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双幽门畸形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8岁。因反复上腹胀痛十余年加重数日,服用抗溃疡药物疗效不显来院就诊,既往未做过特殊检查,否认有呕血及黑便史,吸烟20年,30支/日。查体:一般状态可,发育营养中等,腹部平软,剑突下偏右轻度压痛,未及包块,无肌卫。纤维胃镜检查:胃内潴留液较多,微浊,胃体各部形态如常,皱襞规整,蠕动尚好,各部粘膜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角部光滑,进镜至幽门前区,可见一条带状膈膜,跨过幽门管,此带将幽门隔为大小不等两个口,膈膜厚约约06cm,色泽红,无出血及糜烂。两口均可见有少量淡黄色泡沫样液体返流,两个口可随蠕动开放,闭合。右侧口(大弯侧)口径小,…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发锌含量及细胞免疫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锌(Zn)含量与细胞免疫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HP感染的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患儿44例和50例无HP感染儿童,用原子吸收光度计测定发Zn含量,用形态学方法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淋转率)。结果:HP感染患儿发Zn含量及淋转率明显低于未感染者(P<0.01和P<0.05),其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病理损害程度越重,发锌及淋转率越低。结论:缺Zn及淋转率低下与HP感染儿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HE染色法对148例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进行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结果:术后存在胆汁反流组(77例)的HP感染率与无胆汁反流组(59例)HP感染率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毕罗Ⅱ式术后(88例)与比罗Ⅰ式术后(48例)残胃HP感染率无显性差异(P>0.05)。胃大部切除术后时间越长,HP感染率越高。结论:残胃病变与HP感染有关。故术后定期行胃镜检查及HP测定。根除HP感染,减少残胃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唾液测定幽门螺杆菌抗原技术(HPS)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同时测试的方法,选取有上消化道症状来消化科门诊初诊的患者、经证实有胃Hp感染且根除治疗后4周复查的患者及无任何消化道症状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上述三组入选对象均有较高HP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57%、79.83%和76.7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14C—UBT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51.79%、34.45%、23.2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患者高于抗Hp治疗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8_32,X2=9.18,P〈0.05);在^14C—UBT阳性患者中HPS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82.76%、90.24%、90.0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腔中有较高的Hp检出率,胃Hp感染患者中大多存在13腔Hp感染。Hp根除治疗对杀灭胃内Hp有一定疗效,对口腔Hp感染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心理社会因素与十二指肠溃疡(DU)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问卷(MMPI)对经过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确诊的HP阳性的DU患36人,HP阴性的DU患22人及正常对照组55人进行测定。结果:HP(-)组抑郁量表T分别高于HP( )组及正常对照组,而HP( )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量表T分经统计处理无差异。结论:HP感染可能是部分DU发病的原因。但无HP感染的DU其发病可能与抑郁性障碍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亚硝基化合物、胃粘膜损伤均与胃癌前病变(PCG)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胃癌前病变(PCG)、非癌前病变(NPCG)和正常胃(NG)者的胃内理化因素的观察,就胃液的pH、幽门螺杆菌、肖液中其他细菌、亚硝酸盐还原菌株数等几项主要的指标。对比分析研究以了解其变异主要特点,旨在对胃癌的预防提供方向性指导。  相似文献   

7.
