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髋关节以下的下肢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操作简便,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效果好.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了外周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较之传统的椎管内麻醉,具有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对胃肠道功能无影响、无脊麻后头痛、术后恶心呕吐,不需术后禁食等优点.我院于2004年9月起,对54例单侧大隐静脉手术分别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方法,观察并比较其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过程中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两种方法,并观察这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因下肢外伤就诊于我院的老年患者2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12例。外周神经阻滞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后路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组常规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手术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改变: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阻滞前后及术毕均无明显波动,麻醉后15,30min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显著差异(P<0.05)。镇痛时间:外周神经阻滞组明显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神经阻滞组维持时间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短于硬膜外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麻醉前、麻醉30 min后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及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后2组HR、SBP、DBP均有下降,对照组SBP、DBP下降幅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R指标和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与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相当,后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椎管内麻醉是骨科下肢手术传统的麻醉方法,但存在血流动力学波动大、神经损伤等风险。本院自2006年1月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坐骨神联合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单侧膝光节以下的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腰段椎管切开术时,由于腰段椎管的形态特点及病理变化,阻滞不完善率较高。为此我们设计用两点单次硬膜外阻滞法将麻醉剂从病变两端的硬膜外腔对向一次注入,收到良好的麻醉效果。资料及方法采用两点穿刺单次硬膜外麻醉行腰段椎管切开术6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两种神经阻滞方法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差异.方法 65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神经阻滞组(B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25 ml和0.5%罗哌卡因15~20 ml.B组:取L2~3为穿刺点行硬膜外神经阻滞.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麻醉后15、30 min的SBP、DB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B组(P<0.05或P<0.01),B组麻醉后30 min的SBP及麻醉后15、30、60 min的DBP低于麻醉前(P<0.05);术中B组麻黄碱使用率及术中输液量高于A组(P<0.05或P<0.01);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5);B组患者术后48 h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效果好,术后镇痛时间长,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下肢骨科手术中连续外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 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接受骨科手术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案的差异分为A组和B组,各组50例。A组接受连续外周神经阻滞,B组接受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A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较B组长(P<0.05)。时间和组别对VAS有影响,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T2、T3、T4时,A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时间和组别对Ramsay评分有影响,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T1、T2和T3时,A组Ramsay评分低于B组(P<0.05)。时间和组别对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内皮素水平有影响,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A组麻醉30min和拔管时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内皮素水平均低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实施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优于硬腰联合阻滞麻醉,可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和腰椎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高龄单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腰丛或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神经阻滞组,n=40)和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组(腰椎联合麻醉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注药后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的HR、SBP、DBP均显著低于注药前(P0.05),Sp O2均显著高于注药前(P0.05),但注药前、完成手术后的HR、SBP、DBP、Sp 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注药前、完成手术后两组患者的HR、SBP、DBP、Sp 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注药后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神经阻滞组患者的SBP均显著高于腰椎联合麻醉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HR、DBP、Sp 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神经阻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腰椎联合麻醉组42.5%(17/40)(P0.05)。结论神经阻滞较腰椎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具有较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比较椎管内联合阻滞中 2 5G与 2 7G腰穿刺的区别。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下肢骨科择期手术 6 0例 ,男 45例 ,女 15例 ,年龄 32 44± 9 84岁。麻醉方法 随机等分为两组 :2 5G组 ,用美国BD椎管内联合穿刺包 ,其腰穿针为 2 5G ;2 7G组 ,用德国B .Braun穿刺包 ,其腰穿针为 2 7G。侧卧位经L3~ 4 椎间隙行针内针联合穿刺。腰麻药用 0 75 %布比卡因加 10 %葡萄糖各 1ml,重比重液。 2 5G用Barbotage注射法[1] ,即注入 1 5ml后回吸脑脊液至 2ml,再注入 1 5ml后回吸脑脊液至 2ml,然后全部注入。 2 7G因针细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以硬膜外麻醉作对照,观察其对老年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术后的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和硬膜外麻醉(EPI)。记录麻醉前,麻醉开始后15、30、45、60min,术后1h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效果。结果麻醉开始后15min。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随后30、45、60min及术后1hEPI组病人的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恢复时间明显长于EPI组。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起效迅速,镇痛时间长,是老年病人进行单侧下肢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镇静镇痛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后间断给予咪唑安定(1 mg/3 min)至患者达到Ramsay 3级镇静,对照组穿刺前不接受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前后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镇静程度、麻醉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对臂丛神经穿刺的VAS显著高于观察组(3.6±0.5 vs.0.4±0.2,P<0.05),穿刺时、穿刺后5 min时HR较穿刺前显著增快(P<0.05),SBP也有明显上升趋势。观察组可使患者维持Ramsay 3~5级的镇静(58.2±8.6)min,穿刺前后的BP、HR平稳,术中加用其他镇静镇痛药物少,术后随访患者对穿刺和手术不良刺激的遗忘率高,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可产生有效的镇静镇痛作用,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2.
超声作为一种可视化技术,在椎管内麻醉穿刺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椎管内麻醉是下腹部和下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超声能够清楚地显示椎管及其周围解剖结构,使椎管内麻醉走向精准化具有重大意义。用超声在椎管内麻醉穿刺前扫描,可预测穿刺的困难程度、定位穿刺点、测量穿刺深度,从而提高椎管内麻醉穿刺的成功率;实时超声引导下椎管内麻醉穿刺能实时地观察穿刺针的角度和深度,使麻醉穿刺全程可见;将超声应用于困难椎管内穿刺及小儿椎管内穿刺,可降低多次穿刺带来的并发症及风险,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04年4月自愿要求行单侧下肢阻滞的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15~76岁,采用德国贝朗公司Stimuplex HNS11神经刺激器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并使用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卡因。手术主要包括半月板切除、韧带重建、关节清理、滑膜切除等。结果: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佳;阻滞范围局限,对机体影响小,血液动力学状态稳定;术后镇痛好,恢复快。结沦:膝关节镜手术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从和坐骨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和效果良好的麻醉方法。更适合老年人和椎管内麻醉穿刺困难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04年4月自愿要求行单侧下肢阻滞的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15~76岁,采用德国贝朗公司StimuplexR HNS11神经刺激器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并使用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卡因.手术主要包括半月板切除、韧带重建、关节清理、滑膜切除等.结果: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佳;阻滞范围局限,对机体影响小,血液动力学状态稳定;术后镇痛好,恢复快.结论:膝关节镜手术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和效果良好的麻醉方法.更适合老年人和椎管内麻醉穿刺困难者.  相似文献   

