GFP的细胞周期,用FTTC标记的抗体CD34、CD90和用PE标记的抗CD44、CD106、CD45、CD11b对在膜材料上培养的第3天rMSCs-GFP进行流式细胞鉴定.结果 rMSCs-GFP在PLGA膜上贴壁生长,绝大多数MSCs可见绿色荧光,为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散在分布,第3天时细胞增多,开始变为多角形,第7天时细胞基本铺满膜,多为多角形和短梭形,与普通培养板上细胞相似,细胞的生长增殖在PLGA膜上与培养板上大致相同,细胞周期也大致相同[G1期细胞占89.7%,132期细胞占3.3%,S期细胞占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在PLGA膜上高表达CDg0(99.48%)、CD44(95.25%)、CDl06(77.12%).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脊髓组织工程适宜的种子细胞,重组GFP的过表达慢病毒感染的后的MSCs与PLGA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进一步复合方法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脊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绿荧光蛋白(GFP)基因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a)与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膜材料复合培养,为后续种子细胞.基因-支架材料-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方法构建组织工程化脊髓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 GFP的过表达慢病毒载体(lv-GFP)转染的rMSCs-GFP按8000个细胞/cm2与PLGA膜材料复合培养,以普通培养板上的rMSC-GFP作为对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性,噻唑蓝法测定每天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PLGA膜材料上第3天rMSCs-GFP的细胞周期,用FTTC标记的抗体CD34、CD90和用PE标记的抗CD44、CD106、CD45、CD11b对在膜材料上培养的第3天rMSCs-GFP进行流式细胞鉴定.结果 rMSCs-GFP在PLGA膜上贴壁生长,绝大多数MSCs可见绿色荧光,为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散在分布,第3天时细胞增多,开始变为多角形,第7天时细胞基本铺满膜,多为多角形和短梭形,与普通培养板上细胞相似,细胞的生长增殖在PLGA膜上与培养板上大致相同,细胞周期也大致相同[G1期细胞占89.7%,132期细胞占3.3%,S期细胞占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在PLGA膜上高表达CDg0(99.48%)、CD44(95.25%)、CDl06(77.12%).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脊髓组织工程适宜的种子细胞,重组GFP的过表达慢病毒感染的后的MSCs与PLGA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进一步复合方法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脊髓.  相似文献   

14.
李旭升  胡蕴玉  范宏斌  白建萍  吕荣  王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50-7951,i001
目的: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对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Poly-lactic-co-glycolic and Tri-calcium phosphate,PLGA/TCP)和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PLGA)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传代培养的新西兰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分别接种于快速成形的三维支架材料PLGA和PLGA/TCP,单纯接种细胞作为对照组,于接种后不同时间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黏附情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在PLGA/TCP和PLGA支架材料表面黏附、生长并连接成片,分泌细胞外基质,对照组与实验组、各实验组之间生长曲线相近,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LGA/TCP和PLGA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生长增殖等均无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而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绿荧光蛋白(GFP)基因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a)与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膜材料复合培养,为后续种子细胞.基因-支架材料-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方法构建组织工程化脊髓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 GFP的过表达慢病毒载体(lv-GFP)转染的rMSCs-GFP按8000个细胞/cm2与PLGA膜材料复合培养,以普通培养板上的rMSC-GFP作为对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性,噻唑蓝法测定每天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PLGA膜材料上第3天rMSCs-GFP的细胞周期,用FTTC标记的抗体CD34、CD90和用PE标记的抗CD44、CD106、CD45、CD11b对在膜材料上培养的第3天rMSCs-GFP进行流式细胞鉴定.结果 rMSCs-GFP在PLGA膜上贴壁生长,绝大多数MSCs可见绿色荧光,为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散在分布,第3天时细胞增多,开始变为多角形,第7天时细胞基本铺满膜,多为多角形和短梭形,与普通培养板上细胞相似,细胞的生长增殖在PLGA膜上与培养板上大致相同,细胞周期也大致相同[G1期细胞占89.7%,132期细胞占3.3%,S期细胞占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在PLGA膜上高表达CDg0(99.48%)、CD44(95.25%)、CDl06(77.12%).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脊髓组织工程适宜的种子细胞,重组GFP的过表达慢病毒感染的后的MSCs与PLGA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进一步复合方法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脊髓.  相似文献   

16.
