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外科治疗及疗效分析。方法 2006年6月~2015年1月阜外医院诊断为ALCAPA并行手术治疗患儿29例,对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与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结果根据包括复查结果及电话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2月~1(0.75±0.27)岁,体质量4.8~11.5(8.0±2.2)kg,左心室射血分数18~66(42±18)%。患儿均出现临床心功能不全症状,并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及64排螺旋CT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发二尖瓣轻度反流10例,中度反流5例,重度反流4例。手术中将左冠状动脉从肺动脉游离后,直接将左冠状动脉移植到升主动脉15例,用部分肺动脉干和主动脉壁或心包片作左冠状动脉延伸与升主动脉吻合13例,应用肺动脉内通道术(Takeuchi方法)1例。9例并发二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者同期作二尖瓣成形术。术毕3例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左心系统。无手术早期死亡。术后随访资料24例(83%,24/29),随访1~80(22±20)个月,患儿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ALCAPA的患儿应早期诊断,及早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直接移植术是目前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的首选方案, 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手术效果及远期随访,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0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诊治的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对比婴儿型和成人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预后。结果:本组81例患者按年龄分为婴儿型(发病年龄≤12月,40例)和成人型(发病年龄12个月,41例)。65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围术期死亡10例(15.4%)。手术出院后随访部分患者心电图异常Q波逐渐消失,左心室扩大及左心功能均明显改善,二尖瓣反流较术前减轻。结论:根据婴儿型和成人型ALCAPA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CT及造影可明确诊断,外科手术重建双冠状动脉循环可有效改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术后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方法对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及术后随访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1例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术前11例患者均行胸X线片、超声心动图检查,1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例右心导管检查。术后所有患者行胸部X线和超声检查,2例行冠状动脉CTA,1例行心脏MR检查。结果:11例患者婴儿组7例,儿童1例,成人组3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0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心脏杂音。术前超声确诊7例,4例误诊;10例CTA均术前诊断明确;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术前LVEF(43±6.4)%,术后LVEF(55.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位时间7个月(1~34个月),术后1个月婴幼儿组1例死亡,其余患者随访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冠状动脉CTA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首选检查方法,各种影像学方法综合应用,是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诊断及随访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成人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l O月至2017年9月,手术治疗34例ALCAP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27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8.4±13.5)岁。手术方法包括左冠状动脉直接移植术、肺动脉内通道术(takeuchi)、肺动脉壁卷管延长移植术(tubular extension)、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二尖瓣成形术(MVP)。术后观察手术效果,围术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2例患者接受Takeuchi术,9例患者接受左冠状动脉直接移植术,10例患者接受tubular extension移植术,另3例患者接受CABG术,7例患者因二尖瓣中量或大量返流接受MVP术。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44.8±65.8)min和(99.7±47.2)min。术后10例患者二尖瓣少量返流,无中量以上返流。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9.0±9.0)vs.(55.2±5.6)mm,P=0.001]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1.1±7.1)%vs.(57.3±8.4)%,P=0.047]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12年,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心功能正常。结论:成人型ALCAPA经外科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因此,目前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改良扩大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经验,分析其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2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女性18例,男性8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5.6±13.5)岁。所有患者均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扩大Morrow术,合并心脏病变同期处理,比较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单纯行改良扩大Morrow术18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心房颤动改良迷宫术1例。随访3~90个月,左心室流出道压差[(20.3±17.5)vs.(65.2±27.5)mm Hg,1 mm Hg=0.133 k Pa]、最大室间隔厚度[(18.6±6.4)vs.(26.3±5.1)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LVEDD[(43.3±4.1)vs.(38.7±4.9)mm]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92.3%)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P<0.01),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术后并发症包括:III°房室传导阻滞2例(8.3%);2例患者因切除范围不够致术后残余左心室流出道压差,1例再次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改良扩大Morrow术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行循环下采用左心室成形术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技术和经验,并报告中期疗效随访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7年6月,我院心胸外科17例行左心室成形术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4±12.1)岁.