15.
两种局麻方法应用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改良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和常规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选取2008年1月至6月收治的单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经过改良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一组使用常规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手术时间,镇痛效果持续时间及手术后持续疼痛的发生率,判断两者的优劣。结果两者麻醉效果同样肯定,效果持续时间接近,但改良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较短,手术时间短,手术后持续疼痛发生率较低。结论综合比较显示,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中改良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法优于常规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比较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与2019年同期非疫情期间创伤骨科手术患者麻醉方式选择的异同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3月1日(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及2019年2月4日至2019月3月14日(2019年农历同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手术患者手术麻醉方式。两个时间段的患者又分别根据年龄将其分为≥65岁年龄组及<65岁年龄组。对比两个时期总体及各年龄段手术麻醉方式的异同及完成麻醉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结果2020年疫情期间共完成创伤骨科手术285例,与2019同期(784例)相比下降63.7%;≥65岁的老年骨折手术患者2020疫情期间占比29.5%(84/285),较2019年同期占比18.1%(142/784)明显增加。与2019年同期非气道管理麻醉的患者占比[38.3%(300/784)]相比,2020年疫情期间[56.5%(161/285)]显著增高,其中≥65岁年龄组患者分别为41.6%(59/142)和71.4%(60/84),两个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疫情期间椎管内麻醉[36.5%(104/285)]、静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4.9%(14/285)]较2019年同期[25.5%(200/784)、0.3%(2/784)]均显著增高,2020年疫情期间喉罩/+外周神经阻滞麻醉[27.7%(79/285)]较2019年同期[48.9%(383/784)]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年龄组患者中,2020年疫情期椎管内麻醉[48.8%(41/84)]、静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10.7%(9/84)]较2019年同期[29.6%(42/142)、0]显著增高,2020年疫情期间喉罩/+外周神经阻滞麻醉[21.4%(18/84)]较2019年同期的[47.9%(68/142)]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19年同期椎管内麻醉操作时间[(6.2±0.4)min]及插管/+阻滞操作时间[(7.4±0.4)min]相比,2020年疫情期间[(12.6±0.4)min、(13.2±0.3)min]均有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麻醉方式以不影响呼吸道的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静脉麻醉等非气道管理为主,可能由于其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避免与COVID-19所致呼吸系统疾病相混淆;且麻醉时间较2019年同期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17.
小儿低位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手术多半在全麻下进行 ,但在适当的基础麻醉或辅助用药的配合下 ,一些在成人适应的椎管内或神经阻滞技术也适用于小儿。我们观察了小儿腹腔及下肢手术应用低位硬膜外阻滞的效果 ,并与常用的氯胺酮全麻作比较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全组择期手术患儿 2 5 6例 ,男 178例 ,女 78例 ,年龄 2~ 13岁 ,体重 12~ 34kg ,ASAⅠ~Ⅱ级。手术种类包括疝修补术 86例 ,睾丸下降固定术 30例 ,尿道成形术 2 0例 ,臀肌挛缩松解术 40例 ,阑尾切除术 40例 ,肠管手术 40例。手术时间 30~ 15 0分钟不等。麻醉与监测 术前 30分钟肌注阿托…  相似文献   

18.
<正> 自2000年1月至今,我院对40例择期胸腔手术患者采用了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期胸腔手术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40~68岁,ASAⅠ~Ⅱ级,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A组);另选40例手中种类、年龄、性别均与A组类同患者,采用单纯静脉麻醉进行对照(B组)。 1.2 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0.1g和阿托品0.5mg。A组先行于T_(6-8)作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为试验量,观察无腰麻症状后注入1.6%利多卡因10ml,出现麻醉平面后,再行全麻诱导插管,以1%普鲁卡因、芬太尼、琥珀胆碱复合液维持麻醉,每隔30~45min经硬膜外导管注入1.6%利多卡因5ml。术毕向硬膜外腔注入吗啡3mg+氟哌啶3mg+生理盐水10ml行术后镇痛。B组单用静脉麻醉,方法同  相似文献   

19.
徐杰 《浙江创伤外科》2012,17(4):554-556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 60例ASA2~3级拟行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30)。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丛:0.5%罗哌卡因25ml和1%利多卡因15ml;坐骨神经:0.5%罗哌卡因10ml和1%利多卡因10ml。B组行硬膜外麻醉,给予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10~18ml。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起效,持续时间及穿刺操作时间、麻醉费用、效果。结果 A组在手术过程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B组平稳,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有显著差异(P〈0.05),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问明显长于B组(P〈0.05);两组穿刺时间、麻醉费用、药物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股骨粗隆骨折不仅可满足手术需要,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维持时间长,麻醉费用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分析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40例)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第2组(40例)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两组使用的局麻药量和浓度相同。分别记录其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根据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评定麻醉效果,观察记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肌间沟阻滞麻醉,P<0.01。结论: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臂丛神经阻滞完善,运动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