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的90例多发伤患者的治疗结果,探讨早期全面治疗(ETC)与损伤控制治疗(DCS)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病情严重程度接近的多发伤患者90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ETC组),入选条件为ISS评分25以上、病情严重度评分为创伤极端严重.结果 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恢复时间较ETC组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S方法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在选择DCS方法时,除根据多发伤患者生理指标外,还要结合创伤机制、创伤复杂性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早期治疗腹部损伤合并多发伤的疗效,探讨早期损伤控制的合理方法。方法: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88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40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48例(ETC组)。结果: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较ETC组短(P〈0.05),体温恢复时间、ICU住院天数差异显著(P〈0.01),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P〈0.05),两组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CS方法治疗以腹部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损害控制策略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外科救治中的疗效,分析救治方案,总结救治经验,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入院进行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对患者进行分类评估,术前ISS评分35分的分为常规治疗组(ETC组)54例和损害控制策略组(DCS组)46例,复苏期间检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后临床数据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复苏期间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病死率(13.0%)均显著小于ETC组(29.6%),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损害控制策略对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进行救治能够有效地降低病死率,在提高抢救成功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实施损伤控制手术的2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手术(DCS)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1998年5月至2007年2月在合并严重腹部创伤的多发伤患者中接受DCS的患者有27例.记录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并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手术方式、治疗情况及各种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器官功能变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病死率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 全部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为腹腔内感染(18.5%);术后总体病死率为44.4%(12例),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50.0%);影响DCS术后病死率的因素包括年龄、ISS、术前体温和碱剩余(BE)值、估计失血量、ICU入室体温以及住院时间(P<0.05);其中,年龄增长、术前BE绝对值增加和ICU入室体温降低是预测DCS术后患者病死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接受DCS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仍较高,年龄增长、术前BE绝对值增加和ICU入室体温降低是术后病死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采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7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可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技术治疗,35例研究组给予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4%、51.43%;研究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43%、14.29%,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PACHEⅡ(总)、APS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YS、C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技术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抢救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诊治的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选取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存活期>24 h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时期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7例应用DCO技术进行治疗作为DCO组,20例应用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技术进行治疗作为ETC组。其中,DCO组中7例股骨骨折以外支架作为终极手术治疗,20例一期行外支架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方法治疗;ETC组中所有病例均采用一期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统计所有患者的ISS评分、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ETC组相比较,DCO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将DCO技术应用于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的治疗,能降低创伤后的二次打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救模式下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多发伤的效果。方法对6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行一体化急救模式及创伤控制性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存活患者51例,病死患者9例。就诊时间≤1h的患者病死率(8.1%)低于就诊时间1h的患者(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ISS评分相比病死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模式并行早期创伤控制性手术,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具有较好的救治效果,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严重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组)进行治疗的23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8~60(41.57±8.29)岁;NISS评分18~40(27.70±5.44)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早期确定性治疗技术(ETC组)的27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5(38.33±9.99)岁;NISS评分20~43(31.07±6.46)分。比较两组的总手术时间、ICU复苏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DCO组患者存活22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术后钉道感染)。ETC组患者存活25例,死亡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术后钉道感染,1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DCO组的术中输血量、ICU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与ET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骨折的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缩小ICU恢复时间,减少术中输血量,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基于多学科协作诊疗(MDT)的损伤控制性手术(DCS)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2016年2月至2020年7月,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基于MDT的DCS治疗。术后1个月,分析两组在恢复效果、临床指标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变化显著(P0.05);观察组的输血量、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确定性手术用时和体温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6%,远远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变化显著(P0.05)。结论基于MDT的DCS对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体温恢复时间,减少输血量及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创伤中骨折固定的手术时机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5-01诊治的60例多发伤患者,均以多发骨折为主。根据二期骨折确定性固定手术时机分为3组,A组23例于伤后5 d内手术,B组28例于伤后6~10 d手术,C组9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0 d。结果B组在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伤口感染例数、肢体肿胀消退时间、饮食恢复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在肺部感染例数、关节僵硬例数、患者满意度、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在肺部感染例数、骨折畸形愈合例数、关节僵硬例数、患者满意度、DASH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患者早期手术治疗以创伤小、时间短、临时固定为目标,二期确定性手术时机需适宜(伤后6~10 d手术),以降低患者的残疾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与单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51例手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HALS组)和47例单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LA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术中指标、手术疗效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等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中转开腹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ALS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5.8±21.4)min、(98.7±12.5)ml;L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6.9±32.8)min、(117.4±20.7)ml,HALS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LA组(P0.01);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疗效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恢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中损伤较小且能够达到与单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相同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性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施行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同肠新膀胱术171例进行随访,其中开放手术组63例,腹腔镜手术组108例,对两种术式的嗣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功能、肿瘤治疗效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开放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稍长(330 min比310 min,P>0.05),平均出血量明显较少(320 mi比1100 ml,P<0.001),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短(2.4 d比4.5 d,P<0.001),术后并发症发牛率较低(18.5%比30.0%,P<0.05).术后12个月日间/夜问尿控率相当(90.7%/82.6%比88.3%/81.6%,P>0.05).术后2年两组同一分期、分级无瘤生存率相当(P>0.05).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比开放性手术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控尿效果及初期肿瘤根治效果相当,长期肿瘤根治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行开腹巨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26例,作为开腹组;另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26例,作为腹腔镜组。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临床指标和手术前后WBC、PLT水平均使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脾窝引流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WBC、PLT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4例(15.4%),明显低于开腹组15例(5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5,P0.05)。结论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术中静脉输注美托洛尔对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拟行胸部手术或腹部手术的心脏病患者87例,年龄55~7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试验组(n=45).试验组切皮前5 min静脉注射美托洛尔20 μg/kg负荷量,随后以0.1~1.0 μg·kg-1·min-1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控制HR较术前降低15%~20%,但维持HR≥50次/min、平均动脉压≥60 mm Hg.分别于术前24 h内(术前)及术后24 h内(术后)持续监测心电图,记录平均HR、早搏次数、异位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7 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对照组平均HR增快(P<0.05),而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试验组早搏次数、异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缺血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静脉输注美托洛尔(静脉注射负荷量20 μg/kg后以0.1~1.0 μg·kg-1·min-1的速率静脉输注)可降低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CU复苏在严重创伤控制性手术(D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33例严重创伤患者采用I期确定性手术,为传统手术组;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0例严重创伤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为DCS组。对比DCS组复苏后与传统手术组乳酸水平、凝血时间、pH值、体温,并比较两组死亡率,分析和评价DCS的临床价值。结果与传统手术组比较,DCS组ICU复苏后血乳酸水平、pH值、体温、凝血时间明显改善(P〈0.05)。传统手术组痊愈出院18例,死亡15例;DCS组患者痊愈33例,死亡7例。DCS组死亡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及时采取DCS和有效地ICU复苏,能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死亡率降低可能与ICU复苏后乳酸水平、凝血时间、pH值、体温等显著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DCS)在肝外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III级以上严重肝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
结果:DCS组的住院时间长于一期手术对照组 [(24.5±3.2)d vs.(16.4±4.1)d](P<0.05),但其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02±27)min vs.(224±35)min;26.3% vs. 38.4%;15.8% vs. 30.1%)](均P<0.05)。
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在肝外伤治疗中对患者是有益的,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