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operation,ACDF)术中使用ROI-C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与钛板联合cage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12诊治的8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9例采用ROI-C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行ACDF术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钛板联合cage行ACDF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数以及术后3 d疼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结果 8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3个月,平均15.2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少,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OI-C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行ACDF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取得优良的早期疗效,ROI-C内固定系统为ACDF手术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内固定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零切迹融合器(ROI-C)与钉板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效果,探讨ROI-C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06—2018-06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109例单节段CSM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54例采用ROI-C行融合术,B组55例采用传统钉板融合器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手术节段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短于或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手术节段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时,A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2组均未出现内植物移位、断裂、神经症状加重、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等并发症。结论 ROI-C与传统钢钉板融合器内固定术应用于ACDF在治疗单节段CSM时均疗效可靠,但ROI-C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并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连续3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0—2018年本院收治3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CSM患者379例,其中133例采用传统单节段ACCF并ACDF治疗,并以长钛板固定ACCF和ACDF节段(传统组);246例采用改良单节段ACCF并ACDF治疗,以短钛板固定ACCF手术节段,采用单纯椎间融合器重建ACDF节段(改良组)。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融合器与钛网相对位置、术后并发症、颈椎活动度(ROM)、ACDF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术后症状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超过1年。2组术后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前VAS评分≥2分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高于术前VAS评分<2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单节段ACCF并ACDF治疗连续3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CSM安全有效,且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cage-plate)治疗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临床疗效、放射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 Ovid,Medline数据库。中文关键词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自稳型椎间融合器"、"锚定式椎间融合器"、"钉板内固定"、"Zero-p"、"ROI-C"、"ACDF"、"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英文检索词"Zero-p"、"Zero-profile"、"ROI-C"、"cage and plate"、"stand-alone anchored spacer"、"anchored cage"、‘‘anchored spacer"、"no-profile"、"ACDF"。由2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对比Zero-p与cage联合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ACDF术中应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结果:共纳入8篇高质量文献,共634例患者,零切迹组302例,cage+钛板组332例。Meta分析显示:零切迹组在手术时间[MD=-13.08,95%CI(-23.38,-2.78),P=0.01]、术中出血量[MD=-6.76,95%CI(-12.92,-0.61),P=0.03]与cage+钛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JOA评分差异[MD=-0.14,95%CI(-0.36,0.09),P=0.23]、NDI评分差异[MD=-0.05,95%CI (-0.43,0.33),P=0.80]及手术节段融合率[RR=0.99,95%CI (0.95,1.04),P=0.78]均无统计学差异;零切迹组与cage+钛板组术后C2-7Cobb角[MD=-3.11,95%CI(-4.47,-1.74),P0.0001]及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MD=-1.00,95%CI(-1.35,-0.6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RR=0.61, 95%CI(0.50,0.75),P0.00001]及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RR=0.20,95%CI(0.06,0.66),P=0.008]均低于cage+钛板组;零切迹组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RR=3.07,95%CI(1.73,5.47),P=0.0001]显著高于cage+钛板固定组。结论:两种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同,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等特点,但传统cage联合钛板固定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防止融合器沉降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随访4年的81例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CTDR组(n=41)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n=40)。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功能评价,采用Mc Afee分级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通过MRI进行影像学评估,比较2组手术节段、邻近节段活动度(ROM)和C_(2~7) 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DI和JOA评分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CTDR组NDI明显高于ACDF组,在工作、驾车和娱乐3个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JOA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下邻近节段ROM和C_(2~7) Cobb角方面,CTDR组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ACDF组上位邻近节段ROM术后明显增加,C_(2~7) Cobb角术后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与ACDF组相比,术后上位邻近节段ROM及C_(2~7) 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在末次随访时共有15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2例假体下沉,1例椎体前缘骨赘吸收。