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通气模式在早产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后呼吸支持中的临床效果,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通气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早产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气管插管-应用PS-拔出气管插管治疗。观察组给予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呼吸支持,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支持,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血气指标、临床指标、有创呼吸支持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通气1、12 h和24 h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均低于对照组,通气1 h、12 h的氧分压(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内有创呼吸支持率(20.00%)、并发症发生率(22.50%)低于对照组(52.50%、47.50%)(χ2=9.141、5.495,P<0.05);观察组患儿的有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1、41.681、3.924,P<0.05)。结论 与NCPAP相比,SNIPPV能够更有效地改善NRDS患儿的氧合情况,降低CO2潴留,缩短通气支持时间、开奶时间、住院时间,还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压变异性及血清瘦素(LP)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4年4月-2017年7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OSAHS患者129例进行研究。根据多导睡眠图的睡眠呼吸暂停的低通气指数(AHI)检查结果将患者实施分组,分别为轻度组(AHI为5~20)45例、中度组(AHI为21~40)44例和重度组(AHI>40)40例,另选同期在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40例记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各组LP水平及血压变异性情况(SBP、SBP、DBP及DBP),分析患者AHI与LP水平和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结果 重度组、中度组及轻度组的LP水平分别为(261.79±43.88)pg/ml、(167.44±40.25)pg/ml、(92.81±24.07)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49±16.94)pg/ml,且重度组及中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而重度组又明显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的SBP及DBP,以及重度组和中度组的SBP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组和中度组的SBP、SBP,以及重度组的DBP均分别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组的SBP及DBP均分别明显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发现,患者AHI与LP水平、SBP、SBP及DBP均呈正相关(r=0.640、0.627、0.719、0.594,均P<0.05)。 结论 血压变异性及LP与OSAHS患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具体表现在患者AHI与LP水平和SBP、SBP及DBP均呈正相关,临床上可通过监测OSAHS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及LP水平更加全面地评价其实际病情,这将有助于后续诊治工作的进行,值得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过程中联合不同通气方式对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收集65例符合纳入标准RDS早产儿,其中手动通气组32例,高频通气组3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气管内注入PS经皮氧分压(tcPO2)和二氧化碳分压(tcPCO2)变化、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胸部X线改善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PS给药时两组均出现短暂tcPO2降低、tcPCO2升高,给药后tcPO2快速升高、tcPCO2降低,手动通气组比高频通气组变化显著且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15 min时二者达到稳定状态,高频通气组先于手动通气组; 1 h时高频通气组OI、RI均低于手动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通气组PS后X线表现显著改善,且机械通气时间低于手动通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下气管内注入PS可更显著减少tcPO2、tcPCO2波动;更有效改善重症RDS新生儿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脾氨肽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I)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RRI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及对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脾氨肽联合维生素AD滴剂口服3个月,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两组临床疗效评判,随访期间统计患者呼吸道感染复发次数。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70%,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显效率为20%,总有效率为73%,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平均复发次数观察组为(1.73±0.69) 次,对照组为(4.73±1.04) 