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型鼓室图在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型鼓室图在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单耳)耳闷患者进行声导抗检查。[结果]"C"型鼓室图68耳中,鼓室穿刺抽液阳性者为52耳,占76.5%;阴性16耳,占23.5%。鼓室压>-140dapa为25耳,穿刺阳性12耳占48.0%,鼓室压≤-140dapa有43耳,穿刺阳性40耳,占93.0%,两组差异显著。[结论]"C"型鼓室图中负压的大小与中耳积液密切相关,特别是鼓室压≤-140dapa。  相似文献   

2.
陈永国  何蓉  仇弋戈 《四川医学》2010,31(9):1334-1335
目的探讨单成分鼓室图及多频鼓室图对鼻咽癌放疗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6例NPC患者放疗并发SOM(32耳)。分别利用226Hz、1000Hz不同探测音鼓室图及多频鼓室图、纯音听阈测试对比研究NPC放疗前、后中耳功能状况。结果 4例(5耳)在NPC放疗3周后出现耳闷塞感、耳鸣症状,纯音听阈正常,Y-226Hz鼓室图呈A型,中耳共振频率增高;放疗结束后有听力下降,Y-226Hz鼓室图呈C型或B型,中耳共振频率降低。22例(27耳)Y-226Hz鼓室压图B型18耳、C型14耳;1000Hz鼓室压图以无峰型为主(22耳),中耳共振频率明显降低;鼓膜穿刺表明,C型14耳中共振频率低于500Hz易抽出液体。结论利用不同探测音鼓室图及多频鼓室图,能够全面、客观评估中耳功能,在NPC放疗致中耳功能障碍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中耳共振频率不仅可提示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否有鼓室积液,也可以观察其转归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型曲线在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穿刺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15例(145耳)感冒后出现耳闭塞感患者进行声导抗及纯音听阈测试检查。结果C型鼓室图145耳中,鼓室压≤-180daPa者87耳,鼓室穿刺抽液阳性86耳,占98.9%;鼓室压>-180daPa者58耳,抽液阳性15耳,占25.9%。2组抽液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鼓室压≤-180daPa时,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骨气导间距为25~40dB。结论C型曲线鼓室压≤-180daPa,提示存在中耳积液,依据该值范围进行鼓室穿刺抽出积液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负压型鼓室压图与中耳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娟  罗志强 《医学综述》2008,14(4):607-609
负压型鼓室压图是由于咽鼓管障碍导致中耳负压引起,临床该图形多见于分泌性中耳炎。目前,国内学者对负压型鼓室压图与鼓室积液的临床联系仍存有分歧。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负压型鼓室压图的鼓室峰压、镫骨肌声反射、鼓室图宽度及多频率鼓室导抗测试等多项声阻抗指标,试图探讨负压型鼓室压图与中耳积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筛查的正常新生儿低频(226 Hz)及高频(1 000 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的特点、获得峰声导纳值等指标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新生儿及婴幼儿中耳功能评估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耳分析仪(GSI-33型)对足月顺产,并通过TEOAE筛查的正常新生儿分别进行低、高频探测音下的鼓室导抗测试,分析鼓室导抗图形态特征并对峰声导纳值等重要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在100例首次双耳通过TEOAE筛查的新生儿鼓室导抗测试中,低频鼓室导抗图以双峰型为主(占96%),高频鼓室导抗图以单峰型为主(占90%);低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为双峰型而其高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为单峰型的有174耳(占总耳数87%);低频及高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均为单峰型的仅有6耳(占总耳数3%)。结论正常新生儿低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以双峰型为主,高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以单峰型为主,应将两者结合来对新生儿及婴幼儿中耳功能进行评估;所获得相应的峰声导纳值、峰声导纳值处外耳道压力、外耳道容积等指标的正常值可以用于初步评估新生儿中耳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宁夏回汉青年鼓室导抗图各个测试项目正常值范围及回汉之间的鼓导抗图的差异.方法 选取纯音听阈正常、无耳科疾病的正常青年人回族51例、汉族55例,在隔声室中,美国Grason-stadler中耳分析仪、226Hz探测音测试鼓室导抗图.结果 所有鼓室导抗图均符合Jerger分类法中的"A"型曲线.宁夏回族青年和汉族青年的等效外耳道容积90%正常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75~1.75mL和0.8~1.65mL;声顺值的90%正常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31~1.48mL和0.3~1.30mL;峰压值的90%正常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7~45daPa和-30~45daPa;坡度的90%正常参考值范围分别为33~120dapa和40~120daPa;回族组和汉族组间的等效外耳道容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顺值,峰压值和坡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族组与汉族组间的鼓室导抗图中等效外耳道容积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应分别采用各自正常参考值标准.  相似文献   

7.
