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血清胆固醇常规方法对常见胆固醇参考物质的基质效应和常规方法的校准偏差.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的方法为对比方法,用胆固醇氧化酶法的6种常规测定系统为待评方法,测定30个新鲜冰冻人血清和37种制备物的总胆固醇.将两法测定新鲜人血清的结果作直线回归,求得Y预测值双侧95%的允许区间,评价制备物的基质效应.通过分析新鲜冰冻人血清样品常规方法和对比方法结果的差异,评价测定系统的校准偏差.结果 胆固醇制备物的基质效应依品种而异,冰冻血清几乎没有基质效应,冻干血清表现为负基质效应,乙醇基质校准液呈正基质效应.所有系统新鲜冰冻血清测定值同对比方法测定结果均呈较好的直线相关.A,B,E系统显负偏差,C,D,F系统显正偏差,但偏差大多处于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可满足临床需求,个别测定系统需进行改进.结论 在我国血清胆固醇测定系统上,制备物的基质效应普遍存在,部分常规系统存在校准偏差.为实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室间的可比性,临床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2007年全国室间质量评价(EQA)临床化学项目材料和13种市售制备物血清尿素测定在7种脲紫外速率法测定系统上的基质效应,并考察这些测定系统的校准偏差.方法 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EP 14-A2试验方案,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作比对方法,7种尿素酶常规方法为待评方法,用比对方法和待评方法同时测定25份新鲜冰冻人血清和EQA材料及市售制备物.考察常规方法和比对方法测定EQA材料(或市售制备物)结果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测定新鲜冰冻人血清样品数量关系的一致程度,评价样品的基质效应.考察新鲜冰冻人血清样品常规方法和比对方法结果的差异,评价测定系统的校准偏差.结果 8种EQA材料和3种市售制备物对参加评价的所有测定系统无基质效应,1种市售制备物对所有系统都表现基质效应,其他样品视系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情况.7种测定系统中的6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校准偏差:同直线Y=X相比,系统A的斜率、截距偏差均小于5%,不存在明显校准偏差.系统B、C、D、F、G的斜率偏差小于5%,截距偏差大于5%,存在一定的校准偏差.系统E的斜率和截距偏差均大于5%,表现为存在校准偏差.结论 样品的基质效应和测定系统的校准偏差影响血清尿素测定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应充分重视基质效应和校准偏差对临床检验量值溯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血清肌酐测定常规方法的校准偏差及肌酐制备物常在常规方法上的基质效应.方法 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和标准化协会(CLSI)EP14-A2评价方案,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LC/MS/MS)测定血清肌酐的方法为比对方法,15种常规肌酐测定系统(7种酶法,8种苦味酸法)为待评方法,测定40个新鲜冰冻人血清和36种制备物的肌酐浓度,评价制备物的基质效应和测定系统的校准偏差.结果 大部分商品制备物(29/30)在苦味酸法系统上表现出基质效应,少部分商品制备物(13/30)在部分酶法系统上表现出基质效应.我中心6个制备物在所有15个系统上均未观察到基质效应.所有常规系统新鲜冰冻血清测定值与比对方法测定值间均呈较好的直线相关,所有苦味酸法和部分酶法测定肌酐方法存在校准偏差.结论 基质效应和校准偏差存在于常规肌酐测定方法,必须重视这些因素,提高肌酐测定结果的正确度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胆固醇检测试剂的校准偏差和基质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试验胆固醇试剂的校准偏差和基质效应。方法 用酶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鲜血清和不同基质类型的校准注胆固醇浓度,比较两法的测定结果。结果 多数被检试剂-校准物系统存在校准偏差(=3.5%至+9.4%);所有被检试剂对冻干血清、胆固醇水溶液等制备物有不同程序的基质效应,而冰冻人血清基质效应最小。结论 制备胆固醇校准物需充分认识指定度剂条件下的基质效应,根据新鲜血清测定结果,做出正确定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21种样本(血清及制备物)的尿酸水平,评价其对13种尿酸常规检测系统的基质效应。方法根据卫生行业标准WS/T356-2011,以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LC/MS/MS)为比对方法,将不同厂商生产的13种尿酸检测试剂盒(均为酶法)分别与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组成常规检测系统,并以此为评价方法。样本包括4种校准品、5种室间质量评价(EQA)样本、6种质控品、3种制备物(1种猪血清和2种水溶液制备物)、1种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标准参考物质(SRM)909c、2种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检验医学参考实验室外部质量评价计划(RELA)样本,共计21种。用比对方法和评价方法分别测定40份新鲜冰冻血清和上述21种样本。将比对方法和评价方法尿酸测定结果进行直线回归分析,求得Y预测值双侧95%可信区间,评价血清及制备物的基质效应。