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凉血活血与养阴药物配伍对家兔实验性DIC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进  孟澍江 《中医研究》1993,6(2):24-27
本文报告凉血活血与养阴药物配伍后,用于防治家兔实验性DIC,其作用优于单独凉血活血方或养阴方,不仅能显著减轻实验动物的发热程度和缩短发热时间、改善凝血机制,减轻组织损伤,而且可阻止白细胞、血小板数的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了DIC的发生。提示了凉血活血与养阴二法的配伍,在治疗温病营业分证时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观察凉血活血颗粒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5.5 Gy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制成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照后第2日起至照后第30日连续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均为每日1次。照后第29日,记录小鼠爬杆和爬网时间。照后第30日,采用肾上腺素实验观察小鼠外周血象。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凉血活血颗粒中、低剂量组小鼠爬杆、爬网平均时间和动态血常规中白细胞、淋巴细胞均显著升高。结论凉血活血颗粒对放射性肺损伤动态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凉血化瘀法对内毒素性 DIC家兔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运用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家兔全身性 shwartzman反应 ,制成了符合瘀热型血证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动物模型 ,随机分组 ,并经耳缘静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肝素加止血芳酸、地丹凉血针 ,并于造模前、用药后检测红细胞 C3b受体活性、红细胞免疫复合物。结果 :生理盐水组红细胞 C3b受体花环率显著降低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上升 ;凉血化瘀 (地丹凉血针 )组红细胞 C3b受体花环率显著提高 ,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结论 :凉血化瘀能提高内毒素性 DIC家兔的红细胞免疫功能 ,有效清除免疫复合物 ,阻断病理损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凉血化瘀治法,在东汉以前的中医文献中尚未发现有记载,至东汉·张仲景,始创"瘀热在里"的蓄血之说,提示后人,热壅亦可致瘀,发《内经》之未宣。其所提出的泄热凉血祛瘀法,为后世治瘀另辟一途,现就凉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综述如下。血液系统疾病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天津以本法治疗DIC 热盛血瘀型,主方为清瘟败毒饮合血府逐瘀汤,取得较好的疗效。还有人筛选了单昧凉血化瘀药物对本病进行治疗。如陈宗淦以丹参静脉点滴或静注,  相似文献   

5.
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治疗大鼠肾毒血清肾炎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对大鼠肾毒血清肾炎的不同治疗作用,为指导慢性肾炎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肾毒血清性肾小球肾炎模型,以“肾炎1号”方为凉血化瘀法治疗组用药。以“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法治疗组用药,各灌服8周后杀检。在此期间,测定各组肾功能指标、血清胆固醇、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凉血化瘀法治疗组大鼠肾功能、血清胆固醇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病理组和补肾法治疗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凉血化瘀法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病理组和改善病变大鼠肾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胆醇含量及减轻肾小球病变的作用,其作用优于补肾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性观察银屑病有效方剂凉血活血胶囊中凉血药、解毒药及全方含药血清对模拟银屑病病理状态的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释放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探讨配伍的科学基础。方法:选用Jurkat E6-1 T淋巴细胞株为研究对象,以多克隆刺激剂佛波醇酯(phorbol 12,13-dibutyrate,PDB)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o)刺激活化细胞株体外模拟银屑病的关键病理环节。根据组方规律将凉血活血胶囊方中的药物拆分为凉血药(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赤芍、生地)和解毒药(板蓝根、紫草根、熟大黄、羚羊角粉)两部分,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将全方及凉血、解毒组分中药制备成含药血清作用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含药血清对活化及正常的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T淋巴细胞早期活化标志分子CD69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检测药物对T淋巴细胞所释放Th1类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凉血活血胶囊全方及凉血、解毒组分的含药血清均可显著降低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活性,明显抑制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并有效下调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组间比较发现,全方组总体药效优于各拆方组,尤其在抑制细胞活性和降低TNF-α分泌上表现突出。解毒组除在调节IL-2,TNF-α分泌上作用与凉血组相当外,其余各项药效均优于凉血组;尤其是在对细胞活性及IFN-γ分泌的抑制作用方面,解毒组可接近全方的作用效果。结论:凉血活血胶囊及其凉血、解毒组分均可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和释放细胞因子,且全方作用优于凉血、解毒拆方,提示银屑病"热"、"毒"并存,临床治疗凉血、解毒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7.