分泌性中耳炎的纯音听阈和鼓室导抗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秋梅  何宁 《医学文选》2000,19(6):841-843
目的 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纯音听阈和鼓室导抗图的临床特征和机理。方法 分析37例(61耳)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61耳)纯音听阈测试中22耳(36%)为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32耳(52%)为中度传导性听力下降,多为平坦型或轻度上升型曲线。鼓室导抗图测试中B型14耳(23%),C型47耳(77%)。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纯音听阈和鼓室导抗图测试是诊断分泌中耳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郭亿莲  孙一帆  张丽娟  王明松 《广东医学》2012,33(16):2452-2454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在鼓膜穿刺抽液、药物、手术治疗前后不同时期中耳共振频率的变化,为SOM临床早期诊断及不同时期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中耳分析仪对SOM患儿38例(64耳)在鼓膜穿刺抽液、药物、手术治疗后的7、14、21 d和正常儿童20例(40耳)分别检测记录鼓室压图、静态声导纳值、镫骨肌反射阈、中耳共振频率值,观察中耳共振频率值的变化,并与正常儿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SOM患儿的中耳共振频率范围为250~500 Hz,平均(325±100.5)Hz,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抽液、手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后21 d)3组的前后对比,中耳共振频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压图为B、C型在中耳共振频率≤450 Hz与>450 Hz中,抽液及手术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耳共振频率检测可以发现中耳微小病变,动态观察中耳共振频率的变化判断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为儿童SOM的早期诊断和不同时期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朱秋梅  何宁 《微创医学》2000,19(6):841-842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纯音听阈和鼓室导抗图的临床特征和机理.方法分析37例(61耳)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61耳)纯音听阈测试中22耳(36%)为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32耳(52%)为中度传导性听力下降,多为平坦型或轻度上升型曲线.鼓室导抗图测试中B型14耳(23%),C型47耳(77%).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纯音听阈和鼓室导抗图测试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杨晓军  多吉  曹红 《医学综述》2013,(23):4385-4387
目的 探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功能分析与鼓室积液的关系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甘孜州人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9例(111只患耳),对所有患者进行鼓室图测试;并对得液组和未得液组声导抗指标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穿刺抽液+注药治疗,按照注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111耳进行中耳功能分析,B型鼓室导抗图的实际得液率为81.97%(50/61),C型鼓室导抗图的实际得液率为62%(31/50),两组的得液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液组和未得液组的鼓室压、静态声顺值、压力范围法、比值法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6/40),对照组有效率为70.73%(29/41),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声导抗测试为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及是否存在积液提供依据,采用穿刺抽液+注药治疗(曲安奈德 40 mg+盐酸氨溴索10 mg)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小文用声阻抗仪对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听力测试,对其中呈C型曲线的105耳进行了鼓膜穿刺抽液,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试验方法与结果为了弄清坡度与鼓室积液的关系,用MadsenZS-77MB型声阻抗仪对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听力测试。将测得C型曲线者(其中男54例、女28例,年龄9~66岁)共105耳,测后立即做鼓膜穿刺证实有无鼓室积液,并按hp/ht×100%[1](见图)测量出坡度值。结果如下:105耳中79耳穿刺得液,得液率75.2%,26耳未得液,占24.8%。坡度与鼓室积液关系见附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及随访对鼓室导抗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0年2月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3例(59耳),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30耳),对照组26例(29耳)。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鼓室注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平均鼓室压、鼓室导抗图;比较两组治愈患者的平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平均鼓室压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治疗组不同病程的治疗效果。