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T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细胞亚群(CD3+CD4、CD3+CD8、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T细胞亚群(CD3+CD4、CD3+CD8、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氨肽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儿童RRI可显著增强患儿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疾病的复发次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因素,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联合辅助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7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1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给予呼吸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49例为试验组,同期单用辅助通气治疗的7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辅助通气持续时间、总氧疗时间、治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试验组的治愈率(89.8%)高于对照组(69.4%),死亡率低于对照组(χ2=7.16,P<0.05);试验组的辅助通气持续时间及总氧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U=20.979和12.997,P均<0.01);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呼吸衰竭患儿的治愈率,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脑脊液电解质、酸碱平衡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21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1月—2017年6月,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44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时期收治的未患颅内感染性疾病的患儿4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儿进行脑脊液电解质、气体分析测定。观察组临床治愈后再复测。结果 1)观察组治疗前脑脊液PCO2、HCO-3、BE、乳酸(Lac)、C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K+、Na+、C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前与临床治愈后脑脊液pH、PCO2、HCO-3、BE、Lac、C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K+、Na+、C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脑脊液的pH、PCO2、Lac同动脉血上述酸碱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存在脑脊液酸碱失衡及Cl-的减低,脑脊液气体分析、Cl-测定可作为诊断、评价治疗效果的直接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同步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SIPPV)及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频发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 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34周发生频发呼吸暂停的早产儿40例纳入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NSIPPV)组,并随机抽取2014年1月1日-12月31该院≤34周发生频发呼吸暂停的早产儿40例纳入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两组患儿胎龄均小于34周,出生时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分别给予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 NSIPPV组治疗频发呼吸暂停总有效率更高(P<0.01),两组给予辅助通气后1 h和12 h,24 h,48 h的pH、PCO2,PO2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总辅助通气时间和总氧气暴露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NIPPV组治疗失败转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几率明显少于NCPAP组(P<0.01),气漏发生率较NCPAP低(P均<0.01)。结论 NSIPPV治疗早产儿频发呼吸暂停较NCPAP更有效,血气结果明显改善,并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几率,减少气漏发生,减少总体辅助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不同干预模式对0~3岁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能力的影响,为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9月选取295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97),家庭干预组(n=100)和社区干预组(n=98)。由专业人员借助早期教育测评系统(E-LAP)和教育测评诊断系统(LAP-D)两种测评工具分别对干预前后婴幼儿综合发展能力进行测评,并以“测评发育月龄≥实际月龄的比例”作为主要评估指标,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婴幼儿接受家庭干预前后,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和社交情绪方面“测评发育月龄大于或等于实际月龄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11,27.604,30.083,12.562,13.657,P<0.05);社区干预组仅在大运动和语言两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5,5.227,P<0.05);对照组在大运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9,P<0.05)。调整婴幼儿年龄、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文化程度后的广义估计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家庭干预组在大运动、精细动作和认知方面,大于或等于实际月龄的比例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大动作=1.859,OR精细=2.942,OR认知=1.813,P<0.05);社区干预组仅在大运动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大运动=1.751,P<0.05);不同干预方案在语言和社交情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干预方案,尤其是家庭干预能有效提升早期综合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新生儿生后一周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期间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GDM母亲所生新生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60例健康母亲所生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生后1、3、7 d三个时间点的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EA)、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并进行比较。