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   总被引:55,自引:5,他引:55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研究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方法用5具新鲜尸体腰椎在生物力学材料实验机上,在计算机定量控制下模拟不同手法的作用条件,使用引伸仪测量神经根与临近椎间盘之间的位移。结果3种手法的位移分期为1.283±0.758m,1.411±0.769mm,1.348±0.774mm。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手法推拿的治疗机制是通过神经根相对位移来减轻或消除髓核突出症对神经根的刺激与压迫,松解突出的间盘与神经根两者之间的炎性粘连,是腰椎间盘突出物的"变位"作用,而非髓核的还纳复位。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手法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关键在于减压,改变突出组织与神经根的压迫关系,推拿是非手术疗法治疗本症的主要手段[1,2]。由于中医骨科尚存各家学术流派的特点,其手法不尽一致。我院自1998年6月至2000年3月对各家手法进行归纳分类,从中进行解析与机制分析研究。1 代表手法介绍综合各家,代表手法有如下10种(1)侧搬法;(2)腑搬法;(3)过伸按压法;(4)垫枕按压法;(5)牵引过伸按压法;(6)旋转复位法;(7)反扌背法;(8)盘腰法;(9)过伸膝顶法;(10)屈膝屈髋下压法[3~5]。2 手法归纳分类根据10种代表手法操作原理进行归纳分类,分为过伸类、旋转类…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作用机制:手法推拿能否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复位?究竟是机械性压迫致痛还是无菌性炎症致痛?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是否存在于发病的全过程?方法采用影像学、生物力学、不同治疗方法的药效比较分析、手术中观察神经根对机械性刺激的反应、椎管外软组织磷脂酶A2活性测定及临床肌电图追踪观察等综合手段,研究椎间盘突出的致痛机制。结果(1)牵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造影治疗前后对照26例,CT扫描前后对照58例,MRI检查前后对照12例,结果提示突出的椎间盘影像大小形态及部位均无确认的明显变化。(2)模拟腰部牵扳推拿手法时髓核内压的变化:L3~40.73kPa;L4~50.26kPa;L5~S10.11kPa。神经根位移的变化:同侧旋转位移距离(1.3±0.8)mm;对侧旋转位移距离(1.7±1.0)mm。(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椎板处棘肌的磷脂酶A2活性测定,结果提示实验组样本活性测定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电镜检查证实炎症反应的存在。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法推拿治疗机制是间盘突出物的“变位”作用达到神经根松解,而非髓核的复位还纳。(2)单纯机械性压迫正常神经根不引起疼痛,而是产生麻木或麻痹,神经根鞘膜外和硬膜外脂肪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病变所产生的化学性刺激是疼痛的原因。(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相似文献   

4.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各种非手术治疗中,推拿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的机制、术式、适应证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这方面的内容作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的机制 近年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的机制的研究开展的比较多。候筱魁等应用电-机械测量方法,研究了腰椎后部结构在斜板时所发生的运动学变化,证实斜板可调整神经根管的容量,松动上、下关节突,使神经根管和小关节粘连获得松解,改善局部循环,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吴华军等 [1]通过推拿前后的电生理检查,测定周围神经…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机制探讨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作用机制:手法推拿能否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复位?究竟是机械性压迫致痛还是无菌性炎症致痛?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是否存在于发病的全过程?方法 采用影像学、生物力学、不同治疗方法的药效比较分析、手术中观察神经根对机械性刺激的反应、椎管外软组织磷脂酶A2活性测定及临床肌电图追踪观察等综合手段,研究椎间盘突出的致痛机制。结果 (1)牵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造影治疗前后对照26例,CT扫描前后对照58例,MRI检查前后对照12例,结果提示突出的椎间盘影像大小形态及部位均无确认的明显变化。(2)模拟腰部牵板推拿手法时髓核内压的变化;L3-4 0.73kPa;L4-5 0.26kPa;L5-S1 0.11kPa。神经根位移的变化:同侧旋转位移距离(1.3&;#177;0.8)mm;对侧旋转位移距离(1.7&;#177;1.0)mm。(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椎板处棘肌的磷脂酶A3活性测定,结果提示实验组样本活性测定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电镜检查证实炎症反应的存在。结论 (1)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法推拿治疗机制是间盘突出物的“变位”作用达到神经根松解,而非髓核的复位还纳。(2)单纯机械性压迫正常神经根不引起疼痛,而是产生麻木或麻痹,神经根鞘膜外和硬膜外脂肪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病变所产生的化学性刺激是疼痛的原因。(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存在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其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引发腰腿疼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林龙  钱雯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2):149-149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原理。