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88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动态营养支持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能量代谢、免疫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术后根据应激期给予动态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并添加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及谷氨酰胺;对照组常规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 d及7 d检测能量代谢、免疫功能及应激指标。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前白蛋白术后第2天及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后第7天能量代谢指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术后第2天及第7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第7天IgA、IgG、IgM、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第2天IL-6以及术后第7天CRP、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动态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口腔颌面肿瘤术后能量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缓解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根管形态、根管充填方法、根管封闭剂三种因素对桩道预备后根管的根尖封闭性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共选取45颗规则的直根管牙根及40颗椭圆形根管牙根,分为9组。其中实验组A组为规则的直根管,A1:iRoot SP+热牙胶(n=10),A2:i Root SP+单尖法(n=10),A3:Gutta Flow2+热牙胶(n=10),A4:Gutta Flow2+单尖法(n=10);实验组B组为椭圆形根管,B1:iRoot SP+热牙胶(n=10),B2:i Root SP+单尖法(n=10),B3:Gutta Flow2+热牙胶(n=10),B4:Gutta Flow2+单尖法(n=10);C组为空白对照组,规则的直根管,不作充填(n=5)。实验组充填结束后均行纤维桩桩道预备。使用染料渗透技术评价根尖微渗漏情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牙本质与根管封闭剂界面的微观形态。结果:A1、A2、A3、A4、B1、B2、B3、B4组分别为(2.97±0.89)、(2.93±1.36)、(0.98±0.68)、(0.99±0.73)、(3.20±1.08)、(3.26±1.17)、(1.10±0.85)、(1.04±0.97)mm,C组渗透根管全长。对结果进行三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根管形态及根管充填方法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管封闭剂对根尖封闭性有显著影响(P<0.05)。扫描电镜观察,使用Gutta Flow2组封闭剂与根管壁的结合较为紧密。结论:对于桩道预备后的根管,根管封闭剂是影响根尖封闭性的主要因素,Gutta Flow2略优于iRoot SP。根管形态、根管充填方法及根管封闭剂三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粘接材料、不同酸蚀方法粘接正畸金属托槽后釉质粘接剂界面纵切面的超微形态。方法选择正畸拔除的健康前磨牙72颗,随机分成3组,每组24颗。A组用体积分数37%的磷酸酸蚀30 s,京津釉质粘接剂粘接金属托槽;B组用体积分数37%的磷酸酸蚀30 s,Transbond光固化粘接剂粘接托槽;C组用自酸蚀处理液加压涂抹3 s,Transbond光固化粘接剂粘接托槽。高倍立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3组牙釉质粘接剂界面纵切面的形态。结果 A组界面紧密而均匀,粘接剂固化后形成的颗粒较大,颗粒之间间隙明显。B组界面紧密均匀,粘接剂固化后的颗粒较小而均匀,颗粒间结合紧密。C组界面疏松不均匀,树脂突少而细,有时可见较明显的裂隙。结论不同酸蚀、粘接方法牙釉质粘接剂界面的结合情况不同,磷酸酸蚀组釉质表面与粘接剂间形成的树脂突较均匀而密合,而自酸蚀组多处存在较大的裂隙,提示酸蚀方法可能是影响微渗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应用细胞片层技术构建组织工程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传统的骨组织工程学在收获和转移细胞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细胞片层技术是收获种子细胞和对种子细胞进行转移的一项新技术.目的:应用细胞片层技术与传统骨组织工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组织工程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将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至温度反应性培养皿中,先37 ℃饱和湿度培养,然后降温至20 ℃制备细胞片层;将犬脱钙骨基质/富血小板血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片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植入犬左侧背阔肌下,术后4,8,12周,观察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当温度降至20 ℃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温度反应性培养皿上完全脱落,形成细胞片层,将其覆盖于犬脱钙骨基质/富血小板血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植入犬背阔肌下,其成骨效果明显好于不加细胞片层对照侧.