结果 21种评价样本中有5种基质为新鲜血清或冻干血清的样本(2种EQA正确度验证血清、2种RELA样本和SRM 909c)在所有常规检测系统中均未观察到基质效应。2种校准品(朗道和迪瑞)仅在1种常规检测系统中有基质效应。5种EQA样本中除用于正确度验证的新鲜血清样本外,其他冻干血清样本在较多常规检测系统中存在基质效应。6种质控品中有4种在所有常规检测系统中无基质效应,2种高值质控品显示负基质效应。结论新鲜血清基质样本是可靠的检测样本,可在标准物质制备、质控品制备和EQA中使用。某些校准品在非配套系统中可能存在基质效应而产生校准偏差,因此在使用这些校准品前最好经过基质效应评价或方法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不同检测系统使用经参考方法赋值的冰冻人血清样本作为校准品进行校准后,不同来源样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结果的可比性与准确性的改变程度.方法 5份经4家候选参考实验室应用不含磷酸吡哆醛的ALT参考方法定值的冰冻人混合血清样本用于评价广州地区10个不同检测系统ALT催化活性结果的可比性与准确性.其中一个样本用作校准品校准各系统.比较校准前后各系统间新鲜血清样本与商品制备物测定结果的变异与偏倚.结果 校准后,各检测系统间新鲜血清测定结果的变异由11.90%~8.60%下降到6.78%~2.30%,偏倚则从-12.52%~-8.44%下降到-3.36%~-0.08%.校准后,常规系统测定新鲜血清结果与参考方法的回归曲线的斜率和截距比校准前更接近1和0;而商品制备物测定结果校准后的斜率和截距则无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定值冰冻人血清样本作为校准品可以改善不同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但由于基质效应的存在不能改善商品制备物测定结果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匀相法试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国内市场上常见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匀相法试剂的分析质量.方法 用超速离心-HPLC法作为比对方法,7种HDL-C试剂和校准物与Hitachi 7170A组合构成的7种分析系统为待评方法.用比对方法和常规方法同时测定40份新鲜人血清,考察匀相法的精密度、偏差和总误差等.结果 7种匀相法试剂均具有良好的精密度(CV<4%).与超速离心-HPLC法相比,方法A、B和D测定的平均百分偏差(1.33%,4.98%和4.78%)、在医学决定水平上的偏差(<5%)和总误差(-4.3%~7.8%,-3.2%~12.9%和-0.8%~11.5%)达到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分析性能.方法 C虽然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测定结果存在显著负偏差(平均偏差-19.74%),提示校准物的定值偏低.方法 E、F和G与UC-HPLC的相关系数R2<0.975,40份样本测定的平均绝对百分偏差>5%,存在一定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问题.除方法G以外其他6种方法测定的总误差均达到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LA88)的要求.结论 目前有些HDL-C匀相法试剂的分析质量还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实验室应重视HDL-C试剂的选择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常规检测系统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正确度。方法以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参考方法和两种常规检测系统(简称A法、B法)同时测定20份新鲜单人份血清样品。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9-A2文件评价两种常规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正确度,并用改良Bland-Altman图形分析法进行验证,评价常规检测系统与参考方法测定结果的一致性,综合判断常规检测系统的测定结果。按CLSI EP14-A2文件评价A、B两种方法校准品的基质效应。结果 A法、B法与IFCC参考方法测定结果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A=0.982 9XIFCC+0.010 8,YB=0.938 3XIFCC+0.012 9,平均偏倚分别为-1.1%、-5.5%。A法和B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方程为YB=0.955 2XA+0.001 36,R2=0.997 6。A法和B法的校准品均存在基质效应,其中A法校准品的基质效应更明显。结论 A法与IFCC参考方法正确度性能一致,B法与IFCC参考方法正确度性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建立37℃α-淀粉酶(α-Amy)参考方法,对酶校准物定值,探讨血清α-Amy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方法 依据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推荐的参考测量程序建立α-Amy酶催化活性参考方法,测定α-Amy有证参考物(CRM)IRMM-456,验证其准确性,并对其精密度进行评价.同时用参考方法对制备的酶校准物进行准确定值,按照NCCLS EP9-A方案留取40份不同α-Amy浓度范围的人血清,采用A~E五种临床常规检测组合在使用自制酶校准物校准前后测定α-Amy,分别与参考方法进行比较,计算这五种常规方法在使用自制酶校准物校准前后测定结果与参考方法的相对偏倚及相关系数.