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传统的异感法和外周神经刺激器法在锁骨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锁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肌间沟组(A组)和神经刺激器(PNS)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以传统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以P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再同A组行颈浅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臂丛阻滞剂量为20~30 ml,颈浅丛阻滞剂量为5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B组感觉消失时间(T1)、运动消失时间(T2)短于A组(P〈0.05),镇痛时间(T3)、运动阻滞时间(T4)长于A组(P〈0.05),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可以满足锁骨手术麻醉需要,PNS辅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臂丛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分析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40例)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第2组(40例)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两组使用的局麻药量和浓度相同。分别记录其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根据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评定麻醉效果,观察记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肌间沟阻滞麻醉,P<0.01。结论: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臂丛神经阻滞完善,运动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臂丛神经阻滞广泛应用于上肢手术,传统的神经阻滞是一种盲探式操作.现利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采用不同局麻药剂量,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与传统方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神经刺激器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 ,可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 ,同时能避免为寻找异感而引发的损伤神经和腋动脉引起的并发症。本试验观察了利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行上肢手术的病人 3 0例 ,ASAⅠ~Ⅱ级 ,年龄 15~ 84岁 ,男 16例 ,女 14例。臂丛阻滞方法为腋路法 ( 2 0例 )或肌间沟法 ( 10例 )。局麻药用 0 9%利多卡因及 0 1%丁卡因合剂 4 0ml,加 1∶2 0万肾上腺素。神经刺激器为德国贝朗公司生产STIMUPLEXDIG型 ,刺激电极与注药针头合为一体。方法 常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与传统盲探法3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肥胖患者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传统盲探组通过异感判断针刺部位行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组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均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25 ml。比较3组麻醉效果及副作用发生率。 结果 3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且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P〈0.05)。超声引导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30例),均高于传统盲探组76.7%(23例)及神经刺激器组83.3%(25例)(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发生1例(3.3%),均低于传统盲探组8例(26.7%)及神经刺激器组4例(13.3%)(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麻醉效果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神经刺激器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神经刺激器用于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 ,就其神经定位的准确性及成功率 ,刺激强度及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反应与阻滞效果的关系 ,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了临床观察。资料与方法选择行上肢骨科手术病人 6 0例 ,男4 2例 ,女 18例 ,年龄 14~ 6 5岁 ,ASAⅠ~Ⅱ级 ,无神经系统疾患。 6 0例病人均经肌间沟径路 ,应用神经刺激器 (B BRAUN)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 ,刺激器主要参数如下 :刺激强度 (以电流强度表示 ) :0 1~ 5 0mA ,刺激频率 1Hz。该装置的正极与一次性心电监护电极相连固定在病人胸壁上 ,负极与一 2 0G绝缘金属针 (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臂丛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82.5%和97.5%。结果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完善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常规采用肌间沟入路法,该入路穿刺路径较短,不利于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实施,而对于肥胖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肌间沟难以定位,不宜采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骨性解剖标志明显,易于定位,且穿刺路径相对较长,有利于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导管的固定[1].本研究拟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三角肌运动反应作为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小儿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终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6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三角肌运动反应终点组;B组(20例),肱二头肌运动反应终点组;C组(20例),三角肌和肱二头肌运动反应终点组。比较各组在刺激域电流、获得终点时间、合作患儿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神经阻滞效果的差异。结果组间刺激域电流、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获得终点时间大于C组(P<0.05)。结论三角肌运动反应终点可以作为小儿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针正确定位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稀释0.75%布比卡因并加入地塞米松,采用斜角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延长神经阻滞时间.方法 选择60例需行上肢手术患者,手术时间:10~15h,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28ml稀释0.75%布比卡因20ml并加入地塞米松10mg,行斜角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结果 60例患者均阻滞完善,术中镇痛满意,在手术所需时间内均能耐受止血带,术后镇痛效果良好.结论 选择斜角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配比的0.3%布比卡因,加入地塞米松,能有效延长神经阻滞时间,扩大完善阻滞范围,使患者安全平稳渡过手术全过程并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全麻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拔除气管插管后伤口镇痛的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_(50))。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22例,男9例,女13例,BMI 18~28kg/m~2,ASAⅠ或Ⅱ级,在超声和神经刺激器辅助下在C6水平以罗哌卡因5 ml行臂丛神经阻滞,其浓度由上下序贯法确定,起始浓度0.5%,间隔浓度比值1.2。研究终点为:7个上-下周期,或者罗哌卡因浓度≤0.1%或≥1%,并持续7例。按照Dixon-Massey EC_(50)序贯法计算公式计算罗哌卡因的EC_(50)及其95%CI。统计术后患者的膈神经阻滞率,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术前、拔管后的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EC_(50)为0.21%(95%CI 0.18%~0.25%)。膈神经阻滞率为9例(40.9%)。拔管后FVC、FEV_1/FVC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拔管后FEV_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复合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的EC_(50)为0.21%,其95%CI为(0.18%~0.25%)。  相似文献   

12.