结果 生后第1天观察组新生儿β2-MG、Cys-C等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BUN、C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3天、第7天观察组β2-M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y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足月儿β2-MG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C生后第1天有差异,生后第3天、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β2-MG生后第3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1天、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Cys-C生后第1天有差异,生后第3天、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 母亲所生新生儿可能存在早期肾功能损害,但随日龄增长,肾功能逐渐恢复,Cys-C较β2-MG先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不同干预模式对0~3岁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能力的影响,为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9月选取295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97),家庭干预组(n=100)和社区干预组(n=98)。由专业人员借助早期教育测评系统(E-LAP)和教育测评诊断系统(LAP-D)两种测评工具分别对干预前后婴幼儿综合发展能力进行测评,并以“测评发育月龄≥实际月龄的比例”作为主要评估指标,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婴幼儿接受家庭干预前后,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和社交情绪方面“测评发育月龄大于或等于实际月龄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11,27.604,30.083,12.562,13.657,P<0.05);社区干预组仅在大运动和语言两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5,5.227,P<0.05);对照组在大运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9,P<0.05)。调整婴幼儿年龄、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文化程度后的广义估计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家庭干预组在大运动、精细动作和认知方面,大于或等于实际月龄的比例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大动作=1.859,OR精细=2.942,OR认知=1.813,P<0.05);社区干预组仅在大运动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大运动=1.751,P<0.05);不同干预方案在语言和社交情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干预方案,尤其是家庭干预能有效提升早期综合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哮喘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水平,并分析其与细胞因子和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哮喘患儿为哮喘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100例非哮喘患儿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FEV1、FVC、FEV1/FVC水平、细胞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差异,分析哮喘患儿FEV1、FVC、FEV1/FVC水平、细胞因子和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哮喘组患儿的FEV1、FVC、FEV1/FVC、CD3+、CD4+、CD8+水平分别为78.47±2.13、80.23±2.76、75.68±1.05,61.09±2.43、43.15±3.02、21.83±2.27,低于对照组(t=-40.376、-37.674、-56.508、-11.175、-14.530、-34.348,P<0.001);哮喘组患儿的IL-4、IL-5、IL-13水平分别为156.63±10.14、55.26±3.45、57.54±4.16,高于对照组(t=69.519、61.958、64.306,P<0.05);哮喘患儿的FEV1、FVC、FEV1/FVC水平与细胞因子(IL-4、IL-5、IL-13)水平呈负相关(r=-0.552~-0.358),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呈正相关(r=0.398~0.514)。结论 哮喘患儿FEV1、FVC、FEV1/FVC水平较低,且与细胞因子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郊区和城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差异及空气污染指数与儿童哮喘患病情况的关系,为哮喘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211例哮喘患儿,均进行肺功能、哮喘评分评估,同时选取辽宁省沈阳市城区面积23.71 km2,郊区面积22.86 km2进行空气污染物浓度检测,并分析城区、郊区空气污染物、儿童哮喘患病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城区空气污染物中总计PM10浓度[(0.139±0.032)mg/m3]、API浓度(65.455±8.741)、PM2.5[(0.061±0.010)mg/m3]高于郊区空气中总计PM10浓度[(0.048±0.012)mg/m3]、API浓度(56.955±8.774)、PM2.5[(0.061±0.010)mg/m3](t=24.256、6.827、17.575,P<0.001)。从哮喘发生情况分析,城区总计哮喘发生率高于郊区(χ2=26.626,P<0.001),组间对比FEV1、P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哮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3,P<0.001)。经Pearson法分析,城区、郊区患者哮喘评分与NO2、SO2、PM10、PM2.5、API呈正相关性(r城区=0.197、0.318、0.252、0.451、0.167,P<0.05;r郊区=0.281、0.241、0.428、0.395、0.487,P<0.05);经Spearman法分析,城区、郊区哮喘病情严重程度与NO2、SO2、PM10、API、哮喘评分、PM2.5、FEV1、PEF呈正相关性(r城区=0.458、0.398、0.478、0.498、0.356、0.524、0.511、0.528,P<0.05;r郊区=0.457、0.419、0.589、0.524、0.398、0.425、0.424、0.407,P<0.05)。