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采用三维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成人双颌前突患者辅助种植钉内收后前牙区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取35例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后使用种植钉支抗内收前牙。治疗前后采用CBCT三维成像观察前牙区牙根长度、骨开窗及骨开裂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上颌尖牙、下颌侧切牙、下颌尖牙唇侧骨开窗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舌侧骨开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前牙、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唇侧骨开裂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下颌中切牙外,其余前牙舌侧骨开裂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下颌前牙牙根长度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上颌尖牙牙根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拔牙患者采用辅助种植钉内收前牙的过程中存在牙根吸收及骨缺损风险,因此矫治过程中需注意转矩控制并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方法选取在华北理工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4例,年龄14~45岁,将其按下颌平面角测量值分为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用NewTom自带处理软件分别测量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唇侧皮质骨骨密度、松质骨骨密度和舌侧皮质骨骨密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侧切牙唇舌侧皮质骨和松质骨骨密度均大于中切牙(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间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存在差异,提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患者在正畸矫治时应予以不同的矫治设计,侧切牙的移动要比中切牙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依据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图像分析新疆维吾尔族成人下颌前牙区颌骨形态。方法牙齿缺失维吾尔族成年患者80例,行CBCT检查后测量下颌前牙区颌骨外形、唇舌侧宽度和近、远中距离。结果 80例下颌前牙区颌骨唇侧形态均呈凹形,且最凹点均位于下颌骨上1/3和中1/3;下颌前牙区颌骨舌侧形态多样,尖牙中凸形所占比率最高(47.50%)、其次为平坦形(22.50%),中切牙和侧切牙中平坦形所占比率最高(40.00%、36.25%)、其次为凸形(30.00%、31.25%);左、右侧尖牙、侧切牙及中切牙颌骨舌侧宽度在下颌骨下缘的皮质骨上缘最宽,其次为根尖处及颌骨中1/2,牙槽嵴顶处最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侧尖牙牙槽嵴顶[(8.72±0.13)、(8.57±0.16)mm]和根尖[(9.76±0.31)、(9.68±0.33)mm]颌骨唇舌侧宽度高于女性[(8.10±0.09)、(8.13±0.10)mm;(8.81±0.30)、(8.71±0.30)mm](P0.05);左、右侧尖牙、侧切牙、中切牙牙槽嵴顶的近中及远中距离为4.52~6.83mm,其中尖牙近中及远中距离最大,侧切牙次之,中切牙最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右侧下颌尖牙区远中距[(6.89±0.07)mm]、近中距[(6.52±0.08)mm]均大于女性[(6.69±0.09)、(6.18±0.10)mm](P0.05)。结论维吾尔族成年人下颌骨前牙唇侧形态均为凹形,舌侧形态多样,唇舌侧牙槽骨较薄。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下颌后牙种植术中,由于下颌神经管走行于下颌骨体内,有时可损伤下齿槽神经,因而制约了牙种植术的应用。因此,牙种植术的应用需详细了解下颌神经管的解剖结构。目的:观察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内的走行及管内的解剖结构。方法:共纳入15具成人牙下颌骨标本与4具新鲜下颌骨动脉灌注标本。纳入对象均牙列完整,后牙无缺失,牙槽骨无吸收。测量15具成人牙下颌骨标本下颌管走行及其管腔各径长度,包括下颌管横径与纵径,下颌管至上下内外缘距离。观察4具新鲜下颌骨动脉灌注标本管内下颌神经管内神经、血管位置关系。结果与结论:下颌管内缘至舌侧骨板的距离比下颌管外缘至颊侧骨板距离短(P〈0.01);下颌管上缘至牙槽嵴顶的距离较下颌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大(P〈0.01)。表明下颌管在下颌骨体部走行中偏舌侧、偏下颌骨下缘。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体部的部分横径小于纵径(P〈0.05),亦即下颌管截面形态为上下径略长的椭圆形。神经管横纵径于前后牙位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还发现在暴露的下颌管腔中下牙槽神经及伴随血管有一层被膜包绕成神经血管束,血管位于神经上方,而且位置恒定,并发出小分支包绕神经。结果提示,下牙槽血管神经束在下颌管内走行中血管位于神经之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锥形束CT分析研究人群中下颌前牙、牙根和根管形态。方法调取2019年8月至2022年3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拍摄的934例患者包含下颌前牙在内的CBCT影像资料,记录其牙位、牙根数目,并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根管形态进行分型。结果共纳入下颌前牙5268颗,其中下颌中切牙1701颗,下颌侧切牙1765颗,下颌尖牙1802颗。所有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均为单根,双根下颌尖牙的发生率为0.67%。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多根管的发生率依次为10.70%、23.23%和5.77%。下颌侧切牙多根管的发生率高于中切牙和尖牙(χ^(2)=250.838,P<0.01)。多根管的下颌前牙最常见的根管构型为VertucciⅢ型。下颌前牙多根管的发生率存在较高的对称性,当一侧为双根管时,对侧同名牙也为双根管的概率在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及下颌尖牙中依次为79.38%、85.17%、68.33%。