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常规手法治疗前后的症状对照,以观察常规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情况。结果手法治疗可大大缓解突出症所引起的症状。结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之所以能取得效果,主要是通过改善突出物周围软组织对神经根的压力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调衡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通过140例患者随机分组观察。进行四方位生物力学调衡手法治疗。结果此法具有调整脊柱内外平衡,纠正神经根与突出物的压迫关系,改善腰椎内外静力,基本恢复腰椎静力平衡,解除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结论总有效率96.4%,此法能脊柱稳定性,恢复关节囊及后纵韧带的弹性。  相似文献   

8.
李丹凤 《全科护理》2012,10(7):632-633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大推拿手法整复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90例行大推拿手法整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常规,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大推拿手法整复后功能锻炼掌握情况以及忧虑、尿潴留、便秘、骶部皮肤潮红、疼痛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大推拿手法整复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功能锻炼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大推拿手法整复后进行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功能锻炼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近年来国内外脊柱生物力学基础实验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推拿临床研究,探讨推拿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法机制和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数据库1950-01/2006-07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spine,biomechanics,degenerativespondylolisthesis,manipul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2-01/2006-07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推拿临床治疗文献,检索词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生物力学,推拿”,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在图书馆手工检索1985-01/2005-12出版的相关专著。纳入标准:①脊柱生物力学研究。②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推拿手法治疗。排除标准:①脊柱骨折。②手术治疗。③重复的综述与临床治疗文献。从腰椎生物力学的角度阐述手法的作用途径,评价推拿的临床疗效和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文献30篇,其中3篇为研究性论著,1篇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将文献进行综合评价。①躯干肌的协调收缩可维持腰椎节段的结构性稳定,调节腰椎活动范围,维持脊柱的动态平衡。退行性腰椎滑脱病变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等退变明显,生物力学性能发生变化,不能发挥其稳定功能,抗剪切力下降,其腰椎旋转中心后移,应力和载荷分布不协调;同时,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腰背肌肌力下降,躯干肌肌力失衡导致腰椎曲度变化,进一步影响腰椎稳定性。②手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腰肌高张力状态,减小骨盆前倾角及腰椎前凸,降低剪切应力,消除神经根压迫,结合针对性的导引和功能训练可改善腰椎承重力线,改善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和柔顺性,提高躯干肌群的肌力和腰椎稳定性。结论:推拿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有效的保守方法,手法的筛选、规范以及疗效的客观评估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推拿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德纯  房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160-162
目的:回顾近年来旨内外脊柱生物力学基础实验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推拿临床研究,探讨推拿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法机制和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数据库1950-01/2006—07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spine,biomechanics,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manipul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2—01/2006—07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推拿临床治疗文献,检索词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生物力学,推拿”,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在图书馆手工检索1985—01/2005-12出版的相关专著。纳入标准:①脊柱生物力学研究。②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推拿手法治疗。排除标准:①脊柱骨折。②手术治疗。③重复的综述与临床治疗文献。从腰椎生物力学的角度阐述手法的作用途径,评价推拿的临床疗效和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文献30篇,其中3篇为研究性论著,1篇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将文献进行综合评价。