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老年患者临床入睡困难现象临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入睡时间长,觉醒次数多,日夜颠倒等,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身体的恢复,加重躯体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死亡[1~2].本研究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状况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ymatosus,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表现之一,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神经性,其中对中枢神经损伤所致并发症是狼疮危象之一.据国内文献报道,NPSLE在SLE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4%~75%[1],死亡率为7%~40%[2],感染是NPSLE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因此,对神经狼疮全面的观察、及时治疗及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文献报道中尚未提出NPSLE的护理规范,本文就其临床症状、诱发因素、护理要点、治疗新技术等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晚期患者气道支架植入术后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在叶支气管以上的气道植入支架,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内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的变化.结果 肿瘤晚期患者睡眠状况明显差于正常人群,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地睡眠障碍,PSQI>8分者占45.11%;经气道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改善,PSQI >8分者占17.35%,主要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等方面改善明显.结论 气道植入支架可以明显地改善晚期肺癌、食管癌所致的恶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睡眠状况,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肿瘤放疗患者的心理和睡眠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护理方法。方法: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交流谈话方式调查72例肿瘤放疗患者临床护理前后心理类型和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临床护理后患者心理和睡眠障碍显著改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肿瘤放疗患者的心理和睡眠健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对改善心理和睡眠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双双  葛伟  袁静  刘凌昕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58-158,F000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青年女性,多见于15~45岁,发病率女∶男为7~9∶ 1[1].心脏的病变是SLE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SLE心脏受累发生率国外报道为52%~98%,国内报道为52%~89%[2],心血管损害目前被公认为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三个主要原因之一.有1%~5%的SLE患者会出现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等临床症状,虽引起心肌梗死的病例并不多见,但已成为SLE患者死亡尤其是病程5年以上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5月,我科收治1 例SLE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患者,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了一系列整体护理,使患者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于5月23日病情稳定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简称突聋)患者睡眠状况与其预后包括听力学和主观症状改善程度的相关关系,为临床保健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98例病程3~30 d的突聋患者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患者的睡眠状况和主观症状(耳鸣和耳闷堵感)改善情况,通过调查病历收集患者的听力学改善情况,从而综合评估患者的预后信息。结果突聋患者的睡眠状况与听力学改善程度存在趋势相关性(P=0.001),呈现正相关,不同睡眠程度与听力学改善程度存在直线关系趋势。突聋患者的睡眠状况与耳鸣改善程度不存在趋势相关性(P=0.441)。但PSQI4分的突聋患者耳鸣改善总有效率为87.5%,PSQI12分的突聋患者耳鸣改善总有效率为33.3%,突聋患者耳闷堵感治疗总有效率92.3%,突聋患者不同睡眠状况与治疗后耳闷堵感改善情况存在趋势相关性(P=0.000),出院时仅5例仍有耳闷堵感,其中4例集中在PSQI12分的患者中。结论突聋患者的睡眠状况对患者发病后4周内的治疗效果包括听力学和主观症状改善程度有影响,良好睡眠状况有助改善突聋预后。  相似文献   

7.
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包括入睡困难、清晨觉醒过早、睡眠时间短、睡眠中断、白昼睡眠过多[1].失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一种应激,资料报道应激可增加儿茶酚胺(特别是肾上腺素)的分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呼吸加快、新陈代谢增加,提高血浆游离脂肪酸和三酰甘油的水平,增大血小板的粘性[2].有人观察到在应激中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早搏等[8].因此,解决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失眠问题,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问卷方法,观察80例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睡眠状况,并以此找出主要失眠类型,采取相应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SLE累及神经精神系统时,称为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发生率占SLE的14%~75%[1].NPSLE的发生预示SLE病情严重、预后差,且NPSLE临床表现复杂,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严密细致的观察患者,并给予精心护理,努力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治疗及操作,才能够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现将NPSLE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突发的、持续的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1].随着我国卫生医疗保障的普及与完善,脑卒中后获得住院康复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卒中本身给患者造成的躯体和心理改变,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患者住院康复期间的睡眠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良的睡眠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讨有助于卒中患者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睡眠干预方法,从而帮助脑卒中住院患者更好地参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费云  张敏  陈加薇 《当代护士》2007,(10):67-68
目的 探讨术前访视对改善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睡眠状况的效果.方法 将151例全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进行详细的术前访视,对照组仅进行简单介绍.结果 术前访视后2组患者术前1d睡眠情况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进行有效的术前访视对改善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的睡眠状况有显著效果,能促使她们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分析急诊发生的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特征,探究基于高危因素的暴力事件防范措施培训对急诊护士工作安全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9年1月发生的126例工作场所暴力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发生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特征;以该院急诊科92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危因素对其进行工作场所暴力事件防范措施培训,培训后用于临床实践一年,比较培训前后一年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是否有差异,同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工作倦怠量表和护士工作疏离感量表对急诊护士的睡眠质量和工作状态进行评价.结果 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时间以夜班居多(56.35%),施暴人员以男性为主(65.08%),其中家属施暴比例占比较高(61.90%),患者年龄<1岁(25.40%)、≥60岁(30.95%)、患者病情较重(48.41%)、文化程度较低(文盲35.71%,初中及以下23.03%)均是易发生工作场所暴力的危险因素.患者病情急(25.40%)和对医疗服务不满意(31.75%)是施暴的主要原因.实施暴力风险因素识别培训后,急诊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培训前(P<0.05),患者的满意度显著上升(P<0.05),同时培训后急诊护士的PSQI得分、工作疏离感量表得分均低于培训前(P<0.05),职业倦怠感较培训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针对高危因素进行的暴力风险识别培训可显著降低急诊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改善急诊护士的睡眠质量,改善职业倦怠感和工作疏离感,在临床上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莉莉  孙秋华  沈勤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9):612-613,616