结论 城区和郊区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存在差异,与哮喘儿童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污染越严重,儿童患病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人血浆抗菌肽LL-37、25羟维生素D3与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2-8月选取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4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实验组,对照组为24例同期健康儿童。两组对象均空腹采血,检测血浆LL-37、25羟维生素D3含量,同时记录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既往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结果 实验组患儿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18.37±5.50) ng/ml与血浆抗菌肽LL-37水平(3.45±0.98) 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9.24±9.04) ng/ml、(8.93±2.23) ng/ml(P<0.05)。实验组患儿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LL-37水平均与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呈负相关(r=-0.645、-0.560,P<0.05);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与血浆LL-37水平呈正相关(r=0.908,P<0.05)。结论 维生素D缺乏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有关,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浆LL-37水平下降,且25羟维生素D3缺乏可能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浆LL-37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功能性构音障碍(FAD)儿童口部感觉-运动功能及其与辅音发音错误相关性,为FAD干预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FAD儿童61例为病例组,正常健康儿童9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进行构音障碍检查、构音器官、听力检查以及口部感觉-运动评估,比较辅音发音错误与口部感觉-运动功能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儿童的口部感觉-运动功能总分(0.85±0.08 vs.0.94±0.03)、口部感觉(0.96±0.08 vs.1.00±0.00)、下颌运动(0.80±0.15 vs.0.91±0.05)、唇运动(0.86±0.09 vs.0.93±0.04)、舌运动(0.82±0.12 vs.0.94±0.03)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07,4.471,6.595,5.865,9.626,P<0.001);双唇音、舌尖中音与下颌、舌部分运动之间有相关性(P<0.05),唇齿音与下颌、唇部分运动之间有相关性(P<0.05),舌面音与舌部分运动之间有相关性(P<0.05),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根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襁褓浴和浴缸浴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中晚期早产儿沐浴时生理情况和行为压力的影响,以期为早产儿的照护提供依据。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4-9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NICU住院中晚期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早产儿进行常规浴缸浴,实验组早产儿在单层襁褓巾包裹下行襁褓浴。两组早产儿沐浴持续时间、部位、顺序和沐浴后护理均相同。记录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沐浴前后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生理参数变化情况和哭泣时长,使用新生儿婴儿疼痛量表(NIPS)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沐浴前后的压力水平。 结果 沐浴后实验组早产儿的体温和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8、3.180,P<0.05)。沐浴后对照组的早产儿心率和呼吸频率均高于实验组(t=6.335、3.328,P<0.05)。沐浴期间实验组婴儿的哭泣持续时间[(17.45±4.91)s]较对照组[(59.03±24.93)s]明显缩短(t=10.349, P<0.05)。沐浴后实验组早产儿的NI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98±0.92 vs. 1.83±1.08,t=3.783, P<0.05)。结论 襁褓浴在维持中晚期早产儿正常生理状态和减轻压力方面有积极作用,值得在NICU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感觉异常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ASD的临床诊断和行为矫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121例ASD儿童的孤独症诊断会谈量表(ADI-R)分析感觉异常情况;孤独症教育心理评核(第三版)(PEP-3)评估各方面能力;中国韦氏幼儿智力测试(简称智测)或Gesell量表评估智力或发育商,孤独症儿童进食行为量表(BAMBI)评估喂养问题;并分析感觉异常的相关临床特征的关联分析。结果 无感觉异常组23例(19.0%),轻度感觉异常组(简称轻度组)64例(52.9%),重度感觉异常组(简称重度组)34例(28.1%)。轻度组和重度组感觉异常种类显著多于无感觉异常组(χ2=88.042,P<0.01),重度组感觉异常种类显著多于轻度组(P<0.01)。在ADI-R中,无语言能力儿童重度感觉异常组A部分(社会互动异常)(19.59±4.67)和B部分(沟通异常)(12.36±1.76)均高于无感觉异常组(15.79±1.94、9.86±3.34,F=3.032、5.190,P<0.05),且重度组B部分(沟通异常)高于轻度组(10.79±2.32,P<0.05)。在PEP-3中,轻度组和重度组个人自理百分比得分均低于无感觉异常组(χ2=8.641,P<0.01)。三组间智力测试和Gesell量表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MBI评估显示,轻度组和重度组食物谱狭窄得分均高于无感觉异常组(χ2=6.806,P<0.05)。无语言ASD儿童的感觉异常与ADI-R的A部分及B部分得分呈正相关(rs=0.260、0.359,P<0.01),ASD儿童的感觉异常与个人自理百分比呈负相关(rs=-0.252,P=0.005),与食物谱狭窄得分呈正相关(rs=0.224,P=0.013)。结论 81.0%的ASD儿童有感觉异常,重度组感觉异常的种类较多。感觉异常程度严重的ASD儿童,社交能力较弱,饮食问题更多。ASD儿童的感觉异常与智力测试和Gesell量表评估结果不相关。