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鼓室压好转明显,鼓室导抗图较对照组也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平均鼓室压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不同病程疗效不同,病程越短者,疗效越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能改善患者声导抗图型,缩短治愈时间,提高疗效,且病程越短,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多频鼓室导纳测试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GSI—33Ⅱ型(美国)中耳分析仪对172例(236耳)中耳炎患,初诊和经治疗后分别行导抗、多频鼓室导纳测试,记录共振频率及相位角差,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分泌性中耳炎共振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测试发现,治疗组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恢复期行多频鼓室导纳测试,对预后判断、指导治疗、预防复发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确诊为中耳积液的74例110耳声阻抗测定结果。B型及C_3型鼓室图104耳(94.5%),肯定鼓室图是耳镜检查的有力补充,鼓室图类型与中耳积液量无规律性关系。鼓室压<-1.48kPa者100耳,占90%;声顺值<0.28者73耳,占66.4%。镫骨肌反射均消失。由此提出:鼓室图B型或C_3型、鼓室压<-1.48kPa、声顺值<0.28、曲线坡度<15%、镫骨肌反射消失等五项联合应用,再结合病史,打气耳镜检查,可提高中耳积液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作为普查筛选和诊断渗出性中耳炎的常规辅助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92例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进行了鼓室曲线、静态声顺和镫肌反射的测试,测试后立即行鼓膜穿刺证实有否鼓室积液。结果:133耳鼓室曲线89耳为B型,其中77耳鼓膜穿刺得液,得液率86.5%;C型44耳,有37耳穿刺得液,得液率84.1%;B型得液耳中积液粘稠度高,C型耳中积液粘稠度低。坡度是分析鼓室功能的主要指标,结果:坡度?10%者占85%,得液率88.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000 Hz高频鼓室声导抗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istortion product otoasoustic emis-sion,DPOAE)结果的关系及1000 Hz高频探测音声导抗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对50例(100耳)通过自动听性脑干反应( 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筛查的30~42天婴儿进行DPOAE及1000 Hz高频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50例婴儿100耳中通过DPOAE测试的为71耳,1000 Hz鼓室导抗图正常( A型,D型)的为78耳。其中DPOAE测试通过的71耳中,1000 Hz导抗图异常( B型,C型及其他型)为5耳,异常率7.04%;DPOAE未通过29耳中,1000 Hz导抗图异常为17耳,异常率58.62%。 DPOAE未通过者的高频鼓室声导抗异常率明显高于DPOAE通过者的声导抗异常率(58.62%,7.04%),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②AABR通过的部分婴儿DPOAE及1000 Hz声导抗检测结果仍存在一定异常(29%,22%)。结论1000 Hz高频探测音声导抗检测是婴儿听力筛查的重要辅助手段,其对听力损失的性质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B、C型鼓室曲线(tympanogram)、曲线坡度及动态观察曲线的变化对中耳积液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听骨链中断多呈A_D型曲线有助诊断。同时强调鼓室曲线是整个鼓室的声顺变化反映,传音机制中任何病变和变化均可影响曲线的形状,尤其当同时存在有两种或以上病变时,曲线多呈不典型表现。认真地耳镜检查,全面分析,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渗出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中耳疾病。对难治性患者 ,临床多采用鼓室置管 ,反复鼓膜穿刺抽液 ,激光打孔等方法治疗 ,我科近年试用鼓膜穿刺加负压吸引加鼓室封闭的方法治疗难治性中耳炎 2例 ,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例 1,男 ,31岁。左耳闷胀感伴听力下降反复发作 2年。曾在我科多次行鼓膜穿刺抽液 ,并口服抗生素、激素 ,1%氯麻液点鼻治疗 1周后症状消失。但每遇感冒或晨起用力擤鼻后复发。每年发作约 10次。于 1996年 8月检查见右耳正常 ;左耳鼓膜呈淡黄色 ,可见液平面。鼻腔通气好 ,双侧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鼓室注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84例(92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45耳)和对照组42例(47耳),对照组予鼓室穿刺抽液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鼓室内注入盐酸氨溴索治疗,疗程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鼓室压和语频气导听阈分别为(-86.6±25.7)dapa和(48.7±16.9)dB,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8.4±30.5)dapa和(37.3±15.8)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室内注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患者听力水平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导抗测试诊断鼓室积液韩军,李建瑞,陈海燕,魏永祥(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分泌性中耳炎为一常见病,其主要特点是鼓室内非化脓性积液[1]。耳镜检查及纯音测听对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文用导抗查分泌性中耳炎20例(40耳)并与鼓膜穿刺结果即是否有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