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26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52~78(平均64.1)岁。术前全脊柱X线片示腰椎Cobb’s角11°~26°(平均16.4°),腰椎前凸角12°~46°(平均27.3°),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情况。手术方式为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的躯干平衡矫正及ODI改善等情况。结果随访12~39(平均20)个月,术前Cobb’s角平均(16.4±3.8)°,术后随访Cobb’s角平均(6.9±2.2)°,矫正率为58%;腰椎前凸角由术前平均(27.3±7.9)°矫正至末次随访平均(33.5±5.9)°;冠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2±4.5)mm,术后平均(5.2±2.3)mm;矢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7±6.0)mm,术后平均(6.0±2.3)mm;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ODI明显下降,改善率为83.1%,其中19例优,6例良,1例可。术后所有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9%,所有患者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Cobb’s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3~5年随访中,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9例DLS患者,男14例,女25例,年龄51~79岁,平均(67.3±8.5)岁。在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时固定节段的冠状位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比较影像学各指标术前、术后和终末随访的变化。结果随访36~66个月,平均(45.2±10.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和终末随访期间暂未观察到侧凸的明显进展。患者术后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角都获得一定的改善,但是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7例(43.6%)随访期间出现了侧凸Cobb’s角加重,进展0°~9°,但是均未超过术前Cobb’s角。12例(30.8%)术前腰椎前凸角度不良的患者中(术前腰椎前凸0°~11°),6例术后获得明显的改善(术后腰椎前凸16.5°~30°),其中4例在随访期间出现腰椎前凸角度的减小(7.1~11.4)°。终末随访上位椎间楔形角进展0°~3.3°,平均0.51°/年,与术前椎间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椎间角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3~5年随访无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术后即刻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程度(the mismatch between pelvic incidence and lumbar lordosis,PI-LL)矫正至不同范围与术后脊柱侧凸矫正度、生活质量及内固定失败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的69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其中男21例,女48例,平均年龄(63.7±4.7)岁,随访时间均2年,平均(3.2±0.7)年。将患者进一步分为A组(PI-LL≤10°)、B组(PI-LL10°~≤20°)、C组(PI-LL20°)。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并计算PI-LL,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生活质量[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僵硬功能障碍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曲线分析比较术后PI-LL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参数的相互关系。结果 A组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19.4±2.9)°、PI-LL(35.8±5.2)°、ODI评分(63.5±2.7)分、JOA评分(5.4±1.2)分、VAS评分(7.1±1.3)分,术后即刻PI-LL(5.1±3.0)°,末次随访脊柱侧凸Cobb’s角(4.4±2.7)°、ODI评分(26.7±4.1)分、JOA评分(2.7±1.3)分、VAS评分(3.0±1.2)分、LSDI评分(3.2±1.0)分。B组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20.1±2.6)°、PI-LL(36.6±4.0)°、ODI评分(62.9±3.0)分、JOA评分(5.6±1.2)分、VAS评分(6.8±1.4)分,术后即刻PI-LL(17.6±2.0)°,末次随访脊柱侧凸Cobb’s角(3.7±1.3)°、ODI评分(17.5±3.9)分、JOA评分(3.2±1.2)分、VAS评分(3.1±0.9)分、LSDI评分(1.5±1.2)分。C组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21.3±2.8)°、PI-LL(35.3±4.1)°、ODI评分(62.4±2.8)分、JOA评分(5.8±1.3)分、VAS评分(6.7±1.3)分,术后即刻PI-LL(25.9±2.9)°,末次随访脊柱侧凸Cobb’s角(4.5±0.8)°、ODI评分(32.7±5.2)分、JOA评分(3.1±1.6)分、VAS评分(3.1±0.8)分、LSDI评分(0.8±0.8)分。术后与术前相比,脊柱侧凸Cobb’s角、PI-LL、JOA、ODI、VAS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间术后即刻PI-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它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患者生活质量比较方面,除末次随访ODI和LS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外(P0.001),其它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A组和C组低(P=0.005),翻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S方程符合PI-LL与术后Cobb’s角的相关性(R2=0.416,P0.001),三次方程符合PI-LL与末次随访ODI(R2=0.370,P0.001)、末次随访LSDI的相关性(R2=0.720,P0.001),而PI-LL与其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ADS后,将术后PI-LL矫正到10°~20°之间,临床疗效最好,并且能够明显降低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过多矫正LL使PI-LL过低,可能会增加术后腰椎僵硬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长节段固定配合凹侧单枚融合器植入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因腰椎退变性侧弯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患者70例,其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46~76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选用Mossmiami(Johnson&Johnson,USA)、XIAII(Stoker,usa)及TSRH(MedtronicSomotDanek,USA),融合器选用AVSPL(Stoker,USA)、Capstone(MedtronicSofmorDanek,USA),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对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观测,其指标包括:手术前后腰椎正侧位片、屈伸侧位片、腰椎MRI片、腰椎Cobb’s角变化,椎间稳定性变化、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VAS疼痛指数,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长节段固定配合凹侧单枚融合器植入术前、术后患者腰椎Cobb’S角度变化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融合器移位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或断裂。