说明应用细胞片层技术与传统的骨组织工程方法相结合可构建出较理想的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骨髓基质干细胞片层,探讨其对组织工程骨成骨的作用.方法 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向成骨方向诱导,利用温度反应性培养皿制备骨髓基质干细胞片层,光学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将经过预处理的三维多孔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注射BMSCs悬液并复合干细胞片层后植入犬左侧下颌骨缺损,为实验侧;将未复合细胞片层的支架植入右侧,为对照侧.16周后,对新生骨行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分析.结果 片层中细胞排列紧密,生长活跃.实验侧吸光度值高于对照侧(P<0.05),并可见较多哈弗系统及板层骨样结构.结论 经温度反应性培养皿制备的干细胞片层结合PLGA支架可形成具有板层状结构的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犬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探讨其促进软组织修复的机制。方法杂种犬4只,体重:18kg~24kg,雌雄不限。随机选择每只犬的一侧后腿的大腿内侧分别制作两个直径为4cm×3cm椭圆形创面和长度为3cm的直线伤口,深及皮下筋膜层,再随机选择一个椭圆形创面和直线伤口为实验创面,用PRP凝胶覆盖创面,对照组创面任其渗血在创面凝固,两组都用3M愈肤膜覆盖损伤处。分别于术后7天、14天、21天、28天通过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对比两侧创伤愈合情况。结果术后7天,对照组创面少许肉芽组织生长,伤口周围有炎症反应;实验组创面清洁,有较多肉芽组织生长,伤口周围无明显炎症反应。术后7~28天,两组的椭圆形创面逐渐缩小,但实验组创面缩小明显并无明显瘢痕;实验直线伤口于术后14~21天完全愈合,无明显瘢痕,对照组可见到明显瘢痕。组织学观察:实验组创面愈合较快,至术后28天,形成比较成熟的皮肤组织,而对照组创面可见到较多瘢痕组织;实验组直线伤口术后14~21天即形成较成熟的皮肤组织,对照组直线形伤口于21~28天形成较成熟的皮肤组织,但瘢痕组织较多。结论 PRP能加快犬软组织损伤的愈合,并能减少瘢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stem cells,BMSCs)细胞片层及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lor cells,EPCs)在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上的生长情况,探讨利用其复合体构建功能性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细胞片层技术制备BMSCs细胞片层,培养犬内皮祖细胞,制备犬同种异体DBM.将DBM分别与BMSCs细胞片层、内皮祖细胞复合.测量DBM孔隙率,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下观察DBM的结构及BMSCs细胞片层、EPCs在DBM上的附着、生长情况.结果:成功构建DBM/BMSCs细胞片层、DBM/EPCs复合体,BMSCs细胞片层、EPCs在DBM上的附着、生长状况良好,增殖迅速.结论:DBM/BMSCs细胞片层、DBM/EPCs复合体能够为生成具有骨样结构的组织工程骨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创造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从神经因素角度对颞下颌关节疾病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醉综述了颞下颌关节的神经起源及神经纤维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颞下颌关节的神经分布与功能可能存在的联系,为进一步研究颞下颌关节中的神经分布对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健康人下颌骨与全身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中国北方健康志愿者221名,分别将不同性别的志愿者按年龄分为6组,即≥20岁(男21人、女23人)、≥30岁(男20人、女21人)、≥40岁(男21人、女22人)、≥50岁(男20人、女21人)、≥60岁(男16人、女15人)、≥170岁(男11人、女10人).从每人下颌骨颏部及双侧下颌角各选10个感兴趣区,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值,同时测量腰椎(L2-L4);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人群的下颌骨颏部的骨密度值为(1.310 9±0.035 5)g/cm2,左下颌角的骨密度值(1.048 9±0.013 7)g/cm2,右下颌角的骨密度值(1.054 7±0.014 1)g/cm2,腰椎(L2-L4)的骨密度值(1.1211±0.0172)g/cm2.男女之间下颌角、腰椎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左)=2.017 5,t(右)=2.446 9,P<0.05).50岁以后下颌角、腰椎的骨密度明显减低.结论 下颌骨与腰椎的骨密度密切相关,下颌骨可以作为测量全身骨密度的一个敏感部位进行骨质疏松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