胃效室是一很少见病。在X线发现中占比例很少,多见于冒责门近小弯后壁,很少见于责门近小奇前壁或胃窦部,我院曾遇见一例报告如下。女性,15岁。间歇性腹痛4月,加重2天,仍有恶心,无腹胀、呕吐、黄疽及发热等。查体:贫血貌。腹部脐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快。叩诊清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生理反射存在。X线检查:胃形态正常,位于骼椅上3cm蠕动及张力正常。胃窦部粘膜增粗,小弯幽门前区见一2XI.scm大小向腔外迹出的整状突出影,基底部较窄,边缘锐利,轮廊光整,可见胃粘膜伸入其内。X线诊断:胃小弯幽前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保留幽门的胃癌根治术(STG)和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TG)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164例胃癌(TG:86、STG:78)患者资料,分析比较术后饮食减少量、体重丢失量、血浆蛋白变化、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及长期生存率、生存质量。结果 STG组手术创伤小,输血少,营养状况佳,生存质量高,不影响淋巴清扫的彻底性和长期生存率。结论 在无禁忌时尽可能保留幽门,如有幽门部直接浸润时仍应切除全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及其空泡毒素基因(vacA)亚型,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与胃上皮HLA-DR抗原表达间的关系。[方法](1)自39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中分离培养出39株幽门螺杆菌菌株,采用PCR方法鉴定39株菌株的ca-gA及vacA亚型;(2)采用HLA-DR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对上述已行cagA及vacA亚型鉴定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及22例阴性患的胃窦活检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胃上皮HLA-DR表达较阴性患更显;(2)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与胃上皮HLA-DR抗原表达程度间存在正相关;(3)感染cagA^ 菌株患较感染cagA^-株胃上皮HLA-DR抗原表达更明显;(4)本研究中vacAsla/m2亚型占90%,故未对不同vacA亚型与胃上皮HLA-DR表达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论](1)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诱导胃上皮HLA-DR抗原异常表达;(2)cagA^ 菌株可能通过胃上皮HLA-Ⅱ类分子介导而与宿主发生更为密切的相互作用,从而较cagA^-菌株引起更为显的胃上皮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方法: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21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例。结果:治愈率96.78%,复发率11.48%,无1例需外科手术治疗。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基本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仅限于少数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合并症处理。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 68岁住院号338603 以咳嗽、咳痰、气喘6~7年加重并心悸三个月入院。既往史:健康、否认胃病、肾病、结核病史。查体:肺:两肺呼吸音粗,右下可闻及少量湿性罗音. 肤:平软、肝、脾未触及,无包块,胃区无压痛。入院没一月,无明显诱因,自觉中上肤持续性疼痛,向背部放射,无黄染、无反酸,无呕吐呕心,剑突下有压痛。胃肠钡剂检查:食道正常,胃呈畸形状,粘膜涂布不满意,胃襞柔软,蠕动存在,幽门管开口于胃体下方小弯侧,幽门通畅,无狭窄,钡剂排出时间正常,十二指肠未见异常。印象:畸形胃,上消化道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及幽门迷走神经的胃大部切除术(PPVPG)治疗幽门管溃疡穿孔的疗效。方法对28例幽门管溃疡穿孔采用修补术加PPVPG。结果BAO与术前比较平均下降76.8%,术后MAO平均为10.11mEq/h;胃排空时间5例较快,22例(81.5%)正常;无1例出现倾倒综合征和腹泻;3例有轻度肠胃返流,24例无返流。平均随访8.5年,除1例术前误诊为单纯溃疡穿孔于术后第4个月死亡外,27例均健在。无1例溃疡复发,Visick Ⅰ、Ⅱ级占96.4%。结论PPVPG治疗幽门管溃疡穿孔的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人群胃内的分布情况。方法:对300例行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150例1个月内未服用抗Hp药物(未服药组),150例1个月内不规则服用抗Hp药物(不规则服药组),分别取胃窦、胃体、胃底黏膜行病理组织切片,HE、美蓝染色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对各部位单独检出率及多部位联合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未服药组Hp总检出率为88.7%,不规则服药组Hp总检出率为85.3%。未服药组胃窦检出率最高为82.7%,其次为胃体74.7%、胃底67.3%;不规则服药组胃底检出率最高为76.7%,其次为胃体72%、胃窦64.7%。多部位联合活检比单部位检出率高,胃窦、胃体、胃底三部位联合活检检出率最高为100%。两部位活检未服药组以胃窦和胃体联合最高,达97.7%,不规则服药组的胃底和胃体联合最高,为94.5%。结论:Hp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各部位分布不均,随环境改变,从胃窦部向胃底部移行。  相似文献   

14.