不同性别间下颌前牙多根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人群的下颌前牙根管构型多样,最常见的多根管构型为Ⅲ型,左、右两侧多根管的发生率存在较高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月该院门诊随访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3例,根据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159例)和女性组(194例),根据年龄不同将男性组与女性组分为60~70岁和70~79岁两个亚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将男性组和女性组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两个亚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病变情况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男性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两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70岁者男性组与女性组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者男性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者男性组TG水平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者男性组TC和L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TG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女性,尤其70~79岁者TC、TG和LDL-C水平明显高于男性,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患者性别不同血脂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检查结合牙体分割微创拔牙技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97例(155颗)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CBCT明确IMTM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术中采用转角高速涡轮机夹持长臂裂钻分割牙体,以微创的方式分块拔除IMTM。记录拔牙时间、患者满意度、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采用t检验比较男、女间拔牙时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阻生牙类型及不同年龄段组间拔牙时间的差异。结果CBCT结果显示67.7%(105/155)的下颌管位于IMTM根尖的颊侧、22.6%根尖下方、9.7%舌侧,其中24.5%<1 mm;24颗(15.5%,24/155)IMTM根尖区舌侧骨板缺如,56颗牙(36.1%,56/155)<1 mm。IMTM以近中、垂直及水平向阻生最为常见,平均拔牙时间分别是(24.3±1.1)min,(15.6±1.2)min,(29.7±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85,P<0.001);术中8颗牙(5.2%,8/155)下颌管暴露,无1例舌侧骨板损伤致牙根移位。术后3例少量出血,1例发生干槽症,无1例发生下唇麻木,患者满意度在95.5%以上。结论CBCT应作为IMTM拔除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高速涡轮机牙体分割微创拔牙技术适用于各类IMTM拔除,具有创伤小、临床效率高、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功能性构音障碍(FAD)儿童的口部感觉-运动功能特征。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的FAD儿童61例为病例组,正常健康儿童90例为对照组。采用口部感觉-运动评估表对口部感觉及下颌、唇、舌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采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将病例组分为无多动病例组(n=48)和伴多动病例组(n=13),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的口部感觉-运动功能总分及口部感觉,下颌、唇、舌运动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 4.471, P <0.001)。对照组不同年龄组间口部感觉-运动功能总分及各项运动功能得分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H>17.015, P <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病例组不同年龄组间口部感觉-运动功能总分及各项得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H> 10.567, P <0.01),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病例组男童、女童口部感觉-运动功能总分、下颌、唇和舌运动得分均低于同性别对照组(t> 2.49, P <0.05);病例组男童口部感觉-运动功能总分,唇、舌运动得分均低于女童(|Z|> 2.409, P <0.05)。伴多动病例组与无多动病例组口部感觉-运动功能各项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FAD儿童口部感觉-运动功能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正常儿童和FAD儿童口部感觉-运动功能均随年龄增长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对成年人群尖牙窝区解剖结构进行测量分析,为不同骨面类型的前磨牙区种植提供一定指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建工医院、上海市同仁医院口腔科拍摄上颌骨CBCT的前磨牙缺失成人患者106例,根据上下颌的相对位置关系,从矢状方向将侧貌分为Ⅰ、Ⅱ、Ⅲ类面型3类,模拟植入直径分别为3.3mm和4.1mm的种植体,分析不同骨面型尖牙窝、种植体的位置关系。结果Ⅰ、Ⅱ、Ⅲ类面型第一前磨牙区骨倒凹测量深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Ⅱ类、Ⅲ类面型第二前磨牙区骨倒凹测量深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牙齿是否缺失尖牙窝区骨倒凹测量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前磨牙区与第二前磨牙区可用骨高度、拟植入种植体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前磨牙区可用骨高度、拟植入种植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未缺失患者可用骨高度、拟植入种植体长度明显大于牙齿缺失患者(P0.05);男性患者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A、B、C点到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明显大于女性(P0.05);牙齿未缺失患者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A、B、C点到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明显大于牙齿缺失患者(P0.05)。结论对于成年患者尖牙窝区实施牙齿种植术,尤其是Ⅲ类面型患者,术前需利用CBCT对于尖牙窝及种植体的位置进行分析,以避免唇侧穿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锥形束CT(CBCT)联合全景片在下颌骨阻生牙拔除术前检查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02例下颌骨阻生牙拔除患者(126颗下颌骨阻生牙)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口腔影像学检查,记录阻生牙相关变量:牙根成角、牙根数、牙根远端和近中根形态、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在术中和术后评估以上变量以作为金标准。   