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与大鼠脊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生物可降解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与大鼠脊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实验于2005-05/09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损伤修复实验室完成。取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8只,体质量250~300g,将组织工程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移植入大鼠T9水平脊髓半横断损伤处,切除脊髓3mm,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移植入空隙处,术后每日人工排尿2次,截瘫护理。分别在移植后2,4,8,12周不同时间点电镜下观察支架的降解及组织细胞的生长状况。纳入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扫描电镜观察髓内移植后随时间的延长,材料逐步降解,透射电镜观察2周时可见材料表面有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坏死变性的许旺细胞。4周和8周时可见再生的薄髓纤维,崩解或变性髓鞘,巨噬细胞吞噬坏死变性的许旺细胞较2周时少。12周时材料表面附着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纤维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坏死变性的许旺细胞少见。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在大鼠脊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聚羟基烷酸酯是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强度高模量的聚羟基丁酸脂与聚羟基戊酸脂按一定比例组合,采用熔铸颗粒沥取法制备的新犁支架,经检测其具有高孔隙度的三维网状结构、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等优良特性.目的:评价聚羟基烷酸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与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3-06/2004-03在中山大学组织胚胎实验室完成.材料:聚羟基烷酸酯支架和膜的孔隙率>85%,孔径大小为100~350 μm.方法:原代培养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三四代后,接种至聚羟基烷酸酯膜和泡沫样三维支架上,以单纯细胞培养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于培养1,2,3周采用40g/L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培养5,10,14 d用Hoechs33258荧光法定量测定细胞内DNA含量,BCA泫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聚羟基炕酸酯纤维较粗,且透光性差,在相差显微镜下不易观察.第3,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全聚羟基烷酸酯膜上2 h后即大部分黏附,3 d后伸展良好,呈纺锤彤或梭形,培养接种1周后,取2个膜状聚羟基烷酸酯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可.培养接种2周后,骨髓基质千细胞增殖明显,呈梭形密布于膜状聚羟基烷酸酯上.细胞在聚羟基烷酸酯三维支架的孔隙内立体生长,1周开始细胞间连接,3周广泛连接,分泌大量基质;培养接种3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较第2周无明显变化.定量测定接种的细胞内DNA含量和蛋向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聚羟基烷酸酯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新型三维生物支架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甲壳胺无纺布的生物安全性及组织相容性.方法:将PLGA/甲壳胺无纺布三维生物支架植入兔皮下,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测,观察切口局部情况及心、肝、肾组织学变化,植入支架局部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不同时间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测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心、肝、肾组织学检查观察均未见病理性改变.体内植入大体观察及组织形态学检查显示其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结论:PLGA/甲壳胺无纺布新型三维生物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及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已用于构建心脏生物瓣膜,但不知是否可作为骨再生引导膜?目的:观察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的生物相容性,并评价其成骨能力。方法:采用MTT法检测100%,75%,50%,25%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材料浸提液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对增殖度的影响,并评价其细胞毒性;在犬胫骨缺损模型左右两侧远心端骨缺损上方覆盖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作为实验组,在近心端仅以骨膜瓣复位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100%,75%,50%,25%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的细胞毒性分级为0~1级,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无毒性;实验组术后第2周即可见新骨形成,12周时骨缺损区已完全被新骨充填,骨修复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毒性,引导成骨能力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高孔隙率海绵状聚乳酸支架的体外、体内降解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将一种自行制备的孔径为100~300nm、孔隙率为95%的中等分子量海绵状聚乳酸支架置体外37℃振荡水浴,按时间顺序取出称重,观察其体外降解速度;将这种新型高孔隙率聚乳酸支架植入小鼠皮下,分别于2、4、6、8、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HE染色光镜检查.结果该新型高孔隙率聚乳酸支架体外16周降解率为14.05%,体内植入大体观察及组织形态学检查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结论这种新型高孔隙率海绵状聚乳酸支架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