感觉异常可能是ASD儿童社交能力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病房1998-2012年来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早产儿病例, 总结在治疗措施方面的进展。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1998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34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病例, 记录母孕期情况和围产期情况, 出生史和采用呼吸支持方式(有创或无创呼吸支持), 是否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 用药剂量以及患儿的合并症和结局。结果 自1998年1月-2004年12月为A组, 63例;2005年1月-2012年12月病例为B组, 151例。B组患儿出生体重[(1 284.50±252.15)g]明显低于A组[(1 424.27±329.44)g](t=3.292, P<0.001), 分娩前应用激素促进肺成熟的病例数明显增加(B组139例, 92.1%;A组44例, 69.8%;χ2=17.704, P<0.001);B组应用PS总量为(195.00±59.87) mg, A组中应用PS总量为(169.66±57.97)mg,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计算PS与体重比值, B组为(147.71±42.09)mg/kg, A组为(115.86±37.11)mg/kg, 差异显著(P<0.01)。B组85(70.8%)应用有创呼吸支持, 较A组39例(90.7%), 显著降低(χ2=6.86, P<0.01)。B组33例(27.5%)诊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 较A组4例(9.3%)显著增高(χ2=5.97, P=0.02)。住院天数、NICU住院天数、氧疗天数都是B组显著长于A组。A组12例死亡, 病死率27.9%, 而B组14例死亡, 病死率11.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 P=0.01)。结论 在过去十余年来, 随着分娩前应用激素促肺成熟及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引入, 采用适宜的呼吸支持方式, 使越来越多的RDS早产儿得以存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稳定表达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小鼠巨噬细胞系(RAW-ASC)构建巨噬细胞焦亡体外模型,深入探讨不同粒径二氧化硅(SiO2)粉尘诱导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依赖的巨噬细胞焦亡机制及其在矽肺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以脂多糖(LPS,1 μg/ml)预处理RAW-ASC巨噬细胞6 h,纳米(100 μg/ml)或微米(750 μg/ml)SiO2粉尘暴露4 h,构建巨噬细胞焦亡体外模型,同时匹配空白对照组、LPS预处理组和焦亡阳性对照组(1 μg/ml LPS预处理6 h后,3 mmol/L ATP处理4 h),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增殖能力、破裂状况和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针对离子通道和焦亡通路相关靶点,分别加入NLRP3抑制剂和嘌呤能P2X7受体(P2X7)拮抗剂,评估SiO2诱发焦亡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纳米和微米SiO2粉尘均可减弱巨噬细胞活力并抑制细胞增殖,还可促进细胞裂解,使细胞外乳酸脱氢酶(LDH)(纳米组:t=78.906,P<0.001; 微米组:t=8.123,P<0.001)、细胞内活性氧(ROS)(纳米组:t=5.662,P<0.001; 微米组:t=11.761,P<0.001)和钙离子(Ca2+)(纳米组:t=13.224,P<0.001; 微米组:t =40.733,P<0.001)水平升高,加速ATP耗竭(纳米组:t =4.898,P<0.001; 微米组:t =6.029,P<0.001),上调焦亡相关蛋白NLRP3、ASC、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Gasdermin D(GSDMD)和白介素-1β(IL-1β)表达(纳米SiO2组:t=5.476,P =0.008; t=5.846,P=0.017; t=8.078,P=0.006; t=8.420,P=0.004; t=5.361,P=0.003; 微米SiO2组:t=4.411,P=0.013; t=6.154,P=0.015; t=7.188,P=0.002; t=14.265,P<0.001; t=8.574,P<0.001)。加入NLRP3抑制剂或P2X7拮抗剂后,NLRP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纳米组:t=3.894,P=0.007; t=13.954,P<0.001; 微米组:t=2.470,P=0.034; t=13.263,P<0.001)。结论 纳米和微米级SiO2粉尘暴露均可抑制巨噬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扰乱P2X7离子通道对ATP的传递能力,诱发NLRP3依赖巨噬细胞焦亡,相关过程可能是矽肺发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鼻用激素与孟鲁司特钠联合应用对腺样体肥大患儿睡眠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40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00例予以鼻用激素治疗,观察组200例予以鼻用激素与孟鲁司特钠联合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儿的睡眠质量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3~18个月婴幼儿头颅畸形的头颅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婴幼儿头颅畸形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于2022年1月选取2019年1—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时诊断为头颅畸形的228名婴幼儿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94名头颅形态正常婴幼儿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婴幼儿头颅形态特征,并通过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母亲孕产史、睡眠姿势、骨密度等差异分析头颅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 1)3~18个月头颅畸形患儿头颅形态特征:头颅畸形组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月±7 d的占比最高,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头颅畸形占比呈下降趋势;短头畸形的检出率最高,且不同类型头颅畸形在年龄(χ2=34.409)和严重程度(χ2=11.40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头颅畸形组和正常组在单/双胎(χ2=4.724)、新生儿期头部损伤史(χ2=8.430)、睡眠姿势(χ2=23.881)和骨密度(t=2.77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