结果   全景片图像无法清晰显示牙根与下牙槽神经管三维关系,CBCT图像中显示清晰;全景片、CBCT及CBCT联合全景片在评估成角、牙根数、远中根的弯曲情况、远中根向近中或远中弯曲、近中根弯曲、近中根近中或向远中弯曲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评估牙根与下颌管关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拔牙时间为15.93±3.24 min,出血量为26.45± 3.15 mL,仅有1颗(0.79%)出现断根;术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断根、根折,1例出现舌侧骨板骨折;术后无出血、感染患者,有2例患者出现感觉麻木、1例患者出现肿胀和受限。   结论   CBCT联合全景片在确定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管之间的关系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对改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CT(HRCT)观察各年龄段健康人后鼓索神经小管(PCCT)及其毗邻关系.方法 对108名健康人采集颞骨HRCT,按年龄间隔10岁分为6组,每组18名,记录PCCT起始位置,测量其与面神经管乳突段(MSFC)及第二膝、外耳道后壁、圆窗下缘、砧骨短突最后缘的距离及角度,比较不同性别、侧别、不同年龄组间各...  相似文献   

12.
CBCT评价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增龄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 收集本院645例患者的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资料,分为6~15岁、>15~25岁、>25~35岁、>35~45岁、>45~55岁、>55~65岁、>65~82岁7个年龄段,测量牙釉质、牙本质、髓腔高度、髓底、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的厚度。结果 各年龄段的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的牙釉质厚度、牙本质厚度、髓腔高度、髓底厚度和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存在明显的增龄性变化,在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无明显的增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修正算法对宫颈癌患者锥形束CT(CBCT)影像进行修正,探讨CBCT影像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CIRS-062电子密度模体分别在Brilliance CT Big Bore 4D-CT模拟定位机及Truebeam加速器机载CBCT上执行CT扫描,获得计划CT(pCT)和CBCT的CT值-相对电子密度曲线。采用直方图匹配算法对CBCT影像的CT值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CBCT(mCBCT)。将25例宫颈癌患者的调强放疗计划分别移植到模体和患者的pCT、CBCT和mCBCT上进行剂量计算,比较其绝对剂量和剂量分布的差异。结果 模体等中心处,CBCT计算的绝对剂量与pCT计算的绝对剂量偏差为0.87%±0.24%,mCBCT与pCT的偏差为0.0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5,P<0.05)。患者治疗等中心处,CBCT计算的绝对剂量与pCT计算的绝对剂量偏差为1.05%±0.32%,mCBCT与pCT的偏差为0.1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3,P<0.05)。靶区剂量分布的剂量体积图显示,mCBCT的剂量分布和pCT的剂量分布相似,而CBCT的剂量分布和pCT的剂量分布差异较明显。结论 CBCT影像经算法修正后,可用于宫颈癌放疗中的剂量计算,并能提高剂量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获得中国健康成人内嗅皮层体积的正常参考值,分析内嗅皮层体积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自大型中国成人脑MRI数据库中抽取100份数据,按年龄18~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分为5组,每组20名,男、女各10名。手动勾画内嗅皮层边界,应用三维体积分析软件测量其体积,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及侧别内嗅皮层体积,对内嗅皮层体积与年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校正后男、女内嗅皮层体积分别为(2057.3±385.1)mm3和(2242.9±398.5)mm3,男性体积小于女性(t=-2.357,P=0.020)。不同年龄组、不同侧别内嗅皮层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嗅皮层体积与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获得中国成人内嗅皮层体积正常参考值;内嗅皮层体积无偏侧化,且并不随年龄增长而明显萎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咽癌动态增强MRI(DCE-MRI)相关参数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02例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初诊患者行DCE-MRI,获取ROI的DCE-MRI参数,观察其曲线特征,并分析DCE-MRI相关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鼻咽癌患者的曲线最大上升斜率(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T分期、N分期及临床分期MS差异有统计意义(P均<0.05);达峰时间(TTP)、曲线下面积(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鼻咽癌DCE-MRI相关参数与病变进展密切相关;DCE-MRI技术对辅助诊断鼻咽癌及准确分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以经T管超声胆管造影(CEUSC)评估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内外胆管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17例接受肝移植患者,均于术后早期(中位时间28天)因血清学检查异常接受经T管二维、三维CEUSC及X线胆管造影检查;对比3种方法显示肝外胆管(尤其是吻合口区域),左、右叶肝内胆管及其不同级别分支的能力。结果 17例中,3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包括T管脱出2例、胆管结石1例。二维、三维CEUSC均可清晰显示并明确诊断;X线胆管造影仅显示2例T管脱出,未显示胆管结石。除2例因T管脱出未能显示肝内外胆管外,3种检查对其余15例均能完整显示肝外胆管及1、2级肝内胆管,符合诊断要求。