结果 用参考方法测定IRMM-456结果是547.2 U/L,在其给定的546±18 U/L范围内.所建立的37℃α-Amy参考方法总CV<0.5%.用制备的酶校准物校准前后的五种常规方法和参考方法进行比较,相关性均良好(r2>0.98),校准前后的相对偏倚A方法从30%变为10%以下;B方法从30%变为15%以下;C方法从35%变为10%以下;D方法从20%变为8%以下;E方法从35%变为10%以下.结论 所建立的37℃α-Amy参考方法准确可靠,采用参考方法为酶校准物定值后校准常规方法,可以提高血清α-Amy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循环酶法试剂盒测定血清总胆汁酸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循环酶法胆汁酸(TBA)试剂盒的差异及其基质效应.方法 6种TBA试剂盒(以A~F表示)各自用其所带校准品定标,测定其批内与批间精密度和部分试剂的线性,并检测20份浓度介于2.85~104.6 μmol/L之间的新鲜血清与4个厂家生产的9种质控品;其中3种试剂再改用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式会社(简称日本一化)的校准品进行定标并测定前述标本,以日本一化的结果作为参照体系,比较其结果的差异.结果 6种试剂中有4种试剂的批内与批间精密度<5.0%,B、D试剂的批间精密度分别达6.90%和7.48%;A、C、D、F 4种试剂的线性范围均比其说明书标示值有所降低;C、D、E、F测定新鲜血清TBA的结果与日本一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B相差较大(P<0.001).用日本一化的校准品为C、D、F定标后重新检测20份新鲜血清,C测定结果与日本一化差异无显著性,但F测定结果与日本一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D测定结果平均上升40%(P<0.001).B、D、F测定9个质控品的结果,其中7个均比日本一化高出1倍.结论各厂家的第5代循环酶法TBA试剂盒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试剂的基质效应明显,校准品靶值转移亦可能存在问题.应选用质量较好的试剂盒,避免出现严重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校准品和质控品的基体效应。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文件EP14-A,以Beckman Coulter公司检测系统(BC)和5家国产试剂(分别用A、B、C、D、E表示)-日立仪器检测系统为被评价方法,以罗氏公司试剂(Roche)-日立仪器检测系统为比较方法,用被评价方法和比较方法检测40份新鲜患者样本、罗氏公司cfas、伊华公司(YH)校准品和市售的6种质控品(分别用a1、a2、b1、b2、c1、c2表示)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用直线回归方法统计数据,以回归直线的■估计值■的95%可信区间,估计这8个处理过的样本在6种检测系统中的基体效应。结果2种校准品和a1、a2、b1质控品在6种检测系统中没有基体效应存在,质控品b2在国产试剂C、D、E检测系统,c2在E检测系统存在基体效应。结论在室间质评和常规检测中应重视校准品、质控品在不同检测系统间的基体效应,以供合理选择,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参考方法评价国产GGT试剂的溯源性.方法 按照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有关GGT活性测定的要求建立参考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系列文件对建立的参考方法的主要性能进行评价;应用建立的参考方法评价国内不同厂家的GGT试剂在罗氏Cobas 6000和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结果的溯源性,并用经参考方法定值的新鲜人血清作为校准品实现不同检测系统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结果 GGT参考方法的批内不精密度和总不精密度均<1%,与国际参考实验室外部质量评价计划样品靶值的相对偏倚在等效限内;校准前常规检测系统与参考方法GGT检测结果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最大偏倚分别达到-47.53%、-34.11%、-30.07%,平均偏倚分别为14.53%、12.88%、12.48%;使用新鲜血清作为校准品校准后,最大偏倚分别降至-17.63%、-5.88%、-4.08%,平均偏倚降至7.50%、2.70%、1.87%.结论 GGT参考方法性能符合要求.应用参考方法赋值的新鲜人血清作为校准品进行校准是实现国内不同厂家酶学试剂检验结果一致性和可比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血清总甘油的方法.方法 以[13C3]-甘油作内标,用氢氧化钾异丙醇溶液水解血清甘油酯为游离甘油,将游离甘油转化为苯甲酸酯,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离检测,用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 甘油/内标峰面积比与甘油浓度(0.565~4.517 mmol/L)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 9;测定不同浓度血清总甘油批内变异系数(CV)平均为0.52%(范围0.21%~2.62%),总CV平均为1.15%(范围0.62%~2.00%);分析国际和国家标准物质,测定值与认证值的偏倚小于1%(-0.20%~1.06%).结论 建立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血清总甘油方法,方法特异、精密、准确,可望用作血清总甘油测定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两种互通性评价方案评价16种17-羟孕酮制备物的互通性。