ACDF组无椎间融合器下沉、植骨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TDR在早期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中期随访可较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置换节段ROM,减少相邻节段的异常活动,保护邻近椎间盘,但中期随访发现有异位骨化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置入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固定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行颈椎前路减压应用ROI-C或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固定治疗的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25例患者采用ROI-C作为内置物(A组),32例患者采用cage和前路钛板作为内置物(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JOA评分、术前颈痛VAS评分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术后颈痛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手术节段前凸角、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及邻近节段退变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141.3±49.9min,术中出血量123.6±54.1ml,B组分别为168.3±44.4min和126.2±32.6ml,A组手术时间低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JOA及VA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分别为12.6°±7.3°、21.9°±6.2°;B组分别为14.3°±9.3°、19.6°±7.3°,两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前凸角分别为3.4°±5.6°、9.6°±5.5°;B组分别为4.4°±4.3°、9.1°±4.1°,两组手术节段术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有2例诉轻度吞咽困难,吞咽困难发生率8%(2/25),B组术后有10例诉轻度吞咽困难,1例诉中度吞咽困难,吞咽困难发生率34.4%(11/32),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手术节段融合率88%(22/25),B组术后3个月手术节段融合率87.5%(28/32),末次随访两组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愈合。A组50个邻近节段中有6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B组64个邻近节段中有8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两组邻近节段退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后应用ROI-C固定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获得与传统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但使用ROI-C置入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吞咽困难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6-02诊治的65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8例(观察组),行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27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Cobb S角、椎间高度,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情况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2(12~16)个月。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异位骨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椎间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Cobb S角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传统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效果相当,但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最大限度延缓邻近节段椎体异位骨化发生,且操作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8.
赵康全  王晟昊  王羿萌  杨旭  杨惠林  皮斌 《骨科》2015,6(5):244-247,251
目的:比较新型自锁式颈椎融合器ROI-C与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治疗老年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行颈椎前路减压ROI-C椎间融合的患者23例(ROI-C组),行前路钛板内固定联合Cage椎间融合的患者35例(钛板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常规复查颈椎正侧位X片并观察有无感染、食道损伤破裂、植入物移位、松动、断裂、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结果: ROI-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钛板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平均随访14.1个月(12-22个月),ROI-C组1例发生吞咽困难,钛板组9例发生吞咽困难,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见手术节段不稳。结论:治疗老年性脊髓型颈椎病,采用自锁式颈椎融合器ROI-C比前路钛板固定联合Cage植骨融合更具安全性。ROI-C较前路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在减少手术损伤、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吞咽困难等术后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加大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零切迹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与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3例,女42例;年龄(52.3±8.0)岁(范围28~66岁);双节段63例、三节段22例。采用ROI-C治疗45例(ROI-C组),采用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40例(钛板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Cobb角、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结果8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6.9±2.0)个月(范围12~22个月)。双节段ROI-C组手术时间为(110.37±8.25)min,较钛板组(139.5±10.54)min短;术中出血量为(15.74±8.10)ml,较钛板组(23.71±9.70)ml少。三节段ROI-C组手术时间为(130.00±5.70)min,较钛板组(162.83±5.59)min短;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颈椎Cobb角分别为15.31°±1.55°、15.20°±0.42°,优于术前11.23°±2.03°、9.20°±1.14°;钛板组为15.89°±1.13°、16.08°±1.88°,优于术前11.25°±2.01°、9.00°±1.60°;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VAS评分分别为(1.83±0.66)分、(2.60±0.52)分,低于术前(7.49±0.51)分、(7.60±0.52)分;钛板组为(1.79±0.50)分、(2.41±0.51)分,低于术前(7.61±0.63)分、(7.42±0.52)分;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JOA评分分别为(15.00±0.84)分、(14.70±0.95)分,优于术前(7.20±0.87)分、(6.60±1.27)分;钛板组为(15.29±0.85)分、(14.83±0.58)分,优于术前(6.89±1.03)分、(6.92±0.67)分;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JOA改善率均为优。ROI-C组术后发生吞咽困难1例(2.22%,1/45),钛板组发生吞咽困难8例(20.00%,8/40),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0.02)。