既往有心肌梗死史12例,合并缺血性二尖瓣返流10例,合并左心室室壁瘤13例,合并左心室血栓4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IVEF)为(29.1±6.4)%.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5例,Ⅲ~Ⅳ级12例.17例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9例行左心室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术;6例行左心室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术+二尖瓣成形术;2例行单纯左心室成形术.4例合并左心室血栓者同时行左室血栓清除.全组患者均采用常温并行循环、左心引流,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下完成左心室成形术.13例患者采用Dor手术进行左心室成形,4例患者采用改良线性缝合法进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术后患者均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 结果:全组发生手术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存活患者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7±6.1)个月,无失访例.随访期间中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其余患者均存活,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患者IVEF平均为(42.8±7.2)%,较手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T~Ⅱ级9例,Ⅲ级6例(P<0.05). 结论:并行循环下采用左心室成形术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安全可靠,中期随访疗效满意,但其对于患者心功能以及生存率的远期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单纯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方法和远期随访结果。方法:自1988年4月至2000年9月,我院共对45例单纯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了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33.8±10.5)岁。病例入选标准:术前诊断为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舒张内径(left ventricle diastole diameter,LVDD)70mm者。该组患者中,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者36例(占80%),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者9例(占20%)。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3例,Ⅲ~Ⅳ级32例。胸X线片C/T示:0.64±0.12(范围0.47~0.84)。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UCG)示所有患者均患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LVDD为(76.3±4.1)mm(范围:70.2~89.6mm),射血分数(EF)为(45.7±6.3)%(范围:30.0%~66.3%);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接受MVR。结果:全组45例患者中,围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4.4%,术后2w UCG示LVDD减小为(65±5.2)mm(与术前相比P0.01)。随访至2012年9月,37例患者得到随访,占总数的82.2%,平均随访时间为(13.8±0.12)年(144~264个月),至今存活患者23例,占62.2%,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Ⅰ级,14例患者心功能Ⅱ级,2例患者心脏功能Ⅲ级2例心功能Ⅳ级。随访期间死亡12例,随访病死率为32.4%,失访2例,失访率为5.4%。因心脏原因死亡9例,占死亡例数的75%,主要原因慢性心功能不全和为抗凝并发症或合并肾功能不全。存活患者LVDD进一步减小达(60.0±6.1)mm,与术后围术期LVDD相比有明显缩小(P0.001)。结论: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MVR是一种远期疗效好的外科治疗方法,术后患者左心室能够进一步缩小。远期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和抗凝并发症为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35例巨大左心室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26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1例,左房折叠术12例。结果:本组治愈34例,早期死亡1例,术后心胸比率[(0.6±0.08)∶(0.8±0.03)]、左室舒张期内径[(64.1±5.6)mm∶(79±4.8)mm]较术前明显减少(P均0.01);左室收缩期内径[(45±7.2)mm∶(58±7.0)mm]、左房内径[(51±10)mm∶(63±12)mm]也较术前显著减少(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分数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3个月~5年,心功能恢复Ⅰ级者21例,Ⅱ级者12例,Ⅲ级者2例。结论:巨大左心室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不是手术禁忌,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仍可进行手术治疗;选择好手术时机、加强心肌保护以及围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心内科住院患者48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73例及非冠心病组107例,冠心病组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左心室正常构型组139例及左心室异常构型组234例。各组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定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在入选的冠心病组患者中选取42例行多普勒组织成像。结果冠心病组BaPWV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左心室异常构型组BaPWV明显高于左心室正常构型组[(1689±305)cm/s vs(1508±280)cm/s,P<0.05]。冠心病组BaPWV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PWT)、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最大运动速度(Ea)呈正相关,与LVEF、Ea、Ea/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晚期最大运动速度(Aa)呈负相关(P<0.05,P<0.01)。在除外高血压等的影响后,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aPWV与IVST、PWT、RWT、LVMI、LVEF、Ea、Ea/Aa、E/Ea仍显著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aPWV是LVMI及LVEF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BaPWV是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青少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早期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至2015年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29例青少年(≤21岁)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早期手术疗效。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和二尖瓣反流分级变化,同时抽血检测术前、术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变化,采用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评估心功能。结果:本组患者中,接受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者17例(58.6%),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8例(27.6%)。