①躯干肌的协调收缩可维持腰椎节段的结构性稳定,调节腰椎活动范围,维持脊柱的动态平衡。退行性腰椎滑脱病变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等退变明显,生物力学性能发生变化,不能发挥其稳定功能,抗剪切力下降,其腰椎旋转中心后移,应力和载荷分布不协调;同时,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腰背肌肌力下降,躯干肌肌力失衡导致腰椎曲度变化,进一步影响腰椎稳定性。②手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腰肌高张力状态,减小骨盆前倾角及腰椎前凸,降低剪切应力,消除神经根压迫,结合针对性的导引和功能训练可改善腰椎承重力线,改善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和柔顺性,提高躯干肌群的肌力和腰椎稳定性。 结论:推拿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有效的保守方法,手法的筛选、规范以及疗效的客观评估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手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疗效不亚于理疗和手术。但临床对颈椎病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多为推测。鉴于颈部推拿疗法在临床应用日趋增多,而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的情况下,自1975年以来,许多基础研究对其治疗机制、疗效及副作用等进行研究,并对由推拿医师自己定义的颈椎关节半脱位等进行了重点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和生物力学上。相对而言,免疫学、生化、生理以及病理生理的研究较少。目前,手法研究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如:生物力学、影像学等,来分析颈部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半脱位与复合性半脱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腰部推拿手法生物力学和有限元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方法和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腰部推拿手法,比较其腰椎内部结构的变化。方法: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材料实验机(MTS)应用计算机定量控制,同时使用ABAQUS6.1有限元软件建立腰椎L4-5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斜板手法、坐位旋转和牵扳手法。结果:生物力学模型显示斜扳手法和坐位旋转手法髓核内压力明显升高,牵扳手法髓核内压力降低或轻度升高;神经根与椎间盘之间有一位移;腰椎小关切内应力低于关节内骨折的限度。有限元模型模拟手法作用时,椎间盘的髓压力在坐位旋转最大;牵扳手法最小且为负值。3种手法作用时,小关节合力均无明显差别。斜扳手法和坐位旋转手法外层纤维环应力最大,牵扳手法内层纤维环应力最大,3种手法均可造成椎间盘的后外侧与神经根之间有一位移。结论:模拟手法作用时椎间盘与相邻神经根之间有一相对位移,这可能是其治疗机制,有的手法作用时髓核内压升高,应注意其安全性。同时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各种腰部推拿手法,并得到与生物力学实验基本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虽然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效果显著,但其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临床上对所要实施的推拿力和旋转节段无法做到精确控制,有时会造成手法的医源性损伤。目的: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旋转中心点的角度分析旋转手法的作用途径。方法:在64排螺旋CT工作平台扫描标本,层距1mm。在PHILIPSMEDICALSYSTEMS图像处理功能模块中提取图片中轮廓线数据,进行上颈椎三维结构重建和图像显示。取枢椎棘突顶点(A点)、齿突垂直轴心(B点)以及两者之间连线的中点(C点)为旋转轴心(模拟中的旋转中心点),分别以各点为原点建立球坐标系。观察枢椎棘突顶点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以及齿突垂直轴心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结果与结论:做定点手法旋转时其中心并非是施术者利手作用的枢椎棘突顶点,而是枢椎齿突垂直轴心;实际轴心旋转角〉术者观察角。提示应建立颈椎定轴旋转的新概念,并掌握颈椎定轴旋转手法的原则,以指导临床正确应用脊柱旋转类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和特点。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4-01/2006-05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的文献,检索词“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rotarymanipul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05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的文献,检索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旋转手法”,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神经根型颈椎病基础和临床研究。②旋转手法治疗。排除标准:①颈椎骨折及良恶性肿瘤。②综述类文献,重复的同一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及旋转手法治疗的文献32篇,2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致椎间盘高度降低、前位钩椎关节及后位关节突关节退行性变等合并因素所致脊神经根管狭窄并压迫神经根是其最常见的原因。旋转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独特疗法,其主要治疗机制是松解神经根及其周围软组织粘连;改变椎间孔大小,调整钩椎关节位置关系;缓解肌肉痉挛,解除滑膜嵌顿;调整颈椎各组织应力分布,增强颈椎稳定性;重建颈曲,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独特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但手法的操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进行坐位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间盘的内在应力及位移分布的特点,以分析手法的机制、安全性与合理性。