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后内侧倒L形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与前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累及双髁后侧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3例累及双髁后侧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接受前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29例(对照组),后内侧倒L形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24例(观察组),比较两组膝关节评分(HSS)、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12-26个月随访,观察组HSS评分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累及双髁后侧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通过后内侧倒L形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能提供良好的显露,损伤小,有利于骨折复位固定,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孙晓  盛路新  殷照阳 《海南医学》2013,24(18):2730-2733
目的探讨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固定方法及手术入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对13例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按照罗从风等的胫骨平台的CT三柱分型,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桡骨远端"T"型钢板固定2例单纯后外侧髁骨折,采用俯卧位后内侧和后外侧双切口或后内侧倒"L"入路重建钢板及桡骨远端"T"型钢板固定治疗4例后内侧髁合并后外侧髁骨折的病例,7例前方合并后方粉碎骨折的病例采用联合入路、漂浮体位4.5 mm系列钢板固定前侧骨折、3.5 mm系列固定后侧骨折。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了7~2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即刻的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4~18分,平均16.4分,术后6个月的HSS评分为75~96分,平均为85.3分,1例出现前外侧切口部分肌肉坏死,局部换药后治愈,2例出现小腿内侧麻木,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3个月后恢复。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后外侧髁时,应根据骨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联合不同的手术入路,便于直视下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疗效。 方法 自2011年7月至2014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并收治了胫骨平台后侧骨折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9~55岁(平均45.8岁);其中17例为单纯后柱骨折,4例合并内侧或外侧柱骨折,单纯后柱骨折中8例患者为后内侧骨折,5例患者为后外侧骨折,4例患者同时累及后内和后外侧。用改良后侧手术入路术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本组患者中有4例合并内侧柱或者外侧柱骨折,取“漂浮”体位,采用前内或者前外侧联合入路。采用DeCoster 提出的评价方法对术后即刻复位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美国特种医院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术后12个月患膝功能进行分析。 结果 21例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即刻X线复查,骨折复位良好。本组患者均获得长时间随访,随访时间12~22(平均16.2)个月。患者10~12周开始部分负重锻炼,骨折愈合后可逐渐完全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12~15(平均13)周,无骨延迟愈合、不愈合、内固定失效、关节僵硬,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查膝关节的屈伸度平均为5°~130°,根据美国特种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87.2分(65~94分),优良率为90.5%。 结论 经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操作简单、骨折暴露充分,固定切实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2015年1月对30例合并后柱骨折和外侧柱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对膝关节功能(HSS评分)、X线胫骨平台复位情况(Rasmussen评分)、胫骨平台内外翻角、后倾角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本研究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14±4.7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53±4.27)周;最后一次随访HSS评分(83.96±5.17)分,Rasmussen评分(15.69±1.76)分。结论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显露,从而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良好的力线、坚强内固定,达到术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以恢复膝关节功能,减少复位丢失、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后内伴后外侧骨折8例,后内侧劈裂骨折5例,后外侧劈裂骨折6例,合并胫骨近端骨折1例。根据后柱累及部位不同采取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骨折复位固定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78.32±2.01)mL,住院时间(16.12±1.23)d,骨折愈合时间(17.52±0.58)周,完全负重时间(17.60±1.22)周,膝关节活动度(115.36±2.6)°。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者13例(65%),良者4例(20%),优良率85%。结论:膝关节后侧(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复位及支撑钢板固定术具有复位合理、固定稳定性高、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等优点,可作为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短期临床疗效。方法:19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经后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后内固定,其中17例内髁后方骨折或双髁后方联合骨折采用后内侧或后内后外联合入路,2例单纯外髁后方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结果: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2~16个月,平均13.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X线愈合时间平均为12.3周(9~17周)。术后12个月膝关节Hohl评分,优14例,良5例。结论: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方骨折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胫骨外髁前外侧非负重区截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胫骨外髁前外侧截骨治疗的2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9例;年龄26~59岁,平均(42.2±9.2)岁.骨折Schatker分型Ⅱ型16例,Ⅴ型3例,Ⅵ型5例;所有24例采用胫骨外髁前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中经胫骨外髁非负重区截骨显露复往后外侧骨折并使用外侧排筏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3.1个月(12~24)个月随访.术后即刻骨折复位质量Rasmussen评分平均(17.3±0.8)分;其中优19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24例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X线片示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3.1±1.1)周.未见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出现后侧切口皮缘表浅的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愈合.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3.0±6.4)分,其中优1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8%.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胫骨外髁非负重区截骨入路允许足够的空间对骨折进行直接显露及操作,联合外侧排筏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可靠,手术体位摆放方便,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04-01~2009.06收治的17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采用后内侧和后外侧人路治疗,评价其内固定方式和术后临床疗效。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3~21(15.3±2)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优13例,良4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及内外翻情况。结论经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可充分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减少前方入路大范围剥离所带来的软组织并发症,直视下骨折块可以获得良好复位和牢固固定,充分防止力线的改变和骨折的再移位,有利于患者良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后侧手术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胫骨平台后侧骨折11例,后外3例,后内6例,后内、后外广泛骨折2例。外侧髁后外侧骨折采用后外侧倒L形切口,内侧髁后侧骨折、外侧髁后内侧及内外侧髁后侧广泛骨折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直视下解剖复位骨折后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5个月。骨折愈合12~19周,平均15.2周。完全负重12~26周,平均16.5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抗凝、活血化瘀治疗1周后恢复。术后24周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82~90分,平均为85.3分。结论:采用膝关节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具有手术野暴露清楚、复位准确、内固定安置方便、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有完整资料的12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患者。采用后内侧及后外侧手术入路,分别显露胫骨平台后内和后外侧髁,直视下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内固定物支撑固定。如有半月板后角损伤一期修复;如合并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二期关节镜下重建。结果 10例患者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6.