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MSCT特征性表现及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MSCT资料,总结其CT特征。结果:10例患者中8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仅行平扫。10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腹主动脉旁单发的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左右侧各5例,直径约420 cm;10例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匀,其内多发囊变(9例)、分隔(6例)及散在斑点状钙化(2例),增强后实性成分、囊壁及分隔明显强化,并可见迂曲强化的血管影,囊性成分无强化。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及囊变具有定性诊断价值,术前正确诊断对防止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 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较为少见,需要与腹膜后神经鞘瘤相鉴别,其MRI特征的报道也较少.目的 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和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及MRI影像学特征,探讨MRI对两者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37例和神经鞘瘤17例的临床表现和MRI图像特征.结果 37例副神经节瘤患者中21例高血压,5例腹痛和腹部不适,11例为偶然发现;17例神经鞘瘤中2例高血压,15例为偶然发现.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病灶的位置、大小、直径比、边界、形态、质地、平均ADC值及T1WI预扫描信号强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动脉期的强化程度及动脉期信号增强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和复习有关文献。结果5例副神经节瘤均为无功能性良性肿瘤,分布在中轴线附近。颈静脉球瘤轮廓不规则并伴颅底骨质破坏;其他几例副神经节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锐利。3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平扫呈中等密度;颈静脉球瘤和颈动脉体瘤在MRI的T1W1呈等信号,在T2WI呈稍高信号;所有肿瘤在增强扫描中均有中等度到明显强化,中央囊变区不强化。颈静脉球瘤和颈动脉体瘤的瘤体内尚可见许多扭曲的流空血管。结论绝大多数副神经节瘤具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和特定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可据此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48例,收集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分析48例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与CT三期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分别为79.16%(38/48)、72.91%(35/48),CT三期增强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分别为97.91%(47/48)、95.83%(46/48),CT三期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病灶外形呈现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呈现结节状,病灶以低密度为主,其间可见小囊状低密度影,其中12例(28.00%)患者可见邻近椎间孔扩大,骨质压迫吸收,完全实性者瘤体密度较均;完全囊性者为囊壁较薄,内外壁均光整;囊实性者图像可见实性成分出现大片低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静脉期平均CT值(52.5±8.25)HU,动脉期平均CT值(52.5±8.25)HU,增强扫描中多数患者可见肿块边缘强化较均匀,内部强化呈云絮状、蜂窝状强化,静脉期进一步轻度渐进性强化,矢状位重建可见病灶上下缘低密度影与肿块相连,形成典型的神经出入征像。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高,可清晰显示病灶大小、内部结构及与邻近脏器解剖等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心房黏液瘤患者17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3例加做延迟期扫描。增强扫描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CT增强图像行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后处理,主要观察肿物的形态、密度、部位及强化后的CT表现。结果17例心房粘液瘤中左心房14例,右心房3例。CT平扫图像心房黏液瘤呈稍低密度影或等密度,平均CT值约为(21.39±10.63)HU,5例肿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图像肿物边缘清晰,8例边缘光整,6例有分叶,3例表面呈菜花状,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10例轻度强化,7例无明显强化,增强后延迟期平均CT值约为(29.88±14.51)HU,但增强前后CT值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10例蒂较短而宽,2例肿物蒂较长,于舒张期脱入二尖瓣口,1例合并左侧髂动脉栓塞。结论CT图像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部位及密度;多平面重建有助于观察瘤蒂;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对心房黏液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肾上腺外(腹膜后、膀胱)、脊柱副节瘤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CT(n=17)、MRI(n=3)资料,将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 19例均单发,其中,腹膜后12例,CT平扫病灶均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均呈中度/明显强化,其中,4例呈"渐进性延迟强化",镜下所见:瘤细胞排列呈小腺泡状或实性巢状,间质毛细血管丰富;各6例、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慢进慢出"型,镜下所见:瘤细胞形成器官样结构,间质内见中等/大量血窦影。膀胱5例,平扫均呈均匀稍低密度/稍长T1等T2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模式呈"快进慢出"型,镜下所见:瘤细胞呈小梁/巢状排列,间质血窦丰富。脊柱2例,病灶内均可见点、匍匐条状流空血管影;均未见淋巴结转移,1例腹膜后病例出现腰椎体及附件转移。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副节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较好反映肿瘤内部构成,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脊柱副节瘤较少见,诊断困难,病灶内"点状、匍匐条状流空血管征"可能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7.