3种检查方法所示肝右叶最远端胆管级别均高于肝左叶(P均<0.05),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对1~4级肝内胆管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5级肝内胆管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二维CEUSC评分高于X线胆管造影和三维CEUSC (P均<0.05)、X线胆管造影与三维CEU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T管CEUSC可于肝移植术后早期显示肝内外胆管,辅助诊断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耳道灌注给药方式对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单侧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202例,随机分为传统涂布组(n=89)和外耳道灌注组(n=113).所有患者均在耳内镜下清理外耳道真菌团,冲洗外耳道后给予派瑞松乳膏治疗1周,第10天复诊评估疗效,并随访6个月.结果 真菌性外耳道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Revolution CT单能量成像评估腰椎旁肌退行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接受Revolution CT腰椎平扫患者,分为青年组(20~39岁,40例)、中年组(40~59岁,42例)及老年组(60~89岁,42例),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及椎间隙水平竖脊肌(ES)、多裂肌(MF)及腰大肌(PS)CT值差异,分析年龄、性别及部位(以椎间隙水平为代表)对腰椎旁肌CT值的影响。结果ES、MF及PS的CT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均<0.01)。青、中年组男性各椎旁肌CT值均高于女性(P均<0.05),老年组男性ES的CT值高于女性(P=0.01)。各组内不同部位ES及中、老年组内不同部位MF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部位PS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性别及部位均与ES、MF及PS的CT值有关(P均<0.01),以年龄影响最著。结论Revolution CT单能量成像可用于评估腰椎旁肌退行性病变;年龄、性别及部位对腰椎旁肌退行性病变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a minimally invasive alternative to hepatectomy for treating tumour recurrence. RFA is often performed using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ECT) and/or ultrasonography. In recent years, angiographic systems with flat panel image detectors and advanced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have broaden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including RFA.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CBCT for immediate treatment assessments and follow-ups.AIMTo assess the treatment response to RFA for HCC using CBCT.METHODSForty-eight patients (44 men; aged 37-89 years) with solitary HCC [median size: 3.2 (1.2-6.6) cm] underwent RFA and were followed for 25.6 (median; 13.5-35.2) mo. Image fusion of CBCT and pre-operative CECT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as used for tumour segmentation and needle path and ablation zone planning. Real-time image guidance was provided by overlay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f the tumour and needle path on the fluoroscopy image. Treatment response was categorized as complete response (CR), partial response (PR), stable disease (SD), or progressive disease (PD). Disease progression, death, time to progression (TTP),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were recorded. Kaplan-Meier 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RESULTSInitial post-RFA CECT/MRI showed 38 cases of CR (79.2%), 10 of PR (20.8%), 0 of SD, and 0 of PD, which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planning estimation (42 CR, 87.5%; 6 PR, 12.5%; 0 SD; and 0 PD; accuracy: 91.7%, P < 0.01). Ten (20.8%) patients died,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occurred in 31 (35.4%, median TTP: 12.8 mo) patients, resulting in 12-, 24-, and 35-mo OS rates of 100%, 81.2%, and 72.2%, respectively,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rates of 54.2%, 37.1%, and 37.1%,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dose-area product of the procedures was 79.05 Gy*cm2 (range 40.95-146.24 Gy*cm2), and the median effective dose was 10.27 mSv (range 5.32-19.01 mSv). Tumour size < 2 cm (P = 0.008) was a significant factor for OS, while age (P = 0.001), tumour size < 2 cm (P < 0.001), tumour stage (P = 0.010), and initial treatment response (P = 0.003) 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PFS.CONCLUSIONReliable RFA treatment planning and satisfactory outcomes can be achieved with CB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