凉血解毒胶囊为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散瘀的功效,其组方中药物经现代药理学分析表明有确切的抗过敏作用及抗炎作用,同时具有镇痛作用、抗菌活性以及改善微循环及毛细管通透性的作用。我们应用凉血解毒胶囊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清热凉血方与祛风湿方分别对IgA肾病大鼠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药物反证的角度探讨两方对IgA肾病大鼠肾功能及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采用改良口服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尾静脉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的免疫复合法建立大鼠IgA肾病模型,造模成功4周后,分别用清热凉血方和祛风湿方灌服IgA肾病模型大鼠,给药12周后尾静脉取血,最终检测各项指标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清热凉血方与祛风湿方和实验对照组相比,能降低大鼠24h尿量、尿蛋白量、肌酐(SCr)、尿素氮(BUN)各值及肾TGF-β1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清热凉血方与祛风湿方对IgA肾病大鼠均有治疗效果,在一定时期内降低24h尿蛋白定量、肾脏TGF-β1含量。  相似文献   

9.
计鹏 《河南中医》2016,(11):1952-1953
目的:观察中医凉血解毒法对重度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本院80例重度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凉血解毒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对器官的保护作用。结果:治疗组白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指标及心肝肾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凉血解毒法对重度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患者早期器官功能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莒生  李萍  刘欣  梁代英  盛巡  王芳 《中医杂志》2006,47(12):936-938
目的:观察养阴益气凉血合剂及方中各组药物对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合剂拆方分为养阴组(玄参、天花粉、黄精)、益气组(黄芪、人参)和凉血组(紫草)。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肌肉注射造成CRI小鼠免疫抑制后,灌服养阴药、益气药、凉血药和全方的水煎液,每组药物水煎液给药浓度均为5g生药/kg体重。测定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力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益气组、养阴组和凉组对免疫抑制小鼠的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均有明显提高作用(P〈0.01);除凉血廊组外,其余各组对免疫抑制小鼠的NK细胞杀伤活性及巨噬细胞吞噬活力均有显著提高(P〈0.01);各组对免疫抑制小鼠的脾指数亦有提高作用,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养阴益气凉血合剂及拆方后的益气药、养阴药对免疫抑制小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其中对益气组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接近全方组,其次为养阴药组。  相似文献   

11.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有根据血瘀证病因病机制作如外伤致瘀、热毒因瘀、气滞血瘀、离经之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阳虚血瘀、血虚(脾虚)血瘀、自然衰老血瘀证的动物模型和根据血瘀证研究中发现的病理生理异常制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平性药桃仁双向适用药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平性药桃仁对瘀热互结证和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中医表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平性药桃仁的药性特征。方法:采用注射酵母菌及角叉菜胶的方法制备瘀热互结证大鼠模型,冰柜连续冷冻法复制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用平性药桃仁进行干预,同时以寒性药益母草、温性药川芎为对照药,观察各组大鼠中医表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瘀热互结证大鼠模型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瘀热"表征,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卡松屈服应力等指标明显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桃仁和益母草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瘀热"表征,以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川芎对上述表征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寒瘀"表征;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卡松曲服应力等指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桃仁和川芎能明显改善寒凝血瘀证大鼠的"寒瘀"表征,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益母草对上述表征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作用于瘀热互结证,平性药桃仁表现出类似寒性药益母草的作用特征;作用于寒凝血瘀证,平性药桃仁表现出类似温性药川芎的作用特征,初步证明了平性药桃仁双向适用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以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的基础病理特征更易出现痰瘀等病理因素,目前痰瘀互结证发病率高,病变程度严重,逐渐受到重视。