方法互通性研究,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之间北京医院检验科的新鲜人血清共52份。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间标准化研究所文件(CLSI)EP14-A3和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互通性评价工作组报告,以血清17-羟孕酮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LC/MS/MS)为比对方法,3种临床常规分析系统(1种放射免疫法,2种LC/MS分析法)为待评方法,一同测定52个人血清样本和16种制备物的17-羟孕酮浓度,评价制备物质的互通性。结果综合两种互通性评价结果,所有正确度验证材料和国家甾体激素标准物质在LC/MS分析系统中都显示出良好的互通性,6/9的EQA材料在三种常规分析系统中都显示出互通性。其中所有材料在偏倚差值法中所有材料的LC/MS分析系统中都显示出良好的互通性。结论两种互通性评价结果有所差异,使用新鲜冰冻人血清作为血清17-羟孕酮的质评材料均能满足互通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血清ALT与AST测定的基质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评价7种室间质量评价(EQA)材料和4种市售材料在9个检测系统上测定血清ALT和AST的基质效应。 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14-A2指南,根据ALT和AST的参考方法建立不含磷酸吡哆醛的比对方法。9个检测系统的常规方法为待评方法。用比对方法和待评方法同时测定新鲜人血清、EQA材料及市售材料的ALT和AST水平,评价非血清样品的基质效应。 结果:ALT测定中1种EQA材料对所有检测系统均表现基质效应,AST测定中2种EQA材料对所有检测系统无基质效应,其他材料视系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结论:基质效应影响血清ALT和AST测定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应充分重视基质效应对临床检验量值溯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potassium measurements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across Canada. DESIGN AND METHOD: The flame atomic emission spectrophotometry referenc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otassium was established at the Canadian Reference Laboratory by usi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s. The method was subsequently used to assign target values for potassium to Canadian Reference Laboratory's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human-serum-based testing material. A total of 503 laboratories participated and 9,279 individual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test resul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Bias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difference plots. RESULTS: Clinically significant bias (>1.6%) was observed in 45.9% of the laboratories. Bias ranged from 0.34 mmol/L to -0.54 mmol/L. At low concentrations (<3.5 mmol/L) a positive bias was most frequently observed (14.7% of analytical systems). At high potassium concentrations (>5.1 mmol/L) a negative bias was most frequently observed (31.4% of analytical systems). CONCLUSION: Inaccuracy in potassium results can contribute to test redundancy and mismanagement of patients, while prohibiting the merger of laboratory data from disparate testing sites for the purpose of trending and consolidation within a "universal health record." Inaccurate test results and the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among laboratories adversely impact our ability to establish common reference intervals and critical limits. This inability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medical decisions and patient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