断指再植术后连续臂丛阻滞镇痛对再植指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自控镇痛(PCA)对断指再植指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手术Ⅰ~Ⅱ级经肌间沟进行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断指再植40例共53指,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后留管连接电子镇痛泵作连续臂丛PCA。镇痛配方为芬太尼0.4mg加布比卡因400mg加生理盐水至150ml,术后第3天拔除导管;B组术后按需肌注哌替啶。观察两组镇痛效果评分、再植指的血运状况、血管栓塞率、再植指成活率。结果A组镇痛时间平均为(63.25±0.85)h,镇痛效果全部为Ⅰ~Ⅱ级,手术成功率及再植指成活率100%;B组镇痛效果Ⅰ~Ⅱ级12例占57%,手术成功率及再植指成活率84%。结论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术后自控镇痛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明显提高了再植指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常用的阻滞臂丛神经的径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喙突旁和腋路等。我们根据Winnie的介绍,采用沿前、中斜角肌间沟穿刺锁骨下血管神经鞘的方法进行“锁骨下血管周围法臂丛神经阻滞”(作者称此为“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应用的107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36例拟行肱骨髁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儿,应用高频超声探头扫描肌间沟内臂丛神经的分布,测量神经干的直径和距离皮肤的深度,在超声引导下以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 超声扫描36例小儿肌间沟内臂丛神经均清晰显示,超声引导下以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有效率达100%.结论 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用于断指再植手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应.方法 对2008年3月至9月,分别用0.50%的罗哌卡因和0.375%的布比卡因25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的断指再植手术72例进行分析.结果 罗哌卡因对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维持时间明显延长,对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均明显缩短,毒副作用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断指再植手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布比卡因起效迅速、镇痛持续时间长,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运动反应终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胸大肌、三角肌运动反应作为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下成人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终点的可行性。方法择期成人上肢手术240例,PNS定位下行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均分为四组:胸大肌运动反应终点组(A组)、三角肌运动反应终点组(B组)、肱二头肌运动反应终点组(C组)和胸大肌、三角肌或肱二头肌运动反应终点组(D组)。比较组间刺激域电流、获得终点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各神经分支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效果、各神经分支感觉阻滞效果及神经阻滞综合效果。结果D组获得终点时间短于A、B、C组(P<0.05),组间刺激域电流、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各神经分支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效果、各神经分支感觉阻滞效果及神经阻滞综合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阻滞综合优良率90.8%。结论胸大肌、三角肌运动反应终点可作为PNS定位下成人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针正确定位的满意、安全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下小儿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对刺激域电流进行分析。方法 78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PNS 定位下行经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根据刺激域电流对样本行 Q 型分层聚类分析,比较类间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刺激域电流、获得终点时间及神经阻滞效果。结果将样本分成2类:第1类35例,刺激域电流范围0.38~0.50 mA;第2类43例,刺激域电流范围0.20~0.37 mA。类间刺激域电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 PNS 定位下小儿经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中,刺激域电流在0.20~0.50 mA 范围内,可获得满意的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间沟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的麻效果醉及并发症。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实施肩部或锁骨手术的患者,采用肌间沟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前中斜角肌间隙C5~C6水平穿刺,以含0.447%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30~40mL。观察麻醉和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50例患者中有5例因肥胖或者是外伤肿胀等原因,操作失败,改用其他麻醉。45例按上述方法操作成功。阻滞效果较完善,其中2例出现霍纳综合征,1例出现隔神经阻滞,2例出现轻度局麻药不良反应,2例辅助镇痛药。结论肌间沟颈背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操作,简单、经济、效果确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改良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在基层医院被广泛应用。臂丛神经阻滞的入路很多,临床上采用的传统方法有三种:肌间沟法、锁骨上法和腋路法。肌间沟法和腋路法易出现阻滞不全,锁骨上法虽阻滞完善但易出现气胸等并发症。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改良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即经中斜角肌下端外缘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良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ASAI-II级,年龄18~45岁,上肢手术病人150例,随机分成改良组,肌间沟组和锁骨上组,每组50例。三组病人均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克、阿托品0.5毫克。臂丛神…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择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成年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1%甲哌卡因组(M组)和0.5%罗哌卡因组(R组)。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以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M组和R组分别注入1%甲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25 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及麻醉满意度。结果与R组比较,M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恢复时间缩短(P0.05),术后6 h、12 h的VAS评分增加(P0.05)。结论 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满足锁骨骨折手术。采用1%甲哌卡因较0.5%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且感觉、运动恢复更早,利于早期活动,但术后镇痛效果不如0.5%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