ODI指数及VAS疼痛评分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长节段固定配合凹侧单枚融合器植入技术能够减少手术费用,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节段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因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多节段OLIF治疗的26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47~84岁,平均(63.17±18.31)岁。Lenke Silva分型Ⅲ型15例、Ⅳ型8例、Ⅴ型2例、Ⅵ型1例。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s角、骨盆腰椎匹配值(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PI-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a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参数;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计算植骨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一期行单纯OLIF,三节段18例、四节段8例;间隔5~10天,平均(7.2±1.7)天,二期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3例,经Wiltse入路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12例,切开植入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11例。住院时间平均(13.7±2.1)天。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5.9±3.4)个月。冠状面术前Cobb’s角(20.3±3.0)°,末次随访(5.4±1.4)°;术前PI-LL(30.7±8.8)°,末次随访(13.5±1.2)°;SVA术前(69.9±5.7)mm,末次随访(28.6±4.5)mm;术前PT(23.3±3.2)°,末次随访(12.1±6.1)°;腰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6.3±1.0)分、(3.2±1.4)分、(1.8±0.6)分、(1.1±0.9)分;下肢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2±0.8)分、(2.8±2.3)分、(1.3±0.2)分、(1.0±0.7)分;ODI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32.7±0.4、19.1±0.9、16.7±2.7、14.7±0.3。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侧凸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uk标准,所有患者椎间融合达到100%。术中1例出现节段动脉损伤,1例出现髂总静脉损伤;术后1例出现终板损伤;5例出现屈髋屈膝乏力,4例在术后2周内恢复,1例在术后4周随访期内消失。2例出现大腿前外侧麻木,均在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OLIF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侧凸围术期并发症较轻,脊柱畸形改善和临床疗效良好,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是一种微创、有效、风险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严重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我院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4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27~55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22例,高空坠落伤14例,重物砸伤6例。伤椎节段:T_(11) 4例,T_(12) 13例,L_1 16例,L_2 9例。按Denis分型:A型15例,B型24例,D型2例,E型1例。所有病例脊柱载荷评分(load-sharing scoring,LSC)≥7分。测量伤椎椎体高度、Cobb’s角;评估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随访期间所有并发症。结果本组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1.6个月。随访期间,4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换药后4周内愈合;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由术前的(51.0±8.9)%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92.0±9.7)%;Cobb’s角由术前的(36.0±7.4)°减小至末次随访的(5.9±2.8)°;VAS评分由术前(7.9±1.8)分减轻至末次随访的(1.6±0.9)分;ODI评分由术前39.0±6.2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6.0±7.9。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重建了椎体的高度,增加了脊柱前柱稳定性,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顶椎区两侧肋骨长度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其与AIS病因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LenkeI型AIS患者62例,均为胸右主弯,年龄10~18岁(13.5±2.3岁),Cobb角25°~100°(43°±16°),顶椎位于T6~T10。根据Cobb角分为3组:A组,Cobb角<40°,28例;B组,40°≤Cobb角<60°,25例;C组,Cobb角≥60°,9例。采用CT三维重建的方法测量所有病例顶椎区包括顶椎及其上下各一椎体两侧肋骨的长度。结果A组中顶椎及其下一椎体凹侧肋骨显著长于凸侧(P<0.01),而其上一椎体两侧肋骨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及C组顶椎区凹侧肋骨均显著长于凸侧(P<0.01)。AIS患者顶椎区两侧肋骨长度的差值与Cobb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LenkeI型AIS患者顶椎区两侧肋骨长度存在不对称,但此不对称是否为侧凸形成的一个原发致病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with stenosis,D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我院经后路治疗DLSS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Cobb’s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Cobb’s角<20°的5例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s角>20°的23例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凸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8例行减压手术节段113个,平均减压4.0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h,出血(600±30)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s角均明显改善(P<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 DLSS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的手术策略、安全性及初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37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合并钙化性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术后第2天及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腰椎侧隐窝减压及椎间盘突出物切除的彻底性。