与术前比较,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后患者的室间隔厚度显著减小[(24.6±6.8)mm vs(16.9±7.1)mm,P0.01],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明显降低[(68.8±15.7)mm Hg(1 mm Hg=0.133 k Pa)vs(10.7±4.2)mm Hg,P0.01],二尖瓣反流明显减轻[(1.7±1.3)级vs(0.2±0.4)级,P0.01],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3.4±0.8)级vs(1.4±0.5)级,P0.01],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显著下降[(1957.6±392.5)ng/ml vs(458.7±161.0)ng/ml,P0.01]。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第12、24、36个月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86.7%和86.7%。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是治疗青少年HOCM安全、有效的手段,术中充分暴露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ial fistula,CAF)的手术方法和远期效果。方法:2001年8月至2009年8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CAF21例。全组年龄12d~60岁,平均(20.6±20.0)岁;20例为单纯的CAF,1例合并冠心病3支病变。21例中瘘口起源于右冠状动脉5例(23.8%),左冠状动脉12例(57.1%),双冠状动脉4例(19.1%);瘘口入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左心室分别为5例(23.8%),8例(38.1%),7例(33.3%)和1例(4.8%);结果:21例均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瘘结扎或褥式带垫片缝扎,其中1例同时行常温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无手术死亡。术后残余瘘1例,其余术后无心肌缺血及残余瘘等并发症。19例随访0.5~5.5年,平均(2.1±1.7)年,无远期死亡。1例残余瘘,其余无心肌缺血及残余瘘等并发症。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CAF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讨论应用冠状动脉再植技术治疗先天性起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异常(ALCAPA)的外科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3年4月26例应用冠状动脉再植技术治疗先天性ALC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4月~6岁。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CT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结果: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20~80(48±18)%,心胸比0.54~0.77(0.64±0.07)。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MI)轻度以上21例,其中中度以上17例。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1例,房间隔缺损1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11例,室壁瘤切除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1例。本组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1~238(150±37)min,心肌阻断时间64~200(126±36)min。随访1~61(29±19)月,患儿无远期死亡。最后一次随诊LVEF35~75(64±11)%,心胸比0.48~0.65(0.57±0.05),较术前明显改善。MI中度以下24例。结论:冠状动脉再植技术手术效果良好,对于中度以上MI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青年CHD患者97例,男性94例,女性3例,回顾性分析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支架置入资料。结果急诊住院42例(43.30%),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35例(36.08%)。各危险因素阳性率依次为:吸烟78.35%,高甘油三酯血症59.79%,严重超重53.61%,高血压43.30%,高胆固醇血症27.84%,家族史22.68%,酗酒18.56%,糖尿病12.37%;具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51例(52.58%)。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6例(57.73%)、双支病变27例(27.84%)、三支病变14例(14.43%)。病变血管狭窄〉75%者152支,左前降支(IAD)57.89%,回旋支(LCX)13.82%,右冠状动脉(RC)27.63%,左主干(LM)0.07%。支架置入术干预血管127支,支架的大小及长度为:LAD(3.25±0.34)mm×(23.47±4.36)mm,LCX(3.01±0.32)mm×(23.27±5.87)mm,RC(3.60±0.43)mm×(26.83±4.43)mm。结论多数青年CHD患者发病突然,病变严重,约半数患者病变累及LAD。吸烟、高甘油三酯血症、严重超重、高血压等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5例重症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268例,占63.1%;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157例。比较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搭桥(4.09±0.75)支/人,CCABG组搭桥(4.17±0.86)支/人(P〉0.05)。两组新发心房纤颤、围术期心肌梗塞、肾功能不全、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CABG组比较,OPCAB组手术死亡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输血量、二次开胸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或减少(P〈0.05~〈0.01)。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重症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形成患者血脂水平及斑块的影响。方法:150例经多层螺旋CT(MSCT)及冠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患者被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10mg/d)、中剂量组(20mg/d)、高剂量组(40mg/d),每组50例,疗程16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脂及冠脉斑块大小及狭窄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6周后三组TC、TG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低、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LDL-C[(3.52±0.43)mmol/L比(3.13±0.41)mmol/L比(2.23±0.52)mmol/L]、TC[(5.06±0.65)mmol/L比(4.51±0.61)mmol/L比(3.97±0.50)mmol/L]、TG[(2.02±0.86)mmol/L比(1.96±0.94)mmol/L比(1.57±0.77)mmol/L]水平明显下降,HDL-C[(1.23±0.20)mmol/L比(1.25±0.17)mmol/L比(1.30±0.21)mmol/L]水平明显升高,且斑块大小明显缩小[(9.82±1.93)mm2比(8.90±1.87)mm2比(7.00±1.81)mm2],P均〈0.05;同时,高剂量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中、低剂量组有明显改善(70%比60%比57.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大剂量疗效更佳,且能显著缩小冠脉斑块和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分别采用侧侧吻合与端侧吻合方式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终末靶冠状动脉细小的患者共89例。