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4周,平均13.6周;术后3个月时均完全负重,术后1年HSS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score)80~95分,平均89.1分;无术区皮肤坏死,感染和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采用膝关节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髁骨折,效果良好;且通过二期关节镜重建损伤的前交叉韧带,有效地弥补了后侧入路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经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手术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经内侧入路单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间经内侧入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21例。取膝关节内侧切口显露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块,撑开骨折间隙,C臂机监视下经此间隙撬拨,植骨填充复位外侧平台满意后以克氏针固定;直视下复位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以4.5 mm空心螺钉和支持钢板内固定。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随访终末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和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评分。结果 15例患者随访10~13个月,平均11.5个月。6例患者失访,剔除出组。术后即刻和随访终末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终末时,屈膝100°~135°,平均122.3°;伸膝0°~7°,平均2.9°。膝关节HSS评分78~94分,平均86.8分;13.33% (2/15) 患者为轻度骨关节炎;无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内侧手术入路能够同时修复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和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坚强内固定可以充分防止力线改变和骨折再移位,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易漏诊,主要累及胫骨平台内、外侧髁的后1/3。大部分需手术治疗,手术入路依骨折类型可选用外侧切口,后外侧切口,后侧"S"形或"L"切口及前后联合入路等。骨折复位多采用从后向前、从内向外的复位顺序,后内髁的解剖复位及有效固定至关重要,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可同期或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方法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选取15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 治疗,随访观察疗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参照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15例均获随访,时间24~40周.平均32周.随访结果 显示,本组优13例,良2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结论 后侧入路较前侧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减少软组织损伤,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内固定及膝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8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优6例,良2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结论后侧入路较前侧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和探讨伴有后方劈裂或压缩的内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获得随访的28例伴有后方劈裂或压缩的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后内侧入路固定,使用防滑钢板进行固定治疗,术后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在4~7个月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8.5周.患者愈合后,膝关节的功能评定为优18例,良5例,中5例,优良率82.1%.结论 使用防滑钢板经后内侧入路固定治疗伴有劈裂或压缩的内侧平台骨折,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智琨 《中外医疗》2016,(27):54-56
目的:分析并探究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一2015年4月间该院接诊的88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则采取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各纳入病患4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评分、骨折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1.4±4.8)分,骨折复位良好率为93.2%,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膝关节扩大内后侧入路对胫骨平台内侧及内后髁骨折的手术显露复位及胫骨后内侧阻挡钢板结合前内侧“竹筏”固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23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合并伤。采用膝关节扩大内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后前内侧采用T型3孔排钉固定+后内侧重建板塑形后阻挡固定。通过X线检查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及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功能评分。 结果 术后X线检查均提示骨折解剖复位,关节面平整,平台后倾角恢复正常; 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为14~18分。切口愈合时间12~14 d。患者随访5~38月,骨折愈合时间3~6月。KSS膝关节临床功能恢复评价优18例、良5例,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胫骨平台内后髁骨折采用膝关节扩大后内侧手术入路,创伤小,手术显露好,能直视下进行解剖复位,后侧阻挡钢板支撑保护,允许患者早期负重和屈膝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8.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CT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HW  Zhao GS  Wang ZY  Pan J  Wu LJ  Xu B  Xu GF  Xu L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180-184
目的 探讨新的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CT分型、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采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获得随访的患者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26~68岁,平均41.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伤4例.应用CT分型:Ⅰ型,后内髁劈裂骨折7例;Ⅱ型,后外髁劈裂骨折5例;Ⅲ型,后外髁塌陷骨折11例;Ⅳ型,后外髁劈裂塌陷骨折2例;Ⅴ型,后内髁劈裂及后外髁塌陷骨折14例.结果 本组39例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平均15.2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2~20周,平均15.6周.无切口感染,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骨不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评分标准:优20例,良14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为87.2%.骨折复位满意度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价,优28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2.3%.结论 基于三维CT的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分型可明显提高骨折分类的可靠性,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计划、决定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是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有价值的分型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w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classification,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6 to July 2009, a total of 39 patients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posteromedial and posterolateral knee approaches. There were 23 males and 16 females. The mean age was 41.6 years old (range:28 -68). Among all patients, the causes were traffic accidents (n =26), falls (n =9) and other injuries (n=4). By CT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type Ⅰ with posteromedi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split fracture(n=7), type Ⅱ with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split fracture (n=5), type Ⅲ with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depression fracture (n=11), type Ⅳ with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split depression fracture(n=2) and type Ⅴ with posteromedial split and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depression fracture (n=14).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18.1 months (range:12-30). The radiographic bony union time was 11 -16 weeks (mean:15.2) and the full weight-bearing time 12-20 weeks (mean:15.6). No infection, knee varus/valgus, nerve injury or screw loosening/breakage was found. Bony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smussen functional scoring,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20, good in 14 and fair in 5. 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7. 2%. The radiological results were graded with the Rasmussen score to evaluate the reduction of fracture. The outcome was excellent in 28, good in 8 and fair in 3. 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2.3%. Conclusion This new CT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guide the clinicians to select appropriate treatment plans and design an ideal regimen of operative approach and internal fix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