记录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指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进行MacNab腰椎功能评分。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50(25~80)min。仅1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采用经皮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1例术后腰痛加重(经封闭证实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它手术并发症。腰痛VAS评分:术前(24.4±14.0)分,术后3个月(7.5±6.9)分,术后6个月(5.8±6.0)分,术后12个月(5.6±8.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76.1±9.9)分,术后3个月(3.6±6.4)分,术后6个月(1.7±3.8)分,术后12个月(1.7±3.8)分;ODI指数:术前(74.7±10.0),术后3个月(27.7±5.3),术后6个月(10.1±5.3),术后12个月(14.4±4.8)。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术后12个月MacNab评分,20例优,15例良,1例可,1例差。结论根据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合理、短期疗效优异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使用Zero-P椎间融合器钩椎关节植骨治疗颈椎病术后的融合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单节段ACDF使用Zero-P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患者38例。将颈椎椎间隙分为四个部分:两侧钩椎关节、终板间以及椎间融合器后方。通过CT三维重建评价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四个不同部位的融合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le index,NDI)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记录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8例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血肿形成、气管食管瘘、声音嘶哑、神经根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3、6、12个月随访总融合率分别为15.8%、63.2%、97.4%。植骨侧钩椎关节处术后3、6、12个月随访融合率分别为10.5%、47.4%、86.8%,终板间人工骨植骨处术后3、6、12个月随访融合率分别为2.6%、23.7%、78.9%,未植骨侧钩椎关节处术后3、6、12个月随访融合率分别为2.6%、13.2%、34.2%,椎间融合器后方术后3、6、12个月随访融合率分别为2.6%、10.5%、28.9%。植骨侧钩椎关节早期融合率高于终板间植骨融合率,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高于未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VAS评分分别为6.7±1.6、3.3±1.1、2.1±0.9、1.6±0.9和1.4±0.7;NDI评分分别为31.8±5.4、18.6±3.3、11.9±3.0、8.5±3.0和7.7±2.6;JOA评分分别为9.6±1.4、13.5±1.6、14.5±1.1、14.6±1.0和15.3±0.8;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2±1.5) mm、(6.0±1.1) mm、(5.9±1.0) mm、(5.8±1.0) mm和(5.8±1.0) mm;C_(2~7) Cobb’s角分别为(14.7±2.3)°、(17.8±2.1)°、(18.9±2.0)°、(19.6±1.7)°、(19.3±1.3)°。所有患者的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JOA、VAS和N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ero-P椎间植骨融合术中进行钩椎关节植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有效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29例单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患者,其中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4(45~73)岁,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进行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腰椎CT和腰椎MRI检查,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责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在三维重建的矢状位CT和矢状位MRI上分别测量责任节段两侧椎间孔的面积,将所有单侧症状患者的健侧与症状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评价症状侧椎间孔狭窄的程度;对比在CT及MRI上测量的椎间孔面积。结果 29例获24.2(8~41)个月的随访,其中单侧症状患者22例,双侧症状患者7例。术前所有患者责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平均为(9.38±3.49)mm,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增加至(13.19±2.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单侧症状患者术前CT及MRI上症状侧(SCT1=135.69±6.82,SMRI1=123.04±5.63)的椎间孔面积(单位:mm2)均明显小于健侧的(SCT2=139.65±6.24,SMRI2=136.00±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术前CT上(S健侧=139.65±6.24,S患侧=131.46±8.97)测量的健侧及症状侧椎间孔面积(单位:mm2)分别与MRI上(S健侧=136.00±5.33,S患侧=120.28±6.27)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VAS腰痛=4.90±1.38,VAS腿痛=8.11±1.83,ODI=41.22±5.37)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腰痛=1.24±0.87,VAS腿痛=2.11±1.07,ODI=14.10±6.29)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中,19例为优,6例为良,4例为可,优良率为86.2%。1例出现健侧下肢麻木,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末次随访时,6例术前存在下肢肌力减退的患者中,4例(66.7%)较术前下肢肌力有1~2级的改善,另外2例肌力无明显变化。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结论 MRI在诊断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时较CT更为敏感,尽管目前尚无定量评价椎间孔的狭窄程度的统一标准,但椎间孔面积的测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椎间孔狭窄的程度,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腰椎侧路椎体间融合术是否会减少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融合节段。