方法:使用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14—5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设定结构的参数完成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将向右侧旋转的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退变腰椎间盘的内在应力和位移的变化。结果:椎间盘的应力、应变及位移都不断增加。应力从腰椎间盘右前侧的外缘呈弧形向左后侧的外缘递减。椎间盘右后侧外缘的压应力较大。位移从右前侧向左后侧呈层状递减。位移方向与应力方向大致相同。相应位置椎间盘右后侧位移大于左后侧位移。最终应变:右后角中下部有明显的变形,向后内侧突出,左后侧部变形最小。结论:手法增加了旋转侧椎间盘的位移,有利于解除神经根的粘连,但同时增加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向突出椎间盘的对侧旋转较为安全。腰椎椎管狭窄患者不宜用本手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虽然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效果显著,但其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临床上对所要实施的推拿力和旋转节段无法做到精确控制,有时会造成手法的医源性损伤.目的: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旋转中心点的角度分析旋转手法的作用途径.方法:在64排螺旋CT工作平台扫描标本,层距1 mm.在PHILIPS MEDICAL SYSTEMS图像处理功能模块中提取图片中轮廓线数据,进行上颈椎三维结构重建和图像显示.取枢椎棘突顶点(A点)、齿突垂直轴心(B点)以及两者之间连线的中点(C点)为旋转轴心(模拟中的旋转中心点),分别以各点为原点建立球坐标系.观察枢椎棘突顶点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以及齿突垂直轴心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结果与结论:做定点手法旋转时其中心并非是施术者利手作用的枢椎棘突顶点,而是枢椎齿突垂直轴心;实际轴心旋转角>术者观察角.提示应建立颈椎定轴旋转的新概念,并掌握颈椎定轴旋转手法的原则,以指导临床正确应用脊柱旋转类手法.  相似文献   

17.
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部分相关肌群的电生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部分相关肌群的电生理变化。方法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法前后的肌电图检查,对腓肠肌内、外侧头,腓骨长肌,胫骨前肌作最大收缩时的运动电位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推拿治疗后比治疗前腓肠肌内、外侧头,腓骨长肌作最大收缩时的运动电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胫骨前肌的运动电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神经操作有康复作用,从部分相关肌群的功能恢复来扒断正骨推拿对腰椎关突出症作用机制为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软组织炎症和粘连,并使椎间盘发生位移  相似文献   

18.
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及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和特点。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4-01/2006-05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的文献,检索词“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rotary manipul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05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的文献,检索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旋转手法”,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神经根型颈椎病基础和临床研究。②旋转手法治疗。排除标准:①颈椎骨折及良恶性肿瘤。②综述类文献,重复的同一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检索到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及旋转手法治疗的文献32篇,2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资料综合: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致椎间盘高度降低、前位钩椎关节及后位关节突关节退行性变等合并因素所致脊神经根管狭窄并压迫神经根是其最常见的原因。旋转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独特疗法,其主要治疗机制是松解神经根及其周围软组织粘连;改变椎间孔大小,调整钩椎关节位置关系;缓解肌肉痉挛,解除滑膜嵌顿;调整颈椎各组织应力分布,增强颈椎稳定性;重建颈曲,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 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独特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但手法的操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复发是指手术后未能解除腰椎脊髓腔内突出物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复发率约占6.2%[1]。我科自1989年6月~1997年12月共收治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复发患者,根据其复发的不同病因进行分型,采取相应的推拿手法和力度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根性坐骨神经痛,系腰腿痛症最常见多发病症.临床上治疗此类病症的方法诸多,如卧床休息、骨盆牵引、推拿按摩、椎间盘摘除术、椎间盘髓核吸出术、硬膜外腔注药、脊柱旋转手法复位术、椎间盘内电热疗法和射频消融等微创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均各有其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