目的 调查脑卒中患者的疲劳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个人疲劳强度量表、国际通用SPIEGEL睡眠量表对207例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个人疲劳强度量表总分为(90.19±22.19)分,有疲劳症状者136例,占65.70%.患者年龄、锻炼情况和睡眠情况是患者疲劳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应密切关注脑卒中患者的疲劳状况,并指导患者进行锻炼,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以缓解其疲劳症状,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的影响因素,以探讨相应的医疗、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制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对60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88.33%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失眠行为发生,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生理、心理、环境、其他等方面.[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差,应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睡眠环境、加强心理护理、正确服用催眠药等方面进行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护理干预加中药香袋对患者手术前焦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香袋对改善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7月~2006年1月我院外科和骨科术前患者194例,分为实验组98例(护理干预加中药香袋)和对照组96例(单纯护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评定两组患者术前的焦虑和睡眠的质量,并测量两组患者术前1 d和进手术室前1 h的血压和心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焦虑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质量得到改善(P<0.05),入手术室前1 h实验组患者的血压、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护理干预的同时,应用中药香袋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前的焦虑状况,并对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显著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5.
覃桂玲  赵玉芳  苏元英 《护理研究》2015,(12):1493-1495
[目的]探讨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对门诊随诊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门诊随诊治疗SLE病人进行信息系统管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信息系统管理前后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管理后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其他(睡眠、饮食)及总分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系统管理模式能为SLE病人提供长期、系统、有效的管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许楠  巩路 《临床荟萃》2012,27(2):143-14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内外众多文献报道50%以上的SLE患者在其病程中可出现血液系统异常[1-3],主要表现为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4-5];有时血液系统异常也可作为首发症状,临床易与某些血液病相混淆[6-7].为探索T细胞亚群变化在SLE血液系统异常机制中的作用,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血液系统异常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并与SLE血液系统正常患者及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疾病。睡眠障碍是PD的基本症状之一,可使PD患者的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等症状加重,是严重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近年来,PD患者睡眠障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外报道60%~98%的PD患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包括失眠、睡眠破碎、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白天过多困倦、睡眠发作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导致Et间疲乏[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PD患者施行按摩配合步行疗法以提高PD患者的睡眠质量。2011年3—10月,选取宁波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神经内科60例睡眠障碍的PD患者,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白润涛  葛朝莉  冯宏业  韩漫夫 《临床荟萃》2012,27(15):1302-1305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首发CNS损害的SLE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10例患者首发症状均为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包括头痛6例(60.0%)、癫痫5例(50.0%)、发热4例(40.0%)、脑梗死2例(20.0%)、静脉窦血栓2例(20.0%)、颅内多发病灶3例(30.0%)、脑干及脊髓病变2例(20.0%)、周围神经病变1例(10.0%).神经精神性SLE的临床表现以头痛和癫痫发作出现概率最高.神经精神性SLE的脑部损害在MRI表现为弥漫型和局灶型病变,白质和灰质均可受累,分布无规律性.给予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NPSLE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NPSLE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改善精神科患者睡眠质量的过程中采用PDCA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浦东院区收治的精神科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PDCA护理模式进行患者的护理工作,并对患者的临床状况与睡眠质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接受PDCA护理模式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改善精神科患者睡眠质量的过程中,采用PDCA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对患者睡眠的改善有着积极作用,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心理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方法 随机选取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05-2009-12住院治疗的200例SLE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治疗,两组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后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 SLE患者心理治疗前后比较,SAS、SD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理治疗对改善患者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有明显疗效.结论 SLE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而心理干预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