该文介绍了中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脂、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凝血功能、炎症、糖代谢等改变及基因表达差异相关,通过回顾中医治疗的理法方药研究,发现中医通过认识病因病机,结合脏腑辩证治疗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痰瘀同治方药改善了痰瘀互结证的客观指标,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从冠心病血瘀证、痰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证、心肾阴虚证的蛋白差异表达进行评价,筛选出差异蛋白,探讨其诊断价值及证候发展规律;对冠心病蛋白质组学实验提出规范检测标准、优化实验设计、创新技术手段等建议。冠心病与正常组的差异蛋白为CD41、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珠蛋白、血清白蛋白等;痰证以脂质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高脂"为主要特点,其与血瘀证主要差异蛋白为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H及巨噬细胞刺激蛋白1等;痰瘀互结证的特点为"高脂、高凝",其与痰证差异蛋白为纤维蛋白原β链、补体C4、载脂蛋白AI前体、载脂蛋白E、白蛋白等。心肾阴虚证与血瘀证的差异蛋白为补体C3、补体C1、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4前体、载脂蛋白E等;气虚证与血瘀证的差异蛋白为补体C3、补体C4-A、补体C7、血浆血管舒缓素、血红素结合蛋白等。以上差异蛋白可作为辨别中医证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辨证的冠脉造影病变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辨证的冠脉造影病变特征。方法:对确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辨证为痰热夹瘀、痰瘀阻络、气虚痰瘀证,并行紧急或择期冠脉造影术的患者,观察不同中医辨证在冠脉造影下病变的特征。结果:痰热夹瘀型血管变化最严重,气虚痰瘀型血管变化最广泛。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痰瘀辨证存在一定的病变基础,可运用于临床做为冠脉病变的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血瘀证目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瘀证目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将5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分组法分为6组,分别为气虚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寒凝血瘀组、热毒血瘀组、外伤血瘀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血瘀证目征积分,同时观测各组血清中vWF、ET-1水平的变化。结果:造模前各组血瘀证目征积分无显著差异:造模后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经补阳还王汤等中药2周治疗后,各治疗组与各自造模后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造模前各组血清ET-1,vWF的水平无显著差异,造模后血清ET-1,vWF水平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各治疗组与各自造模后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瘀证目征是诊断血瘀证的有效方法,血瘀证目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流产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发现易栓症与复发性流产关系密切,为治疗开辟了一条新径。中医根据易栓症与血瘀证的密切关系,也逐渐打破临床一味补肾、清热的局面,开始从瘀论治,并取得良好的疗效。通过论述血瘀证与易栓症所致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总结活血化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旨为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指出真中与类中、外风与内风有其相关性;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理环节;卒中多属标实本虚,但以标实为其病性特点。阐明中风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方法,即首分卒中期、恢复期(附后遗症期),卒中期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3类;恢复期则按虚实而分证。强调无论出血、缺血,凡属“瘀热阻窍”证候者,均可采用凉血通瘀法,以分解瘀热相搏之势。介绍通腑泄浊三要诀,即下燥热、下痰火、下瘀热。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常见并发症,各期均可出现,但以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为多见。其症状特点为:患者皮肤可见大片瘀斑,多腔道及内脏出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迅速进行性减少,3P试验阳性或KPTT延长。其证候表现为气营两燔,营分热盛,营血同病。病理机制为瘀热互结,阴血内亏。热毒、瘀血、阴伤、出血互为因果。治疗大法以滋阴凉血、解毒化瘀为主,应用地丹合剂7年来先后治疗EHF并发DIC113例,总有效率为91.15%,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温病气分证病理实质与治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扬荣  江明  陈锦芳  陈晓玲  郑旭 《中医杂志》2002,43(11):856-858
目的:探讨温病气分证病理实质与治则。方法:将6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气组、清气养阴组、清气化瘀组和清热化瘀养阴组,进行症状和体征、体温、实验室相关指标及脏器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清热化瘀养阴组症状最轻,热势最低,饮水较少,并能使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G)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延长;血浆鱼精蛋白副疑固试验(3P)对照组和清气组100%阳性,清热化瘀养阴组仅10%阳性;纤溶酶原活性(PLg·A)活性清热化瘀养阴汤与对照组、清气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脏器组织瘀血、出血、炎症等改变,清气养阴组,清气化瘀组病变较轻微,清热化瘀养阴组病变最轻微。结论:气分证病理变化的实质为热炽、血瘀、阴伤,治则为清热、化瘀、养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