结论ROI-C与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采用ROI-C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传统融合器并钛板融合术比较,探索C_4/C_5/C_6/C_7三节段Zero-P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变化。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C_4/C_5/C_6/C_7颈椎融合手术的患者共72例。其中A组患者应用Zero-P进行融合,共30例;B组用传统融合器加钛板,共42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于术后2个月、6个月、1年、2年及近期各时间点进行复查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C_(4~7) Cobb角、吞咽困难发生率、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ASD)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随访期间,A组与B组术后JOA评分、NDI、融合率及AS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C_(4~7)Cobb角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小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末次随访时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于术后2个月时低于B组(P0.05),余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ero-P用于颈椎三节段融合时中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其可有效降低术后2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但对手术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的维持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岁;C3/C4/C5 3例,C4/C5/C6 11例,C5/C6/C7 5例,C6/C7/T1 1例,C5/C6及C7/T1 1例,C3/C4及C5/C6 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OM),并对术前及随访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9~53个月,平均35.3个月。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陷率为11.4%。术后3个月相邻节段RO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有1例融合上位相邻节段发生椎间隙不稳,但无临床症状。根据Mac Nab标准,疗效优良率为90.9%。随访中未发生术后颈部轴性疼痛、融合器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ROI-C行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期随访临床疗效可靠,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椎间高度得以有效维持。  相似文献   

12.
自锁双锚定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早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自锁式双锚定融合器(ROI-C)行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4月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37例(64个节段)颈椎病病例,记录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统计分析术前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整体曲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5~40个月,平均32个月。NDI术前(21.6±9.4)%,末次随访时为(10.9±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术前(6.2±2.9)分,末次随访时为(12.9±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评价优良率达91.9%(34/37)。椎间隙高度术前(5.1±1.8)mm,末次随访时为(7.8±0.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整体曲度术前5.2°±7.1°,末次随访时为9.2°±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患者术后并发轻度吞咽困难,术后1周至3个月症状自行消失;1例出现声音嘶哑,术后2周症状自行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X线或CT检查证实64个节段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ACDF中使用自锁式双锚定融合器可以恢复颈椎椎间隙高度,重建颈椎生理曲度,为颈椎提供即刻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39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已采取的不同术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63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融合内固定;B组76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融合与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采用电视透视吞咽研究(videofluoro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估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及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RI检查评估临近节段退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Odom评级及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椎体间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在术后第2天,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植骨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12.7%)出现邻近节段退变,B组19例(25%)出现临近节段退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前者术后吞咽困难和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5.
李国  宫峰  严力生 《中国骨伤》2016,29(10):910-915
目的 :讨论单独应用双插片自稳式融合系统(double plate self locking interbody fusion device,ROI-C)前路手术治疗无椎节不稳、骨折或脱位的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traumatic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TCDH)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前路切除受损椎间盘和突出物减压、ROI-C植骨融合固定选择性治疗17例TCDH,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4~41岁,平均32.9岁;单节段11例,双节段4例,三节段2例。观察比较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椎间高度和颈椎整体曲度变化,并依据Vaccraro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采用Odom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8.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4.3±3.8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3.9±2.5;VAS评分由术前的6.5±2.2减少至末次随访时的1.0±0.9;NDI由术前的(38.2±11.7)%减少至末次随访时的(8.7±3.4)%;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分别由术前的(5.2±1.7)mm、(5.1±7.5)°增至末次随访时的(7.8±0.6)mm和(10.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2例,分别术后2周和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所有节段均获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ROI-C移位、下沉或断裂。按照Odom标准评判疗效,优13例,良3例,可1例。结论:单独使用ROI-C前路固定融合治疗无椎节不稳、骨折或脱位的TCDH是有效、微创和可靠的手术方法,具有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