方法选取 2014 年 1 月至 2018 年 9 月,33 例在我院行微创矫形术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女 21 例,男 12 例,年龄 58~82 岁,平均 (72.8±4.5) 岁。9 例采用经腰大肌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24 例采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所有患者均采取分期微创手术的方式进行,第一期从侧方植入 LLIF / OLIF 融合器,第二期从后路植入经皮椎弓根螺钉或经 Wiltse 入路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在两次手术前后均使用 EOS 系统摄站立位脊柱全长 X 线片,应用 EOS 软件系统测量、评估患者的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 (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 (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角 (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以及冠状面 Cobb’s 角。并在第一期手术前后由一组资深医师评估、计划固定融合范围。在术前、第二期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的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本组随访时间 24~66 个月,平均 35.1 个月。第一期手术后,患者侧凸 Cobb’s 角较术前明显改善;LL、SVA、PT 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末次随访时腰痛 VAS 评分、ODI 也显著改善。LLIF / OLIF 术后需固定节段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有 51.5% 的患者 (17 / 33) 经评估可以缩短固定节段。结论腰椎侧路椎体间融合术可以改善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从而可能缩短固定融合的节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EOS影像模拟三维重建方法评价后路悬臂梁联合直接椎体去旋转技术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畸形矫正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6例AIS Lenke 5型患者,其中男1例,女15例,平均年龄(15.25±1.67)岁。在后路手术中,采用悬臂梁联合直接椎体去旋转的方法矫正畸形。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临床及影像学指标。临床观察指标包括躯干倾斜角angle of trunk rotation,ATR)和脊柱侧凸学会-22r评分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r score,SRS-22r)。使用EOS评价影像学指标,包括冠状位[腰弯Cobb’s角、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矢状位[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和轴位参数[顶椎旋转角apical vertebral rotation,AVR)]。结果本组平均随访15.67±3.01)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ATR[(15.75±5.92)° vs.(5.13±1.46)°,P=0.002]、腰弯Cobb’s角[(41.25±7.00)° vs.(12.45±5.85)°,P < 0.001]、AVT[(4.49±1.30)cm vs.(1.15±0.65)cm,P < 0.001]、AVR[(20.44±4.42)° vs.(7.75±4.62)°,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参数矫正率进行 Pearson 相关分析,Cobb’s 角矫正率分别与 AVT 和 ATR 矫正率有统计学相关性r=0.729,P=0.040;r=0.706,P=0.050)。SRS-22r评分中,患者在自我形象方面评分有显著提高[(3.53±0.72)vs.(4.40±0.37),P=0.025]。结论 EOS影像系统可以准确地评估AIS患者椎体的旋转程度,进而有效地评价后路悬臂梁联合直接椎体去旋转技术治疗AIS Lenke 5型患者的影像学效果。此外,Lenke 5型 AIS 患者的冠状面侧凸矫正率与大体外观躯干倾斜改善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侧椎小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椎间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评价椎小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术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椎内骨水泥分布特点及临床治疗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85例于我院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病例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72.6±7.3)岁。依据穿刺入路分为双侧分层穿刺组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统计分析两组间术椎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本组85例均获得3~16个月随访。双侧分层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4±1.0)ml,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分别为:两侧33例,一侧6例,无1例。双侧非分层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5.2±1.2)ml,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分别为:两侧11例,一侧30例,无4例。双侧分层穿刺组骨水泥量低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分层穿刺组术椎冠状位中线(中线)两侧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率高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的VAS及ODI均对应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天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分层穿刺组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VAS及ODI低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非分层穿刺入路相比,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骨水泥于术椎中线两侧连接上下终板率更高,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更好。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问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0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53例、双节段4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问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102例共随访12-40个月(平均18个月).10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及CT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6.9±0.8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3.5±0.9分,术后12个月13.6±0.8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43例,良49例,可10例,术后12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 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前路椎问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早期疗效。