丁振刚 《基层医学论坛》2012,(32):4299-4300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特征性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CT影像学特征。结果 5例患者肿瘤大小不等,直径约2 cm~7 cm,边界清晰锐利,密度略低且均匀。1例较大者密度欠均匀,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区;1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所有病例增强后呈轻度强化,1例延迟期见病灶内少量索条状明显强化区。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有其CT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资料有一定的提示性诊断作用,确诊依赖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CD的超声、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13例中位于颈部6例(左右各3例)、位于纵膈2例、左颌下、左锁骨上窝、左腋窝、腹膜后及左腹股沟区各1例,病灶直径2.5cm至8.4cm不等。颈部1例及左腹股沟区病灶多发,其余单发。7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非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血流丰富。4例CT平扫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平扫1例密度均匀,2例可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1例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明显,腹膜后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纵膈及腹膜后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2例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胸锁乳突肌信号比较),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尤其CT及MRI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3例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指标有: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平扫密度及三期增强情况、病灶生长方式及其与邻近血管或器官的关系。结果:本组13例患者全为单发病灶,其中发生于肠系膜有7例、发生于网膜有4例、发生于腹膜后间隙有2例。病灶多为圆形、类圆形或轻度分叶,少数呈不规则形。病灶最大直径约为5.5~14.5 cm。平扫病灶均呈密度欠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三期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囊变或坏死部分无强化。所有病灶境界清楚,病灶周围器官、血管受压推移。有1例肝脏多发转移。结论:胃肠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0例胃间质瘤中16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5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5例.结论:螺旋CT是目前胃间质瘤检查的最佳选择,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胰岛素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2年期间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胰岛素瘤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表现,CT扫描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结果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饥饿、头晕、心慌、昏迷,其中4例发作期间生化检查显示血糖降低而胰岛素仍升高。11例患者病灶分布如下:胰头3例,胰颈2例,胰体2例,胰尾4例,病灶大小0.9-2.0cm不等,边界清晰。1例病灶含钙化,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呈高密度;另外10例病灶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呈等或高密度,仅动脉期病灶与正常胰腺实质CT值的配对样本t检查有统计学差异(P<0.05)。11例中1个病灶因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呈等密度而术前漏诊,其余10术前均正确诊断。结论胰岛素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在CT增强扫描动脉期大多能显示并可靠诊断,但极少数等或稍高强化病灶容易漏诊,术前诊断应谨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3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FNH的CT影像学表现,总结征象特点。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呈略低或等密度、中央疤痕低密度;动脉期除疤痕外均呈现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呈等或略高密度、延迟后呈等或略低密度;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明显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明显特点,利于诊断,同时也可与肝细胞癌、血管瘤、腺瘤等肝脏其它病变进行鉴别,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诊断肝细胞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16例肝细胞腺瘤的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16例肝细胞腺瘤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如下:病变为单发肿决,大小不等,边界清晰;大部分位于肝脏右叶.平扫多为低或稍低密度,3例病灶内可见囊变及坏死灶,2例病灶内可见脂肪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全部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5例均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10例行三维重建(3D)。结果神经组织源性肿瘤13例,间叶组织源性肿瘤6例,胚胎残余组织源性肿瘤3例,其它类型肿瘤3例。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80%(20/25),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76%(19/25)。结论 CT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特别是区分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例RPF患者的CT资料,均行CT平扫后三期增强扫描以及图像后处理,其中4例还进行了CT尿路造影(CTU)。分析RPF病变位置、形态、边缘、密度及对周围器官的侵犯和增强后强化表现。结果 6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腹膜后间隙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6例中5例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呈弥漫性生长、并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4例伴有输尿管受压致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其中2例为双侧受压。增强扫描后5例病变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结合CTU检查能更全面地显示RPF的表现及侵犯范围,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2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和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22例中18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总共发现27个病灶,其中15个病灶位于左叶,9个病灶位于右叶,3个病灶同时跨左右叶分布;大小3-15cm不等,平均7.4cm。21例CT扫描平扫为低密度肿块,1例因有脂肪肝,病灶呈稍高密度。肿块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动脉期17例表现为从病灶边缘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为边缘明显强化,4例为无明显强化;1例有邻近肝组织过度灌注征象;门脉期22例病灶均呈轻中度强化,呈向心性,病灶内出现不规则条状、片状强化影,延迟扫描病灶仍持续强化,并进一步向中央充填。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秀华  吕富荣  薛鹏  皇甫幼田  陈勇  张斯佳 《重庆医学》2011,40(22):2223-2224,222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检查证实的48例不典型肝脓肿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各期CT表现特征。结果 48例患者中肝脓肿位于肝左叶17例,肝右叶25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6例。平扫全部病灶呈均匀低密度或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6例病灶所在肝段或灶周出现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呈团块状强化9例,出现"晕征"10例,出现"网格征"或"蜂窝征"21例;延迟期29例病灶范围较平扫时缩小,7例房间隔或蜂房壁保持持续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率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16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平扫、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0s)、延迟期(180~300s)增强扫描资料。结果:FNH多见于中青年,多无临床症状,主要分布在肝脏表面,病变边界清晰,平扫13个病灶呈略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密度者,其中10个病灶内见点状、小星状、小片状低密度中央瘢痕影;增强动脉期扫描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外,均呈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其中5个病灶还可见到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扫描3个病灶呈高密度,9个病灶呈略高密度,5个病灶呈等密度;延迟期扫描16个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8个病灶中心瘢痕有延迟强化,2个无强化。结论:抓住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临床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