其中37例患者使用侧侧吻合术,即采用侧侧吻合方法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52例患者使用端侧吻合术,即将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术中监测桥血管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1年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终末桥血管流量分别为[(17.32±6.18)vs.(14.15±5.09)mL/min,P0.05],搏动指数分别为[(2.50±1.08)vs.(3.47±0.74),P0.0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均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侧侧吻合组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端侧吻合组有9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侧侧吻合组中终末桥血管均保持通畅,而端侧吻合组中8例患者的终末桥血管再狭窄(P0.05)。随访截至2014年1月底,平均随访时间为(10.7±2.5)个月,患者随访率为100%,存活率为100%。结论:采用侧侧吻合术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可改善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亚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的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随机选择我院5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冠心病合并亚甲状腺功能减低组(冠心病亚甲减组,28例),冠心病无甲状腺功能减低组(冠心病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冠心病亚甲减组合并高血压(57.1%),心肌梗死(35.7%),心力衰竭者(35.7%)比例明显高于冠心病组的(36.7%,10.0%,13.3%,P均<0.05);与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亚甲减组甘油三酯[TG,(1.95±1.23)mmol/L比(3.32±1.20)mmol/L]、总胆固醇[TC,(3.50±1.15)mmol/L比(5.87±1.0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87±0.74)mmol/L比(3.40±0.65)mmol/L]、脂蛋白(a)[LP(a),(200±33)mg/L比(275±35)m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0±0.52)mmol/L比(0.88±0.25)mmol/L]水平则明显降低(P<0.01),冠脉三支病变(13.3%比64.3%)、弥漫性(33.3%比78.6%)、重度(26.7%比53.6%)及闭塞(10.0%比32.1%)病变患者比例也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冠心病合并亚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的特点是临床表现和冠脉病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扩张(FMD)的程度,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支数与FMD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科行冠脉造影检查的高血压患者160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冠心病组,98例),并依据冠脉造影(冠脉狭窄≥50%)再分为:①单支病变组(35例);②双支病变组(47例);③多支病变组(16例);2、高血压组(对照组,62例)。通过超声检测肱动脉基础状态,去压30秒、60秒的内径变化(FMD)。以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病变支数与FMD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的FMD(7.41±0.73)显著小于高血压组的(10.51±0.68,P0.05)。冠心病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的FMD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病变支数越多,FMD越小,去压60秒的FMD为[单支病变组(7.01±0.29)、双支病变组(6.82±0.35)、多支病变组(6.09±0.2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FMD关系密切的依次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去压后60秒(OR=3.158,P=0.000)、双支病变去压后30秒(OR=1.163,P=0.003)、单支病变去压后30秒(OR=1.076,P=0.004)。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增加,动脉内皮功能损害就越重,呈负相关。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扩张有助判断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冠脉狭窄及血流改变与窦性心率震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窦性心率震荡(HRT)各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的患者,按CAG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对阳性组进行PCI治疗,对DCG所获得的HRT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CAG阳性组患者的HRT参数震荡斜率[TS,(3.32±1.83)ms/RR]显著低于CAG阴性组的[(10.41±5.38)ms/RR,P〈0.01],震荡起始[TO,(-0.81×10^-2±0.60×10^-2)%]显著高于CAG阴性组的[(-1.51×10^-2±0.75×10^-2)%.P〈0.01]。CAG阳性组接受PCI治疗TIMI血流2级者TS值增加不明显,TO值下降不明显(P均0.05)TIMI血流3级者TS值明显增加[由(13.5±6.5)ms/RR增至(19.3±9.1)ms/RR,P〈0.0001],TO值明显下降[由(0.76×10^-2±0.38×10^-2)%降至(-2.13×10^-2±0.37×10^-2)%,P〈0.0001],对冠脉病变与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TS与冠脉的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62,P〈0.01),与冠脉病变评分呈负相关(r=-0.527,P〈0.05)。将冠脉按照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50%的TS值显著变小(P〈0.01),多支病变的TS明显变小(P〈0.05),冠脉病变评分高于10分组TS显著变小(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HRT参数显著降低,并且T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PCI治疗TIMI血流3级者HRT参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和定量核素心肌显像对其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2例,分为骨髓细胞移植组(49例)和对照组(33例)。骨髓细胞移植组除常规治疗外,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经造影导管注入冠状动脉内。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超声指标和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结果术后随访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移植组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由(43.3±5.5)%增加到(54.1±4.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CT显示,移植组和对照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分别由(25.3±8.3)%、(26.1±6.5)%降低至(14.7±4.6)%、(20.2±7.1)%,前者比后者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组在移植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可行,术后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SPECT对干细胞移植的有效率评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