方法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我科收治 82 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 45 例接受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手术,37 例接受常规经椎间孔入路手术。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手术节段、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腿痛的程度,使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估腰部功能,末次随访时使用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3.38±0.61) 次、(9.60±1.07) min、(69.56±15.03) min 和 (10.18±2.88) ml,常规组中对应值分别为 (9.70±1.33) 次、(20.08±1.23) min、(78.78±15.20) min 和 (12.57±3.84) ml,改良组中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中术前、术后 1 天、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 12 个月的腿痛 VAS 分别为 7.53±1.27、2.87±0.92、2.38±0.75、1.91±0.79、1.62±0.61 和 1.42±0.66,相应时间点的 ODI 分别为 71.11±8.94、25.56±4.80、22.13±5.00、19.11±4.68、16.36±4.50 和 14.04±4.10。常规组中相应时间点上腿痛 VAS 分别为 7.43±1.30、2.73±0.87、2.22±0.67、1.78±0.71、1.54±0.69 和 1.32±0.75,相应时间点的 ODI 分别为 68.54±8.12、23.73±5.78、20.70±5.10、18.05±4.82、15.24±4.23 和 13.08±3.58。两组组内术后 1 天、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 12 个月的腿痛 VAS 和 ODI 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两组同一时间点上组间比较腿痛 VAS 和 OD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疗效,改良组优 15 例,良 24 例,可 5 例,差 1 例,优良率 86.67%;常规组优 11 例,良 20 例,可 5 例,差 1 例,优良率 83.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和常规组中各有 2 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 4.44% 和 5.4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组中有 1 例 (2.70%) L5~S1 侧隐窝狭窄患者出现术后感觉迟钝,给予药物及理疗后 3~4 周症状完全缓解。结论经皮内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安全且高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降低术中辐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中和固定系统(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 )用于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对17例明确诊断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单节段病变患者进行了后路椎板开窗减压, Dynesys 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3~72岁,平均61.3岁。手术节段分布:L3/4间隙3例,L4/5间隙10例,L5/S1间隙4例。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和功能障碍指数( ODI )进行疗效评估。通过术前及随访时 X 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比及椎间活动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5.4个月。VAS 腰痛评分:术前5.9±2.7,末次随访1.8±1.2;VAS 腿痛评分:术前3.1±2.4,末次随访1.2±0.9。ODI 指数:术前(39.4±17.3)%,末次随访(14.8±11.2)%。术前及随访时所有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椎体间高度比:术前2.5±1.2,随访时2.8±1.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椎间活动度:术前(4.6±1.5)°,随访时(1.8±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Dynesys 系统内固定是轻度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一种早期疗效满意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8月至2012年6月,后路手术治疗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并用JOA改善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行后路手术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随访3.4年,影像学检查无钉棒松动、断裂,无术后继发性脊柱侧凸畸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年分别为:(61.35±15.68)分、(26.21±16.32)分、(22.32±9.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年JOA下腰痛评分为:(12.26±2.34)分、(15.28±2.32)分、(23.86±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改善优良率达88.3%。结论选择性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适当矫形重建脊柱平衡,有利于提高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可视化椎间孔两次成形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因腰椎侧隐窝狭窄于我院接受可视化椎间孔两次成形术治疗的 5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30 例,女 28 例,年龄 (49.29±13.03) 岁,L_(4~5) 31 例,L_5~S_1 27 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价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 MacNab 标准对手术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58 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高颅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无切口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为 (108.33±9.82) min,手术切口长度 (1.08±0.18) cm,住院时间 (3.93±1.18) 天。本组随访时间 6~11 个月,平均(8.43±1.71) 个月。患者术前的腰部 VAS 评分、下肢 VAS 评分、ODI 分别为 (2.22±1.06)、(6.66±1.07) 和 (71.34±10.23),与末次随访时的 (0.10±0.31)、(0.18±0.38) 和 (0.48±1.0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 MacNab 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优良率为 89.66%。结论可视化椎间孔两次成形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