罗家林 《广西医学》2012,34(2):221-22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21例临床疑诊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的幽门部进行检查,分析声像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幽门的形态,可见胃腔扩张,胃液潴留,胃窦部蠕动亢进及胃逆蠕动,幽门肌增厚,黏膜水肿及幽门管延长,幽门环状肌为低回声,黏膜呈稍强回声,管腔呈无回声,横断面呈靶环征,纵断面呈宫颈征;幽门肌厚度、幽门管长度超声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相接近(P均>0.05).结论 高频超声准确率高,且具有安全无创、快速便捷、可重复性强、费用低廉等优势,可作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鼠胃幽门括约肌AChE阳性神经支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幽门括约肌胆碱能神经元的特性性分布状态。方法:采用AChE组织化学方法在冰冻切片和胃-幽门-十二指肠连续全层撕片上显示AChE阳性神经元成分。结果:括约肌的解剖结构特异,于胃端侧与肠端侧括约肌肌层结构复杂,有较丰富的ENS直接支配。括约肌的粘膜下层及肌层有富含胆碱能神经元的内源性小神经节和AChE阳性纤维网,尤以大弯侧最多。AChE阳性神经丛的密度及丛内胞体数量,在与括约肌紧邻的胃和肠之间存在差异。结论:幽门括约肌胆碱能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布状态可能与其对括约肌舒缩的特异调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胃部疾患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各80份,同时设正常对照标本80份。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其幽门螺杆菌。结果:三种病例及正常对照组其阳性率分别为:慢性胃炎组77.50%(62/80),消化性溃疡组82.50%(66/80),胃癌组62.50%(50/80),正常对照组16.25%(13/80)。三病例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Hp感染很可能是胃癌发生的致瘤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对青年人胃癌的认识,方法,我们分析了1992年以来10年中经胃镜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5岁以下青年人胃部癌46例资料。结果:46例青年人胃癌,男女之比为1:1.3,早期癌1例,中、晚期45例;部位以胃角部胃体部为主;病理分型未分化和低分化为主,27例给予手术切除治疗;46例经病理切片查幽门螺杆菌,33例阳性,结论:青年人胃癌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早期诊断率极低(2.1%),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58.7%)幽门螺杆菌感染率71.7%与同期中老年胃癌相似。  相似文献   

18.
为保持幽门正常生理功能.克服胃次全切除术所致的某些并发症,1990年以来作者施行保留神经支配的幽门上下套缝法胃次全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8例,术后经5~16个月随访,溃疡症状完全消失.体重增加,无倾倒综合征及返流性胃炎等并发症发生,均恢复了正常工作,术后胃液化验、胃镜及钡餐透视观察幽门开放与关闭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成形在贲门胃底部占位性病变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201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贲门胃底病变患者100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按照排除标准排除6例,其余94例患者分组,对照组(B 组)40例单纯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试验组(A 组)54例患者附加幽门成形,两组均无失访病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期间临床观察指标、远期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时复查胃镜提示幽门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胃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住院期间各观察指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近端胃大部分切除附加幽门成形可减少胃潴留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我院学习采用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8例,经复诊和胃镜检查。效果满意:1胃大部切除及浆肌瓣的制备按常规胃切方法,自幽门上2cm处游离胃结肠韧带,胃小弯侧胃切迹上2公分,紧贴胃壁分离小网膜至幽门上9公分,小网膜与胃壁间被分离开约2.5~3.0公分一裂孔,避免损伤胃左右动脉主干及迷走神经前后支,常规在胃体断胃,小弯侧用7号丝线作间断交锁褥式缝合关闭,大弯侧留3.5~4公分待重健用。在小弯幽门前9公分处与大弯距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